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辭去“鐵飯碗”, 靠3毛錢利潤的休閒食品,一年賣出10億


辭去“鐵飯碗”, 靠3毛錢利潤的休閒食品,一年賣出10億

1995年,他放棄科長職位,毅然下海,租了一家面積不大的食品車間,研發出雙截棍“棒棒冰”。

1998年,他吃瓜子發現了商機,然而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商機,竟讓他在10多年後成為上市公司董事長,年銷售額30多億。

陳先保,1959年5月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陳先保從無錫輕工業學院(江南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在糖菸酒公司做管理工作。

那個年代,能擁有這樣一個鐵飯碗,是令許多人羨慕的。可年輕的陳先保卻認為這不是施展自己才能的人生舞臺。

1995年,他辭去了科長的職位,一頭扎進了商海,成立了合肥華泰公司。

開始時由於資金有限,他租了個場地面積不大的車間,辦起了生產兒童冷飲食品的小廠。彼時,正是冷飲行業競爭最激烈的時候,國內許多知名的冷飲企業都在搶食冰棍、雪糕市場。

辭去“鐵飯碗”, 靠3毛錢利潤的休閒食品,一年賣出10億

如何讓自己的東西與眾不同,他苦思冥想,終於找到了解決辦法:將棒棒冰做成雙截棍的形狀,瞄準少年兒童市場,走低價路線。很快,他做的棒棒冰打開了市場,把銷路拓展到了好幾個省市。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竟然掀起了一股"棒棒冰"的潮流。

靠著“棒棒冰”這個“金點子”,陳先保初涉商海就站穩了腳跟。

但很快,“棒棒冰”開始被同行大量仿冒。如何殺出重圍、繼續開疆拓土?

陳先保思來想去,琢磨出個匪夷所思的主意:去東北賣冰棍。南方人憑直覺就認為,東北人壓根不吃冰棍。所有人都說,陳先保瘋了。

陳先保則感覺,東北也不是一年四季都下雪,只要有夏天和小孩子,“棒棒冰”就一定有市場。

結果貨到東北,“棒棒冰”在東北一炮打響,營業額迅速突破千萬。靠著“棒棒冰”,陳先保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他冷靜預見到,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會很快飽和,必須迅速拓展新品。

誰都沒想到,陳先保卻盯上了毫不起眼的炒瓜子。這種支個炒貨攤就能幹的小本買賣,競爭更激烈、利潤更微薄,算什麼生意?

不過,陳先保並不是盲目去冒險,在進入炒貨這個傳統產業前,他進行了廣泛的市場調查。

1998年,一批企業家出省考察,陳先保跟著走了一趟,卻四處買炒貨、吃零食。吃著吃著,他把炒瓜子的痛點吃了出來:一是嗑起來髒手,二是吃多了上火。

別人的麻煩,就是自己的機會。陳先保很快發現一種新瓜子,瓜子皮乾淨,嗑起來不髒手、還入味,讓他倍感驚奇。

他認真琢磨起這種瓜子的製作工藝,發現它是先浸泡、去皮、入味,然後再炒制而成。陳先保突發奇想:如果將炒瓜子改為煮瓜子,上火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好的香瓜子,必然要擁有一個響亮好聽的名字,因當時流行的"恰恰"舞蹈,其內含的青春韻律與瓜子消費群體特徵非常接近,從而陳先保就起了"洽洽"這個名字後來變成了馳名的商標。這個名字朗朗上口,而且和嗑瓜子的聲音很相近。

就在洽洽第一年的利潤還不到400萬元的情況下,投入400萬元在央視做廣告,幾乎是一夜之間,洽洽瓜子變得家喻戶曉。

辭去“鐵飯碗”, 靠3毛錢利潤的休閒食品,一年賣出10億

2000年開始,洽洽就開啟了國際化之路。十多年過去,洽洽已經遠銷歐美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了出口國家最多的中國知名品牌。在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不僅“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洽洽”,還成了當地炒貨的第一品牌。特別是在泰國,洽洽瓜子經常被搶購一空。

2001年,銷售額是4億。2015年銷售24.86億元,佔總營收的75%。就此,小小瓜子在陳先保的推動下,做成了超級大單品。

2011年3月,洽洽食品在深交所中小板成功上市,以無可爭議的領先地位,成為了“中國炒貨第一股”。

陳先保本人的身家由此暴增20億。2012年,他更以30億的身家,登上了當年安徽首富的寶座。這在炒瓜子這個微利行業中,絕對是個令人驚歎的財富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