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兩歲半的孩子,離開天天帶著他的最親的人,他的心裡會痛苦嗎?

心想事成1054897740867


這個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2歲半的孩子正是孩子跟養育者建立情感依戀的時候,正是分離焦慮期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養育者離開,一般主要是媽媽,可想在孩子的心裡有多麼傷心,但是人在3歲之前的記憶會消失,所以這種痛苦是暫時的,但是最親密的養育者離開,而沒有另外的親密者盡心呵護,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首先在性格上會有影響,其次在價值觀上有影響。

談一個例子,那就是我本人。我的親媽在我1歲9個月就拋棄了我,那時候我還沒有吃飯,只吃奶,逼得我爸給我買的那時叫肥兒粉,當然沒吃幾天就吃上飯。那時我天天找媽媽,是個鄰居聽了都掉眼淚。所以在沒有新媽之前,剛開始是有爺爺奶奶照看。爺爺奶奶相繼在一年後去世,以後由大伯大姨家照看,這個時候剛好2歲半。大概3歲後,大了,經常去鄰居家,跟鄰居小朋友玩,中午晚上基本在人家家裡吃飯,那個階段我們那個生產隊的鄰居家的飯我基本都吃過。老爸

經常掙錢回來很晚,問大姨人呢,大姨說白天跟誰玩,這會不知道又在哪家。老爸就在房門後面喊我的名字,鄰居才回答都睡了,要不明天早上來抱吧。為這,老爸一直心裡有點責怪大姨沒有照顧好。但是想想,人家有這個義務嗎?能給口飯吃就不錯了,你不感謝,還責怪。就這樣還能一心一意的管這個小孩嗎?後來很快大概我4歲的時候,開始上幼兒園了,更加有人照顧了,自己上學放學。那個時候周圍的人都認識,也不會丟。有一天家裡來了個女人,最早的記憶就是她紮了兩個羊角辮子,現在想想挺可愛的。後來還帶了一個小我一歲的弟弟,從此有人照顧我給飯吃了。從此我也走上了求學的路。

說說那段時期,一個那麼小的孩子會傷心嗎?把鄰居都惹哭了,你說傷心嗎?所以後來我對父親很依戀。很怕失去他。

再說說記憶吧,其實我不記得了,故事都是老爸和鄰居講的。最早的記憶就是新媽來了之後,也就是3歲4歲後。

再說說我的性格和價值觀的影響。

我對父親很依戀,當我懂事時,大概小學後吧,我害怕失去父親,從小勵志當醫生,不希望他生病。但是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應該跟大人分床睡。新媽來了後,感覺她把我爸搶走了,還讓我一個人睡,我害怕,常常一個人躲在被子裡哭,也許是哭著睡著的。所以我的性格內心孤獨,孤僻。從小到大,沒有朋友,讀小學後有很要好的朋友,但是放假後想去跟他們玩,父母不讓,說女孩子不應該

出門。所以我就成了真正的閨女。到現在我也沒有真正的朋友,我不知道如何跟人打交道,如何說話,尤其現在到中年了,感覺更不願意跟熟人說話,喜歡跟陌生人說。跟熟人說話,說心裡話,不多久她就會把話傳到別人耳朵裡所以現在說話特別小心,寧願不說。所以沒有共同話題。我就變成很自我的性格。跟陌生人說話,我可以敞開了,因為不用顧及他人的感受。

再說說我跟後來的養育者,也就是新媽的關係。

其實想想我的童年還是很愉快的,新媽沒有虐待過我,沒有打過我,因為家裡窮,所以我和弟弟不存在分配不均的時候,至少我沒有感受到。也許是農村傳統思想觀念,母親對我的教育是,女孩子不要一天到晚在外面瞎跑,女孩子應該在家做家務。所以我沒有交朋友,也不會交朋友。母親還有的觀念是,女孩子就應該嫁一個有錢的人家,將來不愁吃穿。這個社會笑貧不笑娼。人要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幫助過我們的親戚朋友,要大方。從小其實我很聽父母的話,我媽沒有打過我。做家務,跟弟弟不打架,努力學習考大學。家裡只讓我上了大學。因為第一,弟弟沒有考上。第二,家裡沒有錢給交高價,連職高都上不了。

