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三个老板的真实故事:做生意,没有你想的这么简单

创业?搞这种「九死一生」的事好吗?你图的是什么呢?想要人前风光、想多赚点钱、想让家人过好一些?但,你谈的真是「创业」吗?你搞清楚那二个字了吗?没有心理准备,就别当那只误入丛林的小白兔......

三个老板的真实故事:做生意,没有你想的这么简单

分享关于「做事业、创业」的三个真实故事:

1.

N多年未见的老友约我谈心,然后说:「我渴望成功,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所以想跟你分享一个很好的事业。我们公司有一套成功致富的系统,你只要花一些人脉与时间就能开始这个事业,许多大公司的知名人士、高层主管,跟你一样都做的不错但还是选择加入我们,例如XX公司副总XXX,都跟我们一起在共创事业呢!而且……」,言未毕,我已放空。

2.

友人的面试场景。面试官:「你工作七年多后,有一段资历的空白?」应试者:「我去创业了。」面试官:「然后呢?」应试者:「很不容易,我开的是复合式咖啡馆,很辛苦,有时清晨要去批货;员工也不好请,常招呼不打就不来上班了;也常有客人来,一坐就一天,但只点一杯咖啡,收入不好,附近咖啡馆也多,很难经营……」

3.

一个年过半百的大厨:「升任大厨以来,已经养成了一批死忠的客人,后来几个美食艺人联合出资,鼓励我创业、自创品牌,先在台湾弄个旗舰店试水温,然后要在大陆开连锁品牌」「我一开始也是很兴奋,但折腾了一阵子,门店消防问题、建筑设计法规、人力招募训练、股东沟通协调、参访大陆选址招聘、时间压力,一下这个出错一下那个有问题,真不知道我为何没事找事做,也没人能帮忙……」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脑袋很清楚,但其实我们不是。因为演化,人类总擅长于简化那些我们不理解、或过于复杂的事情,然后形成惯性、然后就「戴着钢盔往前冲」。三则小故事都是在「谈」创业,但却都没有完整含括「创业该考虑的基本架构与内涵」。

弄好管理的诀窍

故事一,究其本质,不谈直销、多层次传销或吸金诈骗的合法性或道德性。其本质就是企业的单一功能-叫做「销售(或业务)」,这称不上「开创」一门生意或一个事业。

所谓「开创」,提供一个最简单的检验标准:问他是如何解决「货源」、「人源」、「财源」的问题? (注:货源-原物料、产品、门店、设备等;人源-人才力、团队等;财源-资金、收入、周转等。)

如果那都不是他需要去解决或筹措的,那就可以称之为「伪创业」并建请他面对现实,别被(人家教的)自己讲的故事给骗了、一天到晚做虚梦,应实实在在的琢磨:怎样能把「业务工作」做好、怎样才会有效果,或者,干脆别乱整,回去做好原本的工作、踏实过日子也是福气。

故事二,确实进入了「生意」层次,努力考虑「货源、人源、财源」三大问题,但可惜称不上「成功」。

一门生意要成功,三个问题不能只是解决,还要能帮助生意创造「鹤立鸡群」的独特优势,依据策略大师麦可.波特(Michael Porter)的策略概念,意思是:要做独门或独特的生意,例如提供别人提供不了的特殊价值、或价钱特别便宜、或更高的CP值等等。

生意要成功,我总结17个字箴言,请想法子至少满足其中一条,才有机会生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特殊」。

故事三,看似要打造一个「事业」,但却陷入「生意」里繁琐的营运细节,而所有的行动举措逐渐与终极目标脱节、未能全盘布局。

「生意」与「事业」的最大差异在于:

.事业追求的「不是短线的生存与营运,而是可长可久的经营」

.事业会更关注人才的建设,跳脱只有「一代拳王」(老板最厉害)的困境

.事业更关注如何借力使力、有效复制、扩大规模

.事业追求的是更宏观的理想:想把企业经营成一个「有意义的存在」

.事业开创者的能量是「内生而非外部强加」的:他去创业要么是因为发了个更大宏愿,要么就是没有理由的、天命一样的觉得自己非得这么做,每天会想的只有:如何将企业做强或做大

三个故事所关注的范围与意义由小到大,体现了三个层次的概念「销售-生意-事业」,越到后者难度越高,也越是创业的范畴,无怪乎有人说,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我认为,「生意」也许如此,但「事业」,恐怕是「九九死一生」的成功机率吧。

提醒在「谈」创业的人们,没有「一生悬命」的决心、勿入「九死一生」的创业丛林;没想清楚前述的创业架构与要件,别轻易离开上班族的职位,因为那只是举着大旗告诉豺狼虎豹们:「我是只误入丛林的小白兔,我很无害」。

曾有人问我:「『一生悬命』的创业决心,指的是什么?」,我回答:「如果你不曾为了一件事,一天24小时、一周七天、一年365天,都在想都在做,醒着在想、想到睡前还在想,连做梦也还梦到,而且你完全不会感到疲累还乐在其中,那么,你可能不适合当创业家。」。创业家,无关好坏,一定是稀有人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