12.09 如何走進別人心裡:共情技術之合理化解釋行為


如何走進別人心裡:共情技術之合理化解釋行為

合理化解釋行為技術

無論專業心理諮詢談話,還是日常生活交流,你會發現走進別人心裡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這又是破解心理困惑或者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基本要求。

我們無法被別人理解,感到沮喪困惑乃至生氣憤怒,同時很多時候也深感無法理解別人,似乎我們與他人似乎總是隔著一層,這一層可能是薄薄窗戶紙,也可能是鋼化玻璃窗。

無論如何,我們要試圖一點點破解困難,因為生活需要彼此最大可能理解。

觀察那些善於溝通的人,比較容易引發別人共鳴,使用的技術未必說清楚,但用老百姓話來說很通俗易懂,比如“換位思考”“替別人考慮”“察言觀色會意”“話裡有話”“看破不說破”,等等。

這些說話方式既然有效,說明就是我們可以學習借鑑模仿的。

用心理學術語說就是“共情技術”,即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一般也表達為同理心。

一個善於走進別人心裡的人,一定是同理心很強的人,彼此牽手,同呼吸共命運。

上面這些說法說的明白,但是不容易操作,為此我們繼續細化,可以借用“察言觀色會意”常識,提煉為“合理化解釋行為技術”。

具體說,就是把別人言語行為這些外在表現,努力用當事人自己的經驗、看法、能力給出解釋,既然哲學家都說“存在就是合理”,我們就要竭力換位思考成為別人,“看見”這個人,給出合理化解釋,而且這些解釋越多越好。

這個技術之所以需要且有效,還有一個現實依據,那就是當我們做出別人不認同的言行時,我們就成為他人眼中的“別人”,既然作為“別人”的我們自己可理解,當然就可以用來理解別人。

用西遊記說法,如同孫悟空化作小飛蟲飛進別人肚子裡,看看會發現什麼。


黃制服故事

週末時候,試著採用這個技術進行了試驗,頗有感觸,這個故事姑且稱之為“黃制服故事”吧。

老爹喜歡穿那身黃色制度衣服外出,

如何走進別人心裡:共情技術之合理化解釋行為

過去在農村如此,自從來到城裡住也是這樣,每天上下班一般去廣場溜達下棋聊天,自得其樂。這衣服是兄長單位在過去年代發的工作制服,做工很好,料子很棒,大氣穩重,自己穿不著就送給老爹兩身,於是就成了最愛。

這次週末過去,家人一起吃飯,不知咋了就說起這衣服來,我委婉說上次買的衣服可以直接穿在外面,這個衣服不要穿了,沒有明說的是這衣服“感覺彆扭,生活在過去時代”。可是老人家明顯不接話,聽不進,我就暗自揣摩,這裡面有什麼故事呢,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只不過我們沒有留意罷了。

其實也猜個七大八,畢竟“農民”“制服”“公家”這些詞語稍微組合,意義不言而喻。這是一個內心情節,通過制服表達出來。

想到存在即合理,自有其道理,於是心態平和,為了求證自己解釋,就耐心問咋回事兒,於是知道了心聲。

老爹說,年輕時騎車去江蘇那裡販賣生薑,有次遇到當地小毛賊騷擾,好不容易擺脫掉了,後來穿了這身制服出門,平安無事很順利,有幾次遇到找事的,自覺有底氣,竟然都給自己嚇唬跑了,越發覺得這衣服的好來。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正強化”,對於“公家”的敬畏,就這樣內化為自我積極暗示。

又說,現在穿這衣服,一般壞人也不敢靠近,我想說您老這都八十多歲老人家,年輕人唯恐避之而不及,不知道“不敢扶老人”故事嘛,忍住了沒有直接說出來。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看似不合理現象後面,都是合理的存在,當然這個存在都是心理上的。這身黃制服至少是20年前的,可以在心理中它一直就是當下的,這正是心理特性的表現。

如何走進別人心裡:共情技術之合理化解釋行為


如何理解上網成癮

再看那些上網成癮的孩子,這周又接觸到好幾個,這些孩子的父母無可奈何又精疲力竭,無法理解好好的孩子為何就如此了呢,甚至不得不送進專業機構藥物治療。但是有個孩子言行引人思考,這個高三女孩只要聽人說“網癮”二字,立即怒不可遏無法接受,但能接受治療所謂抑鬱症。

在家長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後面,這些所謂網癮少年卻是非常理解自己網癮行為啊!

一個人的言行都是為了自己好的,這在《疾病的意義》一書說的非常透徹,可是作為旁觀者的我們,由於強大慣性思維的社會要求意識,總是難以真正理解,這時候想要走進別人心裡比登天還難。

這種主動去理解別人行為,給人家行為一個解釋,就會較好的理解別人,從而試著進行有效溝通,會有較好效果。

藉助察言觀色會意,可以具體化為“聽、猜、說”,先傾聽,再猜測,然後說出來合理化解釋求證,只要保持這個覺察意識,相信會比較好的有效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