所以母親對弟弟很愧疚,沒有讓他上到學。還要支持我讀書。母親很埋怨我對這個家不夠孝順,對弟弟不夠好。我心裡會怎麼想,肯定不舒服,我也有一家人,我也不容易。弟弟家人家有房有車。我呢,除了一大堆的房貸,還有上有4個不能幫忙的老人,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還得擔心自己不能倒下。我容易嗎?我?

所以最後有了這樣的成長經歷,我在有了娃後,我要拼命對娃好,他們做的不好,我會發脾氣,得了產後抑鬱。我寧願自己辛苦也不想委屈了我的孩子。其實我的父母,老公都很努力,對孩子都好,只是我認為他們方式方法都不對,所以我就自己帶娃。家裡發生矛盾,我的性格懦弱,不知道如何跟他們溝通,不會說話。說話很直,人家肯定接受不了,所以把所有對我好的人氣跑了。自己帶娃後,發現很多時候自己也帶不好,娃有優點有缺點,有缺點就是改不了,其實孩子的缺點,養育問題都是父母造成的。如果有人幫忙帶,自己能輕鬆一點,抑鬱症也會少一點。

不過現在我的娃3歲了,看著她一天天長大,天天親我的臉,對我說媽媽我特別很愛你,我內心所有的苦都值了。

所以,孩子要自己親自帶,自己能生就能帶。不帶孩子的父母就是瀆職。孩子在3歲前是情感依戀期,沒有這3年你在耳旁的嘮叨,親她的臉,怎麼有將來的聽你的話。不要到將來青春期或者讀大學,或者找男盆友的時候不聽你的勸告,氣死你,那時候就知道後悔了。

我是熙媽,分享育兒知識,和娃一同成長。寫文不易,喜歡就關注我吧!


熙媽的育兒經


題主,你好!

看到這個問題,很想分享一下發生在我女兒身上的事情。

我女兒出生以後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帶,老公每天下班回來會哄哄抱抱,但自然她最親近的人還是我。

去年底,我老公因為回國開會,把我們娘仨兒留在美國;然後因為簽證問題滯留了三個月還沒有回來。我帶著兩個孩子實在待不住了,就回國找他。

那時我女兒才一歲半,看到爸爸她每天都很高興。但很不巧的是我老公的簽證在我們回去一個星期左右就下來了,然後他又到了美國,把我們留在了國內。

他走了之後,我女兒的心情明顯變得非常低落,一整天都不笑的,又非常黏人,時刻都要黏著我。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三個多月,到六月底我帶她回我爸家(我爸是老師,放暑假了),我爸他們天天陪她、逗她,這時她才重新開始露出笑容。

不到兩歲的孩子對並不是最親近的人都有這麼強烈的感受,更何況是比這大的孩子對最親近的人離開呢?

所以我覺得他們是會痛苦的,雖然他們可能表現很正常,但可能只是不會表達而已,並不代表沒有痛苦。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夕木在美國


曾經聽一位老人說:"帶孫子太累了,不想幫忙,等他大點了買點禮物給點錢,他就會和你很親了。"

