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孩子愛動手打大人,該如何處理?

寒門大隊


您好,非常高興能夠回答您的問題。

孩子愛動手打人,是一種常態。這是孩子生理以及心理發育到一定階段的表現,一般會出現在0-3歲,3—7歲以及7歲之後。

0-3歲的孩子打人原因

每個階段的孩子心理狀態、認知程度都不同,打人也會有不同的原因。像0—2歲的嬰幼兒出現打人的狀況,主要是出於以下三點原因。

▶好奇心

0—3歲年齡段的孩子,在腦海中並沒有是非對錯,其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來源於好奇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我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個性強烈。

孩子愛動手打大人,也是出於這種好奇心,想要去感受打人之後的感觸、他人的看法等等。

▶模仿

根據相關研究發現,嬰幼兒百分之90的打人行為都是從成年人模仿而來,嬰幼兒本身並沒有打人的想法。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揍你”,然後在孩子屁股上假裝拍兩下。

這個情境是不是特別的熟悉,這就是父母影響下的一種結果。

▶故意吸引家長的注意力

嬰幼兒的安全感非常低,需要家長時刻的關注。

當寶寶打打人的時候,大人反應特別的強烈,孩子就覺得原來這樣可以喚起父母對我的關注。

久而久之,寶寶就把打人當成了召喚家長的方式。

0—3歲孩子打人的解決方式

1)在家中杜絕打人的行為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瑪利婭•蒙臺梭利說過,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會影響他的一生,同時也決定了他的一生。

父母嚇孩子,並且打孩子,並不能夠起到管教孩子的作用,反而還會讓孩子學習到不良的行為。

因此在家中父母要收起暴力的行為,不管是夫妻之間還是教育孩子。

2)不刻意關注孩子的打人行為

當孩子第一次出現打人的行為時,家長不要表現出誇張,可以示意孩子:“寶寶可以這樣摸一摸媽媽哦。”然後握著寶寶的手來做個示範。

3)告訴孩子打人之後他人的情緒

1歲半左右的孩子幾乎已經知道共情了,媽媽可以對孩子說:“你這樣做,媽媽會很疼,心裡也會很難受。我希望你下次不要打媽媽了,可以嗎?”

一邊說一邊做出疼的動作,讓孩子摸摸被打的地方,產生共情感。

3—7歲孩子打人的原因

▶獲得某種利益

3—7歲的孩子已經進入學前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打人大多是出於獲得某種利益。比如通過打人來獲得他人的玩具,佔據某種主動性地位。

在遊樂場中,這種現象比較普遍,某個孩子正在聚精會神的玩著某類玩具,另外一個孩子突然進來,這個孩子就可能會通過打人來佔據主動。

▶模仿

模仿性的影響,上文已經說過了,這也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會打人的原因,父母在家中一定要注意,父母吵架或者打架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

3—7歲孩子打人處理方式

1)教會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

好習慣和壞習慣就在一念之間,當孩子產生壞的行為,使家長如果不去制止,那麼壞的行為就逐步會成為一種習慣。

因此,當家長髮現孩子開始打人時,就要教會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

這個社會並不能夠完全的用武力征服,霸道的佔據。打人也解決不了任何的問題,還會使得他人遠離。

2)讓孩子瞭解打人是不對的行為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去感受,如果自己被別人打了,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

媽媽:如果小明今天在玩玩具的時候打了你,你會開心嗎?

孩子:不會。

媽媽:那你還願意和小明做朋友嗎?

孩子:不會。

媽媽:那你今天打了小明,小明是什麼樣的感受呢?他會喜歡你嗎?

孩子:……

引導孩子產生同理心。

7歲之後打人的原因

▶被欺負

7歲之後的孩子,一般不會出於好奇心或者喜愛而打人,很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在處理問題時,採用了錯誤的方式。

比如遇到校園的冷暴力或者直接暴力,並沒有採取很好的措施,直接通過武力解決。

可能是從小就是這樣一種模式,亦或是家庭中,父母就是這樣對待孩子的,給予了孩子錯誤的觀念。

▶發洩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開心的情緒,於孩子而言也是一樣,比如成績考的不好,被老師批評了,內心憤憤不平,又不知道該如何發洩,因此而遷怒他人。

7歲之後孩子打人的處理方式

1)教會孩子如何自保

武力對武力絕對不是一個處理問題的好方法,當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時,家長應教會孩子如何自保。

