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見過世面和沒見過世面的孩子,差距有多大?

你會遇見美好


見沒見過世面,絕對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會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但它卻是大多數成功者都擁有的特質,這在孩子身上起到的影響也十分明顯,幫助孩子去見世面,因為只有見識過世界,才會擁有“世界觀”眼界和格局。

見過世面的孩子是什麼樣?

01

見過才能理性選擇

見多識廣,才有機會遇到不同的境遇與人,才能接觸到不同的事或物。因此,才面對自己人生選擇的時候,孩子會更理性。

02

看世界等於見自己

見識更多的孩子,思想眼界更為開闊,更容易有對人生深刻的思考。對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理解也更為深入,從而更能通過對時世的境遇,來省察自己,正確看待自己的優點,也能正視面對自己缺點,坦然的接受,坦然的面對,坦然的改變。一點一點使自己更加的完善、優秀。

03

心豁達才能易融合

人類是群居動物,但又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之說。擁有見識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優秀人群中的一員,而人在優秀的圈層裡,更容易釋然變得更優秀,也更容易融入社會,把握未來。

如何引導孩子見世面

01

書中自有黃金屋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則是瞭解人生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徑。孩子在學校學到的主要是課本知識,孩子如果只是掌握課本上的那點知識,那麼知識結構難免單一。閱讀有益的課外書不但有助於開闊視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學會為人處世等,而且可以增長見識,做到不出家門而知天下事,不出國門而瞭解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02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現在,科技發展越來越快,與世界交流的時間成本,空間成本越來越低。世界似乎變得越來越小了,我們的語言、國籍卻變得越來越模糊了。這讓我們的孩子更容易的跟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觸。而這個過程可以快速提升孩子的適應能力。只有孩子看多了世界的不同,性情才能更加寬容。接納不同,尊重彼此。

03

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剛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或者國家,孩子可能會害怕,不知所措。我們更應該鼓勵孩子去融入彼此,教會孩子基本的社交本領,和交往過程中的禮儀品德,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孩子才更有可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知己和契合的靈魂伴侶。而當孩子們處於一個陌生的環境的衝擊下,才能更加看清自己,優點和弱點都會變得如此清晰,使孩子能體會“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

總結:

真正帶孩子見世面,不要只在乎去了多少地方,看過多少風景,用數量來計算孩子見識的東西,而是要真切的讓孩子感受到世界的不同。使孩子心中有大格局,寬眼界,堅毅勇敢,對誘惑有抵抗力,待人接物有溫度,看人看事不狹隘,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能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遊刃有餘,自得其樂。

歡迎『關注』岱倫談親子教育,讓我每天陪你一起學習如何教孩子高情商、好教養、會學習,培養他終身幸福的能力。


岱倫談親子教育


見過世面和沒見過世面的孩子,差距有多大?大家好,我是城市問答專家@北京範兒。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討論一下什麼是見過世面。這“世面”的定義是什麼?在討論之前,我想說出一個我個人的真實的經歷來,請大家討論。什麼是見過世面:

那是我在中學時的一個赴美夏令營。當時我們學校和一個山區的中學共同舉辦這個夏令營。夏令營的主題就是英語。也就是我們這些學生有到美國中學交流的機會。夏令營的價格是幾萬塊,山區一個小姑娘和我一個屋,她的費用是一個好心人給付的。她顯得很懵懂。也很膽怯。我費了很大的力氣和她交往。想讓她有些信心,不要自卑。而效果恨不明顯。尤其是到了首都機場,她告訴我她第一次坐飛機。很多東東都不懂,求我教給她,我也很理解,中途一再的給她示範飛機的座位怎麼調,小桌板怎麼使用。包括怎麼和空姐交流。她在努力的學,包括到了美國怎麼吃西餐,用刀叉。當然,她中途也受到了一些同學的嘲笑。有的甚至是當面的。我很為她擔心,擔心她這麼沒見過世面是會受到更多的嘲笑的。