是這樣的嗎?孩子小就沒有記憶嗎?我覺得不是。



我現在還記得小班幼兒園老師

我兩歲半上的幼兒園,當時哭了好久。

我們班主任姓彭,我到現在還記得她的模樣,黑黑胖胖的。

記憶最深的是我發燒了等媽媽來接,她陪著我講故事看時鐘。

當時感覺很溫暖,到現在二十幾年了每每想起來還是像昨天一樣。

小久久願意和外婆睡,而不是奶奶

我生完小久久在家坐的月子,第七天他和我媽媽睡,很乖。

現在兩歲半,暑假回家孩子會和我說晚安,和外婆一起睡。

奶奶節假日會來,也會給他買衣服和玩具。但是每次小久久抱著被子和枕頭說好了和奶奶睡,關燈的那一刻他就會哭著找媽媽。

所以,我覺得孩子他會懂得,真心的陪伴永遠是值得的。



三週歲之前的陪伴最重要

三歲以前,父母讓孩子感到安全 。雖然很多人覺得帶三歲之前的孩子是最苦最累的,而且孩子對三歲以前的記憶是零星的、潛在的。

其實孩子在這短暫的時期對接觸的人與事,對陌生環境的感知,的確能影響以後的很多行為。

舉個例子來說,由於身心發育的不完全,孩子對外界的事物是陌生的,因此他缺乏安全感。對他而言,可能喝著母乳就是安全,躺在媽媽臂彎裡就是安全,被媽媽親親就是安全……

他能夠感知的,家庭的溫暖,世界的愛,對人對事的看法和態度,都是這時候形成的。

說起陳美齡,我們應該都不會太陌生,這位香港歌星兼女博士,更是將三個兒子都送進了斯坦福。

她曾經說,自己並不提倡把小孩子交給別人帶,還是在父母身邊長大比較好,尤其是3歲之前,一定要父母教養,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重要的。

曾經,有人提議產假最好能放三年,因為孩子的三歲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需要更多的媽媽的陪伴。這個過程是必須的,也是短暫的,好好把握這段時間,孩子就能很好地與媽媽分離。



我是【因為是麻麻】八年幼教一線工作者,家有兩歲半萌娃小久久。我手寫我心,育兒路上你並不孤單,歡迎關注!


因為是麻麻


很榮幸來回答您的問題。
我是一位寶媽,我兒子現在正好兩歲半了。兩歲半的孩子已經可以理解大人的語言(表面的意思),有些情商高一點的孩子,或許深層的情感他也能感受到。根據我自己在帶孩子方面的感受吧,我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吧。

首先,兩歲半的孩子,離開天天帶著他的最親的人,他肯定會有疑問的,如果離開的時間很久他肯定會失落的。我兒子在我上班的時候,都是爺爺奶奶照看,有一次爺爺奶奶要到外地去,所以我請假在家照顧了兒子兩天。兩歲半的孩子,對於生活的規律和習慣已經很有感覺了。他會問我,“媽媽,爺爺奶奶去哪兒了?”說明,他對於我在家照看他,而不是像往常一樣由爺爺奶奶照看他,是有感覺的。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回答孩子。我們可以實際求是的告訴孩子真實的情況,比如,我是這樣說的,“寶貝,爺爺奶奶外出有事情要做,後天就會回來跟小寶貝玩了。這兩天由媽媽來陪寶貝玩,好不好?”孩子一般都會點頭同意。然後,我一般會順勢告訴他,“那我們就一起快樂的玩耍吧,讓媽媽看看寶貝平時都是怎麼聽話的。”適當的用一下小機智,對於孩子來說,是很管用的。

其次,我不知道,題主說的“離開他最親的人”是什麼意思,是長久或者永遠的離開嗎?如果是長久的離開最主要的親人,像爸爸媽媽,尤其是離開媽媽,孩子會非常難過。我在孩子兩歲五個月的時候去爬泰山,因為目的是想看泰山日出,所以行程安排上是夜晚爬山,這樣第二天早上等日出。這就勢必要跟孩子離開至少一天一夜。要知道,在這之前,我除了白天上班時間,從未有過晚上不陪孩子的時候,孩子夜間也一直是我哄睡、摟著睡覺的。所以,在決定去爬泰山的時候我下了相當的決心,連婆婆都勸我放寬心,這麼大的孩子了,少哄一晚上沒事。可事實上,兒子在我不在的那一天晚上,從吃晚飯就開始問,“我媽媽怎麼還沒回來?”“我媽媽什麼時候回來?”晚上熬到11多鍾,已經很困了,他還是不敢睡覺,非要等媽媽回來。我老公說,是抱著兒子邊看小豬佩奇邊哄著,他困極累極哭鬧夠了,才抱著睡著的。由此可見,媽媽對於兩歲半的孩子是多麼重要。小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源於自己的母親,他天然的認為,只有媽媽在身旁才會有安全感。