首先在學校中被欺負的絕對都是被集體孤立的那一個孩子,所以父母要教會孩子多交朋友,和同學之間打好關係。

其次多鍛鍊身體,增強孩子的體質。可以給孩子報跆拳道等興趣班,不是為了打人,而是為了在關鍵時刻能夠自保。

遇到像社會中的地痞流氓類的,千萬不要硬碰硬。有任何事情要及時的和老師或者家長溝通。

2)教會孩子正確發洩的方式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會遇到很多的挫折,在這個時候就有內部的負面情緒需要發洩。憋在心裡對孩子而言並不好。

因此父母要教會孩子正確的發洩情緒的方式。

比如可以通過跑步、和父母傾訴的方式來發洩自己內心中的不滿。

在平時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興趣愛好有時候也是孩子情緒放鬆的一種方式。

赫赫媽媽育兒日記:歡迎大家一起在屏幕下方提出問題,我們共同學習,共同探討,科學育兒。

赫赫媽媽育兒日記


孩子愛動手打人,這確實不是一種好的性格和習慣。心理學家通過對一組愛攻擊人的孩子進行研究,發現這種性格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1)在環境中模仿、學習。人類生活的環境可以說充滿了暴力,大到戰爭,小到鄰居打架,再小到父母經常性地責打孩子,這都成為他學習的內容,更何況還有電視上各式各樣打鬥劇烈、以力服人的卡通片或武俠片,這也是他模仿的對象。

(2)攻擊行為可以達到某種目的。因為他知道通過攻擊會達到他的目的,所以他通過打人而讓其他孩子服從於他,聽他支配;通過攻擊別人可以取得很多小朋友的敬畏。頻頻地使用攻擊這種手段,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個壞習慣。

(3)挫折時的發洩。當他做某個事遇到大的失敗,他的憤怒無處發洩時就會通過打人、罵人、強佔別的孩子玩具等來平衡他的心境。

(4)攻擊也是他吸引人注意的一種手段。通常情況下愛打人的孩子不會得到老師、同學,甚至包括父母的關心、注意,這時他的內心卻需要這種感覺,他就會通過攻擊別人來引起父母、老師的注意。

(5)孩子在自己的天性中就有好勇鬥狠的一面。這是比較少見的,大多數孩子喜歡動手打人其實跟他們的年齡及認知水平有很大關係,在學齡前孩子樂於“以拳服人”。對於攻擊性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引起注意,因為這種“好勇鬥狠”的性格很容易使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對這些孩子父母如果採取粗暴的做法比如打罵,有可能會使他的攻擊性更為變本加厲,正確的做法是:

(1)父母應當觀察瞭解孩子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為什麼會產生攻擊行為,然後否定他的攻擊性。比如孩子以搶的方式獲得的玩具,父母就應將搶來的玩具沒收,並告訴他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以此減低他攻擊行為的內心動機。

(2)如果孩子天性喜歡攻擊人,父母可適當讓他學習一些安靜、平和的遊戲、運動,比如教孩子下棋、教孩子練毛筆字,如果有進步就應適度地肯定、讚揚,這樣就可以轉移他的興趣,逐漸培養他有益的性格特徵。

(3)如果孩子是由於挫折而產生攻擊行為,則應幫助孩子減少挫折感,這就要求父母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

(4)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方式。可以身作則展示父母和鄰居、友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告訴孩子人生來應屬於群體,群體需要協作而不是敵意,比如要讓別人服你,動手動腳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你聰明、友好、團結,同樣也可讓小朋友佩服你。上述方法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如果孩子的攻擊行為逐漸減少,則一定要給他鼓勵,增加他的信心,當然如果孩子百般勸說無效,父母就應對他進行處罰。




花開的聲音8241


作為家長,首先是要制止孩子動手。制止的方式方法要有講究,比較反對的是以暴治暴,或者是用粗暴的語言來威脅,嚇唬。

一些小建議吧:

1.分年齡段。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打人這個事情的認知是不一樣的。低齡的孩子尚無法很好的分辨打人是怎麼回事,得好好告知,或適當的小小的懲戒,或示弱,示疼,對打人後果形成認識。稍大一些的孩子如果已經養成了這樣的習慣,除了和孩子好好的交流外,可以做些小小的約定,或者打手心等明確的懲戒方式給與一些懲戒。如果孩子再大些的,比如都上初中了,再有這種狀況的話,應該好好反思大人的教育了。

