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两岁半的孩子,离开天天带着他的最亲的人,他的心里会痛苦吗?

心想事成1054897740867


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2岁半的孩子正是孩子跟养育者建立情感依恋的时候,正是分离焦虑期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养育者离开,一般主要是妈妈,可想在孩子的心里有多么伤心,但是人在3岁之前的记忆会消失,所以这种痛苦是暂时的,但是最亲密的养育者离开,而没有另外的亲密者尽心呵护,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首先在性格上会有影响,其次在价值观上有影响。

谈一个例子,那就是我本人。我的亲妈在我1岁9个月就抛弃了我,那时候我还没有吃饭,只吃奶,逼得我爸给我买的那时叫肥儿粉,当然没吃几天就吃上饭。那时我天天找妈妈,是个邻居听了都掉眼泪。所以在没有新妈之前,刚开始是有爷爷奶奶照看。爷爷奶奶相继在一年后去世,以后由大伯大姨家照看,这个时候刚好2岁半。大概3岁后,大了,经常去邻居家,跟邻居小朋友玩,中午晚上基本在人家家里吃饭,那个阶段我们那个生产队的邻居家的饭我基本都吃过。老爸

经常挣钱回来很晚,问大姨人呢,大姨说白天跟谁玩,这会不知道又在哪家。老爸就在房门后面喊我的名字,邻居才回答都睡了,要不明天早上来抱吧。为这,老爸一直心里有点责怪大姨没有照顾好。但是想想,人家有这个义务吗?能给口饭吃就不错了,你不感谢,还责怪。就这样还能一心一意的管这个小孩吗?后来很快大概我4岁的时候,开始上幼儿园了,更加有人照顾了,自己上学放学。那个时候周围的人都认识,也不会丢。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女人,最早的记忆就是她扎了两个羊角辫子,现在想想挺可爱的。后来还带了一个小我一岁的弟弟,从此有人照顾我给饭吃了。从此我也走上了求学的路。

说说那段时期,一个那么小的孩子会伤心吗?把邻居都惹哭了,你说伤心吗?所以后来我对父亲很依恋。很怕失去他。

再说说记忆吧,其实我不记得了,故事都是老爸和邻居讲的。最早的记忆就是新妈来了之后,也就是3岁4岁后。

再说说我的性格和价值观的影响。

我对父亲很依恋,当我懂事时,大概小学后吧,我害怕失去父亲,从小励志当医生,不希望他生病。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应该跟大人分床睡。新妈来了后,感觉她把我爸抢走了,还让我一个人睡,我害怕,常常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哭,也许是哭着睡着的。所以我的性格内心孤独,孤僻。从小到大,没有朋友,读小学后有很要好的朋友,但是放假后想去跟他们玩,父母不让,说女孩子不应该

出门。所以我就成了真正的闺女。到现在我也没有真正的朋友,我不知道如何跟人打交道,如何说话,尤其现在到中年了,感觉更不愿意跟熟人说话,喜欢跟陌生人说。跟熟人说话,说心里话,不多久她就会把话传到别人耳朵里所以现在说话特别小心,宁愿不说。所以没有共同话题。我就变成很自我的性格。跟陌生人说话,我可以敞开了,因为不用顾及他人的感受。

再说说我跟后来的养育者,也就是新妈的关系。

其实想想我的童年还是很愉快的,新妈没有虐待过我,没有打过我,因为家里穷,所以我和弟弟不存在分配不均的时候,至少我没有感受到。也许是农村传统思想观念,母亲对我的教育是,女孩子不要一天到晚在外面瞎跑,女孩子应该在家做家务。所以我没有交朋友,也不会交朋友。母亲还有的观念是,女孩子就应该嫁一个有钱的人家,将来不愁吃穿。这个社会笑贫不笑娼。人要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帮助过我们的亲戚朋友,要大方。从小其实我很听父母的话,我妈没有打过我。做家务,跟弟弟不打架,努力学习考大学。家里只让我上了大学。因为第一,弟弟没有考上。第二,家里没有钱给交高价,连职高都上不了。

所以母亲对弟弟很愧疚,没有让他上到学。还要支持我读书。母亲很埋怨我对这个家不够孝顺,对弟弟不够好。我心里会怎么想,肯定不舒服,我也有一家人,我也不容易。弟弟家人家有房有车。我呢,除了一大堆的房贷,还有上有4个不能帮忙的老人,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得担心自己不能倒下。我容易吗?我?

