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建立高效課堂?

善於偽裝城府


要使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教師的課堂教學,需要打破教師長期固有的傳統教學思想。

那麼如何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打造高效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做:

一、學習目標要“明”

學習目標即學生要在本節課需要在知識、情感、能力等方面達到的要求。教師可在課堂導入階段簡要說明。使學生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明”記在心,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在下面的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明白自己這節課該做什麼,該怎麼去做。就會使學生緊緊圍繞目標去學,去思,去做。這是打造好高效課堂的基礎。

二、導學提示要“細”

導學提示是學生完成每一節課堂目標的階梯,教師在設計導學提示時一定要“細”,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會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實在,也可以使一些疑難問題的坡度降低,這樣也就照顧到一些中等生,待優生的學習,從而做到了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因此導學提示的設計是高效課堂的重點所在。教師一定要設計細緻。

三、課堂語言要“精”

傳統教學模式是一堂課,絕大多數時間由教師講,學生被動聽。長期以來由於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許多教師一直改不掉這個毛病,一節課中還是出現教師滔滔不絕,重複不停講的現象,生怕學生不懂,不會做。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下,也不是叫老師不講,但一定要做到“精”。怎樣做到“精?”需做到:1、不重複課件上的話。2、不重複學生的話。3、不重複自己的話。

四、討論交流要“實”

在小組學習討論交流環節中,通過聽課發現一些課堂中許多小組圍在一起討論交流時,學生並沒有真正圍繞教師的問題去深入的討論,討論交流較多流於形式,甚至出現一些小組討論時間結束了,沒有去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而是在爭執誰先說的問題。討論交流,作為小組合作的關鍵環節,如果這個環節不“實”,那麼小組合作也就成了形式,因此教師加強小組長和組員培訓和訓練,教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會把討論交流做“實”,做“實”這一環節,高效課堂也就不用愁了。

五、彙報總結要“準”

彙報總結是一個問題或一節課的點睛之筆,故一定要做到“準”,學生及老師在彙報總結時一定要把握問題或課堂重難點所在,準確做出評價和總結。為一個問題或一節課畫上圓滿的一筆,真正做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從心出發交朋友


高效課堂注重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讓學生在互動中開發思維、提升能力、團體協作,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益。

一、學習小組的建立、管理要科學合理

1.優化學習小組的劃分。學習小組建立時要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和成績,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大組(每組6或7人)。分組時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每個小組分abc三層學生,每層有2人,多者c層有3人。座位由傳統的“排排坐”變為“對桌坐”。並且,座位編排兼顧了對桌互補,鄰桌幫扶,這樣利於組內互助與組間競爭。一般在a層學生裡選學習小組長,標準主要有三點,一是人緣好,二是組織管理能力強,三是責任心強(即態度積極,率先垂範,學習習慣好,學習能力強,樂於助人,組織能力強,集體榮譽感強)。其職責是維持本組同學的學習組織、管理、檢查作用。學習小組長要組織好每節課的課堂自學、討論、展示和評價。建立起針對每個小組成員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的評價制度。監督並落實班級班規的遵守情況。此外小組一定要有組名、組牌、組訓,以便凝聚團隊精神。

2.加強學習小組管理。為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至關重要的是對小組加強管理。合作學習開始前,教師要使學生明確合作學習任務,對操作程序說明,並對學生進行集體合作精神的教育。同時給予小組長一定的權力和責任,組織本組成員在課內外開展學習活動,教師隨時指導小組長的工作,培養小組長的管理能力,保證小組合作學習有序進行。

3.及時性激勵與評價。為了充分調動組員的積極性,培養小組的團結協作意識,發揮小組的群體作用,小組評價可採取加分制,即同樣的問題,abc不同學層的學生正確解決分別給予5、10、15的分數不等;不同難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解決。這樣真正做到小組內幫優扶差,共同促進;小組間相互競爭,共同提高。

二、小組合作學習離不開四個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使學生終身受益,一群有著良好學習習慣、會學、主動學習的學生,自然是高效課堂的最有力的保證。但是,我們要知道,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與教師平時的嚴格要求密不可分。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應注重培養學生以下習慣:

1.獨立思考的習慣。在組織合作學習之前,老師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只有每個組員都進行了認真思考,有了自己的見解看法或疑惑時才能體現合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2.善於表達交流的習慣。“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教學中老師要創設情境,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例如,我在教學如何由三視圖畫出立體圖形相關內容時,通過從舊知識的分析、動手畫圖、實物模型的擺放,讓學生自己先畫,畫不出來的,尋求幫助。再讓學生上黑板畫,練習一段時間後,讓畫得又快又準確的學生說出自己的方法。A的方法:先看主視圖畫好,再看俯視圖,畫在主視圖上,左視圖補全立體圖形。隨即B補充。學生的方法簡單易懂,按照他倆的思路學生學得又快又準。

3.善於傾聽的習慣。實際教學中,要努力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傾聽,這既是對別人的尊重,同時可在聽的過程中,明晰他人與自己思維的異同,領會別人發言的中心思想,進而提高自己。學會傾聽、善於傾聽的方法與習慣,是達成小組合作學習目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4.動手實踐的習慣。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把做的過程讓給學生,屬於學生的教師絕不佔有,能讓學生實踐的教師絕不代替,讓學生養成敢於動手、善於動手的習慣。

三、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小組合作”的目標

儘管“小組合作——高效課堂”的實施不是一帆風順,但從教師層面看,由單純研究教材轉變為研究學生、研究課堂組織、反思課堂效率,極大地提高了教師本身的綜合能力;從學生層面看,徹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再是被動地聽、被動地做,而是自己獨立思考、積極合作、勇於實踐,感悟知識的內在聯繫,生成自己的感受,從而有所收穫,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90趣味知識


首先要進行分組,分組其實也是有技巧的,要把性格各異,學習層次不同的學生分到一個組裡,這樣可以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進步。

其次,發佈學習任務。教師要向學生說明任務的內容及問題具體要求,同時,要求小組長把具體的內容分配給具體的同學,使每個人各盡其責。

最後,通過同學們的共同分析、討論,查閱資料、總結等各個環節的研究和探討,將最終的任務結果呈現給老師,這時,每個組可以派一個代表進行發言,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一個任務後,通過結果的反饋,一定要進行反思,彌補不足之處,這樣才能提高小組成員的學習效果。大家有什麼其他的建議嗎?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