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文 | 明清傢俱研習社

研習君語

老手藝 & 潮州金漆木雕




什麼是潮州金漆木雕?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潮州金漆木雕過去主要作為建築物的裝飾。

1957年在莫斯科藝術博覽會上,一件《蟹簍》斬獲了國際大獎,從此,潮州木雕躋身國際級工藝美術品行列,而“龍蝦蟹簍”也成為其明星作品。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通雕蟹簍形梁託 廣東省博物館藏

2006年5月20日,潮州木雕列入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代表作一:

金漆木雕大神龕

神龕是潮州木雕最考究的品類。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民國 金漆木雕大神龕 廣東省博物館藏

這座金漆木雕大神龕1935年製作而成,是在一座叫做“貽榖祠”的祠堂內製作的,具體屬於哪一家族如今已難以考證。上世紀50年代,由廣東省博物館從民間徵集而來。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由於神龕的體量很大,上世紀60年代,出於管理的需要,被拆分成不同的組件,雕刻精美的神龕楣等構件被完整保留下來,而光素無紋的背板、頂板等構件因工藝價值不高而沒能保留下來。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神龕楣

2009年,為籌備廣東省博物館新館的“潮州木雕藝術展覽”,籌展人員專門請潮汕的木雕藝人用傳統工藝重新配製了缺失的部件,最後拼合復原成目前的大神龕。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過去潮汕家族供奉祖先用的神龕,多置於宗祠內,大者叫神龕,小的叫

櫝仔,做工講究,以顯示家族的財富和地位。

我國知名美術史家、美術評論家黃苗子說:

潮州木雕一個小木神龕上兩扇2、30釐米左右的門,正反面都雕滿了人物、花鳥、走獸,這兩扇門如果放大,可以媲美19世紀法國大雕刻家羅丹的大作品《地獄門》。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龕門

祭祀祖先時,打開龕門,在神龕前擺放蠟燭、饌盒和供果,焚香燒燭,進行拜祭。不用時則關上龕門,還可做觀賞。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以木為紙,化木成金,人物如生,潮劇戲起。

裝飾得美輪美奐的祠堂與禮器共同營造出慎終追遠、肅穆隆重的氛圍以及宗族興旺發達的景象,拜神與祭祖並置,酬神與娛人共進。


代表作二:

已略黃公祠

在現存的潮州木雕代表作中較完整的建築有晚清時期的潮州“已略黃公祠”,在這裡可以欣賞到千姿百態的金漆木雕。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已略黃公祠前廳抬梁式樑架

己略黃公祠雖然規模不大,但它集潮州木雕裝飾藝術之大成,充分展現出晚清潮汕民間工藝的極高藝術成就。

也因此被全國著名的古建築專家鄭孝燮和原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先生譽為“潮州木雕一絕”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昔時,主人在修建房屋時,會邀請兩班木雕藝人進行比拼“鬥藝”,勝者可獨攬房屋木雕工程,這種長期充滿著鬥技鬥藝競爭的環境,也無形中提高了匠人的技藝。




明清兩代,潮州木雕已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吸取了石刻、繪畫、泥塑,以及潮劇等各種民間藝術的長處,融匯成獨特風格。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潮州木雕高度重視對空間的利用,以細緻繁複的透雕通雕著稱,空間構圖與雕鏤層次講究“勻勻、雜雜、通通”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雕刻技法分類,有沉(凹)雕浮(凸)雕圓(立體)雕通雕(多層)鋸通雕(單層)五種,通雕最為卓越,在木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雕刻的主題也非常豐富,包括戲曲、故事、龍、鳳等瑞獸,以及各種賦予美好意願的題材,這正是潮州木雕所追求的“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傳統。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清 方形宣爐罩

爐罩分別雕刻有“文王訪賢”、“鯉魚跳龍門”、“喜鵲鬧梅”、“福壽如意”。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清 通雕梅花螃蟹紋梁託

螃蟹一螯持筆,一螯持瓜蒂,暗寓“必登甲第”之意,表達了科舉時代人們對功名的追求。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清 木雕魚龍紋雀替

