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易經》與《道德經》有什麼特殊的關係?

靈智學君


筆者年輕時有一段時間,曾痴迷於《易經》和《道德經》這兩部古書不可自拔,對這兩本書之間的關係也曾有過思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談談《易經》。

在我看來,《易經》被古人稱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不是沒有道理的。《易經》從文本上來說,是上古的一部占卜書。具體的成書時間是有爭議的,一般認為在西周,所以,也被稱為《周易》(當然,《周易》的“周”後人也有不同的解釋)。

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周文王被商紂王拘禁在羑里時,推演八卦而成六十四卦,後來,“西伯演易”的故事隨著《封神演義》等小說深入人心。

其實這個故事是司馬遷說的,他在《史記》的序裡就寫了:“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而實際上,在周文王之前,還流傳著兩本《易經》,一本叫《連山》,據說是夏代成書,一本叫《歸藏》,據說是商代成書,裡面都已經有了六十四卦,到了《周易》,是第三本了。但《連山》和《歸藏》早已失傳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只是《周易》。

所以,《易經》的起源相當古老,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但它為什麼被稱為中華文明的總源頭呢?《易傳》裡曾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是“伏羲作八卦”的故事,意思是伏羲為人王的時候,依據大自然的變化,總結出宇宙的規律,創造了八卦。

這是說到點子上了。《易經》並非先人們坐在巖洞裡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通過對自然萬物和社會事物的細緻觀察,進行抽象思維總結出來的變化和發展規律。反過來,這些總結出來的規律反過來又影響和指導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從而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模式,幾乎所有的學術思想和發明創造都是依據這個指導準則進行,於是,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就誕生了。

《易經》最重要的思想是什麼呢?一個是陰陽,一個是變化。陰陽生成爻,爻生成八卦,八卦相疊而成的六十四卦,就可以窮盡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模式,堪稱“宇宙的終極密碼”。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易經》被稱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了。

由《易經》出發,大家從裡面豐富的哲學思想中各取所需,再演化成自己的理論,在春秋戰國時期終於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齊鳴”的諸子百家時代。筆者認為,諸子百家的思維同樣也是遵循陰陽的格局,其中,陽的思維一面演化為儒家、法家等治國理政的學說,以孔子、韓非等人為代表,陰的思維一面演化為道家、兵家等無為和謀略的一面,以老子、孫子、鬼谷子等為代表。

《道德經》無疑是《易經》變化哲學傳承的集大成者,《道德經》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的易經思想精煉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易經》“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的進一步概括。

而裡面許多辯證思想,比如“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等等,都是從《易經》“否極泰來”等卦象變化中悟出的道理。

正因為《道德經》繼承和發揚了《易經》的陰陽和變化哲學,所以,人們早就洞悉了兩者間的關係,後來,由道家演化的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就把從《易經》而來的太極魚和八卦圖當作自家的LOGO。


李異寒山道


《易經》與《道德經》是什麼特殊關糸?首先要知道《道德經》就是老子的著作,要說有什麼特殊關糸?有!那就是老子的《道德經》著作是暗解了《易經》,弄清楚為什會有暗解,那特殊關係就一目瞭然。

中國文化源頭就是六經(易,書,詩,禮,樂,春秋),而《易》為六經之首,是大道之原。由此,《道德經》也產生於六經之源一一《易經》。對於老子暗解《易經》發表自己看法,解釋以下幾點。

一,《易》在周朝時期,周文王尊崇稱之為《周易》。這個時期又是各諸候國爭霸亂局,當時老子已是東周朝廷官員,很精通“周禮”,也是著名學者。對《易經》解讀可謂是“滾瓜爛熟”,而《易經》講的坤卦最為突出。坤卦講的是大地,坤為母親,為母愛,為愛惜,這正合乎老子的思想。老子對坤卦思想更是有著很完美的典型發揮。為此老子著作《道德經》可以不用《易經》原辭即可透徹解釋。

二,老子著作《道德經》並沒有直接提到《易經》的卦象卦辭,並不能說明《易經》與《道德經》就沒有關係。因為老子著作《道德經》中,最顯然的就是“道”,老子的“道”是無為之道,柔弱之道,虛靜之道,這對《易經》的坤卦是最好的解釋。所以老子用“道”解釋《易經》,就不會有坤卦原辭了。