所以最后有了这样的成长经历,我在有了娃后,我要拼命对娃好,他们做的不好,我会发脾气,得了产后抑郁。我宁愿自己辛苦也不想委屈了我的孩子。其实我的父母,老公都很努力,对孩子都好,只是我认为他们方式方法都不对,所以我就自己带娃。家里发生矛盾,我的性格懦弱,不知道如何跟他们沟通,不会说话。说话很直,人家肯定接受不了,所以把所有对我好的人气跑了。自己带娃后,发现很多时候自己也带不好,娃有优点有缺点,有缺点就是改不了,其实孩子的缺点,养育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如果有人帮忙带,自己能轻松一点,抑郁症也会少一点。

不过现在我的娃3岁了,看着她一天天长大,天天亲我的脸,对我说妈妈我特别很爱你,我内心所有的苦都值了。

所以,孩子要自己亲自带,自己能生就能带。不带孩子的父母就是渎职。孩子在3岁前是情感依恋期,没有这3年你在耳旁的唠叨,亲她的脸,怎么有将来的听你的话。不要到将来青春期或者读大学,或者找男盆友的时候不听你的劝告,气死你,那时候就知道后悔了。

我是熙妈,分享育儿知识,和娃一同成长。写文不易,喜欢就关注我吧!


熙妈的育儿经


题主,你好!

看到这个问题,很想分享一下发生在我女儿身上的事情。

我女儿出生以后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带,老公每天下班回来会哄哄抱抱,但自然她最亲近的人还是我。

去年底,我老公因为回国开会,把我们娘仨儿留在美国;然后因为签证问题滞留了三个月还没有回来。我带着两个孩子实在待不住了,就回国找他。

那时我女儿才一岁半,看到爸爸她每天都很高兴。但很不巧的是我老公的签证在我们回去一个星期左右就下来了,然后他又到了美国,把我们留在了国内。

他走了之后,我女儿的心情明显变得非常低落,一整天都不笑的,又非常黏人,时刻都要黏着我。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三个多月,到六月底我带她回我爸家(我爸是老师,放暑假了),我爸他们天天陪她、逗她,这时她才重新开始露出笑容。

不到两岁的孩子对并不是最亲近的人都有这么强烈的感受,更何况是比这大的孩子对最亲近的人离开呢?

所以我觉得他们是会痛苦的,虽然他们可能表现很正常,但可能只是不会表达而已,并不代表没有痛苦。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夕木在美国


曾经听一位老人说:"带孙子太累了,不想帮忙,等他大点了买点礼物给点钱,他就会和你很亲了。"

是这样的吗?孩子小就没有记忆吗?我觉得不是。



我现在还记得小班幼儿园老师

我两岁半上的幼儿园,当时哭了好久。

我们班主任姓彭,我到现在还记得她的模样,黑黑胖胖的。

记忆最深的是我发烧了等妈妈来接,她陪着我讲故事看时钟。

当时感觉很温暖,到现在二十几年了每每想起来还是像昨天一样。

小久久愿意和外婆睡,而不是奶奶

我生完小久久在家坐的月子,第七天他和我妈妈睡,很乖。

现在两岁半,暑假回家孩子会和我说晚安,和外婆一起睡。

奶奶节假日会来,也会给他买衣服和玩具。但是每次小久久抱着被子和枕头说好了和奶奶睡,关灯的那一刻他就会哭着找妈妈。

所以,我觉得孩子他会懂得,真心的陪伴永远是值得的。



三周岁之前的陪伴最重要

三岁以前,父母让孩子感到安全 。虽然很多人觉得带三岁之前的孩子是最苦最累的,而且孩子对三岁以前的记忆是零星的、潜在的。

其实孩子在这短暂的时期对接触的人与事,对陌生环境的感知,的确能影响以后的很多行为。

举个例子来说,由于身心发育的不完全,孩子对外界的事物是陌生的,因此他缺乏安全感。对他而言,可能喝着母乳就是安全,躺在妈妈臂弯里就是安全,被妈妈亲亲就是安全……

他能够感知的,家庭的温暖,世界的爱,对人对事的看法和态度,都是这时候形成的。

说起陈美龄,我们应该都不会太陌生,这位香港歌星兼女博士,更是将三个儿子都送进了斯坦福。

她曾经说,自己并不提倡把小孩子交给别人带,还是在父母身边长大比较好,尤其是3岁之前,一定要父母教养,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曾经,有人提议产假最好能放三年,因为孩子的三岁前是最重要的时期,需要更多的妈妈的陪伴。这个过程是必须的,也是短暂的,好好把握这段时间,孩子就能很好地与妈妈分离。



