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在《大明風華》第34集裡,王學圻飾演的朱棣下線了,彈幕上都是這樣一句話:

恭送永樂大帝!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可能很久很久,都不會有人能夠塑造出這樣一個永樂大帝極致精彩的帝王相了。

幾乎同一時段,《慶餘年》第一季剛剛結束,陳道明飾演的慶帝同樣讓人印象深刻。

慶帝這樣一個劇中最具權勢,也最具心機的角色活了,也讓人很期待,下一季裡,陳道明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

這兩位老戲骨的演技毋庸置疑,舉手投足都是戲。

同樣是熱播的兩部劇,對慶帝和永樂兩位皇帝的塑造,哪位更成功?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淺談一些個人愚見。

就演技而言,代入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舉個例子,現在有許多戲,明明拍的是民國時期、戰爭年代,劇中人物都是一身嶄新鋥亮的新裝,修剪得如同上臺領獎般貼身,假得一塌糊塗,讓人無論如何也產生不了代入感。

在拍攝《歸來》的時候,陳道明飾演陸焉識。

陸焉識在片中有一件破棉襖,穿在陳道明身上。下戲了,他也不脫,回酒店都穿著,引得路人紛紛側目。

後來,陳道明在接受《外灘畫報》採訪時說:這是要建立和衣服的感情和記憶。

建立聯繫就必須穿著戲服嗎?倒還的確是。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隨手整理一下衣服,提一提衣領,摸一摸釦子之類。熟悉了戲服,片場上的動作就有了生活感,有了生活感,代入感也就有了。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代入感體現在細節方面——眼神、動作、臺詞。

在《慶餘年》第三集裡,陳道明第一次出場。

他的第一次表演,是和宮典的對手戲。

第一句:“那個少年是誰啊?”語氣不疾不徐,就是吃飯時嘮家常。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宮典開始並不以為意:“想必是戶部侍郎的那個私生子。”

慶帝邊吃餛飩邊跟宮典搭話:“說說看”,這個“看”字是輕聲,這是演員對臺詞的把握。

同樣一句臺詞,100個演員可以有100種演繹方式,如果是張鐵林,我眼前會聯想到皇阿瑪的語氣“說說看哪”,聲調上揚,氣場畢露,這也是一種演繹方式。

再如《大明王朝1566》裡陳寶國飾演的嘉靖皇帝,同樣是個心機極重的皇帝,陳寶國如果來飾演慶帝,臺詞可能會被簡化一點:“說說。”這也是一種演繹方式。

陳道明不一樣,

舉重若輕,拿捏得恰到好處。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接下去:

“那入城道上,用侍女壞他名聲的,你覺得是誰呀?”

“是不知,還是不敢說啊?”

幾句話的末尾,都有“啊”“呀”這樣的語助,這樣演繹,能和緩語氣。

隨著對話的深入,慶帝語氣並沒有變,依舊和緩,壓迫感卻一句比一句強,宮典從開頭的輕鬆回稟到隨後下跪請罪,一點也不讓人覺得突兀,這就是面對慶帝的正常反應,感覺再問下去,宮典自殺明志都有可能。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慶帝出場,陳道明從頭到尾只有數句臺詞,基本都是低著頭在吃餛飩,只在問答間隙,稍微抬一下頭,直到最後才有個直視宮典的動作。

我們知道,慶帝是個狠角色,幾乎所有事情他都瞭如指掌。陳道明的演繹,並沒有半句狠話,語氣也非常平和,卻在表演裡給到了觀眾這種暗示。

在這段3分27秒的畫面裡,慶帝已經活了。

慶帝的基調,就此被定下。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還有網友津津樂道的慶帝和梅執禮這段戲,清一色的好評。

這是在第10集裡。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陳道明的慶帝,演出了一座山的感覺,梅大人也相當配合,兩位老戲骨飆戲,慶帝每句話好像都有深意在裡面,把梅執禮玩弄於股掌之間,不怒自威。

控制與被控制,就是這樣的感覺。

慶帝叫什麼來著?叫陳道明。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再看看王學圻演的朱棣。

朱棣出場鎮住觀眾,靠的不是臺詞,是動作。

他初次亮相,是在宮內獨自策馬。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王學圻隨著馬匹左右搖擺,並沒有左顧右盼,也沒有志得意滿的表情,眉宇間卻有著一絲沉重,臉上也沒有一絲喜色,完全不像剛剛扳回逆風局的樣子。

