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城鄉公交開到村民“家門口”閉塞山村變身生態藝術小鎮

青山綠水,青瓦白牆,依著蒼翠竹林而建的敞亮房屋前,熊運泉家早早掛起了紅燈籠,貼上了對聯,紅火喜慶。

1月20日,記者走進長沙縣果園鎮,濃濃的年味迎面而來。小鎮裡蘆花雞、蜂蜜等扶貧產業蒸蒸日上,一棟棟“洋樓”拔地而起,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更是熱鬧非凡,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遊客前來遊玩參觀。

■三湘都市報 ·華聲在線記者 張洋銀 通訊員 曹丹

產業脫貧“輸血”又“造血”

“現在土雞蛋還沒生出來就‘名花有主’了,早被人預定了,根本不愁銷路。”記者見到熊運泉時,他正在雞舍裡收蛋。

熊運泉一家曾是果園鎮金江新村精準扶貧戶,家中五口人,父母都是八十高齡,父親身體不好長期臥床,愛人因病長期住院治療,一家人全靠熊運泉賺錢餬口。在合作社的幫扶下,他飼養了150只蘆花土雞,淡季每天產蛋60多個,而在旺季則每天產蛋100多個。除了養雞,家裡還養了幾箱蜜蜂,每箱蜂每年能產優質原生態蜜30斤,每斤蜜市場價80元,每箱蜂一年收入2000元,“今年還想再增加幾箱蜂,把技術提高提高。”

果園鎮扶貧辦工作人員介紹,小鎮利用文旅小鎮和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優勢,在“產業”和“就業”上做足文章:產業扶貧方面,發揮農業合作社聯合社的引領作用,通過“合作社+貧困戶”,養土雞、養蜂蜜,種植東紅牡丹、油茶、優質稻、水果,合作社“土師傅”手把手教技術、上門指導服務,產品統一回收、統一銷售,雞蛋加工成了蛋卷,稻米制成甜酒,又豐富了“七彩果園”旅遊商品的內容。惠及7個村(社區)137戶,產業扶貧覆蓋率達67.99%,增收超過1萬元的有28戶。就業扶貧上,小鎮通過田漢文化園、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等項目,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上崗,扶貧率達97.5%。

扶貧不是慈善救濟,要引導和支持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近年來,果園鎮通過有效扶貧攻堅,促進66人脫貧摘帽。

閉塞山村變身生態藝術小鎮

“這是我們搬進新房後,迎接的第二個新年。”站在自家3層樓高的聯排別墅前,李玉秋滿臉笑容。2018年年底搬進新家前,李玉秋一家住在危房裡,“搬家那天,社區的黨員幹部主動組成志願隊,幫我清理舊屋雜物,一個個身穿紅色坎肩的身影在院子裡來回穿梭……”

2017年開始,果園鎮對住房不安全的24戶居民分兩批進行危房改造。像李玉秋一樣,雙河村的貧困戶都搬進了寬敞舒適的新家。如今,雙河村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一片片白牆灰瓦的聯排別墅裡熱鬧非凡。

“七山兩水一分地。”李玉秋告訴記者,雙河村耕地少、山地多,因為位置偏遠,以前進城都要轉幾趟車才能到,村民們致富無門,大部分年輕人只好外出務工。幾年前,雙河村整體流轉3600多畝土地,用於開發現代農業、文化教育、鄉村旅遊。隨後,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正式動工,這裡也成為全村400多戶村民集中居住安置點。短短數年,這個曾頂著“省級貧困村”帽子的小村莊已華麗蝶變,一幅現代化小城鎮的優美畫卷呈現在眼前。

“現在城鄉公交開到了村民家門口,去哪裡都方便。”雙河村黨支部書記柳中輝告訴記者,生態藝術小鎮村民集中居住區不但配套了水、電、路、氣、網等生活基礎設施,交通也越來越發達,“小學和農村商貿綜合體等配套措施也在迅速跟進,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舒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