2.分析原因,是無故的?還是習慣性的?還是一發脾氣就動手。如果是無緣無故的,亦或是不合理的。那家長得注意觀察小孩的日常,不能養成習慣。如果是因為個人不開心,需要做好溝通;或者有得不到滿足的,得告訴孩子如何正確的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動手打人。如果孩子覺得大人有做錯的,也要鼓勵孩子勇敢的說出來,大人做錯的話得向小孩子認錯,但是不能打人。現在的孩子對話語權的要求比較高。

3.做好日常的教育,而不是意識到已經形成習慣了,再著急。小孩舉動的果,也是周圍環境造成的因。家長要做好榜樣,不單純的用動手解決問題,一打了之。做好孩子的心裡建設,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


爸爸老戚


孩子愛動手打大人,首先我們需要反思在我們的家庭內部中或者家庭成員之間可有打人的現象,一般來講,孩子一出生是一張白紙,之所以愛打人,可能受到周圍環境影響,潛移默化下覺得打人沒什麼,是正常的行為;2.孩子愛打人說明孩子不懂如何表達自己不滿,對情緒和行為的管控出現偏差,有部分原因可能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教育方法出現了問題,比如你是否慫恿孩子,出現打人的情況後你是否只是嘴上說說,卻沒有及時給到懲戒,又或者在孩子剛開始出現打人的情況下,你還去給他找理由,覺得孩子只是孩子,不懂事,給大人道個歉就完事了?這些情況反覆出現,孩子大腦裡接受到了這些慫恿的信號,自然就會有下一次下下次了,所以總結一點就是出現這種打人傾向,一定需要言傳身教,講清楚道理並且給到相應的懲罰;3.是否孩子具有攻擊性性格?這個需要到專門的機構去進行一些檢查和測試,不管是不是,我覺得我們應該找孩子溝通好,以身作則,全體家庭成員互相提醒和作出之前所述處理辦法,相信會有所收斂,堅持下來就會成為一種習慣,自然就會從根本上認識到打人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也會自發地放棄去打大人。





臨海聽風hxq


孩子打大人這個習慣是非常不好的,我們要意識到它的嚴重性。我們來分析一下孩子愛打大人,它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在他幼兒的時期,我們大人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可能大人覺得現在孩子還小,沒什麼要緊,等他大了就知道了,如果我們大人是這種思想的話,那麼對孩子是百害無益的。

第二,可能我們讓小孩子給老人家帶,自己沒有去意識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隔代教育也是很大的問題。

至於這樣情況,我建議家長從現在開始要制止他的行為。接下來分享幾個語言的溝通方式:

第一,親愛的孩子,你這個行為不文明,打人是不對的。打人的行為,警察叔叔是非常不喜歡的。

第二,兒子,你覺得你打別人打的疼不疼?我打一下,你試一試看好不好?孩子疼嗎?疼,那你打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疼的。別人也會傷心的,我打你的時候你也覺得很傷心是吧?

第三,孩子你打人是不對的行為。如果你生氣了,你可以說我生氣了,請你不要這樣跟我說話,請你這樣跟我說話行嗎?

第四,孩子你打人是不對的行為,如果你生氣了,你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表達你生氣的感受,可以畫出你內心不開心的事。可以通過運動的方式去抒發自己不開心的感受。可以通過聽歌的方式釋放自己。

不管通過任何的方式,我們不能通過打人的這種行為去傷害別人,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可以通過更加文明的行為,這樣子的話大家都非常樂意跟你交朋友。加油吧,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是愛你的。

通過以上的描述,我相信家長也知道一些解決的方案了,希望家長從現在開始好好的教導我們的孩子。我相信我們的孩子會變得更加得優秀。





Ellen小辣媽


3歲之前的寶寶出現打人的行為,是很常見,也很正常的行為,並不是家長所認為的“暴力”。

1歲左右的孩子可能會比較頻繁地出現打人行為,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處在“手部敏感期”。

這時,孩子突然發現原來“手”還可以打人,就像遊戲一樣覺得很好玩。孩子在用“口”和“手”探索世界,在他們心裡,咬人、打人和咬物品、打物品是一樣的概念。孩子打人的時候並不知道哪裡能打、哪裡不能打。

這個階段家長不用太生氣,只需要告訴孩子“不可以打人”,或者輕輕抓住孩子的手稍微阻止一下,不用把這個行為當作是孩子品行不好,處理的時候也不用太嚴肅,過了這個階段孩子自然會減少打人行為。

