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我國早就有核動力潛艇,為什麼還不能造核動力航母?

壯志凌雲一T


目前世界上有六個國家擁有核潛艇,分別是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和印度,但只有美國和法國建造了核動力潛艇,因此,擁有核動力潛艇並不代表就能建造核動力航母。

首先是從需求上來看,核動力航母意味著在不需要補給基地的情況下,擁有全球機動部署能力。人們常說,核動力航母最少需要三艘, 一艘作戰,一艘訓練,一艘維修。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海軍有這個能力,在全球每個海域都部署航母編隊,可以隨時投入戰爭。法國的只有一艘核動力航母,其實意義不大,除了不用頻繁補給之外,同常規航母沒有多大差別。因此,一個國家決定建造核動力航母,除了像法國那樣玩票,一定是這個國家的海軍力量不在侷限於區域作戰,而且謀求建立全球作戰能力海軍力量的時刻,中國在2015年發表的《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說,“中國海軍按照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逐步實現近海防禦型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這個戰略離全球海軍目標還很遠,因此,核動力航母並非是當務之急。即使是前蘇聯鼎盛時期,海軍基地遍佈全球,仍然是一直有限能力的“全球海軍”,無法同美國海軍正面對抗,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他們把海軍建設的重心放在了核潛艇上,從效果來看,這是明智的選擇,值得中國借鑑。

這麼說並非是說中國海軍不該建設核動力航母,作為技術儲備,完全有必要建造,從技術上來看,核動力航母的技術門檻要高得多,首先是小型核反應堆技術,不能直接套用核潛艇的核反應堆,後者的尺寸和單臺推進馬力都要小得多,需要重新設計一款航母專用的“大堆”才行,中國的技術目前還不成熟,還要經過大量的試驗才能裝上航母。不過中國已經開始計劃建造大型核動力破冰船,可以把它看作是核動力航母的前哨站。一旦建成,說明中國的核動力航母就不遠了。其次,與核動力航母高效的作戰模式相對應,相關的新技術也應該具備,這裡指的是彈射技術,中國航母現有滑躍起飛模式效率較低,裝備上核動力航母會制約其戰鬥力的發揮,得不償失。還有全電綜合系統,是未來核動力航母的標配,這些技術都需要很長的時間突破。

綜合中國海軍建設一貫採用的小步快跑戰略來看,個人認為未來航母發展的線路圖應該是“中型航母+電磁彈射”/“中型航母+核動力+滑躍起飛”——“重型核動力彈射航母”。


兵工科技


因為核動力潛艇和航母的反應堆對某些性能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核潛艇的反應堆要求緊湊、追求功率密度、追求自然循環能力,高壽命高可靠性。航母的反應堆則要求超大功率、超大發電能力,高壽命高可靠性。

兩者都有的要求為高可靠性和高堆芯使用壽命。只要是採用核動力驅動,都要追求這兩點。無論是核航母還是核潛艇,核反應堆發生事故都是輕則導致艦艇報廢退役重則造成核汙染,核反應堆的安全性是可以說是必須的要求。而高堆芯使用壽命則關係到潛艇的使用年限和航母的換料大修間隔。提升堆芯使用壽命是十分必要的。

而兩者之間的區別就很多了

潛艇的空間小且航速要求高,核潛艇的反應堆必須做到小體積和高功率密度,為此西方先進的潛艇一般都使用了一體式技術,有效的提高了反應堆的緊湊程度。而航母由於艦體較大且對航速的要求沒有核潛艇那麼高,一般不用特別追求反應堆的緊湊程度。



梭魚級攻擊型核潛艇使用了一體式反應堆

壓水堆的第一回路冷卻循環一般需要使用水泵,而循環水泵是一個非常大的噪聲源,對追求高安靜性的核潛艇非常不利。為了減少噪音,現代先進核潛艇一般都採用了核反應堆自然循環技術,不開啟第一回路循環水泵就能保證第一回路的冷卻劑循環。航空母艦則沒有這方面的需求,與其使用自然循環技術減少噪音還不如保持三十節的航速來躲避潛艇的追蹤,高速下核潛艇噪音很高,追蹤高速的航母意味著暴露,航母艦隊利用高航速躲避潛艇比追求靜音能力更好。