第三,如果孩子離開的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種主要的親人,而且是永遠的離開,我想孩子也是會難過的。至少在最近的一段時間,他會因為看不到他們而好奇、念念不忘,他想要探究答案。我們可以委婉地告訴孩子真實的結果,比如說,“爺爺去了天堂,那裡好遠好遠,沒有汽車和火車,一旦去了就回不來。但我們所有人最終都會去到那裡。幸福的人,最終會在那裡相遇。”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話,雖然會有遺憾,但他會為自己的內心疑惑找到答案而感到輕鬆。
以上是我的經驗之談,希望能幫到您。我是萌寶媽媽屋,關心育兒,與孩子共成長。

萌寶媽媽屋


你好。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到了我的過往。

我的分離故事:

我從小是在奶奶家長大的,據說是從出生一直到快三歲的樣子,爸爸媽媽把我接走了。那段時間我特別想奶奶,我不願意去接觸新的環境,我一直會待在自己的房間裡,一直關著燈,腦袋裡全是我和奶奶在一起的場景,我不敢在爸爸媽媽面前哭,於是我總是找藉口早早的回到自己的房間。其實那個時候的我可能還不懂得親情是什麼,我只知道我和奶奶生活在的這段時間,我很快樂很開心,她是我的依靠,她是我的唯一,我無論遇到什麼問題,無論我做了什麼我都可以去找他。

可是突然有一天我離開了我,唯一的依靠我很缺乏安全感,我不知道我在接下來的時間,如果我犯錯了,如果我發生了什麼,我應該去找誰,他們不會對我橫眉豎眼嗎?我已經習慣了我和奶奶的一切,習慣了他早起會在我的額頭親親,習慣了奶奶做的早飯,習慣了在奶奶身邊撒嬌。


雖然我現在已年長,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當我回憶起我快三歲那年的記憶,腦袋裡依然是一片黑暗的,甚至我現在對分離離別,我有說不出的落寞。我特別討厭去機場火車站,甚至我在去外地上學的時候,我從來不會讓大家來送我,當然我也不會去送別人,我的同學可能覺得我很冷漠,其實我自己知道這是原生家庭裡給我的陰影。

這是我的故事。這一段往事我很少給人提起,因為我不願意分享,也不願意說出。從我的心底裡我知道那是我的難過,那是我不能觸碰的難過。我們不能說年少不懂事,雖然年少,可是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情感,所以一旦有自己的情感,我們就能分清自己的喜怒哀樂。


兩歲半的孩子離開自己的親人一定是難過的。也一定會有安全感的缺失,他會躊躇不安,他不知應該如何走下去,對於大人來說,你會擁有整個世界,可是對於孩子你才是他的整個世界,如果最親的你已經離開,他不知道該如何走下去接下來的路。

在很多年前著名的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了兒童的認知發展理論。所謂認知發展,是指個體出生後在適應的環境當中,對事物的認知及面對問題情景式的思維方式與表現能力,它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

第一個階段是感知運動階段,這個時候從孩子出生到兩歲,雖然孩子是嬰兒時期,但是他們這個階段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和語言,他們能感受到自己心裡的感覺。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孩子是有自己的情緒和思維的,如果你離開了他,他是能感知到自己的難過和不捨,只是他不能說出他不能很好的表達而已。