這就是朱棣的外表,鐵血冷毅的永樂大帝。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隨後,王學圻踏進大殿的腳步也值得玩味,他先是踏進一隻腳,另一隻腳踏進半步,組合成一個在大殿門口立正的動作。

聯繫到之前馬上的動作,一個內心矛盾、滿腹心事的朱棣形象已經出來了。

進入大殿,他慢慢踱步到朱元璋畫像前,眼睛始終沒有離開畫像。

朱棣下跪,說出唯一一句臺詞:“爹,我回來了。”

盡在不言中。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王學圻這一段出場,時間是1分30秒,整個鏡頭只有一句臺詞,鏡頭裡只有他一個人物。

沒有對手,沒有臺詞的戲比對手戲更難演,完全靠演員對角色的理解和發揮,王學圻的出場,稱得上完美。

王學圻演的朱棣,是個外表冷峻鐵血,骨子裡十分看重親情的皇帝。

進入南京後,他下令誅殺方孝孺十族,毫無猶豫,沒有一絲憐憫。但在跟孫子朱瞻基坐在屋頂上時,他又表現得像個脆弱的老人,這是親情的流露。

一句“爺爺是萬古不易的賊了”的臺詞,只有在這種場景才能從朱棣口中說出來。王學圻的表演眼中帶淚,演繹生動自然。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另一場戲,噹噹唯唯諾諾的兒子當眾忤逆質問時,王學圻又哭了,但他哭得很有層次。

先是大口喘氣。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然後咬牙切齒。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眼眶已經紅了,卻還忍著眼淚。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最後氣極反笑。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王學圻給我們表演出了朱棣的心態,從起初親情湧上心頭,竭力剋制自己,到恢復不怒自威的帝王氣質。不需要臺詞,面部肢體語言就已足夠。

粗淺和細膩,通常也可以作為演技好與壞的分界。但並不是話越多、語速動作越慢才越細膩,細膩是微妙的細節,不能作為拖慢節奏的藉口。

相反,越是好的演技,越能夠精簡其表演枝蔓,使得一般演員需要兩三個表情動作才能表達的感覺,他能夠僅僅用一個表情動作來完成。

而這個表情動作傳遞的信息,就比其他演員那兩三個表情動作更加精準更加豐富。並且,有的時候,好演員會加入其他演員想不到或做不了的表情動作,來深化他的角色。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事實上對觀眾來說,演技的評價,很難有統一的客觀標準。

比如劉燁,得過影帝,拿獎拿到手軟,公認的一線男演員,實力在國際上也是得到承認的。但他在《老男孩》裡的演技頗受爭議,褒貶不一。

因為對個人來說,這是件非常主觀的事兒,每個人品味不同,給出的評價也不一樣。

但他們同時又有標準,好的演員,能把角色演活,讓觀眾認為他們就是角色,讓觀眾一起入戲。

年級大一些的觀眾,許多不記演員,只認角色。比如王剛飾演的和珅,提王剛,老年觀眾想不起來,一提和珅,恍然悟:“哦...和珅叫什麼來著?”

李幼斌飾演的李雲龍,把農民出身的軍人演神了,提李雲龍知道的人肯定比李幼斌多。

再拿皇帝專業戶張鐵林來說,許多人也覺得他演技比較固定,演誰都是一副吹鬍子瞪眼的皇阿瑪風格。

這其實不是演技不好,是角色不適合他們。

從演技上看,《慶餘年》陳道明,和《大明風華》王學圻,誰更好?

硬要把陳道明和王學圻在《慶餘年》和《大明風華》裡的表演分出個高下,其實是件難以做到的事情。

我只能說,我覺得劇組的選擇,實在非常正確。

好的表演就是把角色演得靈動鮮活,絕不刻板。演員會在角色原本設定的範圍邊緣,遊刃有餘的展現個性,你能通過他的表演,理解這個角色的內心世界,而不是通過人設標籤來了解這個角色。

王學圻和陳道明,就是朱棣和慶帝,這兩個角色似乎就是為他們量身定做的。

如果把他們交換一下,那都不行,不是那個味道。

最後推薦一下,《慶餘年》不光電視劇不錯,原著小說更精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鏈接查看。讀過小說再回味電視劇裡演員的演技,更加直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