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改革摧毀了自己締造的復興大業,淺析王莽貨幣改革的是是非非

王莽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大好,一直被後人以“篡國大盜”相稱。其實都是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需要,硬潑在王莽頭上的汙水,假如新朝不是曇花一現,恐怕對王莽的評價就會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其實,王莽是一名有偉大理想的政治家,他一生進行了多項改革探索工作,力圖革除西漢末年以來的種種社會沉痾,重現“周公盛世”的局面。可惜的是,他的改革大多脫離現實,又得罪了既得利益階層,導致功虧一簣。

改革摧毀了自己締造的復興大業,淺析王莽貨幣改革的是是非非

王莽

尤其是貨幣改革,王莽先後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貨幣改革,結果全部以失敗告終。貨幣改革的失敗,加劇了經濟秩序的混亂,也讓無數商人和百姓破產,直接導致了社會的動盪。

那麼,王莽為何要進行貨幣改革?他的四次貨幣改革都改了些什麼?為什麼四次改革都失敗了?貨幣改革的背後,又有哪些政治背景呢?

四次貨幣改革,王莽都改了什麼?

王莽的貨幣改革,一次在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三次在新朝建立後的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二年(公元10年)和天鳳元年(公元14年)。七八年間四次改革,頻次之密集,歷史罕見。

  • 第一次貨幣改革:增發大錢、契刀和錯刀幣

西漢自漢武帝后,以五銖錢為統一流通貨幣,五銖市值五文,亦稱五錢。除了五銖錢,還有非主流的“金”,一斤金市值一萬錢。從五銖錢到金之間,跨度太大,而且金的面值太大不常用,這種貨幣結構,其實對市場經濟活動,是非常不利的。

王莽第一次貨幣改革,在保留五銖錢的基礎上,增發了大錢,面值五十文;契刀五百,錯刀(以黃金嵌字,亦稱金錯刀)五千。

改革摧毀了自己締造的復興大業,淺析王莽貨幣改革的是是非非

契刀和錯刀幣

這次貨幣改革有一個歷史重大創舉,即從“重量”衡量價值,到“面值”衡量價值的轉換。古代的貨幣大多以貴金屬製成,重量即代表了貨幣本身的價值,而我們今天貨幣就是典型的以“面值”代表價值。

顯然“重量”代表價值,造成了古代貨幣的難以突破的缺陷。比如重量太大,難以攜帶。同時從五銖錢到一金之間跨度太大,兌換困難。

王莽的第一次貨幣改革,就是為了解決以上兩個問題,他引入的“面值概念”超越了古代經濟學範疇,理念很超前。

  • 第二次貨幣改革:廢契刀和錯刀幣,增發一銖錢

第一次貨幣改革並不成功,原因我們一會兒再說。新朝建立的當年,王莽又開始了第二次貨幣改革,這一次他廢除了契刀和錯刀幣。同時被廢除的還有流通了一百年多年的五銖錢,而保留了第一次改革發行的大錢,另外又增發了一銖錢。

據專家測算,漢代的一文錢的購買力,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五元錢,一枚五銖錢就相當於二十五塊錢。

顯然,以五銖錢為最小貨幣單位,這個面值太大了。第二次貨幣改革,在對第一次改革糾偏的同時,又貼近經濟生活,推出小面值貨幣,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改革摧毀了自己締造的復興大業,淺析王莽貨幣改革的是是非非

大錢

  • 第三次貨幣改革:發行“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代替原有貨幣
  • 僅僅過了一年,王莽又對第二次貨幣改革全面推翻,推出了全新的“五物六名二十八品”貨幣體系。這次貨幣改革力度最大,完全是對以往貨幣制度的推翻重建,也是對社會經濟活動遭難深重的一次改革。

    本次貨幣改革,推出由五種材質製造的六大類貨幣,即金(一種,一斤值萬錢)、銀(二種)、龜甲(四種)、貝(五種)、錢(六種)、布(十種),共計二十八個面值,統稱“寶貨”。

    金和錢是當時流通貨幣(金被稱為“上幣”,錢被稱為“下幣”),王莽在原有兩種錢幣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四種面值。布幣並不是用布做的錢幣,它的材質也是銅,形狀像個鏟子,所以也叫“鏟布”,設置了十個面值。銀作為貨幣,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歷史舞臺,但顯然沒有流傳,所以面值情況不詳。