而接下來的行程裡,我對這個小姑娘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變。到了美國,她開始表現出她的極高的英語水平,這個團裡能夠和美國同學零障礙交流的沒有幾個,而她是其中一個。她和美國同學可以很順暢的說英語口語。甚至在我們去美國的景區遊覽的時候,她也成為了我們這個團隊裡的導遊。因為她不光是英語口語好,還對我們要去的美國地理有很多的瞭解。儼然成為了我們這個團隊裡的“大拿”。很多人都開始需要她的幫助。這時候,尤其是出去私人活動,大家就都很希望能和她在一起。最起碼她能看得懂路標和幫助大家找路。我們這個團隊裡“最土”的一個小妞兒,居然就變成了大家眼裡的香餑餑。她的知識給了她見識。這時候,您說哪個是見過世面的呢?

結語:其實很簡單,我們世俗觀念上的“世面”,包括什麼用餐的規矩,坐飛機的見識,開會的習慣。等等等等。都是人為製造出來的障礙。而這些在知識的面前,都顯得弱不禁風。

我們中國早就有“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說法。這不是瞎說的。

尤其是學生中的見識:還有很多學生會把玩遊戲的暗號叫做見識,會把一下流行的食物叫做見識,會把一些流行的歌曲叫做見識,其實這些見識都比不了一張“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來得硬氣,您說呢?


北京範兒


畢淑敏說:“因為見過世界的廣闊,你就會知道自己的渺小。”

見過“世面”和沒見過“世面”的孩子,真得會有天壤之別,但見識這種東西,不是一朝一夕習得的,靠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經年累月的積累與提升。



先講講我的親身經歷

我從小出生、成長在農村。

小時候,整個村子裡,只有村大隊有唯一的一部電話,偶爾誰家有親友來電話,廣播就會叫道:“XXX,有你的電話,請你到村大隊接電話。”

但一年到頭,這樣的廣播通知也沒有幾次。在那貧瘠的山村,其實並沒有幾戶人是有在外的親友給他打電話的。於是,這部電話儼然是個裝飾品,像寶貝一般被鎖在村大隊的辦公室裡。

後來我到省城讀書,宿舍樓下的小賣部有一部電話,不上課的時間裡,廣播總是不斷地響起:“女生宿舍X0X,XXX電話。”

同寢室的女孩子們,常常接到電話,我非常羨慕,一方面是因為那時常被人惦念的感覺真溫暖,另一方面,我真想體驗一下接電話的感受,那是不足為外人道的、深深地自卑。

半個學期過去了,從來沒有找我的電話,我鼓起勇氣給家裡打了一個電話。

之所以需要鼓起勇氣,是因為那時候的話費還很貴,而我一個月的生活費只有200塊,扣除買書和日用品,基本上每餐伙食費只維持在1.5-2元,而打一次長途電話,寥寥數語的話費對我而都是巨大的壓力。

平生第一次打電話,我感覺到自己的心砰砰直跳。

那通電話還是給了我莫大的滿足感,聽到久違的親人的聲音,知道他們心中的惦念,還終於知道打電話是怎麼一回事了,未知的“神秘感”帶來的自卑,消散了一些。

是的,我就是這樣沒見過“世面”的孩子,有太多人生中的第一次,我都謹小慎微地觀察周圍的同學,悄悄模仿,生怕被看出自己的無知和匱乏。

第一次進入電腦機房上機,用286電腦操作doc命令進行;30字/分鐘的打字測試,城裡的同學輕輕鬆鬆就完成了,我卻是在紙質“鍵盤”上練習了許久才通過的……

沒見過世面的匱乏感,折磨了我許久。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外企,有次公司聚餐,從知道要去吃西餐開始,我就惴惴不安。那時候互聯網還不發達,不瞭解的事情,無法通過網絡迅速得到答案。

就這樣,我參加了一次貌似精緻,實則內心飽受煎熬的聚餐,也算解鎖了吃西餐的技巧。

很多這樣的第一次,在最初那幾年,我因為沒見過“世面”,如履薄冰,天知道我克服了多少內心的惶恐與不安。甚至曾經自我懷疑,認為不夠好的自己不配被愛。

後來,我終於在城市裡扎穩了腳跟,除了仍然不會講這個城市的方言,我已經完全融入這個城市,再也不用戰戰兢兢。

作為媽媽,我不能讓自己孩子的世界,只有方圓幾里地,我希望他看到的世界,是開闊的、豐富的、美麗的、多元化的。



見過世面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究竟有多厲害?