三,老子崇尚坤卦,崇尚陰柔之道,老子用原本的“道”,萬物的“道”,對《易經》坤卦思想解釋,間接性的用“道”來解釋,並不存在剽竊而降低學者身分。著作成《道德經》可謂是“道坤合一”的最完美解釋著作,也就是老子《道德經》暗解《易經》之說。

四,老子不直接用《易經》原坤卦辭解釋,還有一個最重要原因,那就是東周列國正是分裂爭霸時期,周文王崇尚的《周易》“周禮”也在遭陶汰之中。為此,亂局時期“諸子百家”紛紛蹬場著書立說。而老子也不例外,希望他的思想有一席之地,又不能坐視不管朝廷沒落,總想通過著書立說,宣揚自己的主張,平息戰亂。但是,又不能直接解釋《易經》思想立說宣揚。否則,不但沒有一席之地,反而會遭到抨擊,無法平息諸候國爭霸亂局。於是,老子採取了自己精通“道”的陰柔之術,解釋著書立說。一箭雙鵰,兩全其美。既又維護了周朝《易經》“周禮”思想體系,自己的思想又能起到緩解諸候國爭霸亂局作用,道家思想又得以傳承下來。

五,另外,還有值得一提的是,老子為什麼騎牛,而不騎馬,這是代表老子思想的象徵。老子騎牛代表重陰,由於《易經》中的八卦論,馬為乾卦為陽,牛是坤卦為陰柔,為此,這也是老子不騎馬而騎牛的原因,這也與《易經》有著特殊關糸。

綜上所述,這都是形成老子《道德經》暗解《易經》,有著特殊關係原因所在。

總之,老子就是用了自己的學術思想“陰柔之道”,把他的學朮思想成功著作了《道德經》一書,就是有了“坤道合一”的恃殊關糸,才有了今天我們學習倡導《道德經》思想這部著作,真來得不易,應繼續傳承發揚光大!


劉夢輝1445414400581


一前言:易經既是道家的,也是儒家的。 《易經》,承載了歷史使命和任務,相傳系周王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廣大精微,包羅萬象。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



先秦因孔子“老而好易”,導致了“用《易》居前”之“六經”次序的出現。《易經》為(易,詩,書,禮,樂,春秋)經之源。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書時亦不敢毀傷它。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神獸香爐/竹根雕)

小結:《易經》成書於春秋之前,《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而易經被稱為萬經之源,道德經中的很多話都出自易經。


匠心道韻


易經⥤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毋容置疑易經從古至今都在指導著人類思想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家的四書五經其中的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而周易影響最廣,也是歷朝歷代的讀書人必讀的書,其影響極為深遠,在中國有非常高的地位。

易經和道德經範圍不一樣:《易經》指《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道德經》則是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其內容也大不一樣,易經的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數學,天文,地理,萬物規律,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而儒家和道家共同的經典。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然而這兩本書出世時間不一樣,易經一說分別作於上中下三個時代,一說三本書均作於上古時期。道德經則創作於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紀錄新視窗


《易經》是源,《道德經》是流。

何為易?傳曰:生生之謂易。易經的核心是生。道德經的核心也是生。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又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但是易經由乾坤兩卦展開,而且是乾坤並重。而道德經則側重於坤卦。易傳曰:成象之謂乾,效法之為坤。中國文化是象形文化,六十四卦就是這一文化的形象表達,傳曰:觀象繫辭而明吉凶。大象無形,所以觀象就變得極其困難,由此延伸出中國文化的相術理論,包括相人術察言觀色等。

老子《道德經》的面向對象是統治者或君王,是九五之君,是核心,是關鍵,是少數人。九五之君其實就是乾卦,如何駕馭這關鍵少數呢?道德經曰:天法道。其核心是法。道的法則是什麼?道德經其實給出了答案,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動的本質就是平衡,陰陽平衡。弱者道之用的本質損有益無,損末益本,損剛以柔,損強益弱。無之以為用,用,即功用,即八卦中的坎卦,為冬至,即冬藏,在人體就是先天之精/本——腎。