我是【因为是麻麻】八年幼教一线工作者,家有两岁半萌娃小久久。我手写我心,育儿路上你并不孤单,欢迎关注!


因为是麻麻


很荣幸来回答您的问题。
我是一位宝妈,我儿子现在正好两岁半了。两岁半的孩子已经可以理解大人的语言(表面的意思),有些情商高一点的孩子,或许深层的情感他也能感受到。根据我自己在带孩子方面的感受吧,我来回答题主的问题吧。

首先,两岁半的孩子,离开天天带着他的最亲的人,他肯定会有疑问的,如果离开的时间很久他肯定会失落的。我儿子在我上班的时候,都是爷爷奶奶照看,有一次爷爷奶奶要到外地去,所以我请假在家照顾了儿子两天。两岁半的孩子,对于生活的规律和习惯已经很有感觉了。他会问我,“妈妈,爷爷奶奶去哪儿了?”说明,他对于我在家照看他,而不是像往常一样由爷爷奶奶照看他,是有感觉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回答孩子。我们可以实际求是的告诉孩子真实的情况,比如,我是这样说的,“宝贝,爷爷奶奶外出有事情要做,后天就会回来跟小宝贝玩了。这两天由妈妈来陪宝贝玩,好不好?”孩子一般都会点头同意。然后,我一般会顺势告诉他,“那我们就一起快乐的玩耍吧,让妈妈看看宝贝平时都是怎么听话的。”适当的用一下小机智,对于孩子来说,是很管用的。

其次,我不知道,题主说的“离开他最亲的人”是什么意思,是长久或者永远的离开吗?如果是长久的离开最主要的亲人,像爸爸妈妈,尤其是离开妈妈,孩子会非常难过。我在孩子两岁五个月的时候去爬泰山,因为目的是想看泰山日出,所以行程安排上是夜晚爬山,这样第二天早上等日出。这就势必要跟孩子离开至少一天一夜。要知道,在这之前,我除了白天上班时间,从未有过晚上不陪孩子的时候,孩子夜间也一直是我哄睡、搂着睡觉的。所以,在决定去爬泰山的时候我下了相当的决心,连婆婆都劝我放宽心,这么大的孩子了,少哄一晚上没事。可事实上,儿子在我不在的那一天晚上,从吃晚饭就开始问,“我妈妈怎么还没回来?”“我妈妈什么时候回来?”晚上熬到11多钟,已经很困了,他还是不敢睡觉,非要等妈妈回来。我老公说,是抱着儿子边看小猪佩奇边哄着,他困极累极哭闹够了,才抱着睡着的。由此可见,妈妈对于两岁半的孩子是多么重要。小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源于自己的母亲,他天然的认为,只有妈妈在身旁才会有安全感。

第三,如果孩子离开的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种主要的亲人,而且是永远的离开,我想孩子也是会难过的。至少在最近的一段时间,他会因为看不到他们而好奇、念念不忘,他想要探究答案。我们可以委婉地告诉孩子真实的结果,比如说,“爷爷去了天堂,那里好远好远,没有汽车和火车,一旦去了就回不来。但我们所有人最终都会去到那里。幸福的人,最终会在那里相遇。”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话,虽然会有遗憾,但他会为自己的内心疑惑找到答案而感到轻松。
以上是我的经验之谈,希望能帮到您。我是萌宝妈妈屋,关心育儿,与孩子共成长。

萌宝妈妈屋


你好。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到了我的过往。

我的分离故事:

我从小是在奶奶家长大的,据说是从出生一直到快三岁的样子,爸爸妈妈把我接走了。那段时间我特别想奶奶,我不愿意去接触新的环境,我一直会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一直关着灯,脑袋里全是我和奶奶在一起的场景,我不敢在爸爸妈妈面前哭,于是我总是找借口早早的回到自己的房间。其实那个时候的我可能还不懂得亲情是什么,我只知道我和奶奶生活在的这段时间,我很快乐很开心,她是我的依靠,她是我的唯一,我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无论我做了什么我都可以去找他。