見世面越多的孩子,越知敬畏,從而知進退,因此不會困頓於眼前的憂患與不足。

胡皓康,明星胡軍的兒子,他才10歲就已經挑戰過世界上最快的過山車,還曾經穿越一百五十公里的沙漠戈壁河灘,並且有40公里河谷砂石路穿越經歷。

李嫣先天唇顎裂,這種不同於常人的缺陷很容易引起自卑,然而李嫣卻沒有,她敢於從容自信地在時裝週上秀出自己,不卑不亢地面對鏡頭。

黃磊的女兒黃多多更是令我由衷發出感慨:見過世面的孩子,原來這麼厲害!

她曾與斯皮爾伯格對談電影,和何炅一起演話劇;用英文寫詩、時裝週走秀、鋼琴比賽奪冠……

多多在小小的年紀裡,無數光環加身。讓我們來看看黃磊的家庭教育吧:

1.給孩子充分的尊重

允許年僅13歲的多多,依照自己的審美和意願染髮就是力證。

2.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

黃磊和孫莉的愛情,可謂是娛樂圈的超級“模版”。雖然他們已經結婚二十多年,現如今依然甜過初戀。

3.最最重要的,是黃磊夫婦常常帶領多多去見識更廣闊、更多彩的世界——

黃磊曾在其微博文章《她準備好了》中寫道:“在多多兩歲的時候,我們就帶她一起參加《暗戀桃花源》巡演,到今天整整十年。我們走過了四十幾個城市,演出了近500場……”

參加過無數次巡演的多多,早已耳濡目染,在生命早期的前十年,便完成了對話劇的理解。難怪她初登舞臺,就有大將之風。

她眼裡住著星辰大海,笑容可融化一切,渾身散發著從容優雅的氣質。

見過世面的孩子,在人群裡一眼便能看出來。這種富養,與華服美食無關,更多的是寵辱不驚,是眼神裡的清澈與寧靜。





“見世面”就是讓孩子維持心理健康、增加社會適應性,具備更好的應對生活的能力。

《小王子》中有這樣一句話: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千萬不要鼓勵人們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發號施令,而是要教會他們去渴望大海的無垠和高深莫測。

教育孩子也是同理,若一味地威逼孩子讀書、寫作業,施以考試的壓力,並不會讓孩子愛上學習,甚至可能培養出叛逆、厭學的孩子;

而應該帶孩子去看見更廣闊的天地,培養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進而從內在激發出孩子的驅動力。


世界日新月異,帶孩子見世面刻不容緩

5年前,我們出門忘了錢包,是一件很慌張的事;現在只需手機在手,從容不迫。

4年前,我們出行還要在路邊等路過的出租車,現在網絡約車精準便捷。

去年,劉強東宣佈未來京東將全面實現“無人公司”,用AI技術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

馬雲也曾直言:

未來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車時代,是重新定義的變革時代。

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身為父母,我們怎能容許自己的孩子十幾年寒窗苦讀,卻跟不上知識迭代的速度?

歷史的洪流滾滾而來,想要保持競爭力,你只有跳上去浪尖,跟隨它的方向。



父母應該如何帶孩子見世面?