    奇葩的是,龜甲和貝這兩種中國遠古時代的貨幣竟然重出江湖,而且人為地規定了九種面值。

    • 第四次貨幣改革:發行貨布和貨泉

    最後一次貨幣改革,王莽除了強調對難以推行的“金銀龜貝”加大力度外,將錢和布全部廢除,新發布重二十五銖的貨布,和重五銖的貨泉。也就是說將第三次改革的十六個面值的銅錢,縮減成兩個面值,總品種從二十八個面值,縮減為十四個。

    改革摧毀了自己締造的復興大業,淺析王莽貨幣改革的是是非非

    鏟布

    為什麼四次貨幣改革都失敗了?

    這四次貨幣改革都以失敗告終,從經濟學角度看,王莽的貨幣改革是有積極意義的。假如他的改革能夠成功,對經濟的推進作用無疑是巨大的。但是從現實角度看,他的貨幣改革無疑犯了以下三個致命的錯誤:

    • 其一、歷史條件的侷限性,註定了當時還不具備,貨幣衡量從“重量”到“面值”轉化的條件,他的改革過於超越歷史條件

    古代的貨幣為何會被“重量”侷限?原因就是現代貨幣的“面值”是有條件的,它需要強大的國家信用和貴金屬儲備做保證,老百姓才有可能接受“一張紙”所代表的價值。也就是說,在國家的儲備庫裡,有等同於“面值”的貴金屬在那裡放著,你可以隨時把紙幣所代表的的貴金屬兌換走。

    離開這個保證,就會出現貨幣的“價”與“值”的嚴重偏離。比如第一次改革發佈的大錢,它的重量是五銖錢的兩倍,那麼它的價值就應該是十文錢,而事實上,它被賦予了五十文,價值虛高了五倍。

    在交易中就會出現如下滑稽的情形:甲拿著大錢跟乙購買商品,乙說我不要大錢,你拿一銖錢吧。甲會一瞪眼:你以為我缺心眼吶,一枚一銖錢融化成銅,幾乎可以鑄造成一枚大錢,利潤翻了將近五十倍,一銖錢我還得自個兒留著呢!

    改革摧毀了自己締造的復興大業,淺析王莽貨幣改革的是是非非

    王莽

    歷史的侷限,導致了貨幣的“價”與“值”的對等性無法打破,強行讓老百姓接受價值虛高的貨幣,其實本身就是以違背市場規律的行為,解決市場問題,哪能行得通?

    • 其二、貨幣的實用性決定了它必須簡單,繁多的品種和麵值,既不具備簡單原則,又抓不住經濟問題的關鍵點

    在電子貨幣流行之前,我們的貨幣品種只有兩種,面值也不超過十種,而我們的經濟總量是古人的若干倍。王莽一下子搞出六個種類,二十八個面值,不說對文化素養偏低的古人,即便是今天的人恐怕都要發懵。他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衍生出了更多的問題。

    以王莽的四次貨幣改革來看,大錢和一銖錢的發行其實是有意義的,國民經濟活動的重心,也就體現在這個區間。倘若王莽在不改變五銖錢的前提下,只增加一銖錢和大錢,雖然看起來不完美,但無疑抓住了關鍵點。

    • 其三、改革設計不嚴謹,輕率地重複推出和廢止,加劇了人民對貨幣的不信任感,也摧毀了市場經濟基礎
    改革摧毀了自己締造的復興大業,淺析王莽貨幣改革的是是非非

    王莽

    這一點最要命,本來貨幣改革,就是與國計民生關係最密切的市場行為,一點點的波動都會影響老百姓的生計,何況他推行的“面值”衡量價值,更是離不開國家信用。而王莽的貨幣改革,竟然在七八年內反覆推倒重建,每一次貨幣改革,就意味著有一批人淪為受害者,信用體系被破壞,反過來又加劇了後期改革的難度。

    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個體受到衝擊,也就意味著經濟基礎的動搖,甚至崩潰!據《漢書》記載,因為不合理的貨幣政策,出現了眾多私鑄錢幣者,官府屢屢打壓,甚至採用連坐的方式,也不能禁止。

    手上拿著價值很高的一銖錢,趕緊融化了鑄成大錢。手上拿著大錢要趕緊花掉,花不掉可能就砸手裡了。這種情況下,越是遵紀守法越倒黴,老百姓能不破產嗎?經濟能不崩潰嗎?

