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詞為何會成為我國人民的民族記憶?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

詩歌總集,從其問世之後我國古代詩歌層出不窮,在世界文學史上熠熠生輝,成為中華民族的璀璨明珠。雖然在傳承的過程中有不少遺漏,但流傳下來的作品仍然有很多經典名作。古詩詞用簡短的文字,彰顯出巨大的內涵,令人回味無窮。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都無法做到的。在唐代以前的古詩詞被成為古體詩,自唐開始的詩詞多以絕句為主是為“近體詩”。

“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詞為何會成為我國人民的民族記憶?

一、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古人在題詩詞的時候,總是喜歡隱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與中國人含蓄的性格不無關係,因此許多詩句中看似是描寫景物實則為借景抒情,託物言志。也正因如此,古詩詞才有令人著迷的魔力。許多詩詞,每讀一遍都能昇華情感,皆給人以新的感受。

1、 情借景生,融會貫通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對於詩詞的見解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境遇所以對其理解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蝶戀花》作為詞牌名,被不少詞人所青睞而也多次出現在語文課本當中。以詞牌寫出來的作品,大多都是些纏綿悱惻的閨中宿怨。其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寫,細細品讀就能發現詞人以景寓景的良苦用心。“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這首由“宋四家”之一歐陽修所作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三個深字將王宮貴胄的深宅大院裡鎖住的婦人愁緒展現的淋漓盡致。強烈的畫面感將人們帶到了那個深不見底的庭院中去。

低垂的楊柳似煙海般瀰漫,重重疊疊的簾幕無窮無盡。而高大的亭臺樓閣掩映了去往章臺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章臺,為歌妓之所,而宋詞的傳唱也是由歌妓來演唱傳播的。詩人因為三月暮春而心生哀憐,即便是沉重的木門擋住了黃昏也無法把春天留住。

“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詞為何會成為我國人民的民族記憶?

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春天將要離去,詩人內心的傷感卻暗含的是閨怨之情。一位久在深宅中的婦女,在春天都要走了卻還沒能等來自己去往章臺遊樂的丈夫。如果在結合當時歐陽修的境遇則會發現其實此詞別有洞天。歐陽修寒門貴子,他憑藉自己一點一滴的努力進京入仕。但卻適逢王安石新政實行,他與其政見不合便遭受排擠,最終被貶官。在他的另一首詞《伶官傳序》中歐陽修表達了自己“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

但世事難料,在青春年華卻被官場鬥爭逐出權力中心。而《蝶戀花》中的幽怨正好映證了此事,他是在借女子閨怨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雨橫風狂”這正是席捲廟堂的政治風暴而“無計留春住”則表達了自己無計可施,心力交瘁的無奈。

在古代的詩詞中往往都是一詩多意,一詞多意。想要真正讀懂作者的想法須得結合其當時的情況才能瞭解的更加透徹,深入。這也是古詩詞魅力之所在,它如陳年老酒一般,性格熱烈卻又回味甘醇。

作者的感情藉助景物的而烘托出來,但卻並不直言其內心的想法。古詩詞文化博大精深,這首詞只是間接的表達想法卻沒有直抒胸臆。情和景的關係密不可分,既然有間接型那就還有直接型。就是直接藉由景物抒發感嘆,直言不諱的表達內心的想法,使人理解的更加通透。

“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詞為何會成為我國人民的民族記憶?

2、寓情於景,之言表達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為北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所作。他與歐陽修同為宋四家之一,二人被世人成為“歐蘇”。與歐陽修不同的是,蘇軾為豪放派的代表。

在這首《念奴嬌》之中上闋描寫長江的波瀾壯闊的壯美之景,而由此引發思考便有了下闋的抒情。在滾滾波濤之中蘇軾想到了三國時的英雄豪傑,表現了對山河美景的熱愛之情以及想建功立業卻遭黨爭失敗貶謫的落寞之情。