1.【行萬里路】

“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到過巴黎,那麼以後不管你去哪裡去,它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

——海明威


旅行的重要性,也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重視。

寒暑假、節假日,家長們爭先恐後地帶孩子出現在各地名勝古蹟,欣賞名山大川,甚至漂洋過海,走向世界。

當然,仍有很多家庭囿於經濟條件等因素,不能帶孩子去巴黎看鐵塔,不能給孩子報名四萬的歐洲夏令營,甚至連帶孩子去一趟首都看看長城故宮都是奢侈……

事實上,我們也知道,並不是條件好的家庭都養出了優秀的孩子,每年高考過後,總有“寒門貴子”的勵志故事廣泛傳播。這關鍵還是在於如何旅行——

帶孩子見世面,不是帶孩子去報個班,旅個遊,去外面晃盪一圈就可以培養出來的。“到此一遊”的結果,就像寫在沙灘上的字,歲月的流水輕輕沖刷,便不復痕跡,無法真正將所見所聞融入孩子的靈魂之中,成為他終身散發的氣質。

而雖然有些家庭的物質生活並不好,但家長仍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堅忍,教會孩子在逆境中不放棄;家長對事對物的平和,對所遇到之人的真誠,通過言傳身教投射到孩子身上,烙印在孩子心裡,從而影響其思維模式和認知模式的形成。

孩子每“走”的一步,都算數。這也是帶孩子“見世面”。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龍應臺


2.【讀萬卷書】

如果說旅行是有經濟條件門檻的,那麼,閱讀則是面向所有人(不論貧富),打開認識世界的窗口。

世人勸學,經常用的一句話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不只被古代讀書人奉為經典,也鼓勵不少現代學子努力向上。

小時候,父母對我和弟弟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讀書是你們改變命運,離開窮山溝的唯一方法。

閱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更無須贅言。


3.【互聯網時代,宛如一隻無形的手,幫孩子推開一扇新的大門】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互聯網實現了麥克盧漢的預言,我們生活的世界成為了地球村,互聯網極大地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提供獲取信息的新渠道。

從前,孩子們只能聚集到教室聽老師授課,如今,一條網線聯通千里之外,孩子坐在家裡也能聽名師授課;知曉天下大事;通曉古今。

互聯網讓我們更便捷地獲取到多元的信息,充實知識儲備。同時,互聯網也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使得我們越來越習慣快餐式地獲取知識,而缺少深度閱讀和思考。

身為父母,可以通過互聯網帶孩子“見世面”,但一定要幫孩子把好關,避免蜻蜓點水工的知識獲取,更應避免孩子沉溺網絡。






【總結】

從家庭教育方面講,“見世面”真正的含義就是讓孩子從家庭過渡到社會,讓孩子瞭解社會的不同側面,進而瞭解世界的不同側面。

一個人面對生活難題的時候,是否能夠找到最佳的應對策略,往往取決於他是否有足夠多的對世界的瞭解,因此,足夠多的對世界的瞭解才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基石。

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模式,決定了他應對事情時的策略,最終影響到他的成功與幸福。

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提升認知模式和思維模式?

指引孩子——

在與人的交往中見識,

在與自然的交往中見識,

在與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去尋找見識,

在與自己不同的家庭背景中去尋找見識,

在與自己不同的階級經濟地位中去尋找見識。

正如王家衛在電影《一代宗師》裡說:人這一生,就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過程。

見自己,感受了本我和真我,所以豁達。

見天地,體會了偉大與渺小,所以謙卑;

見眾生,明白了眾生相,所以寬容;

想起蘇軾那句:“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一個人,見過天地之大,才能做到心有乾坤。




寫在最後:

“見世面”對孩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父母的眼界、高度和思維,恰恰決定了孩子能見多大世面。

而孩子認真讀過的書,用心走過的路,最後都會成為他身體和思想的一部分。


愫說育兒


我有時候想,其實人如果一輩子都不見什麼世面也挺好的,至少他會很幸福。像我家有個親戚就是那樣,一家三口人掙不到3000塊錢,在一般人看來這簡直都窮死了。但是人家過得很幸福,因為人家別說大商場,大一點的超市都不去,住在城市的邊兒邊兒上,連家裡的油鹽醬醋都是那種小賣部的山寨產品,買的衣服鞋子也永遠都是那種地攤貨。最好的就是他認識的都是這種人,所以他覺得全世界都跟他過的差不多,人家也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奢侈品這些東西,因此他一直認為他們家的家庭條件屬於一般家庭。