看洛書就會明白,乾卦為立冬,坎卦為冬至,乾卦至坎卦的過程,即天法道的過程。坎卦即道德經的道,為天一生水的天一,亦即《太一生水》中的太一。

所以作為執政者或統治者它的核心就是把握好平衡,不管是社會貧富差距,還是男女比例,平衡都是極其重要的,一旦失衡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還有一點就是執政者的職責就是藏富於民。錢的本質是交換,它就是水,就是道,它的本性就是往下走,往虛或空的地方走,直白點,就是往沒錢或缺錢的地方走。但現在這個社會,財富被少數人所壟斷,階層分化特別明顯,社會階層流動趨於停滯,就像一潭死水一樣,缺乏生命活力。

物壯則老,這種情況不可持續。所有的人都應該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沒有什麼是你自己私有的,包括你的身體。錢,也是如此。你覺得你擁有那麼多錢,是你理所應當,但天道好還,它並非永遠屬於你,當你福德耗盡,不配擁有時,它會以秋風掃落葉一般把它統統帶走。貪官入獄,就是如此。只是現今的社會對企業家,太過寬容而已。

另外,這個社會老齡化日趨嚴重,生育率卻超低,其背後的本質是與天道相左的。老齡化的結果必然是生育率的急劇下降,老子曰: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你既想人人都能長命百歲,又想子孫滿堂,天地哪能容得下?

《太一生水》曰: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強,責于堅,以輔柔弱。而我們現代社會是恃強凌弱,老人太多,小孩太少,(其實對萬物來說更是如此),這是一個極不好的徵兆,它說明現在是人進天退的階段,亦即人定勝天的階段,這也是歷史的必然,但四時輪轉,當天進人退的時候,就是戰爭爆發的時候,可能就是世界大戰。

戰爭,從來沒有在歷史的進程中消失,它是天地恢復活力,清除人和萬物負載的時候,雖然對人很殘酷,但當你懂了,你會淚如雨下。

易傳曰: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這背後和老子說的是一樣的,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生之育之,宰之滅之。當然統治者一般都不會宰之滅之,因為都覺得反人性。當統治者或君王不能執行天道時,天就會以戰爭的方式來宰之、滅之。

佛曰:眾生皆苦。其實,想開就好了,大度看世界,把握好當下就好。

寫的有點偏了,抱歉。

兩本書其實可作為了解,洞察世間的總綱領,還需更多書籍為其加持,因此也請擴容一下自己的閱讀量。


玄明老師


我是逸世,我來回答......


剛好這幾天在研究《易經》,頗有一些心得,就藉此機會和大家聊聊。如有錯誤請指正,謝謝。

首先來回答這個問題,《易經》和《道德經》有什麼特殊的關係?其實這兩部書的關係應該是“母子”,易經是母,道德經是子,除了道德經之外,像儒家的《論語》之類的,也是以易經為藍本所創作的。

《易經》是群經之首,主要分為三部《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前兩部已經失傳,只有《周易》流傳下來,並且我們今天看的《周易》並不是最先的《易經》,是孔子及其學生們加註的。

《易經》通篇只有二十頁左右,而現在的《周易》有將近五百多頁,多出來的是後人加註,便於人們學習和理解的。相傳是伏羲觀天象,看河圖洛書成易經八卦,這算是《易經》1.0版本,而後周文王改進易經,八卦圖也有了先天和後天的區別,算是2.0版本,之後孔子和學生做了什麼?他們將給2.0版本增加了使用說明書,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

再來說說《道德經》方面,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其實這句話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實說的都是《易經》的卦。

《道德經》老子主要表達的意識就是“天人合一”,世間萬物都有跡可循,我們要順其自然,不可強求;而《易經》所說的是三個維度“簡易”、“變易”、“不易”,講的是整個宇宙一直在變化不停,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而這些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看看,是不是一樣的。

《道德經》正是在《易經》的基礎上進行分解重組和完善,老子主張的是“無為而治”,那麼什麼是無為?什麼都不做就是無為?其實不是的,說到底還是順應天道,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去進行一些動作。

現在只需要知道《道德經》是脫胎於《易經》就行,想要研究真的需要下苦功夫,還不一定能成,各位加油......


