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推薦丨蘆詠莉:守好底線,勇敢說“不”——學生異性交往中的“自護”教育策略

推薦丨蘆詠莉:守好底線,勇敢說“不”——學生異性交往中的“自護”教育策略

每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有著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其中之一就是性別角色。在人類生生不息的繁衍發展中,男性與女性各自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彼此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同時,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演變中,人們對男性和女性的社會行為又表現出迥然不同的期望。如,溫柔、體貼是女性的標誌,而粗獷、豁達則成為男性的標誌;女生從小喜歡玩過家家、毛絨玩具,喜歡蕾絲花邊、花裙子,男生從小喜歡戶外奔跑、車刀槍玩具,喜歡拼插與拆裝。

這其實都是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們逐漸演化出來的男性與女性的行為特徵。也正是有了這些差異,這個社會才顯得繽紛萬千,充滿著驚奇和驚喜。

與此同時,衍生出一個重要的課題,即男女生的性別教育及其相應的自護教育。男女生的性別教育非常重要,它包括男女生的生理衛生差異、心理衛生差異、行為差異以及相應的道德要求等。

性別教育可以是刻意的,如開設課程或者進行專題教育;也可以是自然發生的,即伴隨我們日常生活中自然發生的事情隨時隨地進行,如爬山時會說“呵,這點困難哪能難倒我們男孩子呢”,希望同學互助時會說“男生要幫女生拿一會兒,體現男子漢氣概啊”,也會說“有好吃的,女生別忘了分男生一些,要相互照顧哈”,還經常會針對一些特別情況說“要有女孩子的樣子”、“要有男孩子的樣子”以及“男兒有淚不輕彈”等等,都是自然狀況下發生的性別教育。

至於性別教育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個人覺得其實從一出生,甚至從受孕後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就開始了。也就是說,教育並不是僅僅取決於教育者的主觀意願,還受到被教育者特徵的影響。

當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男是女時,父母自身對性別的認識和期望就會不自覺地影響到親子互動的每個方面。比如,父母在給孩子買衣服時所選的顏色、款式,給孩子選故事和音樂時的主題、內容,給孩子選玩具時的類型、材質,等等,都不自覺地帶出了對性別的期望,不自覺地踐行著性別教育。只是,這些未必都上升到意識之中。

當然,也有很多是有意識的性別教育,比如要求男孩子要站著撒尿、女孩子要蹲著撒尿等等。也有國家提出在孩子4歲時,異性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洗一次澡,使尚未建立性意識的孩子在一種自然的狀態下,能接收到關於不同性別人體外形結構差異的直觀信息,作為性別認識的重要方法。

到青春期,即以第二性徵發育為界,這時通常會開展比較集中、指向明確的性教育。性教育和性別教育並不完全相同。性教育只是性別教育的組成部分。

在上述這些性別教育中,有一項內容非常重要且必要,即基於性別的自護教育。它包括衛生清潔的教育,避免運動傷害的教育,還有人際交往中的自護教育。

衛生清潔,主要是指要教給孩子定期經常清洗陰部,保障其健康發育的良好習慣。男孩子也需要如此。通常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職責。

避免運動傷害,是指在遊戲或者體育運動的時候,要關注到對男女生陰部和女性乳房的可能傷害,要教給孩子如何避免或者自救的方式方法。如騎自行車、騎馬等的摩擦損傷,球類運動時的直擊傷害,摔跤、擊劍等近身搏鬥時的誤傷,等等。通常,專業的機構、專業的教練對此都有專業的瞭解和足夠的經驗,他們會及時提醒、教育和幫助孩子。

由於衛生清潔教育和避免運動傷害教育都是在特定環境、特定情境中發生的,所以相關的自護教育比較明晰,也更容易把握。而人際交往中的自護,由於涉及情境相對寬泛,其教育也就更具挑戰性。

人際交往中的性別自護教育,其本質是一種“底線教育”。即,無論身處什麼樣的人際交往中,都不能突破最後的底線。也就是,要守好底線。這對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而言,尤為重要。

那麼,基於性別自護的需要,其底線到底是什麼呢?