2~3歲的寶寶處於建立自我意識的時期,非常看重對所有權的保護,敵意和攻擊行為是他們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反應。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語言能力尚未發展完全,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所以常常用打人來宣洩情緒。

這個時候,家長就不能再忽視孩子打人的行為了。要堅定地告訴孩子“不可以”。例如:

奶奶很愛你,每天陪你玩很辛苦,你不可以打奶奶。

打人是會疼的,別的小朋友打你,你也會疼,會不開心的,所以我們不能打別的小朋友。

家長此時的態度非常重要,及時干預,切忌“以暴制暴”。如果孩子在憤怒時出現打人的行為,先帶Ta離開“案發現場”,給Ta一些時間和空間冷靜下來,再堅定且耐心地引導孩子,幫助孩子疏導情緒,之後再帶孩子向被打者道歉,事後家長別忘了鼓勵孩子的勇敢和進步。



A花姐


每個人都想成為合格的父母,奈何在碰到自己的小魔王的時候,一切都化為暴力,對別人的母慈子孝異常羨慕。

有一次,胡可的兩個兒子小魚兒和安吉在做蛋糕的時候產生了矛盾。小魚兒先動手打了安吉一巴掌,安吉氣不過,回了他一拳頭,兩人開始掐架。胡可看到這場景,並沒有發火或指責誰,而是先把他們拉開,然後輕聲安慰先被打的哥哥,任先動手的弟弟抱著自己撒嬌。沒過多久,哥哥和弟弟便和好如初了。

如果胡可直接指責哥哥或者弟弟,大發雷霆,只會讓雙方的敵對更深,也會讓被斥責的孩子覺得媽媽不公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孩子出現打人這些我們看來是暴力傾向的行為時,家長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起決定作用。因為小小年紀的孩子,哪有什麼深仇大恨,非要去用暴力解決,他們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某種需要得到滿足而已。

而那些對孩子大吼大叫,試圖制止或者呵責孩子動手動腳行為的家長,往往事倍功半,得不償失,孩子可能真的朝著小魔王或者是小綿羊發展,但無論哪種結果,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和親子關係造成一定的影響。

我可能就是一位暴脾氣的媽媽,有一次因為自己的暴脾氣導致本就調皮的寶寶摔在了臺階上,直接在腦門上摔出一個包,鼻子也出血。事後自己後悔極了,而孩子也並沒有因此就變得乖乖聽話,所以,家長的暴脾氣解決不了孩子的任何問題,你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滿足他們簡單的需求,或許這種同理心會讓孩子更加安心,不會再用危險的動作去吸引大人的注意。

那麼,當我們思考如何處理孩子動手大人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需要分析下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些行為,想告訴我們做家長的一些什麼育兒理念呢,針對這些原因,我們又該怎麼做?

一、為什麼?

從理論上來說,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一個口手部敏感期,也就是用口和手去探索世界的一個過程,口部表現為咬東西,手部表現為打人不等。這個時期,家長要做的不是干涉制止,而是恰當的引導,告訴他們這麼做的好處,壞處,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更合適等等。

從實際情況來看,孩子動手打人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

1、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家中的大人經常動手,無論是摔東西還是家庭暴力,都會讓孩子看在眼裡,並表現出來。

2.、孩子語言發育遲鈍,很多需要無法表達,情急之下,只能通過動作引起大人的注意。

3、曾經出現過類似打人的行為,被默認,或者沒有逃避懲罰,潛意識中認為這種行為是合理的,孩子自動將他歸類到正確行為中去,並加以擴大。

4、小孩發育不完善,還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動,本意可能只是輕輕碰一下,結果表現出來的就成了別人眼中看到的暴力行為。

5、孩子慢慢有了自我意識,自己的東西,自己的意願遭到違背的時候,處於自我保護而進行的反擊。

二、怎麼做呢?