孩子兩歲半的時候,其實已經到了認知的第2個階段,也就是學前期前運算階段。這個時候的孩子他們已經出現了表象思維,這個時候他們會有依賴的表象,或者是以自我為中心等等一些不同的思維階段。那個時候的孩子,他除了能感知自己的情緒,他也能感知周圍的情緒。他已經從一個嬰兒時期跨度到了學前時期了。

當然上訴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孩子的認知,但是如果我們僅僅是從孩子本身出發的話,我們只要是當過父母的,我們也一定能知道,兩歲半的孩子知道的東西已經很多了,他已經能夠獨立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的他是有自己的心理發展歷程的。

我的兒子小豆瓣現在快三歲了,我剛剛經歷過他的兩歲半,在這段時間,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有了自己的主張,他會告訴我媽媽,如果你不在,我會想你媽媽,如果你離開了,我會哭,因為我很難過。

每次回家第一件事是要抱抱他,因為我上了一天的班,一天沒有見到他了,他說他想抱抱我。所以我們也僅僅只有一天的時間沒見孩子,就有了自己的談過想法,那可以想象,如果是最親的人離開了孩子,孩子心裡的無助是有多麼無奈呀。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豆瓣媽,願和你一起分享有溫度的育兒觀點。


小豆瓣成長路



兩歲半的孩子,離開他天天帶的親人,肯定會痛苦的。

雖然我沒有這樣的經歷,但是我的大弟就是這樣的情況。

母親生下兩個雙胞胎弟弟後,身體很差,大姨照顧她一個月後,因為要回自己家,可看著虛弱的母親帶著兩個幼小的孩子實屬不易,便把大弟接到了她家,直到他什麼都會說了才送回來。

雖然回來了,可他的心還在大姨那,每當他犯了錯,我們吵他的時候,或者不小心摔疼的時候,他不像小弟那樣哭喊著叫“媽”,而是像表哥那樣喊著找娘,我們聽了他這樣叫,總會哈哈大笑,學著他叫“我娘,我娘。”可當把他牽到母親的身邊,即便母親摟著他,他身子還是往外掙,嘴裡不停地喊:“我找娘,我找娘……”




白天有人玩還好,但到了天快黑時,就不行了,他總是扶著我們院裡的那棵大棗樹,不出去,也不進屋,在那兒慼慼切切地喊著:“娘,娘……”讓人聽了格外辛酸,每隔一階段,大姨總會抽時間來看看他,那時,可能是他最快樂的時光,因為,只有那時,他才像一個有孃的孩子,在大姨面前撒嬌,甚至無理取鬧。

那時,他是那麼小,不知離開朝夕相處的大姨,他心裡會是什麼滋味,但是,他一定會很痛苦,很思念的……


清風秋月


我家大孩子是在兩歲半上的幼兒園。

那時孩子還處於懵懂狀態,根本就不懂去幼兒院是幹什麼。記得老師把他抱上校車的時候,孩子一臉不知道幹什麼的表情,只是老師讓擺手就擺手,讓坐好就做好。

然後校車便將他帶走了,我看到孩子兩眼盯著我們,沒有說話,也沒有哭。

我們的孩子在兩歲半前一直都是在遠處他外婆照顧,我們每個月回去探望。估計孩子還是以為我們是在探望他,校車是要接他回外婆家。

這樣過了兩天後,孩子終於明白校車不是接他到外婆家,而是讓他和爸爸媽媽分離,他開始哭了,不願意去學校。就這樣大概一個星期才適應幼兒園接送生活。

我家的小孩子也在外婆家照顧到1歲半接到我們身邊,剛接過來的時候,孩子根本就不放我們離開她的視線。她很怕我們又把她送回外婆那裡留下她一個人。

所以說如果能夠不離開就把孩子帶在身邊,只有在媽媽身邊孩子才會有安全感。


曦寶和伊寶


兩歲半的孩子,離開天天帶著他的最親的人,他的心裡會痛苦嗎?

