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明史专家提出:大明亡国,非亡于崇祯,实亡于张居正!张居正做了什么导致大明灭亡?

瓜太郎


“明亡于万历”的说法由来已久,满清修的明史中就说“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后人也多将之奉为圭臬,不断引用,可见深入人心的程度。

不过个人认为把一个王朝的兴衰归咎于一个人,而不是体制,这本来就是文学作品和民间老先生讲古的水平,不是尊重历史的态度。事实上万历皇帝远非如同一些人丑化的那样荒淫无度,偷懒怠惰以及昏聩无能,相反,他的个人品格在众多皇帝可算得上相当出色,而且在许多事情上,都是头脑相当清醒,判断相当准确,处事相当果断英明的一个皇帝。

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和他出色的用人调度能力是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三大征应该打必须打,万历力排众议当机立断避免文官系统无休止地扯皮论证。再者在初战失利的情况下果断换帅,之后给予继任者充分信任(文官系统不断弹劾),而且后世很多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都是万历皇帝挖掘出来的(如熊廷弼,万历一死,熊就被言官弹劾被袁应泰替换,满清旋即攻陷沈阳,若万历在,此事不至于此)。

至于张居正改革,后世之人大都给予赞誉,对具体法令和执行结果却知之甚少,其一条鞭法在短期内确实起到了充实国库的作用,但这一切都是在进一步盘剥农民的基础上,对部分富可敌国的工商业者有触动吗?在某种程度上说,一条鞭法加速了财富向商业和官僚领域集中的步伐,进一步加剧了华北西北农民的破产范围,致使流民逐步增加,流民与溃兵结合发动军事叛乱,反过来加剧中央财政压力。

再说内部军事叛乱,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财政问题而非表面的军事问题,流贼被困车厢峡,官军要屠杀(那怕是只堵住峡口,流贼都会饿死)是分分钟的事,要是鞑子朝代估计不会犹豫,屠杀是不二之选,哪会有后来的闯王入京?内部叛乱也就平息了,正因为明廷的财政拮据,无法安抚、赈济这些灾民/流贼,才致使它们复叛,如果明廷像鞑子屠戮天京一样,或者明廷有足够的财力,崇祯也断不至于煤山自缢。

个人再提出一个问题,二祖(太祖成祖)时期国家百废待兴,二祖还时不时主动发动超50万人的大战,还各自兴建一座都城(成祖还花巨资兴建武当山),都没听说中央财政拮据,到崇祯朝只供应10万人的粮饷都力有不逮,难道经过近两个半世纪的发展,国家财力、民间财富还倒退了?大家思考一下是这样吗?

大明的灭亡是体制的问题(长久的系统性的问题),不是某个皇帝“怠政”与否能影响的(文官执政的优势),就算你作为后人穿越到他那个年代,也无法、没有时间、没有能力来扭转。个人见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