與歐陽修同樣,這首詩也是蘇軾在被王安石打敗後遠離權力中心所作。流露出其無盡的感慨,這首詞是典型的

豪放派代表。它沒有像《蝶戀花》那樣間接的表達想法,而是借波濤和美景聯想過去直接抒發內心的感情。一句人生如夢,道出了作者內心的苦楚,點名了其不遂凌雲志的無奈。

詞人巧妙的運用字眼將文章點活,具有極強的畫面感也使人感受到他的抱負。他將滾滾東逝的江水與自己流走的光陰結合起來。再遙想三國,此時的英雄們早已舉世聞名而他卻始終鬱郁不得志。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古代的詩歌中情與景就是天生的一對不可分割。情和景的巧妙運用,能使文章不斷的昇華具有申遺。在閱讀時,往往都是先見景後懂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詞為何會成為我國人民的民族記憶?

詩詞家把所有的感情,都寓於一花一木,一沙一塵當中厚積薄發。而簡短的文字卻被賦予了作者的無限感情,讀起來自然是酣暢淋漓,醍醐灌頂。這正是古詩詞的魅力之所在,也是漢語言的魅力之所在。所有,許多優秀的古詩詞才能不斷的被傳承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特記憶

二、中華文化之精髓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這數千年的歲月長河裡古詩詞文化隨著江水不斷的奔湧向前,一直沿襲到今天。在這大河之上,有類似封建禮教的糟粕也有如同星火般的詩詞始終照耀著民族步步發展。一個民族不能背棄自己的文化,那與數典忘祖無異。

1、一脈相承的民族精華

古人對於優秀的傳統文化之傳承是十分重視的,一是科舉考試中有要求二是古代整個大環境的影響。古詩詞之所以成為民族之記憶,是因為其可以在三言兩語之間就表達出千言萬語。而且它對整個人的修養以及處事應變之能力也有所提高,所以會代代相承。

2、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

蘇軾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粗繒大布裹生涯”古詩詞對於一個人修養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某某具有書卷氣。正是因為這些字眼的滋養才是一個人看起來有涵養,文質彬彬。如果在說話的時候引用幾句古詩詞會使話語更加富有感染力,顯得人更加有深度不那麼膚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古詩詞當中情與景相互交融構建出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像古人的條件不可能遊歷祖國名山大川,他們便可以在古詩詞當中飽覽山河美景。例如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讀者在體會其感情的同時也可以瞭解到廬山的雲山霧罩。而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又可以從其中參透廬山瀑布之魅力壯觀。

“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詞為何會成為我國人民的民族記憶?

“問爾平生功業,黃州惠州詹州”。人生一世,不可能一番風順。我們可以從古詩詞中汲取養分,吟誦幾首名篇,以古人為榜樣直面困難。蘇軾在遭貶謫時覺得自己與韓愈同病相憐,而且以韓愈為榜樣。

他曾稱讚韓愈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我們後人在遇到挫折時同樣可以學習蘇軾的精神雖屢遭貶謫卻從不氣餒

。雖然不斷的往南貶,但是他依舊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態,“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將他的豁達樂觀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就是中華古詩詞能夠經久不衰,歷久彌新之原因所在。試問,這樣能給人帶來動力,內涵深厚的文學不成為我民族之記憶還有什麼能堪當此大任?古詩詞可以給人以內心的喜悅,自己千言萬語難以寫盡的感受卻可以被別人隻言片語將感同身受所道的淋漓盡致。

古詩詞是我們民族語言魅力的體現,它將一個個冰冷的字眼組合在一起形成了無比熱情飽含深意而又朗朗上口的佳作。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傳,古詩詞就是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詞為何會成為我國人民的民族記憶?

三、結語

詩詞自古以來長期擔任著陶冶情操和傳播教化的作用,不論是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之情還是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亦或者是元稹“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情深義重。都是在寥寥數語之間承載著不盡的感情,這就是其魅力之所在,也是古詩詞能夠言傳至今的原因。而到了今天,我們也不能將其忘卻。要將古人留下的財富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人間詞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