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鑑賞」河西黃土高原出土的簡——甘谷漢簡

甘谷是甘肅天水市的一個縣,它位於天水市西北的渭河流域,其地貌屬於隴西的黃土高原,這與甘肅省內出土簡牘的大部分戈壁沙漠地貌不同,加之其內容和書體的重要性,使其在甘肅出土的數以萬計的漢簡中佔有特殊地位。

甘肅出土的漢簡最著名的有敦煌漢簡、居延漢簡、武威漢簡,這三批漢簡都是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形制多樣的具有代表性的西北漢簡,而甘谷漢簡一共才出土了23枚,但由於其特殊的價值和意義,竟跟敦煌漢簡、居延漢簡、武威漢簡併列為甘肅所出的西北漢簡中最著名的四大漢簡。

「鑑賞」河西黃土高原出土的簡——甘谷漢簡

甘谷漢簡

甘谷漢簡1971年12月發現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新興鎮劉家屲(wā)的一座漢墓中,共23枚。其簡多系松木製作,長23.5cm,寬2.5cm,厚0.4cm,兩道編繩,先編後寫,整齊劃一,原件現存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鑑賞」河西黃土高原出土的簡——甘谷漢簡

甘谷漢簡局部

這是一組標準的“兩行”木簡,保存完好,每簡上抄寫兩行文字,一般每行抄寫30字左右,每枚簡上大致60餘字,第5枚簡上所抄的字最多,有74字。簡的背面編有簡序,分別標註為“第一”“第五”“第二十三”等字樣。

「鑑賞」河西黃土高原出土的簡——甘谷漢簡

甘谷漢簡局部

根據同墓出土的陶罐上朱書“劉氏之泉”“劉氏之冢”的記載,可以確定這批簡牘的主人姓劉,簡文內容是東漢桓帝延熹年間(158—167)宗正府卿劉櫃關於宗室事務上書給皇帝的奏章,經批准後轉發給各州郡的官方文書,包括漢陽郡太守轉發給所屬縣、鄉的詔書、律令及敕命文書等。其中第1至第21枚記的是東漢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宗正府卿劉櫃關於維護劉姓皇帝宗室特權的文書。第22和23枚是涼州刺史(劉)治與漢陽太守(劉)濟逐級下移“屬縣令長”優覆宗室的詔書。其內容不僅涉及有關宗室管理等問題,而且其中所出現的許多地名、人名及官名,特別是賦稅名如“門錢”,多不見諸史籍,故十分可貴,是研究東漢時期社會制度、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重要資料。

甘谷漢簡的書體很有特色,全部用扁平的八分隸書抄寫,由於簡寬達2.5cm,書寫的空間比較大,故行與行之間、字與字之間都處理得相當具有藝術趣味。下面分別從筆法、構形兩方面作些簡單分析:

筆法方面,其折畫最有特徵,即多由圓折變為方折,而這也是隸書與篆書區別最大的地方之一。如下列“曰”字、“朔”字和“首”字的橫折,“元”字的豎折,既不同於楷書的轉折稜角分明,又不同於篆書的圓轉。

「鑑賞」河西黃土高原出土的簡——甘谷漢簡

同時,其橫畫多逆鋒起筆,行筆一波三折,收筆時輕按再向右上方斜出,形成“雁尾”,應該說,這也是甘谷漢簡中最有代表性的筆畫之一,如:

「鑑賞」河西黃土高原出土的簡——甘谷漢簡

除了筆法的隸書範式之外,其結體方面也多是八分隸書的標準之一。書寫者既能重視字形的端莊均勻和裝飾美,同時也十分講求穿插避讓、參差錯落、左右舒展、上下呼應,有一種自然生動的藝術效果,其特徵有:

1.疏密有序。即其筆畫長短相間,粗細照應,故其線條結構疏密不一,渾然有序。如:

「鑑賞」河西黃土高原出土的簡——甘谷漢簡

2.左右照應。即凡左右結構,在注意勻稱的同時,往往是左緊右松,左右避讓呼應,多勻稱而生動。如:

「鑑賞」河西黃土高原出土的簡——甘谷漢簡

3.上下平穩。一是儘可能使上下兩部分緊湊排列,多上緊下松佈局。二是撇捺舒展,以調整其重心。如:

「鑑賞」河西黃土高原出土的簡——甘谷漢簡

4.欹正相依。即字與字之間欹正相依,曲伸搭配,互相呼應。如:

「鑑賞」河西黃土高原出土的簡——甘谷漢簡

總之,甘谷漢簡文字的結體以扁平為主,給人以寬綽開闊、嚴謹豪放的美感,同時,對文字構件的向背、仰俯、起伏、收放、奇正的有機處理,又給人以和諧、自然、平衡的韻律美感。如果將其與東漢名碑中的《曹全碑》《張遷碑》作比較,我們會發現兩者之間有著很多驚人的相似,如兩者的結體均扁平勻稱、規矩整齊,用筆都以圓筆為主,清麗流暢、逸緻翩翩,如上列的“罪”字和“宗”字,就是標準的漢碑筆法,特別是“宗”字的寶蓋頭,可以說與《曹全碑》的寫法完全一樣。此外,甘谷漢簡在樸實雄健、端莊遒勁方面亦與稍晚的《史晨碑》相似,而筆勢放縱、不受拘束、姿態橫溢、撇捺誇張的特點,又幾乎同於晚其5年的《孔宙碑》(東漢延熹七年,164年)。這種相似性多少說明,甘谷漢簡的隸書水準並不在東漢碑刻隸書之下,兩者都應該是當時所流行的標準隸書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