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孩子不聽話一直哭鬧時,很想打孩子怎麼辦?

catcatkk


打孩子是要不得的。當孩子哭鬧不聽話時,你可以試試講道理或者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如果都用了還是不管用,在這種情況下,你很容易會覺得打是唯一的辦法。但這種辦法也是無效的。或者說,只是表面上看起來有了效果,實則會破壞掉你們的親子關係。

我們每個做父母的,都想要擁有一種勝任感,不管孩子出現什麼問題,都想解決。為什麼我們會想到打孩子?有研究說,刺激源出現幾毫秒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釋放傳導物質,來告訴我們這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如果是壞消息,那麼大腦就會關掉視覺處理等信息處理,然後調動所有精力來負責打或者逃。

你需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然後試試以下方法:比如,將你的要求重複至少3次以上。重要的事情重複三次以上,這是腦神經的功能特點決定的。

其次,你要有些想象力,讓孩子變得輕鬆起來,不再是和你對抗的狀態。比如,面對放學不回家的孩子,你可以說,你覺得現在回家就像有人一直在拽你的大腿一樣,對不對?這樣可以產生共情,讓孩子變得合作。

你還要注意和他說話的語速,用簡單的字詞表達自己的意思。同時,注意說話的方法,當孩子和你說他不要做什麼時,你可以借用他的詞彙,我知道你不想回家,可是現在真的到了回家的時候了。如果你的話和他的話中有50%的重合,也會讓他比較容易接受。


壹父母


首先要從孩子的角度來理解他的行為,哭鬧(不一定是無理的)是孩子表達意見的方式,不聽話也是。不能從成人的角度就認為是孩子的無理行為,更不能發脾氣;

其次,要能夠與孩子交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最後要引導孩子改變這種表達方式,採用恰當的方式,比如直接提出要求。


愛家搭配


很多父母不明白:孩子有事為什麼不能好好說,卻總是要大鬧一場?這是因為,越小的孩子,越傾向於用“行動”來表達情緒和行為(如高興了就開心大笑,生氣憤怒了就會哭鬧、發脾氣等)來告訴我們,他們的內心世界發生了什麼。

若家長不知道如何破譯孩子的行為密碼,就很難真正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也就無法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

比如面對例中的這個孩子,大人可能會覺得他故意為之,不打不行。但瞭解的父母就能明白,孩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想要得到父母的理解或者是安慰,甚至是在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

沒有從來不發脾氣的孩子,發脾氣的孩子自身同樣很苦惱:“媽媽怎麼不懂我、不幫我呢?”“我真的很無助、很絕望。”


這時,父母若再責備孩子,或是逼迫孩子接受當下,可能破壞的,就是孩子正在建構的內在世界了。

事實上,在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時,父母若能很好地看到:大哭大鬧也好、躺地上打滾也好,都是孩子發洩和表達情緒的一個途徑。

這也就比較容易接納孩子的發脾氣行為了,且不容易跟著孩子著急上火,並能在孩子發脾氣時,較為輕鬆地幫孩子學會自我調節和控制:

❶ 不要在孩子情緒激動時處理問題。因為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他整個人都是關著耳朵、聽不見的。就像溺水的人,此刻他們最需要你把他們從情緒的洪流中救起來,而不是這樣的時刻還在跟他講道理。

❷ 陪伴孩子,及時給予孩子關注和情緒安撫,為孩子的情緒命名,比如“你現在很生氣/憤怒/難過,因為……”


❸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尤其適用於3歲以前的孩子。3歲以上、可以用語言清楚表達的孩子,父母不妨給孩子時間和機會,鼓勵孩子表達,並且不加評判地傾聽孩子。

❹ 鼓勵孩子對失控的後果負責。孩子冷靜下來後,父母需要讓孩子知道:雖然生氣、憤怒的情緒是正常的,但是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❺ 情緒平穩後,做個關於失控的約定。比如約定在行為失控或口不擇言之前,嘗試大聲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我生氣了,很生氣。”父母才能更好地關注到孩子的情緒變化。