    王莽貨幣改革的政治背景

    有一個疑問,王莽的貨幣改革,為什麼顯得那麼“低劣”,甚至笑話百出?僅僅是因為古人的認知侷限嗎?

    顯然不是,新朝的貨幣改革,其實還有很深的政治背景,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改革摧毀了自己締造的復興大業,淺析王莽貨幣改革的是是非非

    新朝貨幣

  • 其一、貨幣改革是託古改制的政治需要,不單純是經濟活動
  • 貨幣改革只是新朝改革的一部分,所有的改革設計,其核心是以《周禮》為藍本,以古制為依託,改革社會弊端。因此,貨幣改革的經濟學意義只佔很少的部分,其政治意義更重要。

    王莽為何在建國的當年就推出貨幣改革?原因就是新朝代替了西漢,從政治角度,新王朝必須以“天命理論”,驗證新王朝的合法性。比如為何廢除契刀和錯刀幣?王莽的解釋是:

    “今百姓鹹言皇天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夫‘劉’之為字卯、金、刀也,正月剛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博謀卿士,僉曰天人同應,昭然著明。其去剛卯莫以為佩,除刀錢勿以為利,承順天心,快百姓意。”

    因此,不光刀幣要廢除,連剛卯配飾都不允許戴。由此可見,新朝貨幣改革其實是政治先行。

    • 其二、貨幣改革也是扭轉奢靡逐利的風氣需要,但走向極端復古的岔路
    改革摧毀了自己締造的復興大業,淺析王莽貨幣改革的是是非非

    新朝貨幣

    新朝貨幣改革最奇葩的行為,就是“龜貝”重出江湖。龜貝作為貨幣,是原始部落社會生產力低下的產物,新朝的官員們為何鬧出這麼大笑話呢?其實這就他們不懂經濟學,走向了岔路。

    其實關於恢復龜甲和貝為貨幣的言論,在西漢一直就沒停息過,當年師丹就因為龜甲和貝能不能做貨幣的討論,而得罪了漢哀帝。漢元帝時期有個大學問家貢禹,也多次上疏希望恢復龜貝為貨幣。他的理由是,古人不以昂貴的金屬為貨幣,所以人民不會產生逐利之心,現在用金和銅作為貨幣,老百姓為利益所惑,成天想著開礦鑄錢,人心就敗壞了,社會秩序敗壞的根源就在這裡。

    社會風氣的變壞確實是西漢末年的病根之一,但是跟貨幣的材質有多大關係呢?貢禹的話實在是愚不可及,純粹以道德的視角看待經濟問題,就像在哈哈鏡前照鏡子,不出么蛾子才怪。

    新朝的改革,看穿了弊病所在,卻開錯了藥方!

    • 其三、儒生政治的迂腐,在貨幣改革中一覽無遺

    從新朝的貨幣改革,我們明顯可以看到他們追求完美的理想主義影子。眼睛緊盯古制不放,泥古不化;具體執行求完美,遠遠脫離實際使用價值。

    改革摧毀了自己締造的復興大業,淺析王莽貨幣改革的是是非非

    王莽

    造成這個後果的原因就是,新朝本質上是儒生政治,政權的核心,是由一群有著遠大理想和抱負的讀書人組成,他們往往能看到社會矛盾的癥結,卻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現實的放大鏡面前,他們可憐的理想,幻化成“迂腐”二字!

    結束語

    其實,西漢滅亡的根源絕不在貨幣問題上,貨幣對經濟的影響存在,但不大。貨幣改革,既不重要,也不緊急,一群志大才疏的腐儒,以政治先導的眼光,胡亂出招,把一個感冒病人,生生治療成垂危狀態!

    貨幣改革,就是新朝無事生非的自尋死路!

    改革摧毀了自己締造的復興大業,淺析王莽貨幣改革的是是非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