核潛艇追求靜音能力

航空母艦的反應堆追求高功率。福特級單個反應堆的發電功率就達75萬千瓦,而攻擊型核潛艇中反應堆功率比較大的海狼級反應堆動力只有4.5萬馬力,遠遠小於航空母艦。航母如果使用潛艇的反應堆就必須大幅度增加反應堆的數量。企業號航母為了達到超過30節的航速使用了8個反應堆(雖然企業號用的不是潛艇反應堆),既增加了成本也提高了維修難度還降低了可靠性,核潛艇的反應堆用在航母上並不是一個好選擇。

航母的反應堆追求高功率

可見,航母的反應堆和潛艇的反應堆有很大的區別,可以說兩者根本就不是一類的。核潛艇反應堆的技術並不能全部被用在航母上,核潛艇反應堆的技術在某些方面對航母反應堆的幫助並不大,我國要發展航母必須重新驗證新的艦用核反應堆。而現在我國的艦用反應堆技術並不是特別先進,暫時落後於美俄兩個國家,想要在短時間內驗證出核反應堆的可能性並不大。由於艦用核反應堆上艦需要大量的實驗(蘇聯就是在核動力破冰船上試驗新一代的艦用核反應堆),中國的核反應堆要想上艦也需要進行這些步驟,時間上是不會特別快的。這也是中國的核動力航母進展慢的主要原因。


超視距天波雷達


瞭解軍事問題,講解軍事問題。星辰大海和大家一起來了解軍事問題;


首先,我們知道。我國在上世紀70年代,首艘核動力潛艇成功下水。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德國和蘇聯興建核動力掐潛艇,而這也意味著核動力潛艇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而在上個世紀50年代左右,各國也都開始重點研製和核潛艇了,而中國也早早的意識到了核潛艇的發展重要性,所以從50年代起就開始了研究歷程。


其次,對於核潛艇的成功意味著中國在核技術上的成熟,而核潛艇的出現也為這中國已經滿足了發展核動力航母的基本條件,中國在2017年上半年下水了一艘航母,但是是常規動力的。也就是我國的第一艘國產航母,就在今年春節前已經海試了。


最後,我們知道中國對於航母發展有這很完整的規劃,中國至少要建造6艘航母,而可能在第五艘才會使用核動力,有人提出疑惑,既然中國早就已經能造出核動力潛艇了,為什麼不能造核動力航母呢?主要有二方面:

第一方面:有人說實在不行的話,可以將核潛艇上的核反應堆放在航母上使用,這樣也能更迅速一點,但是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法國是世界上除了美國以外,第二個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國家。

第二方面:中國並不急著造核動力航母,還是穩紮穩打的走比較好,你覺得呢?畢竟航母是提升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力器。


我國海軍的的目標是:遠征海洋,星辰大海。相信不用多久。我國的核動力航母就會有的。


大家知道嗎?粉絲很重要!你們的支持很重要,將決定了星辰大海的生活質量!所以喜歡軍事問題的朋友拜託關注星辰大海一波!謝謝大家了!別忘了點贊、轉發哦。


星辰大海6502


潛艇用核動力裝置與航母核動力裝置雖然都是核動力,但是在系統設計、性能要求及整體佈置等方面有很大差異,並不能直接將核潛艇的動力系統直接應用於航母,必須針對航母的應用、功能特點進行重新的設計才行。

“戴高樂號”核動力系統佈置示意圖

將核潛艇用反應堆進行適當改進應用於航母的典型例子就是法國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也是一個教訓深刻的例子。

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空母艦

“戴高樂號”航空母艦是法國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和世界上唯一一艘非美國海軍隸下的核動力航空母艦,也是法國海軍現役唯一一艘航空母艦,是法國海軍旗艦;為了節省經費,法國在研發“戴高樂號”時沿用了其新一代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相同K-15核反應堆。由於K-15反應堆功率較小,“戴高樂號”裝備2臺K-15反應堆的情況下總輸出僅76200軸馬力(法國上一代常規動力航母”克萊蒙梭級”功率為126000軸馬力),海試中最大航速僅25節,大大低於現代航母30節以上的最高航速,嚴重限制了“戴高樂號”戰鬥力。

此外,可能也是由於“小馬拉大車”的緣故,“戴高樂號”動力系統故障不斷,自2001年5月18日服役以來艦上的核動力裝置便故障不斷(2000年海試是曾發生螺旋槳斷裂沉入大西洋!),長時間在港維修,讓法國海軍難堪的同時倒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教訓:潛艇核動力系統不適用於航母。

在法國土倫港維修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

目前,具有核動力航母技術的國家只有美、法兩國(雖性能不佳,但確實是有!);前蘇聯曾計劃建造核動力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但是直到其解體都未能實現。美國航母核動力技術上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其現役航母全部為大型核動力航母,海軍力量在全球擁有絕對的優勢!