逸世聽文


《道德經》是接納過《易經》浸禮的,老子的思想相應效仿過《易經》,就《易經》的最開始實質來講,這的確僅僅一冊佔僕的書籍,因為我講過,它是最開始之際,如今的《易經》早已擁有巨大的機制,佔僕只有算作在其中不大的一個方面。與相術相比,易理好像更加博大,並且,我自己感覺,任何卦象、筮詞的表述,立即在於解卦人的易理水準和髙度,而易理的水準和髙度,則是在於這一人的見識、經歷、經歷、德性水準這些諸多方面。

對於老子是否有遭受《易經》的影響,它是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了。實際上別說是老子,就是說孔子、孟子,包含春秋時期的法、名、陽陰、墨、雜這些各學派都遭受過《易經》的影響。這裡,人們還要清楚一個現象,如果說《易經》並非道教的專享,儒學、法家、陰陽家這些每家學派,對《易經》的探究和發展一樣是十分精彩的,最典型性的就是說人們如今看的《易經》版本,就是說源於儒學的孔子之手啊。

人們常講,道教重水到渠成,不奢求,要乘勢而上,這點就十分《易經》,由於經書中從爻變、卦象這些時時處處看得見“欲速不達”的觀念。可是話說回來,對《易經》欲速不達這類觀念承傳的最完全最改善的的確孔子,由於立即提起了一個觀念中庸。《道德經》中雜糅了每家學派的精粹,也並非道教的一家之言,每家學派都受《易經》的影響,確實包含歸入道教的經典作品《道德經》。





河間笑笑生


《易經》是源,《道德經》是流。

何為易?傳曰:生生之謂易。易經的核心是生。道德經的核心也是生。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又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但是易經由乾坤兩卦展開,而且是乾坤並重。而道德經則側重於坤卦。易傳曰:成象之謂乾,效法之為坤。中國文化是象形文化,六十四卦就是這一文化的形象表達,傳曰:觀象繫辭而明吉凶。大象無形,所以觀象就變得極其困難,由此延伸出中國文化的相術理論,包括相人術察言觀色等。

老子《道德經》的面向對象是統治者或君王,是九五之君,是核心,是關鍵,是少數人。九五之君其實就是乾卦,如何駕馭這關鍵少數呢?道德經曰:天法道。其核心是法。道的法則是什麼?道德經其實給出了答案,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動的本質就是平衡,陰陽平衡。弱者道之用的本質損有益無,損末益本,損剛以柔,損強益弱。無之以為用,用,即功用,即八卦中的坎卦,為冬至,即冬藏,在人體就是先天之精/本——腎。

看洛書就會明白,乾卦為立冬,坎卦為冬至,乾卦至坎卦的過程,即天法道的過程。坎卦即道德經的道,為天一生水的天一,亦即《太一生水》中的太一。

所以作為執政者或統治者它的核心就是把握好平衡,不管是社會貧富差距,還是男女比例,平衡都是極其重要的,一旦失衡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還有一點就是執政者的職責就是藏富於民。錢的本質是交換,它就是水,就是道,它的本性就是往下走,往虛或空的地方走,直白點,就是往沒錢或缺錢的地方走。但現在這個社會,財富被少數人所壟斷,階層分化特別明顯,社會階層流動趨於停滯,就像一潭死水一樣,缺乏生命活力。

物壯則老,這種情況不可持續。所有的人都應該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沒有什麼是你自己私有的,包括你的身體。錢,也是如此。你覺得你擁有那麼多錢,是你理所應當,但天道好還,它並非永遠屬於你,當你福德耗盡,不配擁有時,它會以秋風掃落葉一般把它統統帶走。貪官入獄,就是如此。只是現今的社會對企業家,太過寬容而已。

另外,這個社會老齡化日趨嚴重,生育率卻超低,其背後的本質是與天道相左的。老齡化的結果必然是生育率的急劇下降,老子曰: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你既想人人都能長命百歲,又想子孫滿堂,天地哪能容得下?