對於家長來說,一旦孩子有這種行為,想必大家都會擔心,怎麼辦,可不能讓自己的寶寶變成這麼不討喜的寶寶。

其實,對於家長來說,遇到這種情況恐慌一定是有的,但千萬不可操之過急,孩子畢竟還小,無論是教育,還是強制糾正他的行為,其實都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更不能大吼大叫,要麼嚇著孩子,要麼讓孩子更加暴躁,產生逆反心理。

家長接下來要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有一個核心關鍵點,那就是“愛”。

如果說孩子是一塊橡皮泥,那麼“愛'就是將他塑造為完美個體的那雙巧手。

所以,在具體行動的實施過程中,每一個方式都要用“愛”來貫穿其中。

1、不發火,也不要過多指責

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才能控制全局。也只要家長收住自己的脾氣,才能更清晰理智的去處理問題。千萬不要以暴制暴,先把孩子呵斥一頓或者打一頓再說。

2、瞭解孩子動手的原因並找到解決方案

出現問題時,家長一定要及時干預,這裡的干預是正向干預,即溫和的告訴孩子這麼做是不對的,要向別人道歉,然後問清楚孩子這麼做得原因,看看他的真實需求是什麼,試著去解決孩子的需求問題。

3、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瞭解他們的需求

很多孩子動手大人,摔東西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精神上的孤獨,比如父母常常不在家,或者一到家就玩手機之類的,孩子無聊,心中也會抑鬱,煩悶,總要找到一個宣洩點,去釋放自己的情緒。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還可能是因為在外邊受了委屈等等。家長在家中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瞭解他們的需求,雖然在外工作很忙,很累,但家中的溫馨同樣重要,不可缺失。給予孩子關注,才是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關鍵。

4、轉移孩子注意力,釋放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焦躁不安,想要摔東西,打人的時候,可以嘗試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發洩孩子的情緒,比如打球,打沙包之類的,畢竟這些對物的拳打腳踢,要優於對人的暴力動作,還可以培養孩子學會發洩情緒的好方式,在玩樂中忘掉煩惱,找尋新的快樂點。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明確提到:經常捱打的孩子最終很容易成為一個喜歡打人的人,因為他們在捱打中學到,暴力是一種表達憤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在這個時期家長的處理方式不當,真的可能會重新造就一個熊孩子。

家長不注意,後果很嚴重。


三閒故事


寶媽先找一下孩子學會動手的源頭。

孩子一片空白的來到這個世界,以極強的學習能力、模仿能力汲取周邊的各種信息。如果把孩子的學習模仿比作輸入信息,把孩子的行為表現視作輸出信息,那現在他的輸出端出現了問題,自然是因為輸入端有了問題。

是家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過體罰行為?還是說家人之間有過動手行為?還是從動畫片裡看到的?小朋友身上學到的?

小孩子的心智還在生長髮育期。遇到挫折不滿等情緒需要發洩的時候,因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處理,就會從認知中找相似情況下,那些看起來比較厲害的人所做出的行為來模仿學習。

這種情況大人沒有必要上崗上線,認為孩子的品性有問題,或是家庭的教育出了問題。

找到根源後,先從源頭上切斷。

如果是家人之間的行為,那家長首先要改正自己的行為,誠懇的向小朋友道歉,承諾改正並確實做到,改正的階段讓小朋友來做監督管理。

如果是從別的小朋友或動畫片裡學到的,就要教會孩子辨識好的行為和不好的行為,並引導孩子學習小朋友身上的優點,以小朋友身上的缺點為戒。

現在有很多繪本及動畫片,都講述的是愛欺負小朋友是不對的行為,家長可以買回來給孩子看。告訴小朋友,真正的英雄是能保護爸爸媽媽及好人的,小拳頭只能保護大家,絕不可傷害大家。

同時給予孩子積極的引導,讓孩子把心中的情緒和自己的想法真實的表達出來,幫助孩子去疏導情緒、解決問題。慢慢的,孩子也就會找到正確的發洩不滿、表達情緒的方式了。





鍩鍩和媽媽的幸福生活


首先,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父母就是一面鏡子!

孩子愛動手打人,這確實不是一種好的性格和習慣。

心理學家通過對一組愛攻擊人的孩子進行研究,發現這種性格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1)在環境中模仿、學習。人類生活的環境可以說充滿了暴力,大到戰爭,小到鄰居打架,再小到父母經常性地責打孩子,這都成為他學習的內容,更何況還有電視上各式各樣打鬥劇烈、以力服人的卡通片或武俠片,這也是他模仿的對象。

(2)攻擊行為可以達到某種目的。因為他知道通過攻擊會達到他的目的,所以他通過打人而讓其他孩子服從於他,聽他支配;通過攻擊別人可以取得很多小朋友的敬畏。頻頻地使用攻擊這種手段,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個壞習慣。