我同事說,現在的孩子都是白眼狼,自己親力親為照顧他,一到爺爺奶奶家就不願意回家了。其實有時候我們不要小看孩子的發展彈性。但是如果2歲半的寶寶離開天天帶他的親人,肯定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才行。



我記得我四歲多的時候,我媽媽生病住院了,我那時候特別想媽媽,但是知道媽媽生病了,要看醫生才能好,所以我拼命裝堅強,等著媽媽出院那天。

媽媽在醫院住了將近一個月才回家,記得媽媽回來那天,我哪也沒去,就躺在媽媽的邊上睡著了,而且睡了將近一天。那天我到現在都記得,所以對於孩子來說,離開天天帶他最親的人,他的心裡肯定會有思念和痛苦,只不過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他還不會把這種思念和痛苦表達出來。如果說有多痛苦也談不上,只是會很想媽媽。

有的媽媽,因為生活或工作的需要,有時候不得不離開孩子,比如出差工作等,所以會比較擔心孩子會缺乏安全感。寶寶的安全感來源於對媽媽(扶養者)的信任,信任媽媽,從而建立對媽媽的安全依戀,寶寶才會擁有安全感,並且逐步發展最初從媽媽那裡獲得的安全感。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這種安全感會支持他們面對更廣闊的未知世界以及未知的人際關係。

如果媽媽因為現實的原因,不得不經常離開寶寶。而孩子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孩子的發展彈性還是比較大的,爸爸或祖輩都可以作為安全依戀的對象,只要為孩子提供穩定規律的生活,那麼孩子也不會缺乏安全感,也不會像我們想的那樣痛苦。


其實寶寶在三歲前,是不建議長時間離開天天帶他的人(扶養者),因為一般來說超過兩個星期會對孩子帶來一定的傷害。但是在2歲前,扶養人和孩子已經建立了安全的依戀關係,那麼寶寶在2歲後是可以忍受一定的分離焦慮的,比較容易安慰 。


銀花育兒


兩歲半的孩子離開他最親的人,會痛苦嗎?

我認為孩子肯定會痛苦的

2-3歲這個年齡段是兒童心理的一個轉折期,2歲左右的寶寶特別依賴媽媽或者一手帶大他最親近的人,會有分離焦慮症,缺乏安全感,而且他能記人,記事了不像一歲之前記不住,即使媽媽不在家也好哄。

我閨女快兩歲了,我一手帶大的,一歲之前我要是有事出去她奶奶就能哄好,也能哄睡,但是1歲之後懂事了,記事了,每次我要出門就抱著我緊緊的,不鬆手,哇哇哭,怎麼哄都沒用,等我辦完事回家就會一直抱著我不撒手,我能感覺到我回家之後她很開心,很放鬆,我覺得這就是孩子的安全感。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也會反抗媽媽,有很強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特別難管。

我閨女現在就是自己的東西不允許別人碰,都會說這是我的,我的玩具,我的小板凳,我的媽媽。有時候你說這個不能玩,那個碰,偏要玩,非要碰。而且啥事都喜歡親力親為,我拖地她也拖,我掃地她也掃,我洗衣服她也洗。還喜歡模仿,看我化妝她也自己拿眉筆畫眉毛,擦口紅,一邊畫一邊說。很難管,心力交瘁,所以沒少捱打。沒辦法我有時候實在是忍不住。


總而言之,我不建議這個年齡段讓孩子離開媽媽或者其他最親近的人,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的成長,但是現實往往很殘酷啊。

我是胖兔,一位90後全職媽媽,喜換的朋友歡迎關注,多多交流。


胖兔子與小肥豬


大年初八,哥嫂的假期結束需要回市裡上班了。雖然新型肺炎疫情還在緊張狀態,但還是不得不返程。由於擔心路途上的傳染風險,2歲7個月的侄子不得不留在老家給爺爺奶奶看護。打算等到疫情緩解了才把孩子老人接回城裡。