積木育兒


一聽到哭鬧就會發火,這一方面說明自己的脾氣可能屬於那種很急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別的原因導致的這種情況的發生。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想通過自身的言語驚嚇或者自己的某些“權威”來試圖讓孩子安靜下來,但是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並不是我們能夠正常溝通的成人,所以說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是孩子哭得更加厲害,這樣的惡性循環,最終就會導致家長的發火。

所以孩子在哭鬧的時候,我們應當找到孩子哭鬧的原因,這樣,滿足了小孩,他自然就不會哭鬧了。比如說小孩哭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餓了,可能是因為想尋找關懷,也可能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這些都是孩子表達自己需求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要明白孩子是怎麼想的,然後再去做,這樣就會好很多。

不知道題主是父親還是母親,我覺得作為母親來說,可能耐受力更強一些,孩子哭鬧的時候,可以向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老人學習經驗,畢竟帶過孩子的長輩更有經驗。所以說在出現這樣的情況時,多向長輩求助。另外,還可以買一些關於孩子的書籍來讀,育兒心經,這樣就會更明白孩子的心思,處理起來會更加方便一些。

那麼聽到自己小孩子苦鬧就會發火,是不愛自己孩子的表現嗎?我覺得這並不是,相反,這可能是更愛孩子的一種體現。孩子的母親應當在此基礎上採用合理的方法,這樣才會使得自己和孩子生活能夠更美好。


鴨梨心理


對於想要的東西孩子往往是通過哭鬧來表達,看著他們流著鼻涕傷心欲絕的樣子,我們要麼妥協,要麼就是用家長的身份壓制,結果孩子要麼寵溺無度要麼“百毒不侵”。有沒有一種既能讓孩子不哭鬧,又能不傷害他們內心的做法?最好還能鍛鍊他的自控能力以及……情商,是不是要求有點多?沒關係我們來看看.......

“孩子天生好奇心強,而且自控能力弱,所以他們的慾望是我們無法控制和消除的。如果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這件事不可以滿足,那個不可以要上面,那麼我們永遠處在一個“火場”的狀態:不是急於撲滅孩子的哭鬧,就是忙於發洩我們的怒火。

但是如果我們提高一個角度思考:我們不去關注單個的不可預知也無法控制的事件(我們永遠不知道孩子下一個要的是什麼),而是把焦點對準他們要的方式——哭鬧(90%的情況他們都是通過哭鬧來要東西)。用很溫柔但很堅定的方式告訴他:哭鬧是沒有用的,請平靜下來我們再交流。”

上個熱栗子:2歲的小七愛吃煮毛豆,於是整個午飯期間她都在不停地剝毛豆吃毛豆,飯一口都沒吃。七爸一看這可不行,毛豆吃太多,於是警告她:“寶寶,不能再吃毛豆了,吃口飯!”但是小七才不管,繼續從菜碗裡拿毛豆。爸爸把毛豆碗挪開,小七一看,立馬扯著嗓子嚎叫起來,還隨手把勺子扔到了地上。爺爺一看這架勢,馬上拿了幾個毛豆就要遞給小七:“別哭別哭,就這幾個,吃完就別吃了。”七爸輕輕地推開了爺爺遞毛豆的手,很平靜但是充滿堅定地對小七說:“寶寶,你這樣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先平靜下來。”小七仗著爺爺在,對著爺爺更大聲嚎叫。七爸請已經吃完飯的爺爺離開飯桌,然後依舊平靜地對小七說:“寶寶,平靜下來我們可以好好商量,你求誰都沒用。”嚎叫聲持續了幾秒,突然就停了下來。小七眼角掛著淚花看著爸爸。

“寶寶,我知道你喜歡吃毛豆,但你吃得太多了……”話沒說完,小七的大號揚聲器又響起來。“你平靜下來,哭解決不了問題。”爸爸依舊堅定。小七竟然停了下來,這次雖然還帶著哭時的抽搭,但能看到她的下巴在往下縮,說明她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寶寶,你很棒,能夠嘗試著平靜下來(鼓勵)。現在爸爸給你留一個毛豆,等你把碗裡的飯都吃完,就可以吃這個毛豆了。剩下的毛豆爸爸拿走,咱們晚上還可以吃,好嗎?”小七理解了一下,然後居然爽快的答應:“好!”