一、建立隱私及隱私保護的概念

從小就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一些不能被人隨便碰觸的地方,也有一些不能隨便和人談論的話題,這就是隱私。一般來說,只有你最信任和最親密的人,才有可能碰觸、談論你的隱私。醫生是特例,但也必須得到你的允許才行。還有,在你沒有長大、沒有獨立成人之前,即使去看醫生,也必須要有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陪同,才能做涉及隱私的必要檢查,等等。

隱私教育的關鍵,其實是在培養孩子的權利意識,同時確保這個社會是在尊重孩子尤其未成年人正當權益的基礎上進行運作的。這是底線中的底線。

所以,如果孩子不同意,那麼即使是父母,也不能隨意觸碰孩子的隱私之處,不能隨意談論涉及孩子隱私的話題,否則都是對孩子的不尊重,甚至是侵權和妨害。這也是對孩子進行的自尊教育,是對孩子進行獨立人格培養的重要組成。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避免在西方國家多發的家庭中年長者對年幼者的猥褻與性侵害事件的發生。

二、設立身體範圍的底線

最簡單的思考就是:在公眾場合,穿衣時能夠穿到最少時所遮蔽的範圍,即為身體範圍的底線。顯然,泳衣是最直觀的形象判定,也最容易使孩子瞭解並記住這一身體範圍之底線。而且男女生不同。

女生分為上身和下身,男生以下身為主。這和第二性徵的發育無關。也就是說,女孩子的胸部和陰部,男孩子的陰部,無論孩子是否足夠成熟到出現第二性徵,都是不能被隨便觸摸的。當有任何人,只要是有意識地觸摸這些地方,尤其是反覆觸摸,並且伴隨有奇怪的表情和語言,都是絕對不被允許的。

父母或者老師要將這個底線清晰地告訴孩子,並且告訴孩子,一旦發生這些情況,就要馬上告訴父母或者父母委託的臨時監護人,或者他/她身邊最信任的成年人,請求保護。接下來,父母將會全權處理,並最終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解釋。

通常,關於身體範圍底線的教育,實施時要自然一些,可以結合游泳課進行,也可以結合沐浴的時候進行,需要反覆、多次提醒。家庭要有意識地配合學校的教育,即要尊重異性子女在父母面前的穿衣方式,確保孩子的自護意識深入其心,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至於如何識別被猥褻或者被侵害行為,以及一旦發生該如何應對等,無論是在課堂上告誡學生,還是在私下裡告誡孩子,表情都要鄭重、嚴肅,使學生或孩子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達到告誡的目的。通常不需要反覆提醒,否則容易人為地將事態嚴重化,尤其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可能還會造成某種驚嚇。對於個別特殊的學生,可以採取私下多次提醒的方式。

三、設立社交行為的底線

主要是通過幫助孩子識別親密關係中的行為方式,從而建立起社交行為的底線。

人類的交往方式與各國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因此識別是否屬於親密關係的行為方式時要兼顧到國情的因素。比如在中國,擁抱和親吻,都是屬於親密關係下才有的交往行為,只屬於普通關係的社會場合中少見這樣的交往行為,即使是熟人之間也非常少見。但在不少西方國家,擁抱和親吻卻是較為常見的熟人之間的問候方式。

因此,要告知孩子,如果有人以這種行為方式對待自己,尤其並不是來自親密的家人,尤其還同時伴有不被允許的觸摸、奇怪的表情和語言,那一定要迅速掙脫,想辦法離開,並且馬上告知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尋求保護。

除了親吻、擁抱,還有一些比較模糊的臨界行為。比如,目光總是停留或反覆遊移在不被允許觸碰的身體範圍之內;不斷地觸摸腦頂或者後背,或者不斷握住肩頭,或者不斷碰觸大腿甚至大腿內側,等等。如果這時還伴有一些奇怪的表情和語言,那通常也是“危險”的,應立刻有所警覺,並做好隨時撤離的準備。同樣,需要在第一時間告知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

表達友善且安全的行為方式,通常包括握手、碰觸肘部或者上臂外側,還可以碰觸膝蓋但避免膝蓋以上。這都是安全的社交行為。所以,社交行為的底線,一是來自於明確的碰觸範圍和碰觸方式,二是以當事人“舒服”或者“不舒服”的感覺為界限。凡“不舒服”者,均可被定義為冒犯,嚴重的甚至可被定義為侵害、猥褻等不良行為。

四、設立社交場所的底線

這和孩子的年齡大小無關,即使是沒有出現第二性徵的孩子,也要注意避免參加那些缺少負責任的成年人監管的社交活動,避免去以異性為主、自己容易落單的社交場所,避免去和某位異性單獨在一起的封閉空間,更不能去不適合未成年人逗留的娛樂場所。