美國“福特號”核動力航母

美國的航母核動力系統和潛艇核動力系統是兩條不同的技術系列:航母核動力反應堆編號為A系列、潛艇核動力為S系列。其中,“福特號”採用的是2臺A1B反應堆,能夠提供28萬馬力(205MW)的推進功率以及20萬kw(200MW)的發電能力,總功率是法國“戴高樂號”的4倍以上(噸位也是其2倍多),強大的動力能夠保證“福特號”用於30節以上的最高航速!

全戰鬥配置的“福特號”核動力航母

之前我也寫過一篇帖子,對於航母核動力系統至少要具有以下要特點:

1)較高的功率密度:這個功率密度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單位體積可以發揮的能量,功率密度越高,在佔用同樣艦艇空間的情況下就能夠提供更高的航速;

2)結構緊湊:航母上的每村空間都是非常寶貴的,結構緊湊一方面可以減小佔用空間,另一方面也方便維護,提高綜合利用率;

3)控制靈活:目前為止,航母還是海上作戰的核心,肯定也是各種武器重點關注的對象,核動力系統需要能夠及時響應機動性要求,因此就必須具備快速、靈活的控制能力;

4)維護簡單:包括具有較長的換料週期(甚至是全壽期能不換料)、系統結構部件少、人機功能協調等。

今年2月27日,中船重工在官網和官微發佈“新時代中船重工高質量發展戰略綱要”全文,提及要“加快實現核動力航母、新型核潛艇、安靜型潛艇”等攻關突破,為海軍2025年實現走向深藍遠海的戰略轉型提供高質量武器裝備”,這是首次有官方渠道證實我國正在開展核動力航空母艦的研究。我國雖然已經有研製核動力潛艇的經驗,但正如前文所述,潛艇核動力系統與航母核動力系統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可以借鑑的經驗有限,必須要從頂層完整論證、策劃花大力氣單獨研製,不能貪圖一時的進度而影響了長遠效果。

核動力航母CG圖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好東西就得花功夫!核動力航母對海軍來說就是最好的東西,讓我們給他留一些時間和空間吧,讓他長得更壯實些!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突然給大家一個驚喜呢!


以上為個人理解,歡迎關注“威吶解析”,討論交流。


威吶解析


這個問題就好比跑車發動機帶火車🚉,雖然跑車發動機很緊湊性能很好,但是也帶不起來航母這個大傢伙。

下面言歸正題,主觀條件上來看:

航母使用的核反應堆和潛艇用的核反應堆有著不同的要求,簡單來說潛艇上用的核反應堆以小取勝以安靜取勝,眾所周知潛艇之所以有它的威力就是因為它的隱蔽性,所以它不要求強大的動力。那我們來看一下航母,距現在來看中國下一艘航母也得七萬噸左右,除了船上的動力系統,上千間房間的電力供應,後勤作戰等方面的動力來源也都來自於核反應堆,所以航母的難處在於怎麼可以儘量小的核反應堆,可以提供大量的動能,並且核反應堆還佔用大量空間,讓本就寸土寸金的航母造成了資源浪費,而且出現的危險的情況也就更大了。


從客觀上來看:

航母相對核潛艇性價比較低,所以只有等到中國國力增長之後,財政可以負擔起航母的製造,才會開始研發航母。由於航母是一個高集成化的產物,不是一百個廠子就可以解決配套的問題,所以中國穩紮穩打,第一艘改造,第二艘常規動力,第三艘據說是核動力,目前來看是這種趨勢,具體情況還要看核動力反應堆的研發情況。

綜合主觀客觀因素,中國核動力航母之所以沒有研發出來除了因為自己的研發能力之外,還有的原因就是中國航母發展較晚,所以沒有必要過早研發航母核反應堆!