可是突然有一天我离开了我,唯一的依靠我很缺乏安全感,我不知道我在接下来的时间,如果我犯错了,如果我发生了什么,我应该去找谁,他们不会对我横眉竖眼吗?我已经习惯了我和奶奶的一切,习惯了他早起会在我的额头亲亲,习惯了奶奶做的早饭,习惯了在奶奶身边撒娇。


虽然我现在已年长,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当我回忆起我快三岁那年的记忆,脑袋里依然是一片黑暗的,甚至我现在对分离离别,我有说不出的落寞。我特别讨厌去机场火车站,甚至我在去外地上学的时候,我从来不会让大家来送我,当然我也不会去送别人,我的同学可能觉得我很冷漠,其实我自己知道这是原生家庭里给我的阴影。

这是我的故事。这一段往事我很少给人提起,因为我不愿意分享,也不愿意说出。从我的心底里我知道那是我的难过,那是我不能触碰的难过。我们不能说年少不懂事,虽然年少,可是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情感,所以一旦有自己的情感,我们就能分清自己的喜怒哀乐。


两岁半的孩子离开自己的亲人一定是难过的。也一定会有安全感的缺失,他会踌躇不安,他不知应该如何走下去,对于大人来说,你会拥有整个世界,可是对于孩子你才是他的整个世界,如果最亲的你已经离开,他不知道该如何走下去接下来的路。

在很多年前著名的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出生后在适应的环境当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景式的思维方式与表现能力,它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时候从孩子出生到两岁,虽然孩子是婴儿时期,但是他们这个阶段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和语言,他们能感受到自己心里的感觉。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是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的,如果你离开了他,他是能感知到自己的难过和不舍,只是他不能说出他不能很好的表达而已。

孩子两岁半的时候,其实已经到了认知的第2个阶段,也就是学前期前运算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他们已经出现了表象思维,这个时候他们会有依赖的表象,或者是以自我为中心等等一些不同的思维阶段。那个时候的孩子,他除了能感知自己的情绪,他也能感知周围的情绪。他已经从一个婴儿时期跨度到了学前时期了。

当然上诉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孩子的认知,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从孩子本身出发的话,我们只要是当过父母的,我们也一定能知道,两岁半的孩子知道的东西已经很多了,他已经能够独立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的他是有自己的心理发展历程的。

我的儿子小豆瓣现在快三岁了,我刚刚经历过他的两岁半,在这段时间,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会告诉我妈妈,如果你不在,我会想你妈妈,如果你离开了,我会哭,因为我很难过。

每次回家第一件事是要抱抱他,因为我上了一天的班,一天没有见到他了,他说他想抱抱我。所以我们也仅仅只有一天的时间没见孩子,就有了自己的谈过想法,那可以想象,如果是最亲的人离开了孩子,孩子心里的无助是有多么无奈呀。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豆瓣妈,愿和你一起分享有温度的育儿观点。


小豆瓣成长路



两岁半的孩子,离开他天天带的亲人,肯定会痛苦的。

虽然我没有这样的经历,但是我的大弟就是这样的情况。

母亲生下两个双胞胎弟弟后,身体很差,大姨照顾她一个月后,因为要回自己家,可看着虚弱的母亲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实属不易,便把大弟接到了她家,直到他什么都会说了才送回来。

虽然回来了,可他的心还在大姨那,每当他犯了错,我们吵他的时候,或者不小心摔疼的时候,他不像小弟那样哭喊着叫“妈”,而是像表哥那样喊着找娘,我们听了他这样叫,总会哈哈大笑,学着他叫“我娘,我娘。”可当把他牵到母亲的身边,即便母亲搂着他,他身子还是往外挣,嘴里不停地喊:“我找娘,我找娘……”




白天有人玩还好,但到了天快黑时,就不行了,他总是扶着我们院里的那棵大枣树,不出去,也不进屋,在那儿戚戚切切地喊着:“娘,娘……”让人听了格外辛酸,每隔一阶段,大姨总会抽时间来看看他,那时,可能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因为,只有那时,他才像一个有娘的孩子,在大姨面前撒娇,甚至无理取闹。