但不到一秒又哭了!怎麼了?七爸繼續:“寶寶,平靜下來,好好告訴爸爸,怎麼了?”“我的勺子沒有了…”小七暫停了哭聲,告訴我們。“勺子沒有了撿起來就行了,對吧?(沒有批評她是她自己生氣扔下去的,否則又會引來她的不良情緒)”就這樣,後來小七一勺接一勺地把飯往嘴裡送(我們則在一旁不停鼓勵她吃得好),在吃乾淨碗裡最後一粒米飯後,她把勺子一放,高興地喊“吃完啦!毛豆!”七爸遵守諾言,把留下的那個毛豆遞給了她。那頓飯,終於以愉快的氛圍收尾。

總結一下:

首先,遇到孩子哭鬧,我們想到的是“平靜”——這個平靜不光針對孩子,其實對我們也是一個約束。當我們平靜下來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力量,有了這種力量的幫助,正在練習自我控制的孩子會更快平靜下來;其次,這樣和孩子交流,孩子學會了通過說話而不是哭鬧來表達自己,這樣潛移默化中他就學會了以更符合社會規範的溝通方式。


大視野育兒


孩子可愛的時候似天使一般,真恨自己當初怎麼沒多生幾個;可一旦發起脾氣來就變成混世魔王,此時的嘮叨、怒火真上難以平息,不經埋怨怎麼生了你這個討債鬼。

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和孩子鬥智鬥勇。孩子有脾氣是正常的,但要引導孩子正確宣洩,而不是蠻橫耍賴。

當孩子哭鬧時真的是考驗父母極限的時候,有時看著孩子哭鬧真恨不得抽他幾下。但每次在這個時候,都要忍住,深呼吸,告訴自己,如果今天你動手打了孩子,將來有一天孩子也會像現在動手你。實在沒忍住的對孩子大吼幾聲已經是極限了。

其實孩子用哭鬧的這種方式是為了吸引父母的關注,你越是過度關注,越讓他感覺這個方法好用;

但父母如果不用哄也不打,假裝沒看到,去做自己的事情,孩子一會就會自己爬起來了,不哭了;

等孩子哭完了冷靜下來再溝通,父母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問題,尊重他的想法,多給予指導而不是批評。

不知道我的觀點其他父母能不能認同,但我覺得父母不能讓孩子用哭鬧來成為她達成目的的殺手鐧。我經常會對兒子說,不要想著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要求,這點在媽媽這裡行不通,你願意哭那你自己哭好了;如果你願意心平氣和的跟我說你的要求,我們商量解決,沒準我還能幫你實現你的小願望。最後對於原則的性的問題父母要堅持,不能妥協;小問題可以放手,尊重孩子的想法。


父母世界


孩子太小,怎麼能打孩子呢,孩子哭鬧是有很多可能的原因的,家長要認真找一下孩子哭鬧的原因,到底是哪方面沒有滿足孩子。/<font>

寶寶哭鬧可能的原因:
1、缺

微量元素

,血鈣降低引起大腦及植物性

神經興奮

性增設導致寶寶

晚上睡不安穩

,需要補充鈣和維生素D,如果缺鈣,寶寶的滷門就閉合得不好;如果缺鋅,一般嘴角都會潰爛。
2、太熱、太冷
3、太乾燥,有鼻屎
4、睡眠前玩得太興奮,按時睡覺:在

寶寶入睡

前0.5~1小時,應讓寶寶安靜下來,睡前不要玩得太興奮,更不要過分逗弄寶寶。免得寶寶因過於興奮、緊張而

難以入睡

。不看刺激性的電視節目,不講緊張可怕的故事,也不玩新玩具。要給寶寶創造一個良

好的睡眠

環境。室溫適宜、安靜,光線較暗。蓋的東西要輕、軟、乾燥。睡前應先讓寶寶排尿。
5、注意肛門外有無蟯蟲。
6、很多媽媽看到寶寶晚上哭醒會以為孩子餓了,然後就給孩子餵奶,其實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這樣做反而會造成孩子有晚上睡醒了要吃奶的習慣。
7、積食、

