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明史專家提出:大明亡國,非亡於崇禎,實亡於張居正!張居正做了什麼導致大明滅亡?

瓜太郎


“明亡於萬曆”的說法由來已久,滿清修的明史中就說“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後人也多將之奉為圭臬,不斷引用,可見深入人心的程度。

不過個人認為把一個王朝的興衰歸咎於一個人,而不是體制,這本來就是文學作品和民間老先生講古的水平,不是尊重歷史的態度。事實上萬歷皇帝遠非如同一些人醜化的那樣荒淫無度,偷懶怠惰以及昏聵無能,相反,他的個人品格在眾多皇帝可算得上相當出色,而且在許多事情上,都是頭腦相當清醒,判斷相當準確,處事相當果斷英明的一個皇帝。

萬曆三大徵的勝利,和他出色的用人調度能力是有著密切不可分割的關係。首先三大徵應該打必須打,萬曆力排眾議當機立斷避免文官系統無休止地扯皮論證。再者在初戰失利的情況下果斷換帥,之後給予繼任者充分信任(文官系統不斷彈劾),而且後世很多獨當一面的軍事統帥都是萬曆皇帝挖掘出來的(如熊廷弼,萬曆一死,熊就被言官彈劾被袁應泰替換,滿清旋即攻陷瀋陽,若萬曆在,此事不至於此)。

至於張居正改革,後世之人大都給予讚譽,對具體法令和執行結果卻知之甚少,其一條鞭法在短期內確實起到了充實國庫的作用,但這一切都是在進一步盤剝農民的基礎上,對部分富可敵國的工商業者有觸動嗎?在某種程度上說,一條鞭法加速了財富向商業和官僚領域集中的步伐,進一步加劇了華北西北農民的破產範圍,致使流民逐步增加,流民與潰兵結合發動軍事叛亂,反過來加劇中央財政壓力。

再說內部軍事叛亂,更深層次的問題是財政問題而非表面的軍事問題,流賊被困車廂峽,官軍要屠殺(那怕是隻堵住峽口,流賊都會餓死)是分分鐘的事,要是韃子朝代估計不會猶豫,屠殺是不二之選,哪會有後來的闖王入京?內部叛亂也就平息了,正因為明廷的財政拮据,無法安撫、賑濟這些災民/流賊,才致使它們復叛,如果明廷像韃子屠戮天京一樣,或者明廷有足夠的財力,崇禎也斷不至於煤山自縊。

個人再提出一個問題,二祖(太祖成祖)時期國家百廢待興,二祖還時不時主動發動超50萬人的大戰,還各自興建一座都城(成祖還花巨資興建武當山),都沒聽說中央財政拮据,到崇禎朝只供應10萬人的糧餉都力有不逮,難道經過近兩個半世紀的發展,國家財力、民間財富還倒退了?大家思考一下是這樣嗎?

大明的滅亡是體制的問題(長久的系統性的問題),不是某個皇帝“怠政”與否能影響的(文官執政的優勢),就算你作為後人穿越到他那個年代,也無法、沒有時間、沒有能力來扭轉。個人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