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三星s9的可變光圈是怎麼樣的,實際體驗怎麼樣?

周宇


一文看懂:三星 Galaxy S9 的可變光圈是噱頭還是拍照黑科技

在智能手機的拍照水平愈發提升的今天,使用手機拍照已經是信手拈來的日常操作,而擁有一部旗艦手機——尤其它還處於智能手機拍照第一梯隊的情況下,更是會讓拍照變得非常舒服自在。

如今各大手機廠商都在更好的拍照體驗上不遺餘力,只是當“像素越高拍出來的照片越好”這個宣傳概念逐漸被越來越多的用戶識破後,光圈大小、傳感器體積等專業信息也成了現在購機的重要考量指標。

從近幾代三星 Galaxy S 系列的拍照表現來看,其素質之優秀也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元器件用料還是算法優化上,其它同期品牌旗艦機型能夠有一項分庭抗禮都是屈指可數,更不要說全面超越了。

為了坐穩頭把交椅,三星也從未停下腳步,幾代 Galaxy S 手機也一直在挑戰手機光圈的極限:S6 上我們看到了 f/1.9 光圈,到了 S7 上變成 f/1.8,S8 上為 f/1.7,到了 S9 進一步發展到 f/1.5。

雖然單從外觀上說,今年的三星 Galaxy S9 系列和去年的 S8 並沒有什麼大變化,但拍照依舊是本次最大的升級。Galaxy S9 和 S9+ 兩款手機的 1200 萬像素主攝像頭均配備了可變光圈結構,其中 f/1.5 適用於弱光環境,f/2.4 則適用於強光環境,兩個檔位自動切換,以便更好地對應不同場景下的拍照需求。

(圖片來源:DIGITAL process)

大光圈的優勢自然不必說,光圈越大,同等曝光時長情況下不僅快門速度更快,還能夠獲得一定的淺景深以突顯主體;另一方面,手機大光圈的價值更多是為了提升暗光條件下的亮度和出片率,對於手機樣張尤其是暗光場景來說,如果連人臉都看不清的照片,就算噪點控制得再好,意義也不大。所以大部分人現在在評價手機暗光場景樣張時,往往都會認為“拍得清不如拍得亮”。

但在光線條件非常好的情況下,如果想要整張照片都非常清晰,小光圈反而是更好的選擇。所以本次三星也選擇引入了一個小光圈來應對日間場景的拍攝,也是對大光圈的一個互補。

從 JerryRigEverything 和 iFixit 的拆解報告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觀察到本次三星 Galaxy S9 系列可變光圈的內部結構,它的後置 1200 萬像素主攝像頭使用的是 C 型環狀雙葉片結構,通過獨立模塊來驅動孔徑大小的改變。但因為裝配在攝像頭中的葉片數量較少,這也大大降低了光圈的變化自由度。

從原理上來說,鏡頭中可調整的葉片越多,能夠實現的光圈孔徑大小也有更多的選擇,結構上也要更為複雜,反之亦然。所以在雙葉片結構下,三星 Galaxy S9 只能在 f/1.5 和 f/2.4 光圈這兩個固定檔位進行切換,並非在一段光圈值範圍內實現自由變化。

嚴格意義上來說,三星 Galaxy S9 系列並非是第一款使用可變光圈的手機產品。在去年的三星 W2018 中,我們便已經看到了三星在可變光圈上所做的嘗試;追溯到更早一點,諾基亞時代的 N86 也曾配備過三檔可變的光圈。

但和日漸普及的雙攝像頭相比,可變光圈在主流品牌上的使用案例非常少,這可能依舊和手機內部緊缺的空間有關。出於節約內部空間的考慮,常規智能手機更傾向於採用定焦定光圈,所以光圈和焦距都是固定的;就算是選擇了可變光圈的三星,雙葉片結構也同樣沒有做得十分激進,相對在體積和厚度上也變得更容易控制。

此外,一些手機產品為了解決光圈不足的問題,也催生出類似“電子光圈”這種依靠多幀合成的方式,來實現小光圈長曝光的拍攝效果。但軟件模擬自然有不足的地方,像景深這種效果就無法很好模擬出來。