消化不良

,上火或者晚上吃的太飽也會導致

睡眠不安

。建議喂粥、面等固體食物應在臨睡前至少兩三小時喂,睡前再喝一點奶。
8、母乳寶寶的戀奶。(這個很多母乳寶寶都存在的情況)
9、晚上一定要餵奶的話,要注意:
儘量保持安靜的環境。當晚上餵奶或換尿布時,不要讓孩子醒透(最好處於半睡眠狀態)。這樣,當喂完奶會換完尿布後,會容易入睡。
逐漸減少餵奶的次數,不要讓孩子產生夜間吃奶的習慣。
10、如果寶寶因為夜裡想尿尿就醒,本人覺得應該給他用尿不溼,這樣不至於因為把尿影響寶寶睡覺。如果有用尿不溼的話,一定是尿不溼包得太緊。/<font>

June137306028


嬰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尚未發展,哭鬧可能不僅僅是他們吸引注意,表達情緒的手段,可能更是他們遭受了來自體內或者體外的不良刺激,又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時的無奈之舉。

這些不良刺激給他們造成的影響可能是比較隱蔽的,因此題主可能會發現,即便滿足了孩子的睡眠或者飲食需要,哭鬧仍然不會停止。這時候,希望題主也要調整好自己的預設,不要先入為主地認為:“滿足基本需要的嬰兒就不會遭受其他不良刺激——他們應該表現良好——如果表現不良好,就是無理取鬧、和自己作對”,企圖用打罵來抑制哭鬧,宣洩自己的情緒和敵意,而是要好好關注嬰兒哭鬧背後的深層含義。

給題主介紹兩類哭鬧:(1)生理性哭鬧。原因有飢餓,口渴,睡眠不足,冷熱不當,體位不適,受驚嚇,衣服過緊、過多,尿布潮溼,蚊蟲叮咬和腸胃蠕動問題。這類哭鬧的特點是聲音響亮有力,精神、面色正常,持續時間不長。題主只要能消除這些不良刺激,孩子的哭鬧就能停止。

(2)病理性哭鬧。原因是內源性的,如腹痛,頭痛等。這類哭鬧的特點是精神不好,面色蒼白,常規的安撫手段,如餵奶或者抱起不能有效解決。題主可以考慮一下孩子是不是有病史,必要時做一定的醫學檢查。

還有一些判斷嬰兒哭鬧原因的技巧:(1)進食前或者午夜後哭鬧,可能是飢餓導致。

(2)進食或者哺乳時仍然哭鬧,可能是鼻塞、口腔問題。

(3)哭聲急迫時可能是缺氧引起的

(4)哭鬧伴隨著多汗、易驚可能是營養不良、鈣磷失調引起的

(5)哭鬧伴隨著扭動身體,皮膚潮紅灼熱,可能是特殊皮疹造成的。

此外,也說一下懲罰對於嬰幼兒的負面影響。

艾森伯格心理社會階段認為,嬰兒期(出生到1歲多),孩子面臨的危機是信任感和不信任感。如果題主動手打孩子,很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自己的願望得不到滿足”的認知,產生對父母的不信任感,從而影響孩子自我信念、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發展。這個階段,孩子已經開始認人了。題主不僅僅需要關注孩子的吃喝拉撒,還要通過持續的愛和關懷讓孩子形成對環境的信任感。