如果前期防範意識不強,已經進入到上述這些社交場所,那首先要選擇儘快離開,其次可以借“與家人通話”的方式來“警告”可能的不良企圖。通話時,要告知家裡人自己在哪裡,預計何時離開,甚至可以要求家裡人來接。這個電話最好是當著這些社交同伴的面撥打,這對於那些蓄意有不良企圖的社交同伴而言,無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警告,也為後續能安全順利地離開埋下伏筆。

最後,就是要儘可能減少社交空間的封閉性和私密性,如打開門戶、不斷點餐增加服務員進出的頻率,或者直接提出更換地點,等等,來進行有效的防範。

可能還有一些底線需要考慮,然而在我看來,上述四條是必須的。做到了,則可以最大化地減少被性侵害的幾率。至於能否做到切實遵守這些底線,尤其當被觸犯了這些底線時,是否能勇敢地說“不”,則和孩子是否擁有自信、勇敢的品格有著很大關係。

通常,安全感強的孩子自信、勇敢,否則容易自卑。自卑的人,由於自我概念很差,不相信自己可以保護自己,不相信自己值得被信任,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好好愛護,所以有時會選擇自暴自棄,放任傷害發生;有時會因怯懦退縮而不敢自護,繼而任傷害發生;有時也會因賭氣或者急於證明自己,放任自己走入危險的境地而最終無法自救。這些孩子,即使察覺到底線被突破,通常也無法勇敢地說“不”!

所以,教育並引導孩子繞開被性傷害的泥沼,不是簡單地設立“底線”即可,需要從根本上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讓孩子懂得自尊自愛、自強不息。這才是關鍵。

傷害一旦發生,後續跟進處理以及最終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非常必要,而且同樣具有值得探討的教育性。

在跟進處理中,首先要避免事態擴大化,一定要在最小的範圍內處理,避免更多不相干人員捲入。通常不相干人員不具備同樣的感同身受,也不具備專業素質和訓練,難免會誇大其詞,甚至鬧得沸沸揚揚,這對孩子日後繼續正常的生活是一種極壞的影響。

其次,對作惡者一定要嚴肅處理且嚴懲不貸。一旦查清情況屬實,無論怎樣低調處理,對於作惡者都絕不能姑息或遷就,一定要予以嚴厲懲罰。否則,當事的受害者以及未來更多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將無法得到保障!這是絕對不可以討價還價的部分,也是國家法律嚴厲打擊的重點工作之一。

再次,要始終關注當事孩子的感受,要以其切身利益和未來發展為第一要務。尤其在給孩子合理解釋的時候,一定要明確肯定孩子的勇敢,明確告知孩子事實的真相:是誤會,還是一種不可饒恕的“錯誤”。並且要告知孩子處理的結果。當然,要用孩子能懂的語言。比如,為了不讓更多的小朋友感受到“不舒服”,能每天快快樂樂地上學,要告訴孩子,這樣的人不能再當老師,他已經被責令離開學校,去接受再教育了……

最後,還需要和當事孩子再次澄清這些底線,並看著孩子的眼睛肯定地告訴孩子:“發生這些事情我們感到很遺憾,也很抱歉,但是你沒有任何錯誤,有錯誤的是那些人。你不但是個好孩子,還是一個勇敢的好孩子,因為你的勇敢,使得更多的孩子在他們的學習生活中得到了保護,可以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謝謝你!同時,相信你也會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快樂,獲得更大的進步……”

因為很多孩子在這種時候都會懷疑:是否因為自己做錯了,才導致出現了一些“不好的”結果。所以,家長、老師和所有孩子信任的人,都要不斷地向他保證,強化他是個“好孩子”的概念。這不但有助於孩子儘快從所受的傷害中平復出來,而且能夠順利開始以後的正常生活。所以,在處理和善後過程中,周遭成人的心態、處事方式,都將起到一個很積極的暗示作用和很好的示範作用。

為確保孩子的身心健康,讓我們一起教孩子學會“守好底線,勇敢說不”吧。

推荐丨芦咏莉:守好底线,勇敢说“不”——学生异性交往中的“自护”教育策略
推荐丨芦咏莉:守好底线,勇敢说“不”——学生异性交往中的“自护”教育策略

欄目:我該怎麼辦

作者:蘆詠莉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現為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

MO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