從用戶層面來說,用戶並不在意新功能是如何實現的,而更在意功能表現是否令人滿意,所以,能夠滿足一些小眾玩家的需求固然是錦上添花,但是否有更廣泛的應用價值,這還需要從實用性角度來看。

以近兩年最受追捧的雙攝結構攝像頭來說,雖然這同樣需要對手機的內外部結構進行一次重新調整,但我們還是看到有越來越多的手機先後用上了雙攝像頭。這顯然不是因為“攝像頭越多看起來就越厲害”,而是雙攝像頭確實衍生出很多大眾喜愛的新玩法。

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就有包括圖像增強、黑白組合、AR 遊戲等基於雙攝衍生出來的新特性,但要說應用最廣泛的估計還是背景虛化了。經過這一兩年的發展,如今用手機拍虛化照片已經變得十分輕鬆,而且帶來的用戶體驗並不差。

尤其是在人像拍攝上,基於雙攝虛化的人像樣張相比以前有了飛躍式的提升,消費者可以很輕鬆的拍出“媲美單反效果”的淺景深效果,在拍攝的題材上也多了一項可選玩法,這種滿足感和成就感,是以往靠單顆攝像頭所無法實現的。

另外在去年的 OPPO R11s 上,我們也看到了名為“根據光線不同,智能切換不同規格攝像頭”的用法,和現在三星 Galaxy S9 可變光圈所追求的目的十分相似。OPPO 的做法是在白天選用 1600 萬像素的攝像頭,暗光環境則會切換使用另一顆 2000 萬像素的攝像頭,依賴“像素合成”這種類似多幀合成的技術重新生成一張新的照片,帶來更好的成像效果。

但可變光圈能夠帶來類似雙攝的玩法質變嗎?估計還談不上。從愛範兒(微信號:ifanr)為三星 Galaxy S9 拍攝的樣張情況看,暗光環境下 f/1.5 的大光圈已經可以保證足夠穩定的成像表現,所以我們一般不會去選用更容易拍糊的 f/2.4 這一檔。而在光線條件足夠好的場景下,三星 Galaxy S9 則會自動切換為 f/2.4 的光圈進行拍攝,以保證足夠的銳度。

但對比日間樣張看,這兩檔光圈值的小圖觀感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只有放大對比才能看出對景深範圍的影響,可如果追求的是更好的虛化效果,在 S9+ 上完全可以直接使用雙攝模式進行拍攝。

這種變化不大的情況很難不讓人產生一種觀點,即在手機傳感器體積過小的情況下,比起花大精力解決結構問題,倒不如將成本用在算法上:比如色彩表現,比如白平衡準確度,比如 HDR 成像品質等,用戶應該會更關注這些方面的進步。哪怕是隻依靠 f/1.5 這一檔光圈值進行拍攝,我相信也不會讓三星 Galaxy S9 的成像表現就此退步。

但對於注重手機攝影的用戶而言,專業模式下靈活選擇兩檔光圈值,的確可以在一些特殊場景中拍得更好。比如在微距題材中,如果當時場景光線足夠好,換用小光圈可以讓食物等這些主題更清晰,又或者是配合三腳架用小光圈去拍攝一些長曝光的車流夜景。

至於對大部分用戶來說,三星 Galaxy S9 的可變光圈在普通模式下則是全自動切換的,這種既不需要犧牲其它體驗作為代價,多加一檔光圈又可以帶來一些進步,何樂而不為呢?

最重要的是,本次三星 Galaxy S9 的可變光圈是靠物理層面實現的,這種結構上的精密變化或許比單純的樣張提升來得更有意義。它讓我們看到了消費級手機產品進一步接近微單相機性能的可能性,相信也會對以後的手機攝像帶來一點新的啟示和想法。


想看更全面的三星Galaxy S9/S9+ 評測,點擊頂部,進入愛範兒主頁,點擊菜單「評測」即可查看。

愛範兒原創回答,作者:木斯有問題,找愛範兒,更多科技新鮮資訊+深度評測,請關注頭條號愛範兒

愛範兒


不妨將光圈增大(F值小,同一時間的進光量增多);同時,大光圈還可以提高背景虛化的效果,讓用戶可以拍出突出主體,背景模糊的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