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在現代社會,能成為首長的衛士,絕對是一件榮耀的事情。在幾百年前的大明王朝,成為類似職能的武裝家丁就更是如此了。作為當時將領的私人部隊,他們不僅要護衛主人的安全,更是在無形中成為了軍隊裡最有戰鬥的部分。在這個軍事實力極度羸弱的朝代,撐起了王朝武裝力量的半邊天。

雞肋的王朝軍隊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紅巾軍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蒙元徹底崩潰的結果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規模龐大的明朝軍隊,那便是食之無味而又棄之可惜。自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基本軍政制度開始,他就不曾料到自己的小聰明會釀成苦果。堂堂大明王朝的軍隊,居然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戰鬥力衰減最迅速的一支。

要理解明軍的戰鬥力低下之謎,我們還應該從對其有深刻影響的元朝說起。自忽必烈攻滅南宋以來,元朝軍隊就一直面臨一個苦不堪言的問題:兵力不足。一方面是蒙古世界征服者心態下的星辰大海之夢,另一方面是草原內亞傳統制度在東亞腹地的水土不服。蒙古統治者雖然喜歡讓投靠他們的士大夫來負責斂財和部分行政管理,卻非常明白自己的武力源泉,一直在靠西北方輸入的武士集團維繫。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蒙古帝國的內戰摧毀了元朝的武力輸入通道

這種文化與體制矛盾,很快就在軍事問題上反映出來。蒙古黃金家族的子孫們,不僅分割了父輩們打下的領地,也分享了先祖打江山所依賴的那些蒙古-突厥軍人。更要命的是,他們還瓜分了盛產武士的優秀兵源地。忽必烈雖然能靠子女玉帛去收買人心,卻沒法將錢糧產地上的農民變為優秀的戰士。他最好的兵源地在漠北,處於競爭對手的直接打擊範圍內。他一次最多能從歐亞各地招募來的精銳,也不過萬人。要用這些部隊去實現宏圖偉業,顯然是不過用的。

結果,在蒙元大廈將傾的時候,手裡的可用之兵是少之又少。那些早期從漠北遷入的蒙古貴族和來自高加索一帶的阿速近衛軍一樣,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迅速腐化。曾經由成吉思汗和契丹貴族一起創立的獨立漢軍,被蒙古皇帝自己搞的集權化改革所消滅。西南和東北少數邊區殘存的地方封建土司武裝,則往往只有保境安民的意願和能力。當暴虐的紅巾軍從南方攻入元上都,一路有如無人之境。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元朝在南方經常不得不依賴西南土司部隊

在這種背景下崛起的明朝軍隊,其戰鬥力與專業水平本身必然是不會太高的。他們在南方的主要對手是同為起義軍的競爭對手,在北方的最大障礙也不過是為保自身利益而重組的地主武裝。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在低水平的戰爭中,產生了我最牛逼的錯覺。隨著蒙元皇帝退出汗八里皇城,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也達到了頂峰。

1368年後,坐穩江山的朱元璋,著手為自己可謂的千年基業而制定各種軍政措施。儘管號稱重開大宋天,但他在最大程度上繼承了蒙元並不成功的軍制。劃入軍籍的人口,將被世世代代束縛在危險或沒有前途的體制內。在那個官吏都只能勉強溫飽的時期,飽嘗全民饑饉的苦楚。龐大的軍隊名冊,自然就貢獻不出對得起自身數量級的戰力。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朱元璋設計的軍隊制度以最快時間瓦解了明軍戰鬥力

作為明軍總設計師的朱元璋,當然不會愚蠢到不留任何保險措施。除了將精銳劃歸自己的禁軍外,還在各地建立藩王直屬的小近衛部隊。這些得到全國最好資源供給的樣板軍,就是明朝早期的武力基石。地方衛所同樣做了類似配置,經常將20%-40%的優質軍戶列出,歸為全脫產的野戰軍。餘下的60%-80%魚腩,則成為耕作為主的屯田生產兵團。日後的將領家丁制度,就是這種思維的延續。

然而在數十年時間裡,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同時建立的雙保險就是失效了。不堪忍受貧苦的軍戶,開始紛紛逃亡。為了維繫生計的各級將領和官員也層層盤剝,讓更多人在虐待下選擇鋌而走險。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明軍的戰鬥力在靖難之後被再一次大幅削弱

在1405年結束的靖難戰爭中,建文帝朝廷的中央軍與地方軍一樣,難當大任。篡位者朱棣的制勝法寶,居然也是靠數目有限的邊軍,配上從蒙古高原招募的遊牧騎兵。但坐穩江山的他,不但沒修改朱元璋設計的雞肋軍制,反而順著老爹的心態,搞的變本加厲。

隨著藩王部隊的大幅度裁撤與禁軍新一輪的全國精銳搜刮,明朝在大部分地區的武裝力量,再一次遭到釜底抽薪式的削弱。若非蒙古人在百多年前就將十八省外的地方強權掃平。明朝可能在中期之前,就要像宋朝那樣去繳納歲幣了。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忙於在長城沿線禦敵的明軍