而且,懲罰會影響孩子安全型依戀(將照料者當成探索的安全基地,有父母陪伴時不認生,能夠大膽地去探索環境,慢慢變得開朗獨立)的形成。如果題主平時打孩子,沒有能夠充分、及時地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很可能會用極端的方式來應對照料者,比如用哭鬧、糾纏等來獲得情感支持和安慰。並且還可能在這樣的策略不奏效時,變得憤怒和怨恨。要明白,依戀的質量會影響孩子的內部工作模式和以後的成長。打罵不僅如埃裡克森所說般會讓孩子形成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還會讓他們形成消極的工作模式(我一無是處,被人嫌棄),影響他們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導致今後可能比較難以適應環境。

此外,懲罰只能很可能增加孩子的攻擊性,讓他們習得不良的應對策略,影響他們以後的人際關係。

可以看到,除了發洩一時的怒火,打罵對孩子的消極影響遠遠大於積極影響。

因此,題主可以嘗試做出的改變是(1)改變"在滿足基本需要後,孩子的哭鬧是無理取鬧,和自己作對"的預設

,降低對孩子的敵意和怒火,改變用打罵消除哭鬧的策略,找到造成哭鬧的真正原因並及時解決

(2)敏感、及時地察覺孩子的情感、依戀需要,讓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積極的自我信念,對環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從源頭上解決孩子用哭鬧獲取關注和情感支持的問題,幫助他形成積極、良好的應對策略


杏媽育兒


我家大妞三歲了,從來沒有打罵過, 大聲說話都很少,不過可能因為孩子也不大,也沒啥性質嚴重的問題。/<font>

還不是資深寶媽,也和大家聊下對這個問題的淺薄體會吧。/<font>

挺喜歡小孩的,年輕時無感,但自從當了媽覺得小孩子都特別可愛,看自己的孩子更是喜歡的不得了,覺得她幹啥都像個小天使,做出啥常人不能理解的行為都自有她可愛的理由。/<font>

嬰兒時期自不用說,哭鬧就是困了餓了身體不舒服或者想陪玩了,滿足需求就好,肯定不會想到打罵。/<font>

一歲左右開始有些小脾氣,我家娃開口晚但能聽懂話,我會經常和她說很多。比如不好好吃輔食,先是什麼大老虎嘴,火車進山洞之類的遊戲逗引她吃,再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引用看過的繪本中的故事飯菜有營養不能偏食才能長高高長漂亮,最重要的是會和她說,你是不是現在不餓不想吃飯呀,媽媽這次做的不好吃下次一定努力改進給點面子呀,或者太好吃了你想留給媽媽吃是吧,或者太心疼媽媽了怕媽媽做飯太辛苦是吧。她不會說出來的想法我幫她說出來,而且一定是善意的想法哦(因為她是我心目中的天使嘛)。發現多去嘗試猜測理解她的想法,而且都是正面的,她會很開心,吃飯也相對順利。如果說你為什麼這麼不乖讓你吃你偏不吃之類的多半是以哭鬧也沒吃幾口告終。/<font>

​/<font>

再大點到了兩歲多,逆反期,物權敏感期秩序敏感期都接踵而來。她變得會表達,也有更多想法的複雜小人兒,相處起來更有意思了。比如有一次帶她出去玩,吃著冰激凌走路不小心摔倒冰激凌也掉到地上,她大哭起來我心疼的不得了,忙放下手裡的大包小包蹲下抱住她,腿很疼是吧,她點點頭,冰激凌也沒有了好可惜啊我們再去買一個吧,她點點頭,哭聲止住了,但她仍然抽泣著大叫我不要我不要。路上很多行人側目,我覺得有點尷尬,但看著她委屈的小臉,想到她在家對自己玩具的擺放有點偏執的敏感期現象,看到她手裡拿著的冰激淋杯子和地上的冰激淋: 我們把冰激淋再裝進杯子裡好嗎?我從包裡拿出紙巾,很多紙巾,和她一起把一大坨冰激淋連同本來髒得發黑的行人道一起擦得乾乾淨淨,把沾滿冰激淋的紙巾放進冰激淋杯子,看著她跑到旁邊的垃圾桶丟進去:寶寶真講衛生,還有公德心,要把路擦乾淨。她聽我這樣說完又像只快樂的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了。從她摔倒到丟冰激淋杯到垃圾桶估摸著少說有十分鐘吧,路上行人走過無數,我挺為她驕傲的。不過回頭想想如果當時只覺得尷尬,沒有耐心的理解她,說出給你再買冰激淋了還哭鬧什麼這種話,她可能不會輕易從不開心的情緒走出來,後來還主動說不用再買冰激淋。/<font>