跟這樣的一比反而說我這種人更可憐,錢掙不了多少,還啥都知道,啥都想要,反正沒有人家幸福。


菠蘿的啵


以我的經歷與閱歷來判斷,見過世面和沒見過世面的孩子差距的大小,是要根據孩子在不同階段在不同的場景的切換能力來決定的,不能一概而論。


所謂的見世面,通俗來講就是見多識廣,就是所經歷的比較多,如,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面對或處理過的事越多,這些經歷將會沉澱了孩子的品格和價值觀。也可以說就是過往的經歷(即見過的世面)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從我身邊的朋友、人群的孩子來看,見過世面的孩子相對來講比較膽大心細、謙卑有禮,心胸比較開闊,並且有自己獨立的主見。



見過世面孩子與未見過世面的孩子差距的大小,我個人覺得取決於以下幾方面。


第一,對孩子自身本有的能力的發揮程度。


即就是現在所說的是否在做有利發揮孩子天賦的事。比如說有的孩子是喜歡聽,有的孩子是喜歡說,有的孩子是喜歡動手去做。對於同一個孩子的同一個天賦,用對的場景則是發揮他的長處,那麼與沒有見過世面的孩子相比肯定差距就大;反之,如果這個孩子的先天能力沒有在適合的環境中去發揮,甚至受到阻礙,那麼與其他沒見過世面的孩子相比差距就不大。


如:一個愛講話的孩子,讓他去做講話相關的事,如參與聊天,討論、講故事等,那是如魚得水,相反讓他做保密的事就真是難為他了,或是一個愛動的孩子讓他靜坐……,這可是非常頭痛的事。


第二,孩子在所未見世面的過程當中,有沒有正向的引導與鼓厲。


所謂的世面,呈現給孩子有正向的也有負向的,關鍵在於有沒有人給孩子去引導與解讀。

比如,玩遊戲也是孩子們見世面的其中一個場景。有的家長針對孩子愛玩遊戲,雙方約定共同的玩遊戲時間,在玩的過程中協助孩子解讀遊戲的設計、架構來提升學習力;但有的孩子為玩遊戲已嚴重影響到學習,身邊家長、與親人卻無能為力。


第三,孩子所見過的世面,必須在合適的場景中去呈現。


比如有的孩子將自己所見所聞不分場景去炫耀,那麼就顯得很自大。而有的見過世面的孩子為人處事很低調,有敬畏心,會用合適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見識,幫助他的成長的也比比皆是。


第四、見世面也要有時間、精力、經濟成本的。

這還取決於個人和家庭的能力,以及周圍環境的支持。


總之,見過世面的孩子,相對來講比較陽光,看問題能從多個角度考量,且人生也有積極的態度,抗壓能力比較強,比沒有見過世面的孩子差距肯定是大。


我是提升人力資源價值的踐行者嶽真清,如果您也對提如何提升、發揮人的價值感興趣,歡迎關注我,謝謝!

嶽真清


作為一個北漂,經常穿梭於北京和西安市閻良區(家)之間。

9月26號,華為發佈Mate30手機,當天下午我和房東兒子聊天(小學2年級)。他給我說:中午和他同學聊天,大家都在說現在華為Mate30手機科技感最強。

國慶節回到家,我問我侄子(小學2年級):你知道華為Mate30手機嗎?他說不知道。


視覺帝


朋友你好。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老友手札,很高興回答朋友你的問題。


家裡之前養了只英短,雖然不是特別純的品種,但也深得家裡人的喜愛。

後來,因為親戚家的餐飲店經常鬧老鼠,就想著把它請過去專職捕鼠。

因為對貓咪不瞭解,所以我的內心也是忐忑的,就在網上搜了相關的信息,而讓我最難忘的一句話是,“說英短抓不了老鼠的,是多沒見過世面?不知道它們在英國也是雙躥下跳的麼?”

