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交通、產業、創新 成“融灣”路線圖關鍵節點

交通、產業、創新 成“融灣”路線圖關鍵節點

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廣東就舉全省之力推進這項工作。去年,《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和《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這兩份重磅文件印發後,粵東粵西粵北中許多城市都把“入珠融灣”作為新的戰略目標來推進。在剛剛閉幕的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融灣”也成為粵東粵西粵北代表們口中的高頻詞。南都記者梳理了粵東粵西粵北主官們在媒體開放日上談及融灣的思路,交通、產業、創新等成為融灣路線圖上的關鍵節點。

交通先行

推進基礎設施硬連通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和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充分釋放“雙區驅動效應”,發揮廣州、深圳“雙核聯動、比翼雙飛”作用,牽引帶動“一核一帶一區”在各自跑道上賽龍奪錦,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

“我們看到今年的十項任務,第一項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雙區驅動’,那麼陽江首先想的也是怎樣服務、對接、融入雙區的發展建設。”省人大代表、陽江市委書記焦蘭生說道,陽江要規劃和大灣區如何進行硬連通,也就是交通各方面的對接。

焦蘭生表示,隨著深中通道的建設、伶仃洋通道(深珠通道)的籌劃,要考慮如何在高速公路方面將這兩個通道與陽江聯繫起來。比如,順著中開高速連通到陽春,把深中通道接過來,使得陽江能夠很快通過這條快速通道連接深圳的公路交通。

省人大代表、汕頭市市長鄭劍戈同樣認為,交通是重中之重。“要加快建設與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快速通道,著力構建一小時交通圈。”

去年,汕頭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大幅增長32%,正在從“一小時交通圈”、“一小時生活圈”和加快全市域交通一體化三個層面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其中,“一小時交通圈“的構建方面,汕頭將建設連通大灣區發重要鐵路樞紐,推動連通大灣區的高速公路織密成網,打造大灣區港口群東翼樞紐港,並超前謀劃建設信息基礎設施。

鄭劍戈表示,將加快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實施汕頭港發展扶持政策,拓展、加密班輪航線,探索建立大宗水路貨源經汕頭港中轉的港口運輸合作機制。還要加大力度推進5G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積極謀劃建設“數據特區”,打造珠三角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延伸區。

事實上,不只是陽江和汕頭,幾乎所有粵東粵西粵北的主官們都把交通基建作為融灣的第一抓手,目前來看,這也是效果最明顯的融灣方式。比如,揭陽正在推進揭陽潮汕國際機場擴建,去年的旅客吞吐量已經與內地副省級以上城市機場運量相當,具備大飛機起降和直航歐美能力,未來必將呼應大灣區內的世界級機場群,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共建共融

加強產業協作互補

省人大代表、雲浮市委書記黃漢標認為,要大力打造“灣+區”產業共建平臺,充分發揮大灣區與北部生態區的互補優勢,加強與廣州等灣區核心城市對接,探索構建“灣區總部+雲浮基地”、“灣區總裝+雲浮配套”、“灣區前端+雲浮後臺”、“灣區研發+雲浮製造”等合作共建模式,主動參與產業分工協作。

同處粵北生態區的韶關提出構建與“雙區”共建共融的綠色產業體系。省人大代表、韶關市委書記李紅軍表示,將發揮東莞對口幫扶機制作用,抓住“雙區”溢出效應,大力開展招商引資,著力引進“雙區”資金、人才、項目、技術、管理等先進生產要素,為韶關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我們在抓好鋼鐵、有色、能源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大力發展先進裝備製造、大數據、醫藥健康、商貿物流、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實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力爭全年完成新簽約項目230個、總投資350億元以上。”李紅軍說。

揭陽則以“油、化、氣、電”四大產業為大灣區建設蓄能。據瞭解,目前,這四大基礎工業發展格局已具雛形。中石油煉化一體化項目煉油、化工裝置如期正式開工,吉林石化年產60萬噸ABS、崑崙能源LNG等產業鏈配套項目正式落戶,國電投海上風電、明陽新能源綜合基地、GE海上風電機組總裝基地等重大項目落地建設。

“最值一提的是,這四大工業具有清潔、高效、綠色的優勢,完全契合大灣區能源安全保障體系的需要,不僅可以撬動形成萬億級的產業集群,也將為全市、全省乃至大灣區建設提供重要的綠色能源支撐。”省人大代表、揭陽市委書記葉牛平說。

在省人大代表、茂名市委書記許志暉看來,茂名向海經濟依託“雙區”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將形成強大的磁場,更多的發展要素會看好廣東、匯聚廣東,這裡面有不少的產業是適合在茂名謀篇佈局的。

“我們將聚焦綠色化工與氫能、港口物流、文化旅遊、大健康等主導產業,著力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奮力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新增長極。探索‘灣+帶’協同發展新路徑,主動積極在融入‘雙區’中推動茂名振興發展。”許志暉說。

強化科創

改善宜業宜居軟環境

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備受期待,而大灣區裡豐富的創新資源也讓粵東粵西粵北看到了機遇。

省人大代表、潮州市委書記李雅林就想借助“雙區”科研創新優勢,推動潮州市企業與“雙區”研發機構的深度合作,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省人大代表、河源市委書記丁紅都也表示,河源將推進科技協同創新,推動形成“融灣”“融深”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新格局。

“河源將主動對接融入‘雙區’創新體系,加快建設一批加速器、中試基地、產業化基地,多渠道引進和使用好科技人才,加快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紮實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和樹標提質行動落地落實,著力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拓展區。”丁紅都說。

除了引智引才,丁紅都還表示,將把河源打造為“雙區”優質生活圈的重要承載地。為此,將推進人才培育、教育教學、醫療衛生、生態保護等領域重大改革,推進“證照分離”“數字政府”建設,推動營商環境達到珠三角同等水平。

“我們還要大力推動電子商務、現代智能物流、數字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和商業購物中心、星級酒店等現代服務業設施建設,推動形成城市建設新格局。”丁紅都說。

李雅林表示,潮州要瞄準“雙區”大市場,融入經貿“大網絡”,推動企業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市場競爭。同時,還要對標對接“雙區”制度規則,構建開放互通的政策環境和相互銜接的公共服務體系。

省人大代表、汕尾市委書記張曉強則表示,汕尾要聚焦聚力打造最優營商環境。“要推進政務環境和法治環境建設,敢於對標世界銀行標準,找準短板,精準發力,大力推動商事制度、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等改革,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吸引更多市場主體和要素資源到汕尾發展。”

採寫:南都記者 馮芸清 莫郅驊 吳璇 實習生 梁思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