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真維斯與港資服裝品牌的集體“中年危機”

真維斯與港資服裝品牌的集體“中年危機”

圖片來自企業官網。

創立48年的服裝品牌真維斯迎來了“中年危機”。據外媒Daily Mail報道,真維斯澳大利亞公司日前宣佈進入自願託管程序,開始進入破產清算階段。澳大利亞以外的真維斯業務不受本次託管的影響,中國地區業務未受到影響。

成立於1972年的真維斯,1990年被來自廣東的楊氏兄弟收購,並於1993年在上海開出了第一家門店。巔峰時期在全國範圍內擁有2500餘家門店,也曾是許多80、90後的青春。

不過,面對Zara、H&M等國外快時尚品牌的衝擊,真維斯逐漸被市場拋棄。2018年,其母公司旭日集團選擇通過出售給大股東的方式變現私有化;如今,真維斯在“老家”澳大利亞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本部”破產清算

當地時間1月15日,據Daily Mail等多家媒體報道,真維斯宣佈進入自願託管程序,開始進入破產清算階段。接收真維斯的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的Peter Gothard和James Stewart被澳洲政府任命為真維斯在澳大利亞運營的自願託管人。

目前,真維斯在澳大利亞有146家門店,僱員達998人,真維斯澳大利亞官網仍可正常訪問。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表示,真維斯進入破產管理的原因是目前零售業形勢不佳,以及電子商家對實體商家造成巨大沖擊。真維斯將繼續運作下去,會計師將對該企業經營狀況進行緊急分析,並考慮所有可能選擇,包括重組、出售或吸引投資。

擔任託管人之一的James Stewart說:“真維斯是澳大利亞標誌性牛仔布品牌,在休閒裝市場上非常有名。就像其他許多零售商一樣,真維斯在當前艱難的市場條件下還面臨著網購的競爭壓力。託管服務將為真維斯提供一個重組的機會,以更好迎接澳大利亞零售市場上的挑戰。”

據報道,澳大利亞以外的真維斯業務不受本次託管的影響,中國地區業務未受到影響。

1月18日,新京報記者致電真維斯確認該消息,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覆。北京某實體店店員對記者表示,目前該店經營一切正常,未得到總部任何關於關店的通知。

真維斯的“高光時刻”

真維斯官網顯示,1972年,該品牌在澳洲開設服裝連鎖店,專門銷售休閒服裝。

同樣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來自廣東惠州20歲的小夥楊勳和哥哥楊釗游泳到香港,在製衣廠工作近10年。1974年,兄弟二人湊了五萬元,成立了“旭日製衣廠”,也是旭日集團的前身。

起初,旭日製衣廠做代工業務。1990年,旭日與當地進口商合作,收購了真維斯。1993年1月1日,旭日成立了真維斯國際(香港)有限公司,開始進軍中國內地零售市場;1993年5月,內地第一家專賣店在上海南京東路開業。

1996年,旭日企業在香港聯交所上市,超額認購236倍,上市時股價是1.6元/股,不到一週就漲到了4.5元/股。而截至2020年1月17日收盤,旭日企業報0.89港元/股,最新市值13.6億港元。

彼時的楊釗在內地大建學堂,為惠州大學、上海紡織大學等各捐獻了1000萬港元。2013年,據媒體報道,真維斯國際(香港)有限公司在社會公益慈善方面的捐助已逾1億元,並三度獲得中國慈善獎。

真維斯也在內地享受了“高光時刻”。2004年,真維斯提出,要在三個五年內銷售額破百億港元:第一個五年銷售額達到40億港元,第二個五年達到60億港元,第三個五年突破100億港元。不過,直到2017年,真維斯營收只有16.09億港元。

2013年,真維斯在全國已擁有2500家門店,銷售額接近50億港元。楊釗還當選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成了香港和內地企業交流的重要橋樑。

真維斯“節節敗退”遭賣身

2012年,真維斯內地營收49.59億港元,同比增長4.6%。但也是這一年,真維斯走下了神壇。

2013年,真維斯內地的銷售額為46.8億港元,直營店面積121.1萬平方尺,售貨員人數6684名;2017年,真維斯年銷售額為16.1億港元,為巔峰時的1/4。其直營店面積縮水到1/3,售貨員裁員近5000名。2016年和2017年,真維斯中國內地業務分別錄得稅後利潤0.67億港元和-0.45億港元。

2018年8月,真維斯母公司旭日集團發佈公告稱,將連年虧損的內地服裝零售業務出售予集團創始人、大股東楊釗和楊勳兄弟,上市集團會繼續經營真維斯港、澳、東南亞市場業務,並專注從事設計、出口和裝飾等盈利業務。

旭日集團在交易聲明中稱,儘管過去數年,集團重組零售網絡及提升供應鏈效率,為產品設計及市場推廣投入更多資源及宣傳產品,並推出在線業務以把握中國不斷擴張的電商市場,但真維斯的表現並未如預期般改善。

早在2009年,真維斯就開始進軍電子商務渠道。2017年真維斯成立真維斯電貿分公司,將網上業務獨立運營。不過,電商的主要作用卻是協助實體店處理過季的尾貨,扮演了一個“去庫存”的角色。

而這也不是旭日第一次剝離真維斯虧損業務,2017年7月,旭日就曾以2.2億港元將真維斯持續虧損的澳洲、新西蘭市場業務剝離,同樣賣給了楊氏兄弟擁有的巧思有限公司(Howsea Limited)。

港資品牌的內地慘敗

真維斯並不是個例,它曾與班尼路、esprit、佐丹奴、堡獅龍等同時代的香港服裝品牌一起,經歷過“國際設計+香港品牌+大陸市場+中國製造”的組合的高光時刻。

“休閒時尚品牌對潮流感要求很高,在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上都會起到很大的影響。”一位曾經從事銷售工作的員工告訴記者,現在很多90後、00後都已經不認識真維斯、班尼路這些牌子,這類在過去主打產品質量的休閒服飾品牌,由於缺乏個性、不注重宣傳而得不到年輕人的青睞。

“買衣服其實是感性消費。國外的快時尚品牌力較強,商品更新速度很快,而快時尚針對的消費群體是18-25歲,這類人群消費需求很高,但經濟實力可能不是很強,實惠的價格、新潮的款式對他們來說更具吸引力。”

在服裝行業資深觀察人士、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看來,上述公司自身的產品體系缺乏創新。“儘管公司也在不斷調整,但核心問題是這些改變之舉或許大部分只是為滿足投資者利益的一些救贖,並沒有更多中長期的規劃。港資服裝品牌的沒落,歸根到底還在於產品的創新力不足,不能真正瞭解一線市場消費需求以及競爭對手的策略。”

服裝行業分析師馬崗也表示,導致香港服裝品牌沒落的內部原因是港牌十幾年在創新求變上變慢,與消費者脫節。例如班尼路“經典款”的法蘭絨格子衫等,和優衣庫差不多,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在品牌創立初期,班尼路曾憑藉其設計和平價定位在內地迅速打開市場,彼時服裝資源的相對匱乏使得服裝設計很容易被熱賣。

時尚界這一輪殘酷的洗牌,一邊是時尚老牌紛紛面臨關店潮,另一邊則是快時尚搶佔了時尚界的半壁江山。馬崗表示,以電商為代表的新渠道崛起,一些較為平價的服裝對港資服裝品牌衝擊較大,港牌在這波機會中缺少發揮。

新京報記者 張澤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