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該怎麼去理解?

顛強時代


這得修養到一定程度,才會有這樣通情達理的心態,這種心態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人與人出身,家庭,環境,學歷等不同,到一定年齡,人與人在名,在利上去比較,有的差別小,有的會差別很大。能夠好也罷,不好也罷,不被眼前的名利現狀所困住,而是一如既往的該怎樣幹,還怎樣幹,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很少。

多數人對於自己的現狀不滿意,總覺著自己名,利,社會地位等不如人,有少數人,像個怨婦,從陰影中走不出來。

還有部分人,滿足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整天欣賞自己所得到的。

經過努力得到的多或少,只能說是目前所有的。不能死釘著,為此高興,為此傷悲。

對待現實存在,應像對時間一樣,這些都是左天的,明天啥情況未知,要抓緊今天,努力工作,改變自己不好的現狀,如果現狀還不錯,也別忘乎所以,仍要努力,否則,敗的也很快。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是要喜物,是要追求美好前途。只是要提醒我們,不要因眼前的現狀,過喜,過悲,而影響心態,止步不前。


曾憲英10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陽樓記》,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該句用了互文修辭手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的傳統儒家士大夫思想,講究淡然平靜的心態。不以己悲,是一種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即無論外界或自我有何種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

這句話的外在意思是不因外物(財物、外物)的豐富、富有,個人的獲得、擁有而驕傲和狂喜;也不因為外物(財物、外物)的丟失、損壞,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內在涵義是指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恆定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不因外界的好事而興高采烈 也不因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頭喪氣 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受外界的影響。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祝您新年快樂,大吉大利。






閒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語出范仲淹《岳陽樓記》。

這句話其實是互文的手法,就像“秦時明月漢時關”一樣,秦漢都有明月都有關。這句話的含義是不因外物和己身而悲喜。

但是,這句話不能斷章取義,需要聯繫上下文來看,否則極容易被誤讀,認為是范仲淹推崇的修身方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對象到底是誰?

如果從原文來看,范仲淹的這“八個字”不是講自身的,而是描述“古仁人”的精神狀態。

在這句話之前,原文是這樣講的: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范仲淹說得很明確,他一直想要追尋“古仁人”的狀態,做一個“仁人”,但是自己的所做所為卻往往和“古仁人”相反,這是為什麼呢?

然後,才出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八個字。

很明顯,這八個字就是來解釋范仲淹上一句的疑問。為何自己做不到“古仁人”的狀態,就因為“古仁人”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他們已經做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不會被外物、被己身所幹擾。

而這正是范仲淹所做不到的,所以才有了“異二者之為”的現象。

那麼,范仲淹是一種什麼狀態呢?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

范仲淹說自己是“進退皆憂”,是“無時不憂”。那自然是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

向前回溯,也能知道範仲淹是做不到這八個字的。

范仲淹講了兩種岳陽樓的風景,並因此有了不同的心情。

“淫雨霏霏”:

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春和景明”:

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很明顯,范仲淹的悲喜是受到外物影響的,自然是佐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范仲淹所提倡的狀態。

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兩種情結

中國的文人受儒家思想影響很大,雖然都是追求“修齊治平”,但分化出了兩種情結。

一種是積極入世,希望能在廟堂之上改變國家的格局。

這就是范仲淹、杜甫一類的人士,不論時局如何不利,但都希望能入仕來實踐自己的理想。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實是化用了孟子的原句: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這一些人受到孟子的影響比較大,總會有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只能被動隱居,但一定不會因為受到挫折就產生“厭世”情緒。

另一種是消極遁世,但卻不是真的隱逸。

這些人要麼希望通過隱士的名聲來達到入仕為官的目的,比如李白等人所走的“終南捷徑”,要麼是想用消極對抗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或對時局的不滿,比如陶淵明等人。

這一類別的人有狂者和狷者之分,在南宋江湖詩派中比較典型。

狂者如戴復古、劉克莊等人,往往好高談闊論,博取時名,在草野之中指點江山;

狷者如姜夔等人,流露出很高潔的品質,表面上對政治漠不關心,但這種“清高”的姿態本身就是一種對時局的不滿。

這類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

身在江湖,心懷天下。

同樣是為國效力,但有著不同的選擇。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裡面,雖然對“古仁人”表現出了作為後輩的尊重,但實際上並不認同他們的做法。

他表露出“憂先天下憂,樂後天下樂”的情懷,正是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反對。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該怎麼去理解?

要理解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涵義,首先要明白這句話使用了古漢語中常用的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互文見義。它是在意思相對或相關的文句裡,前後詞語互相呼應,互相交錯,意義上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使文句更加整齊和諧、更加精煉的一種修辭手法。如:

1、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意思是:(當年我)常在岐王與崔九的住宅裡見到你並聽到你的歌聲。並非在岐王宅只見人而不聞歌;也並非在崔九堂只聞歌而不見人。

2、“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

意思是:迢迢皎皎牽牛星,迢迢皎皎河漢女。

3、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並不是主人站在碼頭上,客人站在船上,而是主人下了馬來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馬來到船上。

4、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秦”與“漢”互補見義。即明月仍是秦漢時的明月,山關仍是秦漢時的山關,並非明月屬秦關屬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原文摘錄: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其意思是:既不會因為自己在外物上的得與失,也不會因為自己個人處境上的好與壞,而或欣喜,或憂傷。