那时,他是那么小,不知离开朝夕相处的大姨,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但是,他一定会很痛苦,很思念的……


清风秋月


我家大孩子是在两岁半上的幼儿园。

那时孩子还处于懵懂状态,根本就不懂去幼儿院是干什么。记得老师把他抱上校车的时候,孩子一脸不知道干什么的表情,只是老师让摆手就摆手,让坐好就做好。

然后校车便将他带走了,我看到孩子两眼盯着我们,没有说话,也没有哭。

我们的孩子在两岁半前一直都是在远处他外婆照顾,我们每个月回去探望。估计孩子还是以为我们是在探望他,校车是要接他回外婆家。

这样过了两天后,孩子终于明白校车不是接他到外婆家,而是让他和爸爸妈妈分离,他开始哭了,不愿意去学校。就这样大概一个星期才适应幼儿园接送生活。

我家的小孩子也在外婆家照顾到1岁半接到我们身边,刚接过来的时候,孩子根本就不放我们离开她的视线。她很怕我们又把她送回外婆那里留下她一个人。

所以说如果能够不离开就把孩子带在身边,只有在妈妈身边孩子才会有安全感。


曦宝和伊宝


两岁半的孩子,离开天天带着他的最亲的人,他的心里会痛苦吗?

我同事说,现在的孩子都是白眼狼,自己亲力亲为照顾他,一到爷爷奶奶家就不愿意回家了。其实有时候我们不要小看孩子的发展弹性。但是如果2岁半的宝宝离开天天带他的亲人,肯定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行。



我记得我四岁多的时候,我妈妈生病住院了,我那时候特别想妈妈,但是知道妈妈生病了,要看医生才能好,所以我拼命装坚强,等着妈妈出院那天。

妈妈在医院住了将近一个月才回家,记得妈妈回来那天,我哪也没去,就躺在妈妈的边上睡着了,而且睡了将近一天。那天我到现在都记得,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离开天天带他最亲的人,他的心里肯定会有思念和痛苦,只不过因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他还不会把这种思念和痛苦表达出来。如果说有多痛苦也谈不上,只是会很想妈妈。

有的妈妈,因为生活或工作的需要,有时候不得不离开孩子,比如出差工作等,所以会比较担心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宝宝的安全感来源于对妈妈(扶养者)的信任,信任妈妈,从而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宝宝才会拥有安全感,并且逐步发展最初从妈妈那里获得的安全感。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这种安全感会支持他们面对更广阔的未知世界以及未知的人际关系。

如果妈妈因为现实的原因,不得不经常离开宝宝。而孩子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孩子的发展弹性还是比较大的,爸爸或祖辈都可以作为安全依恋的对象,只要为孩子提供稳定规律的生活,那么孩子也不会缺乏安全感,也不会像我们想的那样痛苦。


其实宝宝在三岁前,是不建议长时间离开天天带他的人(扶养者),因为一般来说超过两个星期会对孩子带来一定的伤害。但是在2岁前,扶养人和孩子已经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么宝宝在2岁后是可以忍受一定的分离焦虑的,比较容易安慰 。


银花育儿


两岁半的孩子离开他最亲的人,会痛苦吗?

我认为孩子肯定会痛苦的

2-3岁这个年龄段是儿童心理的一个转折期,2岁左右的宝宝特别依赖妈妈或者一手带大他最亲近的人,会有分离焦虑症,缺乏安全感,而且他能记人,记事了不像一岁之前记不住,即使妈妈不在家也好哄。

我闺女快两岁了,我一手带大的,一岁之前我要是有事出去她奶奶就能哄好,也能哄睡,但是1岁之后懂事了,记事了,每次我要出门就抱着我紧紧的,不松手,哇哇哭,怎么哄都没用,等我办完事回家就会一直抱着我不撒手,我能感觉到我回家之后她很开心,很放松,我觉得这就是孩子的安全感。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也会反抗妈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特别难管。

我闺女现在就是自己的东西不允许别人碰,都会说这是我的,我的玩具,我的小板凳,我的妈妈。有时候你说这个不能玩,那个碰,偏要玩,非要碰。而且啥事都喜欢亲力亲为,我拖地她也拖,我扫地她也扫,我洗衣服她也洗。还喜欢模仿,看我化妆她也自己拿眉笔画眉毛,擦口红,一边画一边说。很难管,心力交瘁,所以没少挨打。没办法我有时候实在是忍不住。