魚龍的形象多為龍首魚身,作翻卷騰躍之狀,象徵著由魚向龍的轉化,暗喻時來運轉,騰達高升。


由於潮汕是沿海城市,生活在那裡的人們多數是靠捕魚為生,蝦蟹簍則代表漁民喜穫豐收,如今已成為潮汕木雕的代表作品。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潮州木雕跟國內其他幾大木雕的區別就是通雕,像蝦蟹簍之類的最多達到七層,而且每一層雕刻的內容都不會互相遮蔽,各個角度都能看到。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把枯燥當樂趣,以重複當生活,心無旁騖的借木穿梭於時空之間。一刀一刻,皆匠心。

圖像巡迴,乾坤戲場,玲瓏瑰麗,栩栩如生,潮州木雕,用刻刀講述故事、用匠心雕刻時光。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清 木雕人物、群獅、金漆畫人物圖菱形饌盒 廣東省博物館藏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清 山水人物長方形饌盒 廣東省博物館藏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清 菱形饌盒 廣東省博物館藏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清 圓雕獅子形梁託 廣東省博物館藏

潮州人對極致的追求,在一筆一刀的雕琢裡,是執著的匠人心,在一物一畫的精緻裡,是延續的民族魂。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木雕製作流程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從宋代開始,潮州木雕就選擇了樟樹,因為木質柔軟而富有韌性,不僅容易雕刻,還有驅蟲防腐的特性。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選好木料後,需要先放在通風的庫房裡兩年多的時間,讓木料乾燥,這樣製作出來的木雕才不會變形、乾裂。木料的含水量在10%左右,才能達到雕刻的要求:

1. 畫稿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畫稿被木雕藝人視為一種必經的過程和必具的功夫。




2. 打上手

在作品的完成之前,一塊木料需要經過重重關卡,30天打上手,60天打下手,7天打磨上漆,一件木雕作品才能呈現於世。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打上手是對一塊平整木料的第一次動刀,作為奠基之筆,這一步尤為重要。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事實上每一次打上手都不是按圖索驥,而是一次全新的創作,紙上的花鳥只是平面的,沒有弧度和深淺,而木雕要創造立體感,在一個立體的座標中,鳥的姿態、花瓣和葉子如何安排,這些都依靠匠人的把控。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3. 打下手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打下手需要心細如絲、面面俱到。葉子的紋路、花瓣的花蕊等,都需要一刀一刀細細雕刻,容不得半點馬虎。



4. 精磨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七分雕,三分磨。這是木雕匠人一直遵循的法則,重複打磨一個星期,木雕的光澤才逐漸顯現,這需要匠人有足夠的耐心。



5.上漆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漆上得好與壞,會直接影響整個作品的視覺效果和保存年限。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大漆和桐油調配成油漆,高溫下攪拌十幾個小時。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紗布過濾,去除雜質。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加入顏色,攪拌均勻。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刷上油漆,不漏掉每一個細節,再重複多遍,直至厚薄均勻。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6. 貼金箔

油漆晾至合適的乾溼度,貼上金箔。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通過與油漆的黏合,金箔與木雕紋理融為一體。再用軟毛刷反覆摩挲,除去多餘顆粒,打磨光亮。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木雕雕刻的是嚮往與寄託,金漆漆色代表的是輝煌與光榮。在木雕在製作完成後進行貼金,潮州木雕因此也被成為“金漆木雕”


潮汕木雕發展於唐宋,成熟於明代晚期,清代中晚期達到鼎盛階段。到了19世紀中葉,海外潮汕人返鄉建設,整個潮汕都變成了“木雕的祭壇”,繁榮一時。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然而,新中國成立後,許多人將木雕上的金箔刮下來,將木雕論秤變賣,潮州木雕遭到嚴重毀壞。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同時伴隨著現代居住環境的改變,潮州木雕已失去了原先的依存條件,加之傳統民俗日益淡化,神龕、神亭等物品淡出日常生活,以致於潮州木雕的用武之地日漸減少。

另一方面,潮州木雕工藝精細,加工程序多,且多手工操作,既辛苦又無法形成規模化生產,經濟效益差,因此目前從事木雕加工生產的人愈來愈少。

“潮”人們的極致追求

從毫不起眼的木料變成了最後的木雕,古老的傳統技藝如今還在現代人手中留存展現,然而面對現代技術的衝擊,和後繼乏人的尷尬局面,這些技藝還能堅持多久呢?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 / 廣東省博物館 &潮州木雕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