是啊,很多人只是把它當做一隻寵物貓、一隻由國外來的寵物貓。在他們的眼中,能抓老鼠的就是活躍在農村的花白田園貓,這種舶來品,在家裡擺擺花架子就行了,確實忽略了,無論再怎麼樣,它還是一隻貓。

看樣子這些年,《貓和老鼠》大家都沒看到心裡去,包括我自己。


你看,這就是見過世面與沒見過失眠的區別。

見過世面的,知道它是什麼、本質是什麼;沒見過世面的不知道它是什麼,甚至會因為它看起來那麼高大上,而不自覺的產生“外來和尚好唸經”的想法。

但終究,無論它是英短、美短還是其他,它都是一隻貓。


而這種區別我還是想細化一些。

見過世面與沒見過世面的直接表現就是,前者很淡定,後者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土包子”。後者也會表現出震驚、奇怪、好奇、滿眼的星星,讓別人誤以為這個人是從異世界來的,然後對他有了鄙夷。

我們總是不自覺的想要比別人優秀,而這也就造成了鄙夷。


但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區別。

一個一輩子在農村生活的人,他的世界裡,永遠只有土地、莊家、收成這些東西,他的人生也很難走出這些東西的束縛。因為他看不到世界上還有其他的東西。而大城市的孩子、父母帶有豐富資源的孩子呢?

股市裡散戶與機構的區別,除了資金量之外,也在於機構知道更多信息、知道更多股市的規律、知道更多可以對沖與避險的工具與方式。所以機構多數是賺錢的,股民不是。

所以見過世面與沒見過的區別,也就在於,見過世面的人,有更多的選擇,生活會容易更好。而後者就難說了。


平時我們也常說“窮養兒,富養女”,目的也是希望兒子能經受一些打磨,不心高氣傲、更踏實;女兒能夠見識一些東西,被愛滋養,而不是別人三兩句話就把她騙走了。

這裡見過世面與沒見過世面的區別,就在於見過世面的人,可能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能夠不輕易的就被誘惑了。

所以,生活中一些看起來挺老實的朋友,最終被變現並不是這樣,他們只是在原來的世界裡老實,見過世面之後,也就變了。

所以,在能夠不輕易被誘惑這一點上,要再加上對自己有更多的掌控。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希望我的回答能協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祝好。


老友手札


見過“世面”和沒見過“世面”的孩子,真的會有天壤之別。

前段時間去一家飯店吃飯。

旁邊一桌,一個小女孩過生日,端上來一個非常漂亮的蛋糕。

鄰桌的一個小男孩,立馬就被吸引了,對著那個蛋糕行了很久的注目禮。

等那個小壽星,開始切蛋糕的時候,切下來的第一塊蛋糕,放在盤子裡,端到小男孩面前,說:小弟弟,送給你。

那和小男孩立馬放下蛋糕,雙手作揖,說:小姐姐,你真好,謝謝,生日快樂。

在開心的吃完後,臨走時,小男孩再次跑去,給小女孩表示感謝,並說蛋糕好吃極了。

一起吃飯的朋友看到了,不禁都說,這兩個小孩一定都是見過世面的。

見過“世面”的孩子人們一眼就能看出來,他們更自信,更豁達,更熱情,更從容。

見“世面”,總的來說就是引導孩子從家庭過渡到社會,讓孩子多見識社會的事,多瞭解世界上面的事。

這樣孩子看問題的時候就會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因為他知道這個世界上面的事情,不是線性的。

電影《一代宗師》中宮二小姐說過這樣的話: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

見了眾生,明白了眾生相,所以寬容

見了天地,體會了偉大與渺小,所以謙卑

見了自己,感受了本我和真我,所以豁達

見過“世面”的孩子,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

能享受到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


樓頂的貓


  • 差距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因為它不像數學題,1+1就是=2,但是肯定還是有差距的。

  • 我從小農村長大,上大學之前沒有出過省,每天跟我打交道的就是我們村的小夥伴,或者幫父母地裡幹些力所能及的農活。上大一那年,我去了我們省會城市,班上競選班幹部,大部分都是城裡的學生,感覺她們特別自信,一點也不害怕。我當時也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我也競選了,並且票數還挺高,但是我自己站講臺上說話的時候,真的是特別緊張,反而城裡來的學生,人家就跟沒事人一樣,表現的特別自在。

