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論語》裡的六個成功密碼,越早告訴孩子越好

一個人成功的前提是什麼?

《論語·學而》告訴我們,成功的六個密碼是:會學習、會反省、會說話、講仁德、善創新、不自滿。

密碼一:會學習

如果說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有一種機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可以平等享有的,那就是學習。學習是一種從過去和現在借鑑優秀經驗、獲取知識信息、總結過往、洞悉未來的途徑。可以說,一天不學習,就會落後。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懂得學習的重要性。

《論語·學而》裡關於學習的語句有:

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在本章,孔子強調學了要時常溫習和練習。有人可能會問,第一句是講學習,為什麼後面又有第二句和第三句呢?三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第二句是講“學有朋”,善於學習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尤其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第三句是講“學有度”,善於學習了就會更有氣度,不會因為別人不瞭解自己就會怨恨惱怒。勤於學習,廣交朋友,心胸氣度開闊,這難道不是成功的人必須具備的前提嗎?

《論語》裡的六個成功密碼,越早告訴孩子越好

第八章: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學則不固”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懂。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本章依然是把學習放在和忠信、交友、改錯同樣重要的位置來講,強調學習可以開人視聽、啟人心智、廣人見識,使人不閉塞。這也是學習對成功的重要意義。

第十五章: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乍看起來這一章好像沒有說到學習的事情啊?其實這一章不但說了學習的事情,還說了學習的最高境界:舉一反三。《論語·述而》有言: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的意思是,教導弟子時,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要急於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又說不出的時候,不要急於去啟發他。如果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論語·學而》裡的"告諸往而知來者"是孔子對子貢表揚的話,當孔子講到安貧樂道和富而好禮的道理是,子貢突然明白無論窮人還是富人,要達到一定的修養和境界,需要經歷切磋琢磨的過程。孔子誇讚他能

從已經講到的話中領悟到沒有說到的意思,這就是舉一反三。成功的人,也需要有這種舉一反三的能力。

《論語》裡的六個成功密碼,越早告訴孩子越好

密碼二:會反省

反省是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它是人對自我表現的一種反思,帶有批判的性質,是一種批判性思維在自己身上的應用。能夠經常自我反省的人,會讓自己日臻完善。所以說,反省是成功的人離不開的一種習慣。

《論語·學而》裡關於反省的語句有:

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如果說一個人的反省能力有多強,他的自我更新能力就有多強,一點都不誇張。會反省不僅是人和動物的區別,更是平庸的人和高明的人的區別。曾子說他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他反省的都是什麼呢?一是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二是反省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三是反省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學而時習之、誠實可信、盡心竭力,這是孔子希望弟子能做到的三件事,曾子能時常反省,實在是不容易。據說曾子是孔子學生中最愚笨的學生,但孔子的學生中,只有曾子將孔子的語言彙編在一起,就是後來的論語。可能曾子也知道自己天資並不聰穎,所以才將老師講的道理牢牢記住並時加反省思考,所以才能將老師的話彙編在一起,這也算是一種成功吧。可見,即使是天生智商不高的人,經常反省,也會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

第八章: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常思己過”是君子修身的必修課,思過不易,但比思過更難的是改過。在這一章中,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人們在學習、交友、做事中難免會有過失,但是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左傳》中也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成功的人往往是從無數次失敗和過錯中不斷反省、不斷改錯,才取得成功的。

《論語》裡的六個成功密碼,越早告訴孩子越好

密碼三:會說話

語言表達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重要。鬼谷子說:口者,心之門戶,智謀皆從之出。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也是行動的影子。沒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成功就會非常艱難。

《論語·學而》裡關於會說話的語句有:

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會講話不一定是要花言巧語,有的時候語言越花巧,行動可能就越愚拙。孔子認為,越是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越少。因此,說什麼話一定要出自內心的真誠,而不能花言巧語,否則,為人處世的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第十四章: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我們常說為人處世要謹言慎行,孔子也說君子要對

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小心謹慎。這和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一樣,都是好學的表現。“慎於言”講說話要小心謹慎,就是講說話要注意對象、場合、時機,並要注意措辭恰當、表意適度。“言多有失”的道理我們都懂,意思是話說的多了就更容易暴露出自己的淺薄和無知,也更容易引起別人忌憚。“慎於言”對渴望成功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條鐵律。

密碼四:講仁德

“仁”是孔子思想的根本精神。在論語中,有很多關於為人、為學、為政均要以“仁”為基礎的內容。

《論語·學而》裡關於講仁德的語句有:

第二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孔子把“仁”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認為“仁”是治國做人的一切原則的根本。有子對“仁”的理解和闡釋是深刻的,他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歷代封建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就是把“孝”當作“仁”的基礎加以宣揚,從而在鞏固思想統治上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今天的成功者也要講仁,而今天的“仁”,比較恰當的闡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善於換個角色和角度考慮問題。

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仁”是發自內心的道德標準,而不是口頭上的花言巧語。孔子說花言巧語的人往往不可信,因為他們可能內心不具有仁德。所以,“仁”的修煉在內心。

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一章是孔子對“仁”的生動闡釋,他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在本篇的第十四章中,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兩處的“親仁”和“就有道”,講的都是要親近有道德的人。由此可見,想要成功,就應該在仁德方面成為眾多人效法和仰慕的對象,只有這樣,才能凝聚人心辦成大事。

密碼五:善創新

當今社會,創新是事業取得成功的捷徑,但是創新也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

《論語·學而》裡關於善創新的語句有:

第十三章: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這一章把繼承和創新看得和講信義、重禮法同等重要,足見創新的重要性。有子說:“一個人誠信符合道義,那麼他的話是可以相信並踐行的;一個人的恭敬是符合禮法的,那麼他就不會遭受恥辱;一個人好古學古,如果不排斥創新,這種古文化就可以繼承。”如果把創新的原則看得像人人都應遵從的信義禮法一樣重要,無一日不創新,無一事不創新,成功或許就會觸手可及。

《論語》裡的六個成功密碼,越早告訴孩子越好

密碼六:不自滿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謙受益,滿招損。這些道理人盡皆明。《論語》是怎樣講不自滿的呢?

《論語·學而》裡關於不自滿的語句有:

第七章: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在這一章裡,子夏說的這種人能夠看重賢德,不以女色為重,竭心盡力的侍奉父母,獻出生命侍奉君主,誠實守信的對待朋友。這樣的人,尚且謙虛的說沒有學習過,我們有什麼理由自滿呢?因此,成功的人往往經常認為自己做的還不夠,尤其是在個人修養方面。

第十五章: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如果說上面第七章是告誡我們在個人修養方面要永遠不自滿,這一章則是告訴我們即使是

在物質方面非常富有了,也不要驕傲自大,也應該好禮。

經典的溫度是可以穿越時空的,閱讀經典,尤其是《論語》,從中可以發掘出非常豐富的人生哲理。

據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記載: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閒聊,宋太宗隨便問道:“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書。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後來趙普因為年老體衰病逝,家人打開他的書篋,裡面果真只有一部《論語》。

讓我們一起品讀《論語》,提升智慧,豐盈思想,走向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