总而言之,我不建议这个年龄段让孩子离开妈妈或者其他最亲近的人,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的成长,但是现实往往很残酷啊。

我是胖兔,一位90后全职妈妈,喜换的朋友欢迎关注,多多交流。


胖兔子与小肥猪


大年初八,哥嫂的假期结束需要回市里上班了。虽然新型肺炎疫情还在紧张状态,但还是不得不返程。由于担心路途上的传染风险,2岁7个月的侄子不得不留在老家给爷爷奶奶看护。打算等到疫情缓解了才把孩子老人接回城里。

侄子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身边,也很黏妈妈,虽然平时在城里也是奶奶帮忙照看,但孩子更亲妈妈。嫂子担心走的时候孩子哭闹,所有就悄悄走。

哥嫂回城的第一个晚上,虽然告诉了他爸爸妈妈回去上班了,过段时间见来接他,但在准备吃晚饭的时候侄子还是到处找妈妈,找完了屋子里的所有地方,跑到院子里找,还边找边哭喊妈妈。他听不进家里人的劝导,执意在门口等妈妈,以为妈妈随时会出现把他带回去,看着可怜。

我妈说小孩子就是这样的,过两天就好了。是呀,过两天就好了,但孩子不会忘记这种突然被遗弃的感受,内心的安全感就是被这样一点点破坏掉的。

其实,父母要和孩子分离,不管是短暂的还是长期的,都需要跟孩子先沟通好,担心孩子分别的时候会哭而悄悄走掉,对孩子的伤害真的很大,特别是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面对与孩子的分离,怎么给孩子安全感?

1、提前告知,不让孩子有被突然遗弃的感觉

面对与孩子暂时分离的情况,要想让孩子情绪稳定、有充分的安全感,家长自己首先要心态良好,不要把和孩子分离想得太过严重。

在不得不面对分离时,很多妈妈因为怕孩子哭,就会趁他不注意偷偷溜走,或者骗他马上就回来。殊不知,偷偷溜走、胡乱许诺只会更加伤害孩子的安全感。

当家长提前告知孩子自己要去哪儿,再平静而坚决地和他告别,同时,如果向他承诺了什么时候回来,就一定要做到,如此孩子对于分离或许就不会那么焦虑。

2、保持联系,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

要消除孩子的不安,就要保持亲子联结的不中断。每次出门,可以提前做准备,告诉孩子你的出行时间和行程表,每天在哪里、在做什么;出门后,即便不在他身边,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来陪伴他。

对于小点的孩子,每天可以保持3次左右的视频聊天;大一点了,可以提前给他准备点“小礼物”,让他每天到指定的地方找一找:礼物可以放在厨房的柜子的某个角落;以放在一个不常用的电饭锅里。。。还可以提前给孩子准备很多小字条,让家里人每天读一张给孩子听。

这些小小的举动,会让孩子觉得:虽然妈妈很忙,但也很想我。不会因为突然离开妈妈而感到失落。

3、尝试告诉孩子你去干什么

也就是跟孩子聊聊你的工作,虽然孩子还小,不一定能听得懂,但至少妈妈把他当做一个大人来看待,会给孩子心理暗示:妈妈需要去工作,不能每时每刻陪在你的身边。慢慢的,孩子会接受并坦然面对分离。归根结底,父母的爱,才是孩子安全感的坚实后盾。当这份爱足够多,我们在和孩子分离时,孩子才不会因为缺失爱而心生焦虑。

4、及时找补

每次分离后的相聚,妈妈需要为陪伴孩子抽出专门的时间,这样可以弥补孩子因分离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在陪伴孩子时,妈妈需要全情投人,陪他去一些他之前想去的地方,做一些他想做的事情。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妈妈对陪伴他的重视,从而将之前因分离而消耗的“情感余额”及时补足。

总结:

父母需要工作,不可能时时刻刻,寸步不离地陪伴孩子。

在不能陪伴孩子的时候也不必愧疚,只要我们能在日常的相处中给孩子充足的爱,让他知道,即使我们不在他身边,没有伴其左右,但父母的爱一直都在。孩子也会慢慢更坦然的接受与父母分离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