(3)挫折時的發洩。當他做某個事遇到大的失敗,他的憤怒無處發洩時就會通過打人、罵人、強佔別的孩子玩具等來平衡他的心境。

(4)攻擊也是他吸引人注意的一種手段。通常情況下愛打人的孩子不會得到老師、同學,甚至包括父母的關心、注意,這時他的內心卻需要這種感覺,他就會通過攻擊別人來引起父母、老師的注意。

(5)孩子在自己的天性中就有好勇鬥狠的一面。這是比較少見的,大多數孩子喜歡動手打人其實跟他們的年齡及認知水平有很大關係,在學齡前孩子樂於“以拳服人”。對於攻擊性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引起注意,因為這種“好勇鬥狠”的性格很容易使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對這些孩子父母如果採取粗暴的做法比如打罵,有可能會使他的攻擊性更為變本加厲

正確的做法是:

(1)父母應當觀察瞭解孩子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為什麼會產生攻擊行為,然後否定他的攻擊性。比如孩子以搶的方式獲得的玩具,父母就應將搶來的玩具沒收,並告訴他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以此減低他攻擊行為的內心動機。

(2)如果孩子天性喜歡攻擊人,父母可適當讓他學習一些安靜、平和的遊戲、運動,比如教孩子下棋、教孩子練毛筆字,如果有進步就應適度地肯定、讚揚,這樣就可以轉移他的興趣,逐漸培養他有益的性格特徵。

(3)如果孩子是由於挫折而產生攻擊行為,則應幫助孩子減少挫折感,這就要求父母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

(4)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方式。可以身作則展示父母和鄰居、友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告訴孩子人生來應屬於群體,群體需要協作而不是敵意,比如要讓別人服你,動手動腳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你聰明、友好、團結,同樣也可讓小朋友佩服你。

上述方法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如果孩子的攻擊行為逐漸減少,則一定要給他鼓勵,增加他的信心,當然如果孩子百般勸說無效,父母就應對他進行處罰(當然要事先講好規則)



櫻纓子


孩子愛動手打人令一些家長非常煩惱。有些家長也很無奈,夫妻倆溫和敦厚,孩子怎麼變成這樣了呢?

我們所看到的孩子所有的不好的行為,都只是問題的表現形式,而不是問題的本質,我們必須真正的找出問題所在,才能幫助孩子去糾正和改善。

事出必有因,大一點的孩子不會莫名其妙的就打人,咬人,發脾氣的,孩子打人一定是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是玩具被搶了?想吃糖沒得到?爸爸媽媽沒有聽懂他的話?等等。

孩子打人的原因是複雜的,總結一下無外乎這幾點:

1.孩子受身邊人的影響

比如經常一起玩的小朋友有愛打人的孩子,他就會不自覺的去模仿這種行為,並且在這種模仿中嚐到了甜頭,覺得自己很厲害,別的小朋友都害怕他。

2.暴力的動畫片看多了

孩子看的動畫片,一定要經過家長的精心篩選,當前的動畫片市場比較雜亂,暴力鏡頭很是常見,《喜洋洋與灰太狼》中用平底鍋打人,灰太狼烤羊等場景,都很容易讓孩子模仿。

3.孩子想得到家長的關注

很多家長忙於工作,與孩子相處互動時間不夠,情感上有所疏離,孩子一打人就會引來爸爸媽媽強烈關注,所以,孩子就用這種方式來獲得父母關注。

那麼,怎樣幫助孩子克服這塊成長中的'絆腳石'呢?

1.堅決杜絕以暴制暴

很多人都覺得孩子的種種'惡習',說教無用,非得打才有效。既然你覺得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同時你又用武力的方式去制服孩子,告訴孩子打人是最有效的方式!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矛盾和逆反心理,弊大於利,也要讓孩子在內心進一步的確定:想要讓別的小朋友'順從'自己,就要打!

2.幫孩子消化情緒

如果孩子打人了,我們不妨蹲下來問問孩子:我看到你跟別的小朋友動手了,你們剛才一定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你願意告訴我嗎?

只有讓孩子用語言把情緒表達出來,他的行為才有可能被理解和調試。幫助孩子梳理好情緒之後,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3.用繪本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家長可以買些相關的繪本,通過親自閱讀,讓孩子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自己。

總之,孩子打人必有原因,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細心的觀察孩子,一旦孩子出現情緒上的'失控',要及時幫孩子走出'情緒困境'。重要的是,家長一定不能用暴力的方式給孩子做'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