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國古詩詞是如何寫景的,能否具體舉例說明?

江南煙雨事


古典詩詞的寫景方法有很多,但總體來說講究“貴含蓄、忌直露”,將景與情結合在一起,從而通過寫景抒情。寫景的方式也因所抒的情不同而用不同的方式。

一、正面與側面相結合

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覽無餘,這是正面描寫。也可以從與之相關的其他景物寫起,從而揭示所要描寫的景物,這是側面描寫。兩種方法的結合,往往可以使景物更加鮮明,更加突出。

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前兩句正面描寫天姥山的高峻奇偉,後兩句則寫天台來側面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偉。

二、動態與靜態的結合

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關注動態描寫、靜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寫景手法。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當空,月光靜靜地通過鬆間的縫隙照射下來,是靜景,是所見;山間清澈的泉水在石頭上靜靜地流淌,是動景,是所聞,動靜結合。青松間明月朗照,白石上清水靜流,多麼美妙的動態自然風景啊!

三、聲與色的結合

古詩寫景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多種感官寫景,讓人身臨其境。如李賀的《雁門太守行》: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前一句號角聲,聲聲入耳,營造了秋色裡莊重嚴肅的氛圍,後一句將士們的血凝成紫色,渲染了戰鬥的慘烈。聲與色的結合,將戰爭的激烈刻畫的入木三分。

四、虛與實的結合

虛與實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的結合。虛景是通過聯想而寫出的,實景是對所見之景的描寫。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烈的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其中,“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描寫了離別時悽清的環境和兩人難分難捨的情景,是現實之景。“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是想象分後所見景象,是想象之景。

五、點與面的結合

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的寫主體景物,還要寫周圍景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就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畫面上比較小,但是處在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一二句屬於面的鋪陳,大環境的描寫,在一片空寂的場面中有一個人在釣魚,點與面結合的很生動。


史海尋珍


古詩中寫景的手法有很多,包括正側、點面、虛實、動靜、修辭、想象、聯想、象徵、渲染、白描等。下面我儘量具體舉一下例子。

01.正側描寫:

運用這種手法寫景且最被人所熟知的詩句就是《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兩句。正看是嶺,側看是峰,非常清晰地看到正側結合手法的運用。

優點:能夠立體地描繪出景物形象。

02.點面描寫:

最著名的有《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先是描寫了一個非常宏大開闊雪後天地之景,再慢慢將描寫的重心轉移到“獨釣”的老者身上,正是由面到點的寫作手法。除此之外朱敦儒的《好事近》中“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兩句也可算是寫景由面到點的典型例子。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有“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兩句,既是先寫月,再將月亮融入到一個更大的環境中寫,因此可以將月看作是“點”,而將“月入江流”看作是“面”。此句是典型的寫景以點入面的寫作手法。

優點:兼顧全局,突出重點。

03.虛實結合: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有“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描寫,這兩句是對於眼前所見雪景的真實描寫,是為寫實景。而“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這三句則是對於晴日的暢想,並非是眼下所看到的,是為寫虛景。

再有《卜算子·詠梅》中有“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是為寫實景。“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是為寫虛景。

優點:使詩歌妙趣橫生或意味深長。

04.動靜結合

運用動靜結合來寫景的古詩太多啦,最耳熟能詳的就是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流。

其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靜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是動景,全文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更襯托出幽靜深微之感。

再就是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也是動靜結合的典例。這首詩背後還流傳著“推敲”一詞的典故:賈島曾糾結是“僧推月下門”更好還是“僧敲月下門”更好,因此推敲一詞含有斟酌的意味。

優點:“每著一字”而“境界全出”。

05.修辭手法的運用

修辭手法太多了,在這裡就姑且舉幾個常見的例子吧。

(1)比喻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賀知章的《詠柳》別出心裁,詠柳樹、春日,卻將春風比喻為剪刀,新奇之外,也讓人感受到了春日的生機勃勃。

優點:形象生動,化虛為實。

(2)擬人

《南柯子·憶舊》中有“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淒涼時候在天涯”的描寫。其中顯然是將人的怨恨的情緒賦予在啼鳥身上了。這兩句是十分明顯的運用擬人來寫景。

優點:把事物人格化,有利於抒發情感。

(3)誇張

這個比較常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等都是典型的誇張修辭的運用。

優點:突出事物或景物的特質,給人以深刻印象。

(4)對比

例如“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都是運用對比寫景的典例。

優點:形象具體,優劣分明。

(5)雙關

這類修辭寫景的典例是清代查慎行寫作的《早過大通驛》:

夙霧才醒後,朝陽未吐間。

翠煙遙辨市,紅樹忽移灣。

風軟一江水,雲輕九子山。

畫家濃淡意,斟酌在荊關。

其中頷聯的“軟”和“輕”就是一語雙關:既指水軟又指風軟,既指雲輕又指雲使山看起來輕。

優點:意味深長。

(6)借代

借代寫景很少見,但有一首大家都很熟知的宋詞就運用了這種手法:

李清照的《如夢令》,其中有“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兩句。綠代指海棠樹葉,紅代指海棠花。

優點:含蓄優美。

(7)反問

這個也很早之前就學過了。《憶江南》中有“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的描寫。

優點:引發閱讀興趣,加深情感。

06.白描

這個寫作手法我們也見過,初中課本有一首馬致遠的元曲即是典例: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不用過多解釋了,非常明顯的白描。

優點:用筆精煉,突出主題。

07.聯想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即為聯想的寫作手法的運用。何為聯想?即景物與景物之間有內在的邏輯關係,看見A就自然而然地聯想到B。

優點:開拓思路,打破時空侷限。

08.想象

李白的《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李白的是中常見想象手法的使用。想象是超脫現實的情景的想象與描寫。他著名的《清平調》中也充滿了想象:“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優點:使全詩飄逸,超凡脫俗。

以上(包括但不限於)都是古詩中寫景會用到的技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容千尋


中國古代詩詞常把某種感情、某種情懷寄託於一幅美麗的風景裡面來表達。限於篇幅,又馬上臨近春節,我們僅以宋朝文學家王安石的《元日》為例,說明一下他是怎樣以景託情的。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國傳統佳節春節那一天,在一聲聲清脆響亮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過去了,一陣陣和暖的春風徐徐吹來,喜慶的人們暢飲著自家新釀的屠蘇酒,光彩照人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人們忙著把去年的桃符摘下來,換上一對嶄新的貼上。

這首詩把一幅唯美的古人歡慶春節的景象,生動形象地用詩句描繪了出來。

過新年了,我們每個人都是歡天喜地的,因為新的開始總是讓人充滿希望。而宋朝的詩人們總是喜歡把一點小哲理融入到自己詩篇中,王安石也不例外,他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準備在全國實施新政,進行變法,他堅信除舊立新一定會成功,一定會給老百姓們帶來一片光明,於是借新春佳節、辭舊迎新之際,寫了這首詩來抒發自己內心的喜悅和期盼。

王安石的心情是愉悅的,而小編讀罷此詩,在為這幅祥和美景讚歎的同時,陷入了深深的回憶當中,這何嘗不是我們小時候農村的景象?可惜我們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農村城市化的進程,農村已幾近被掏空,人煙稀少,很多在城市打工的農民紛紛在所在城市或縣城買了房,過年期間,把村裡全年留守的老人也要接到城裡邊,一年中最重要的春節,也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喧鬧與歡聲笑語,雖然對聯還貼,鞭炮照放,但顯得格外冷清。想想從前,一進臘月便是年味,迎灶王爺、貼年畫、寫對聯、殺豬宰羊、做年糕、穿新衣、放鞭炮……

但是,任何人是無法阻擋社會前進的滾滾洪流,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一個不斷向前、時刻變化的世界,我們在保留美好古老傳統的同時,也要跟上時代前進的的步伐!就讓我們在王安石這首《元日》中迎接即將到來的新年吧!


老武小侃


(一)順序。寫景是具有順序的,由高到低,由遠到近等等,也就是說古人寫景是具有層次的。舉個例子:無風楊柳漫天絮,不語棠梨滿地花。這裡就是很簡單的從上到下的寫景順序,讓你的腦海裡具有著明顯的畫面層次感。

(二)感官。這就指的是聽覺,視覺,觸覺,嗅覺。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就是視覺。當然,感官的描寫不一定是單一的。比如: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就是視聽結合的手法。

(三)修辭。比喻,誇張,擬人,借代等等。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是比喻。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是誇張。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是擬人。等等就不做論述了。

(四)手法。這裡有上文中說的視聽結合,還有高低結合,動靜結合。總結來說就是將一種東西多方面的運用,使讀者更具有畫面感,更有感染力。比如:中庭夜色月正明,無數楊花過無影。典型的動靜結合。除了這些外,還有通感。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香氣的浮動你是看不見的,但是作者卻把它寫的能看見,這就是通感。就是把嗅覺寫成視覺這種的,使詩句更有感染力。當然還有對比,反襯,以動襯靜等等。

(五)詞語的運用。這裡的運用指的是疊詞等一些比較朗朗山口的詞語。不僅給畫面感帶來增幅,更能使詩句具有節奏感。比如著名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裡的蕭蕭和滾滾就是神來之筆,給這句詩賦予了極大的生命力。