侄子從來沒有離開過父母身邊,也很黏媽媽,雖然平時在城裡也是奶奶幫忙照看,但孩子更親媽媽。嫂子擔心走的時候孩子哭鬧,所有就悄悄走。

哥嫂回城的第一個晚上,雖然告訴了他爸爸媽媽回去上班了,過段時間見來接他,但在準備吃晚飯的時候侄子還是到處找媽媽,找完了屋子裡的所有地方,跑到院子裡找,還邊找邊哭喊媽媽。他聽不進家裡人的勸導,執意在門口等媽媽,以為媽媽隨時會出現把他帶回去,看著可憐。

我媽說小孩子就是這樣的,過兩天就好了。是呀,過兩天就好了,但孩子不會忘記這種突然被遺棄的感受,內心的安全感就是被這樣一點點破壞掉的。

其實,父母要和孩子分離,不管是短暫的還是長期的,都需要跟孩子先溝通好,擔心孩子分別的時候會哭而悄悄走掉,對孩子的傷害真的很大,特別是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面對與孩子的分離,怎麼給孩子安全感?

1、提前告知,不讓孩子有被突然遺棄的感覺

面對與孩子暫時分離的情況,要想讓孩子情緒穩定、有充分的安全感,家長自己首先要心態良好,不要把和孩子分離想得太過嚴重。

在不得不面對分離時,很多媽媽因為怕孩子哭,就會趁他不注意偷偷溜走,或者騙他馬上就回來。殊不知,偷偷溜走、胡亂許諾只會更加傷害孩子的安全感。

當家長提前告知孩子自己要去哪兒,再平靜而堅決地和他告別,同時,如果向他承諾了什麼時候回來,就一定要做到,如此孩子對於分離或許就不會那麼焦慮。

2、保持聯繫,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

要消除孩子的不安,就要保持親子聯結的不中斷。每次出門,可以提前做準備,告訴孩子你的出行時間和行程表,每天在哪裡、在做什麼;出門後,即便不在他身邊,也可以用別的方式來陪伴他。

對於小點的孩子,每天可以保持3次左右的視頻聊天;大一點了,可以提前給他準備點“小禮物”,讓他每天到指定的地方找一找:禮物可以放在廚房的櫃子的某個角落;以放在一個不常用的電飯鍋裡。。。還可以提前給孩子準備很多小字條,讓家裡人每天讀一張給孩子聽。

這些小小的舉動,會讓孩子覺得:雖然媽媽很忙,但也很想我。不會因為突然離開媽媽而感到失落。

3、嘗試告訴孩子你去幹什麼

也就是跟孩子聊聊你的工作,雖然孩子還小,不一定能聽得懂,但至少媽媽把他當做一個大人來看待,會給孩子心理暗示:媽媽需要去工作,不能每時每刻陪在你的身邊。慢慢的,孩子會接受並坦然面對分離。歸根結底,父母的愛,才是孩子安全感的堅實後盾。當這份愛足夠多,我們在和孩子分離時,孩子才不會因為缺失愛而心生焦慮。

4、及時找補

每次分離後的相聚,媽媽需要為陪伴孩子抽出專門的時間,這樣可以彌補孩子因分離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在陪伴孩子時,媽媽需要全情投人,陪他去一些他之前想去的地方,做一些他想做的事情。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媽媽對陪伴他的重視,從而將之前因分離而消耗的“情感餘額”及時補足。

總結:

父母需要工作,不可能時時刻刻,寸步不離地陪伴孩子。

在不能陪伴孩子的時候也不必愧疚,只要我們能在日常的相處中給孩子充足的愛,讓他知道,即使我們不在他身邊,沒有伴其左右,但父母的愛一直都在。孩子也會慢慢更坦然的接受與父母分離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