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古代仁人志士一種豁達淡然的思想境界。

通城二中 黎文

二0二0年元月二十八日


菩提非樹LW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現在是作為一個漢語成語存在的,也常常出現在儒雅人的口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原話出自於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陽樓記》中,在當時的社會,對品德仁厚,節操高尚,心胸豁達的人來講,意思就是,個人不能因財物的多少和得失而或高興或悲傷,同時也是表達了一種思想和人生境界。

這句話也說明,在古代文人雅士心目中,在當時的封建社會背景下,就有了如此高尚的情操和修為,寫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警示語。也是教育後來人切莫患得患失,對待事物,人應該知道如何去取捨得失。

在現實生活中,人生都難免會有意想不到的變數,對名利和財富的多少,時終放不下拋不開,多了就開心自喜,少了就愁眉苦臉,覺得很不開心。都希望財富越來越多,永不滿足。

所以說,這句話能流傳至今,被很多人推崇,也就是告誡我們在生活中,不要因個人得到了物(財富)而自大狂喜。也不能因個人的貧困和潦倒,而喪失了意志,用悲傷困擾自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意義就是告訴我們在生活中,不要因得失而喜而悲,對待人生妄自菲薄,不管什麼時候,都要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輕鬆自若的,豁達開朗的坦然心態,不悲觀,不強求,淡定自然,一切隨緣!


揚城布衣


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原文】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使用的是互文的寫法,也就是不以“物或己”而“喜或悲”的意思。

⥤這句話的外在意思是不因外物(財物、外物)的豐富、富有,個人的獲得、擁有而驕傲和狂喜;也不因為外物(財物、外物)的丟失、損壞,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內在涵義是指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恆定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不因外界的好事而興高采烈 也不因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頭喪氣 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受外界的影響。





中國紀錄新視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名句。這句話的在外意思是不是因為物質的豐富,而驕傲歡喜。也不因個人的失意貧窮潦倒而悲傷。其深刻含義是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良好淡定的心態,不因一時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要淡然處之,笑看秋月春風,仰望碧空雲捲雲舒,得之坦然,失之泰然。

大丈夫不為名利所動,也不因一時一事的得失而改變志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南山問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最高境界是名利淡如水,品行重如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語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原意為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達了古仁人的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一個引子,後面的話才是范仲淹的真實思想,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反映了范仲淹積極的人生態度、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即以天下為己任,忠君愛民,不計得失,超然物外!這與"得即高歌失即休,有仇有恨也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他人是與非。"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人的一生有起有伏,有高潮,有低潮。人能夠在低潮時,特別是在人生失意之時,仍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和處事原則,不怨天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難能可貴的!



如龍得雲1333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所說的就是人要有淡然豁達的胸懷。下面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一,出處。我們都學過這篇課文,很欣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心態。這句話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表現了那種為國為民,不計私利的胸懷。

二,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會因為外在的東西的富有或貧窮,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得失,而高興或者傷悲,更不會因此而妄自菲薄。要做到這樣,那就是個高尚的人,有博大胸懷的人,我努力追求這樣,我覺得面對不公平很難,但時間是最好的良藥,過段時間,就覺得這點事不值得。

三,這句話的意義。我覺得就是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受外界影響。不會因得到了而得意忘形,不會因沒有得到而垂頭喪氣,無論面對成功和失敗,我們都不能妄自菲薄,要堅持自己的信心,培養自己高尚的人格,修煉自己的品德,就像這次疫情,我們每個人做好個人防護,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一定能取得勝利!

這是我的淺陋之間,謝謝!


又見炊煙777


[漫遊散記岳陽樓].重溫經典.名句金句

去年國慶節去岳陽樓,觀光旅遊是一方面,主要是想看一看清代書法家張堅所書《岳陽樓記》。重溫岳陽樓記裡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感記之。

北宋時偉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范仲淹老先生,名傳千古,經典之作,

一篇岳陽樓記,使得岳陽樓名聲大振。

千百年以來,因岳陽樓記而著稱於世,

一座樓,一個人,一篇文章,一座城,

因而家喻戶嘵,流傳至今,大名鼎鼎。

岳陽樓記文體氣勢之磅礴,匠心獨遠,

其內容之博大,勢理之精細廣為傳頌,

岳陽樓記記敘語言之鏗鏘,堪稱絕筆。

岳陽樓記名句,好壞榮辱得失悲喜觀,

不以物喜,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

都要保持一種恆定豁達淡然寬廣心懷。

岳陽樓記名句,處變不驚遇事深遠觀,

不以己悲,不因外界的好事興高釆烈,

也不因自已的不辛垂頭喪氣憂愁悲傷。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有一顆平常心,

能進能退,能攻能守,進退攻守自如,

不卑不亢,隨性開朗,前方雲淡風輕。

岳陽樓記經典金句,先天下知憂而憂,

稱千古絕唱,時代精英階層報國之情,

報國,積極有為奮發向上的政治抱負。

岳陽樓記經典金句,後天下知樂而樂,

堪神來之筆,傳統知識份子憂民之心,

憂民,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高貴品質。

以天下人的憂愁為自己最大的憂與愁,

以天下人的快樂為自己最大的歡與樂,

反映了封建士大夫憂國憂民的世界觀。

五朝樓觀,再現唐宋元明清建築特色,

潺潺流水,體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

風雨陰晴,晦明變化,五朝攘括其中。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天上人間,

氣象萬千,走過歷史,長長時光隧道,

頓生豪氣,悠悠千年,訴不完的情懷。

悠長歲月的故事,值得人們永遠稱頌,

千經百鍊的經典,值得人們駐足品讀,

古色古香的景點,值得人們遊覽觀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