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狐狸趣史:從紀曉嵐的三個故事,看“狐仙”的特殊地位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從“大清第一段子手”紀曉嵐說起。

狐狸趣史:從紀曉嵐的三個故事,看“狐仙”的特殊地位

《閱微草堂筆記》

乾隆五十四年,六十六歲的紀曉嵐十分清閒,於是趁著自己腦袋還好使,開始寫《閱微草堂筆記》。這本短篇志怪小說集,現在看起來更像是“段子集”,紀大人那時候如果有網絡,憑這些段子一定輕鬆收穫百萬粉絲。

《閱微草堂筆記》內容包羅萬象,篇幅雖短,但妙趣橫生,絕對是研究清朝民俗風情的最佳樣本。今天,咱們就從這本書中的“狐仙”說起,聊聊300年前東西方狐狸的不同境遇。

第一個段子,狐仙的道德觀。

滄州有一劉舉人,自己的書房被狐仙霸佔了。雖然看不見它,但狐仙可以和人說話,還會扔石頭瓦片傷人,劉舉人很頭疼。當地董知州聽說這件事之後,很好奇,於是專門來看看。到地方之後,董知州就站在書房門口“講道理”,不停地說“人妖有別”之類的。

囉嗦了一會兒,房頂上傳來聲音:“董大人是好官,對老百姓好,也不貪財,所以我不拿石頭扔你。但是,你對老百姓好,是為了博一個清官的名聲,你不貪汙是害怕以後被查,也不算是真的聖人,所以我不怕你。別囉嗦了,小心自找沒趣。”

狐仙一番話,董知州非常慚愧,耷拉著腦袋回家了。劉舉人家裡有一個僕人,專幹髒活累活的婦女,非常粗苯。這婦人就不害怕狐仙,狐仙解釋說:“雖然是僕人,但人家是真正的孝婦,鬼神見了她都不敢咋樣,我還敢瞎鬧?”最後,劉舉人把這間書房收拾收拾給這個下人住了,狐仙一看,也知趣的離開了。


以這個故事為引子,咱們先說說狐仙。

狐狸趣史:從紀曉嵐的三個故事,看“狐仙”的特殊地位

九尾狐

中國人對狐狸的認識,是有一個變化過程的。成書不晚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其中就有關於狐狸的描述。《山海經·南山經》記載:“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你看,此時的狐狸是食人妖獸,並且還附帶藥用價值。

實際上,秦漢之前的人們,普遍認為狐狸是瑞獸,是祥兆。《吳越春秋》載:“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雲:'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大禹娶了塗山氏之女,九尾狐也算是“功臣”,象徵意義當然是祥瑞姻緣、子孫興旺。

根據狐狸的習性而言,這一點是很好理解的。因為這種小動物不僅長相“嬌媚”,而且一般捕食各種老鼠、小鳥、昆蟲等,很少襲擊家禽。以農業生產為本的古人,對這種神奇的動物應該是充滿了敬意的。

這種敬意到唐朝還有跡可循,唐人張鷟的《朝野僉載》記載:

“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飲與人同之,事者非一主。當時有諺日:'無狐魅,不成村。’”這意味著唐朝的時候,人們普遍供奉狐狸,以神仙待之。在唐人的傳奇《任氏傳》中,任氏雖為狐精,但是能守貞潔,持家有道,也是廣受讚譽。

既然是“狐仙”,那肯定異於常人,傳播正確的“道德觀”也是重要任務之一了。所以你看紀曉嵐的這個故事中,狐仙明確表示看不起沽名釣譽的人,尊重“孝婦”——當時的人們能把這麼高的境界給狐狸,足以說明它們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第二個段子,狐仙的超能力。

狐狸趣史:從紀曉嵐的三個故事,看“狐仙”的特殊地位

影視劇中的妲己

寧波有一位吳公子,喜歡逛青樓。後來喜歡上了一位狐仙,經常幽會。但是,吳公子“愛好廣泛”,雖然有了狐仙,還是常去花街柳巷。

狐仙有一天就告訴吳公子:“公子你愛好廣泛我知道,我有一本領,只要看見某人的容貌,就能變化成她。你天天花銀子逛青樓,還不如我天天變成不同的美女,多省錢啊!”吳公子一聽,還有這等超能力?一試果然靈驗,從此省了一大筆錢。

後來吳公子說:“我每天身邊都能有不同的美女陪著,確實很愜意,不過心裡想著這都是你變化出來的,總覺得有點遺憾……”狐仙一聽,趕緊講了一番大道理,告訴吳公子世間萬物,古今美女,其實都是“幻化”,巴拉巴拉一大堆道理,把吳公子說得一愣一愣的,連連點頭贊同。後來狐仙離開了,吳公子也大徹大悟,再也不逛青樓了。