本文任何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指點,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虎賁軍huben




航母製造工藝相比潛艇來說要複雜的多,而且非得綜合實力強的大國才能製造不可,尤其是核動力技術航母。我國核動力航母製造晚於核潛艇,主要因為兩點。

其一,國家戰略問題。從戰略角度來看,核潛艇是海基核力量的主要載體,是最終核反擊手段,是必須優先要建造的。而我國海軍長期奉行近海防禦政策,急需潛艇等不對稱兵器。而在上世紀70-90年代更是因客觀因素海軍發展陷入停滯,但隨著國力上升國家利益向遠洋拓展,開始對航母這種遠洋兵器逐漸需要。並且開始進行從常規航母向核航母的邁進。而漸進的發展模式在伴隨國力上升而發展的同時,也是在謀求通過科技突破、借鑑國外經驗來減少額外不必要支出,這種“循序漸進”的發展方式,符合中國的發展時間曲線也符合中國國家利益拓展的時間曲線。



其二,綜合國力問題。其中又包含科技、財政、工業等。

首先是科研技術水平,核動力航母不同於核動力潛艇,由於噸位的提升使得對反應堆的動力與體積有著嚴格的要求,潛艇的反應堆產生的動力滿足不了幾萬噸的航母推力,法國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就是由於急功近利照搬其“凱旋級”核潛艇的反應堆,直接造成了航母的動力不足從而工程延期。除動力系統外,材料科學也是極其重要,比起航母大到甲板、龍骨,小到螺絲、螺母所需研製的高強度和低磁性的金屬材料,潛艇應用材料簡直小巫見大巫。在當今的材料應用領域,各國的技術封鎖相當嚴苛,我國在技術封鎖的條件下通過二三十年年的努力自主研發了一大批應用材料,才為我國建造航母打下堅實的基礎。



而財政能力也是因素之一。2018年我國國防預算達到了11000億元,但在二十年前我國的預算僅僅才有935億元,三十年前更是隻有218億元,要知道美國1975年下水的“尼米茲號”核動力航母單艘的造價就達到了18.25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的27億元人民幣,中國長期穩定和平發展才使得我們有了製造航母的底氣。

然後是工業水平,製造航母是一項系統工程缺少一項就無法完成,在20年前我國並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不論從電子領域還是到製造領域大部分都是購買國外的技術,當時單單一個航母用的螺旋槳就無法造出來,更不用提動力技術、材料技術等一系列工業技術。但是經過長足發展,目前我國具備了完整的工業體系,1600噸級別龍門吊甚至出口英國用於航母建造,而材料工業也取得巨大突破,電磁技術也得到了實際驗證。

綜上所述,國家戰略、國家利益與綜合國力水平的發展決定了我國先潛艇後航母的發展。


馬克觀察


首先是從需求上來看,核動力航母意味著在不需要補給基地的情況下,擁有全球機動部署能力。人們常說,核動力航母最少需要三艘, 一艘作戰,一艘訓練,一艘維修。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海軍有這個能力,在全球每個海域都部署航母編隊,可以隨時投入戰爭。法國的只有一艘核動力航母,其實意義不大,除了不用頻繁補給之外,同常規航母沒有多大差別。因此,一個國家決定建造核動力航母,除了像法國那樣玩票,一定是這個國家的海軍力量不在侷限於區域作戰,而且謀求建立全球作戰能力海軍力量的時刻,中國在2015年發表的《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說,“中國海軍按照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逐步實現近海防禦型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這個戰略離全球海軍目標還很遠,因此,核動力航母並非是當務之急。即使是前蘇聯鼎盛時期,海軍基地遍佈全球,仍然是一直有限能力的“全球海軍”,無法同美國海軍正面對抗,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他們把海軍建設的重心放在了核潛艇上,從效果來看,這是明智的選擇,值得中國借鑑。


kw997


可能造核動力航母,相比核潛艇技朮要相又於複雜點,也可能我國的武器發展一直都是穩妥等眾多原因吧。

我國改裝了原來的瓦良格號航母為訓練艦,國產航母已經下水,相信通過這兩艘航母的改裝和建造經驗以及由此培養費大量技術人才,國產核動力航母很快就會被提上日程與我們見面!


給邇平安


首先核航母和核潛艇的製造工藝有很大差別,核航母的反應堆要提供十分龐大的能量因為帶動幾萬噸十幾萬噸的龐然大物,而核潛艇的排水量要小很多,另外核航母的複雜程度要比常規動力的航母要複雜很多。航母的製造工藝並不是最先進但它是最複雜的,它不是最先進的而它卻是集合了很多高科技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