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父母都走了之後,兄弟姐妹就散了”基本不來往了,是真的嗎?

郜素清


父母在,人生尚有去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我有一朋友,她有三個哥姐,在父母活著的這些年,他們四兄妹感情非常好,因為她哥哥一直與父母同住,所以他們一星期至少聚會三四次。逢年過節,大家在外野炊,帶著孩子,包著餃子,切好水果,開心地爬山、泡溫泉、打麻將,日子過得好幸福。前兩年,父母相繼離世,她消沉了很長時間。她說,她經常一開車就開到父母居住的地方,到了門口,突然想起,父母都不在了,只有大哥大嫂住這裡,她鼻子很酸,覺得進去也沒什麼意思了,然後調頭回家。

她告訴我,以前父母在,每星期都想著要去看望父母,去父母家就像在自己家一樣隨意,穿著睡衣、拖鞋到處走。現在,父母家已成哥嫂家,去了,也不知講什麼,偶而一次家庭聚會,也沒以前那樣牽掛而暢所欲言了。她說,人生少了樂趣,沒有父母的日子,自己時常很孤獨,時常回憶父母,有時想著想著淚就流了下來。

還有一個朋友,在珠三角工作,她有三個哥哥。逢年過節,她帶著老公孩子回父母家住,哥嫂相繼回來,大家一起談天說地,其樂融融。父母過世後,房子已出售出去,她回來只能住賓館,與哥嫂之間總有太多客套話,她漸漸不回來。三個哥哥同在一個城市,來往愈發少了,連家族微信群互動也越來越少。年三十,幾兄妹都去了外家過節,聚會基本沒有。她嘆口氣,說父母不在了,家也散了。

我們總在感嘆世態炎涼,其實很多時侯,我們自己也將自己困在局裡了。父母總有老去那天,總要離開我們,當父母淡出我們的生活圈子,我們還有兄弟姐妹,還有很多的親情存在。我們應主動打破僵局,主動約自己的親人聚會,像父母在世一樣。我們也應主動營造父母在世的樣子,與自己兄弟姐妹暢所欲言,這時家庭的老大就應承擔父母的角色,長兄為父,將家的凝聚力發揮出來,讓兄弟姐妹有一個休憩的港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