這就是我的瞭解了,歡迎討論。





洛侃侃


西湖

西湖岸邊柳剪影,雲入漣

漪水盈盈。

泛舟瀲灩荷浮動,蜻蜓繾

綣暗香中。

<2018年10月9日觀《緣珍堂》建文~文化隨筆美文感>

      《荷塘月色》

署氣跌月水      夜風醺

入睡

浮萍粼粼枕      荷紅挑

蓋翠

〈李恭覺~2019年6月27日*五月廿六日*夜賞一一北京頤和園夜色荷塘……〉











漢子詩人


中國古詩詞是如何寫景的?總結了一些中國古詩詞常用的寫景手法:

一丶四個結合。

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動寫靜、以靜寫動),虛實結合,正側結合,點面結合。

二、三個角度。

1、觀察的角度。遠近、高低、俯仰。

2、感知的角度。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或通感。

3、描繪的角度。繪形、繪聲、繪色、繪勢。

三、四種技法:白描、工筆、渲染、列錦(名詞意象疊加)。

四、六種修辭:比喻、擬人、誇張、對比、襯托(正襯、反襯)、雙關。

舉一些大家都熟悉的具體詩句。

1、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誇張、比喻)

2、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動靜結合)

3、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點面結合)

4、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色彩對比)

5、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白描)

6、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虛實結合)

7、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遠近高低結合)

8、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動靜視聽結合)

9、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列錦)

10、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正側結合)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中華文字組合之妙,可謂妙到毫巔!

試舉一例:

我就不用那些名貴中藥材式的文字了,來個寫雪景的打油詩。

天地一籠統,

井上黑窟窿;

黑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腫。

大雪把整個江山染成了一片白色,只有屋前的那口井成了一個黑窟窿。在雪中追逐的黃狗和白狗,黃狗身上染成一片雪白,而那隻白狗身上堆起了雪,似乎變得腫了起來!

妙哉妙哉!


軒轅凌霄


竊以為中國的古詩詞描寫景物和中國的傳統國畫表現手法相近,以寫意為主。突出景物意境的勾勒營造,注重渲染整體印象,給讀者呈現一種帶有作者濃重主觀意識的大畫面空間佈局。而對於細節,不會使用過多筆墨。當然,這和中國古詩詞的篇幅有關。中國古詩詞往往短小精悍,言簡意賅。雋永而回味無窮,如同國畫一樣,意境深遠,留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著名詩句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作者很簡單的列舉了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四種事物,沒有再進一步說大漠如何寬廣,長河如何浩蕩等等,但卻給讀者描繪了出一幅廣袤無垠蒼涼雄渾大氣磅礴的塞外大漠畫卷,讓讀者能真切的感受到近乎視覺效果的衝擊,給心靈強烈的震撼。再如馬致遠的漢宮秋也是如此。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也是很簡單的眼前景物的組合,勾勒出一幅秋風蕭瑟夕陽西下的國畫。作者也沒有說枯藤如何遒勁彎曲,小橋如何形狀等等,但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流傳千年的國畫。作為讀者的你是否體會到了景物中的蕭瑟悲涼的意境?




龐煌久


有一種寫景方式,不必親臨親看親體驗,只需要一幅畫或者一篇文章,就能有無限遐想。僅僅據此,便可以創作。可能有人會說,沒有親身體驗,會不會是閉門造車,缺乏真情實感,淪為沒有血肉、沒有靈魂的雞肋?其實未必然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便是看圖所作,彼時老範並沒有到過岳陽樓。而《岳陽樓記》卻寫成了千古名文,雄冠百代。

大詩人王維寫《桃源行》,也沒有到過桃花源麼。同樣,張旭的七絕《桃花溪》也是。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張旭,更多人知道他還是狂草大家的名頭。《飲中八仙歌》“脫帽露頂”的形象很潮很有型。但張旭還是七絕名家,盛唐詩人中有他的位置。這首《桃花溪》便是入選《唐詩三百首》的佳作。

詩可以視為《桃花源記》的微縮版。首句營造迷離恍惚的朦朧境界,將傳說中的桃花源的若有若無表現出來,次句在問話中推進情節,引入了原文中讀者熟悉的誤入桃花源的漁夫,詩人試圖通過他來得到些許消息。

後兩句便是詩人的具體所問:桃花溪上桃花流,桃花源口何處尋?詩就戛然而止了,我們沒有看到後面漁夫的回答。這樣的處理很巧妙,答的部分留給讀者自己去想即可,一旦詩人答出,必然是老套的。詩的言外之意也沒有了。


詩詞桃花源


有寫實景與誇張,有以情言志,有虛實結合等等,很多很多,一言難盡。如:

(李白)黃河之水天上水,奔流到海不復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