千百年來,“狐”與“媚”始終難以分離,這與狐狸本身的長相有關,也與神話傳說有關。北宋開始,嚴守禮法的文人就開始給狐狸“扣黑鍋”。當時民間已有“武王伐紂”的故事流傳,其中的妲己就被稱為“九尾狐”。此時文人們一旦說起諂媚、妖媚之人,大多會提到狐狸。

南宋《武王伐紂平話》之後,九尾狐的形象深入人心,明朝許仲琳《封神演義》一出現,更是廣為流傳,狐狸的神聖地位一落千丈。唐朝老百姓正兒八經供奉的狐仙,到這裡徹底轉變成了狐妖。在民間,善於魅惑的女子,也正式被稱為“狐狸精”了。

所以,從此時開始,狐狸在傳說故事中,最大的超能力就是“魅惑”了。清人雖然並不強調狐狸為非作歹的一面,但依舊強調其狐媚的超能力。你看紀曉嵐這篇故事中,狐仙就可以變化成看過的任何美女,和好萊塢電影中的變種人“魔形女”一樣了。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在紀曉嵐的筆下,人們已經認同狐仙就算善於魅惑,也不是沉溺於此。她們有著自己對世界的認識,甚至能擺出“世間萬物皆為幻化”這種大道理,可見境界已經很高了。


第三個段子,狐仙的反抗。

狐狸趣史:從紀曉嵐的三個故事,看“狐仙”的特殊地位

狐裘備受古代貴族喜愛

《閱微草堂筆記》中還有一個非常好玩的段子,說京城有一個空宅院,裡面藏了不少的狐狸。有一個女子常常半夜翻牆而入,和鄰家的少年偷偷幽會。少年問她叫什麼名字,家住哪裡,這女子起初還瞎編騙一騙少年。後來被問急了,於是說自己是這宅院中的狐仙。

少年一聽,哎呦喂,還真能和狐仙幽會啊!於是,兩人就這麼偷摸在一起了。後來有一天,這女子的家中,屋頂忽然有人扔瓦,還邊扔邊罵:“我們狐狸住在那院子中,雖然有時候孩子們不聽話,扔扔磚石驚動鄰居,但絕對沒幹過偷摸幽會,誘惑男子的事情啊!以後,不要再汙衊我們狐狸了!”

你看,狐狸也受不了常常被汙衊,起來反抗了。紀曉嵐能這麼寫,至少說明他那個時代的文人和百姓,對狐狸身上“魅惑”這個標籤,也並非完全贊同的。狐狸在北方民間位列“五大家仙”之首,可見清人對其還是很尊重的。

不過,古人不會因為狐仙的傳說,就對它們敬而遠之。因為地位尊貴,所以狐狸皮毛成了達官貴人的最愛。《詩·秦風·終南》記載:

“君子至止,錦衣狐裘”。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也有:“狐裘,貴者之服。”《朱熹集傳》中則有:“錦衣狐裘,諸侯之服也。”


你看,狐狸的最重要作用,就是給貴族提供皮毛——這是否意味著,狐狸的“地位高”僅僅是說說而已?

狐狸趣史:從紀曉嵐的三個故事,看“狐仙”的特殊地位

《白蛇:緣起》中的小狐妖

其實,中國古人歷來信奉“萬物有靈”,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位置”和作用。民間拜“五大家仙”,因為它們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繫,需要得到一定的敬重,但這種敬重不代表“高高在上”。

也就是說,中國古人有一種樸素的世界觀,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其作用,共同構成了這個世界。一邊利用自然界,一邊保持敬重,才是世界和諧之道。

舉個例子,捕獵狐狸取其皮毛,衣於貴人之身,依然保持其地位。《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有“狐裘雖敝,不可補以黃狗之皮”的說法,就是明證。

再舉一個更加通俗的例子:小時候家住農村,母親每次殺雞的時候,都會小聲唸叨著:“雞雞你別怪,你是平常一道菜……”你看,殺之食肉,言語敬之。

在詹姆斯·卡梅隆電影《阿凡達》中,導演也表達了同樣的世界觀:納美人殺死一個動物的時候,嘴裡會念叨著“我看見了你兄弟,謝謝你。你的靈魂與聖母在一起,你的肉體成為人們的一部分”。

這就是對自然的尊重,對萬事萬物的尊重,中國人對待狐狸的態度,正體現了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