《太一生水》曰: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強,責于堅,以輔柔弱。而我們現代社會是恃強凌弱,老人太多,小孩太少,(其實對萬物來說更是如此),這是一個極不好的徵兆,它說明現在是人進天退的階段,亦即人定勝天的階段,這也是歷史的必然,但四時輪轉,當天進人退的時候,就是戰爭爆發的時候,可能就是世界大戰。

戰爭,從來沒有在歷史的進程中消失,它是天地恢復活力,清除人和萬物負載的時候,雖然對人很殘酷,但當你懂了,你會淚如雨下。

易傳曰: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這背後和老子說的是一樣的,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生之育之,宰之滅之。當然統治者一般都不會宰之滅之,因為都覺得反人性。當統治者或君王不能執行天道時,天就會以戰爭的方式來宰之、滅之。

佛曰:眾生皆苦。其實,想開就好了,大度看世界,把握好當下就好。


飛翔聚賢歌友會


據考古證實,契數的來源最早見於辛店期的彩陶鬲,進入殷代,明確有了六十四卦及卦名,周人把首坤變為首乾,加以損益,並作卦爻辭,這就是《周易》。

《易經》在西周至戰國時期,做為一本占筮的書長期使用,組成《易經》的卦象.爻.辭的內容,反映了當時真實社會發展的情況與早期發展史,以社會發展為線索,闡述了當時階段性發展和總體發展循環輪迴變化的科學道理。

《易經》類似意識形態上的萌芽狀態,可以說是中國哲學和科學思想的源頭。人們在研究中國哲學時,通常會以老子的“道”為開始,但是,老子的“道”,人們在《易經》都能找到它的源頭。

人們在長期生活,生產中,由代表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卦衍變到六十四卦,分別代表了不同事物的意義。由於自然與社會中,普遍存在二進制數理,《易經》的八卦中包涵的三位二進制的數理,以三代表多和變,《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概念由於產生而發展而來。

在《易經》成書時,天地陰陰的概念就已蘊含了。如《乾.九五》的“飛龍在天”,《明夷.上六》的“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成中英說:“六十四卦是乾坤的變體,也即陰陽的變體,故整個《易經》的符號系統可視為陰陽為待,變化,統一符號系統……”在《道德經》中“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萬物都包含著陰與陽兩面,陰陽和合才能孕育出新的生命。

由於老子曾經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博覽群書,對《周易》肯定有過深入的研究與瞭解,在後來所著作的《道德經》一書中,在《易經》的基礎上,對“道”進一步闡釋與發揮,也是可以肯定的。


鄉下老果


是繼承與發揚的關係。關於《易經》的緣起,有多種說法,說法太雜無所適從,反而不如迴歸到傳統上來,《易經》最初是樸質的觀察,古人認為,宇宙最遠古的狀態是混沌未分的元氣,它是產生後世萬物的胚胎,生機蘊藏動而二分,生成遊離出陰氣與陽氣,天行健上升為陽氣為天,氣重濁凝聚下降為陰氣為地,這就是傳說中的開天闢地之說。《易經》裡陰陽爻就是對陰氣與陽氣的模擬,至於為什麼這樣解釋宇宙的生成,依據對天地的厲象觀察道法自然。樸質的古人依靠的是自然現象,從而逆推出八卦之象萬物之法。乾坤本是同一體,太陰太陽共一理。《道德經》是老子在《易經》的基礎上走向深層,五千真言字字金,乾坤之中大乾坤。無生有,先天地而生的象帝之先。世間萬物實際也是與自然的一種存在關係,所以古人講“天地人”三才,強調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由此派生出的行為也是一種“關係”的體現,齊於天道也就是自然規律。不齊必被淘汰,這裡的齊是天規,是道,是宇宙規律,這裡又有莊子《齊物論》的影子。世間的扭曲或許有短暫的爆發力,亂象的終點合於自然規律。《易經》《道德經》是天地運行規律的自然物象,陰陽本太極,不捨而抱一。有形者生於無形,有聲者生於無聲。《易經》《道德經》窮天地變化,萬事萬物不出其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