長大後,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以前是做旅遊的,我本人沒事喜歡逛。北京的冬天是特別冷,風大,一般都選擇室內遊玩,但是夏天時候,如果沒啥事,一個周去一個景點。…………………………………………………就拿《動物園》來說:去過好多遍了,我家大寶不到1歲時候,我帶她去動物園,那個時候她太小,什麼都不知道,純粹看熱鬧 ……………………………………………… 但是,等她快1歲8-9個月去的時候,她看見“鵝”,高興的說:“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完了看見“老虎🐯” 時候,就自己唱:“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跑得快,跑得快…… ” ……………………………………………… 今年上半年時候,她3歲半,我有一次帶她去了《動物園》這次跟以前說的有不一樣了。看見老虎🐯說:tiger,看見熊貓說:panda,知道鴨子是:duck,動不動用英文單詞給我說:那個動物是什麼顏色的。

11月末,幼兒園組織父母課堂,有個少兒環節,老師推薦她參加《識字大王》認字表演。上臺之前還手拿一塊麵包,在家長區挨著找我,讓我坐她那裡,我說:媽媽,只能坐家長區,就哇哇大哭,完了沒搭理,我特別擔心她上臺後看見我有哭。但是那天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沒有,她在臺上看見我,給我招手示意,我也回應了她。完了輪到她的時候,她拿起話筒,臺下上百人,一點都不緊張,說:大家好,我叫XXX,我今年3歲多了,我來自XX幼兒園,謝謝大家。說完就開始認字了,也沒出錯,後來我跟老師,都覺得挺意外的,她在臺上表現的很好。

我喜歡沒事就帶她出去玩,也給她買了好多繪本,點讀機,她在上面學到了好多,有的我自己還不知道在哪裡,她能找出來。相反,每年暑假帶她回老家,她的小夥伴,就沒有她知道的多,我就覺得在不影響自己工作的時候,還是多帶孩子出去逛逛比較好,多見世面,增長見識。


嘟寶媽


說說我自己吧。

我出生在湘西的一個小縣城。從小的生活圈子就是屁大的地方,從城東頭走到城西頭,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背後是山,面前是河,我們的體育課很多時候就是繞山跑一圈,四十五分剛剛好。

後來我爸去市裡出差,因為我在家沒人管我,我媽上班也忙,就把我帶去了。

長到七八歲頭一次到市裡,看到比我們縣城大很多的城市,街道也寬了很多,感覺自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那時候蹦在腦子裡的想法就是:以後我要是能生活在市裡該有多好!

從此,我就以到市裡生活為自己的目標。

時間一晃到了高中畢業,我去了省城讀書。生平第一次到省城啊,從火車站出來後我的眼睛就不夠用。城市比較市裡已經大了不知道多少了,高聳的樓房,我第一次真正看到那麼高的樓房。

那時候我就想著以後留在省城工作就好了。

在省城,我第一次坐了電梯,第一次正兒八經的逛了商場,儘管什麼都買不起.....我經歷了太多的人生第一次,很自卑,但也明白自己只有更努力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後來我真的留在了省城,也因為工作關係認識了我的先生。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我覺得自己配不上他,但他說我的努力足以讓任何一個人感動。

我辭掉工作隨老公來了北京,從此生活在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首都北京。我見到了更多更廣的風景,之前沒見過世面而帶來的自卑感慢慢的消失,但也正因為有之前的自卑,所以現在的我更加堅定與自知。

我的孩子出生在北京。她一出生就擁有了我之前沒有的一切。

孩子半歲就開始旅行,4歲第一次飛長途去美加看望了伯伯和姑姑。她的眼界遠勝於我,所以遇事不露怯。因為見過更多,所以也追求更好。

我小時候就想著留在市裡留在省城,她幼兒園時說要做個噴氣式書包,背上就可以像坐飛機一樣很快回姥姥家。

眼界決定高度,但沒見過世面的人也在努力追尋自己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