那天回來,我把這次冰激淋事件定性成愛護公共環境,和姥姥姥爺爸爸在她面前添油加醋的說了好幾遍,她還厚臉皮的說媽媽再說一遍吧。想她一定感受到了我的認可和理解,以後會做的更好吧。/<font>

​/<font>目前孩子剛上幼兒園,老師反應她適應很好,情商高,會主動和同學分享玩具,有小朋友哭她會過去勸說我們一起玩吧,不哭了好嗎?平時和我們相處有小情緒小脾氣小哭鬧,我的理解和勸說她都很買賬。

繞回問題,對於我家這個娃,我的答案是,孩子的教育不用打罵,家長能做到: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發自內心的愛,充分的共情,理解,相信孩子是個好孩子,積極正面的引導,哭鬧也認為她有值得哭鬧的理由,認真細緻的誇獎,加上溫柔的堅持。/<font>


大玉米Jamie


本問題下絕大多數回答都事先預設了立場:孩子是善良純潔的小天使,一定是家長的一些錯誤才導致了孩子當前的問題。

要麼是批駁家長一番順便再灌個雞湯了事;要麼一言不合就要講故事;要麼乾脆就是直接把育兒書章節直接搬運;還有因為家長不會帶孩子就上升到民族以及國家的劣根性上,真是醉了;就是不正面回答問題和解決問題。

知乎親子育兒話題下的這股答題的鬼風氣,真是夠了,今天就開一次群嘲。我就不信國外的家長還天生就會帶孩子。我覺得吧,那種引經據典貌似說得很有道理,但是正常家長看完後也不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做以及做多少的答案.....

說的好,但是這毫無意義! ----------伊利丹-怒風

其實對於絕大多數家長來說,頭一遭不會帶孩子不理解原理都是正常現象(包括國內外),不會帶是正常的,不會帶沒什麼大不了的,沒必要因此有負罪感。會帶的才是少數派。

我們可以把問題弄得更簡單更純粹一點----孩子不餓不冷無任何不適就是一直哭鬧怎麼辦?我來正面回答。

首先分析問題:1歲多2歲又不到的孩子理解能力是比較低的,並沒有那麼複雜的思維模式。也不存在什麼無理取鬧。因為沒有語言,所以哭鬧也只是一種表達。題主的想法可能就是正確的,孩子哭鬧很可能就是為了耍你玩。因為看著一個很大的人表情急躁,不停的發出各種聲音,晃來晃去對於這個年齡孩子的感官上來說“十分有趣”。

我可以舉個例子,其實有很多孩子不僅僅是會哭鬧,有些孩子還特別喜歡丟東西,其實是同理。孩子丟,家長只能去撿。然後再丟再撿,無限循環。因為看著一個更大的人晃來晃去,並且可以被自己控制行為十分有趣並且有互動,僅此而已。只要家長通過撿東西互動了,就會強化這個行為。至於家長累不累,這個丟的東西貴不貴,這個地方能不能丟。孩子根本不可能去考慮這種事。

而題主這個孩子生活需求上也基本滿足,也不存在環境不適宜的大前提下,那這個哭鬧也不代表“害怕 傷心 沮喪”等哭泣所具有的情緒,所以這種情況的哭鬧,根本就不是想要安撫,也沒法安撫。所以我反對本題下各種建議花式安撫的答案。在我看來簡直是頭疼醫屁股。

當然了,其他答主也提到也有可能出現的極少數情況有沒有這種可能呢,當然有了,這個栗子舉得沒毛病。而我的建議依然是不去考慮這種極小概率原因的可能性。因為就像這個例子裡所說:

我更不認為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摸索來找到癥結並制定解決方案。

由於家長和孩子為社交對象,要控制孩子的行為必須要先控制自己的,按照原理可以判斷出孩子下一步出現的行為,並且提前做出應對,你就會像瞭解對手意圖的棋手一樣,不會驚慌焦慮。所有和答主類似被自己孩子(1歲半--4歲)哭鬧所困擾的家長,我建議試試我的方法。

第一步:不如沉默。孩子哭鬧的家長應該具備的第一條件反射應該是“閉嘴”。因為低齡兒童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是根本不會去聽你在說什麼的,至於你說的有沒有道理,話術多麼精美。who care。如果這個孩子有語言(2歲半-4歲),可能會靠近你,一邊哭一邊拉著你胡言亂語問東問西。這更考驗家長耐心的關鍵時刻,絕對不要回答孩子的任何問題,更不要接話茬,而是繼續沉默。如能堅持10-15分鐘你就成功了百分之三十。安撫不如沉默,講道理不如沉默,談戀愛不如沉默。第二步:控制表情。孩子在哭鬧時,通常會尋求與家長視覺交流。也就是說孩子會一邊哭一邊看你,如果你背對孩子,孩子甚至可能會走到你視線範圍內繼續哭。因為孩子需要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影響到了你,如果你的情緒被影響,那孩子的目的就達到了。同時“哭鬧”技能被強化。“下一次哭鬧強度+1”。所以面對孩子的哭鬧,家長應該做到面無表情甚至微笑,彷彿孩子根本沒有在哭一樣,由於不能干擾和操控到社交對象,這對於孩子來說“哭鬧”這個行為的意義就顯得不是太有必要了。之後這個行為出現的概率便會逐步降低了。而且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不存在道德概念,也就是說某個行為不存在“應不應該”,而是“能不能”。能而且有用就一定會繼續,他們也更會優先選擇有成功經驗的行為。所以家長在面無表情的情況下可以心理默唸這句話:

第三步:轉移注意力。一般來說,在第一步和第二步都完成的比較好之後(10-15分鐘)。也就是基本上冷處理結束,孩子的哭鬧聲音逐步變小之後,你可以觀察到孩子會有一個困惑的表情。而這個信號就是完成整個處理流程的關鍵。這時家長只需要走到房間的另一端(要在孩子的視線範圍之內),拿出孩子平時最喜歡的玩具或者零食,或者自己乾脆拿出IPAD看動畫片。只要弄出聲響,孩子一定會被吸引過去,這時你可以拿著玩具OR零食問孩子:吃(玩)嗎?這時你們就一起玩一會,等孩子徹底消停之後,你就可以走開或者和孩子愉快的玩耍了。然後你們當做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該幹什麼幹什麼END....

注意事項:在整個執行過程之中,一定要防止其他家人的中途干擾,比如爺爺奶奶一聽孫子哭就飛奔而來這種情況。所以呢,在處理前儘可能就留下一個互動對象(家長自己)。如果人多容易壞事,那就下次再說。原則上最好孩子的教養者(家裡所有人)都保持統一,如果不能就要減少在執行流程時出現的人。一般來說根據孩子能力不同,整個流程最好完成5-15次。如果每天一次的話大概半個月以內吧,孩子越大能力越高需要的次數就越少。我相信你孩子以後類似哭鬧出現的概率會大大降低。(同時這個流程前提是排除了孩子餓了渴了尿了之類的生理環境上不適的原因,純粹就是鬧你,看起氣急敗壞的樣子很好玩,或者一定要達到某個不被允許的目標。)

當然了知乎兒童教育心理話題下也存在著所謂的“政治正確”。那就是無論什麼情況,都不能說孩子不對。孩子錯了一定是家長不對 老師不對 阿姨不對 長輩不對甚至同學不對。而對我而言孩子只是一個更為單純的存在,既不是惡魔更不是什麼天使。並沒有什麼對與錯的區別,更不會對自己行為劃分一個明確的界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