家丁制度的勢在必行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土木堡之前的歷次遠征麓川 明軍就表現糟糕

今天的大部分人,都將1449年的土木堡之戰,視為明朝軍事衰落的開始。但在明英宗被俘前的十多年裡,王朝的軍事力量就已經疲態盡顯。

為了剿滅雲貴邊區的麓川勢力,數十萬明軍前赴後繼的折戟西南。在拉上大量其他土司部隊後,才依靠堆砌數量的優勢,獲得險勝。

坐鎮中央的明英宗,卻沒有察覺這個想象。繼續喊打喊殺的他,最後在距離己方邊境不遠的土木堡,全軍覆沒。站出來力挽狂瀾的于謙,只能在衛所與禁軍體制外,招募新的團營救急。這個本不應該出現的臨時工制度,自此被延續到了下一個世紀。但武將勳貴階層已經在土木堡,大量殉國。控制朝政的文官士大夫,大部分又並不知兵。結果自然是每一次擴招的團營部隊,都在最快的時間裡不再具有戰鬥力。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土木堡的戰場距離明朝邊境非常近

事已至此,明朝國防的全部壓力都壓倒了邊軍一線將領的身上。他們基本不是開國勳貴們的後裔,而是同樣被束縛於衛所的體制內人士。但好在他們的對手也往往不是很強。除了曇花一現的瓦剌蒙古人外,大部分南遷的衛拉特蒙古人都需要警惕西面的哈薩克人。餘下的基本都是相對鬆散的中小部落。他們不可能擁有昔日黃金家族的戰鬥力,也沒有大舉侵犯明朝腹地的膽量。甚至本身還成了明朝邊軍所期待的獵物。

由於明朝軍隊的待遇極低,依靠收集敵軍人頭和各類戰利品的記功制度,成了邊軍改善生活的唯一指望。有能力的將領也因此定期出擊,主動攻擊在邊境附近放牧的蒙古人。為了速戰速決,他們必須依靠輕裝簡行的小規模部隊來執行此類任務。將領的個人護衛與奴僕,成為了最佳選擇。家丁制度就這樣在15世紀末,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他們的戰鬥力也因此被激發出來,得到將領賞賜的較好裝備,甚至憑功績得以與主人以父子或者爺孫相稱。哪怕其人的身份待遇比衛所軍戶還低,卻可以拿著10倍于軍士的收入。當某位邊軍將領得勢,也會毫不吝嗇的剋扣軍戶工資,給自己擴編家丁隊伍。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家丁的崛起讓明軍在小規模戰鬥中有了勝利保障

明末名將李成梁,可謂是使用家丁制度的好手。他不僅帶著家丁們主動出擊,還會故意放蒙古人入境劫掠。等到後者在滿載而歸時出現鬆懈,再率部打一個較為輕鬆的伏擊大捷。這樣不僅可以用蒙古人的頭顱給自己邀功領賞,也就順便將對手的掠奪成果“充公”。

李成梁手下的家丁的規模,也隨著他的成功而水漲船高,達到了巔峰時期的萬人規模。其在張居正擔任首輔的時期,風頭完全蓋過了在南方剿滅倭寇出名的戚繼光。由於對手實在太弱,經常被斬首幾百人就會遭到重創,李成梁在遼東各地的戰爭買賣生意,可謂如火如荼。家丁們的實際地位已完全凌駕于軍戶之上,可以在戰死後得到朝廷給予的豐厚的撫卹。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李成梁的成功就建立在家丁制度的崛起上

李成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邊軍同僚們的競相模仿。能否組織起成規模的家丁隊伍,就成為了評判一個將領能力高低的通用標準。有能力的普通軍戶也謀求專職為名將們的家丁,讓正常軍隊淪為了老弱病殘的收容所。這樣一來,原本就不夠分配的軍費,又被大量集中到家丁們身上。一隊家丁的發達,也就意味著一大批普通軍戶的更為困苦。只是在得過且過的皇帝和朝臣們看來,這樣就能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是問題不大。

只是作為一個體制外的利益集團,家丁的數量其實是很難被嚴格控制的。一種可怕的惡性循環也開始在明朝各邊境的家丁集團中產生。將領需要擴張家丁隊伍時,發現原來的軍戶兵源已不夠挑選。規模不斷膨脹的家丁隊伍也需要更多戰功與賞賜來養活自己。蒙古以外的其他外族人,就成為了解決雙重矛盾的唯一辦法。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優秀將領的家丁往往裝備和給養充足

成也外族敗也外族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成規模的家丁隊伍 往往就是一支小型的騎兵部隊

既然附近衛所內的漢人軍戶,已經無法提供更多兵源,那麼將領們就會從境外的人口中招募新的家丁。

其實這也不能算是他們的首創之舉。畢竟在朱元璋的時代,就有不少蒙古和色目人被劃入軍籍服役。朱棣起家也靠蒙古邊境部落的騎兵援助。後來還有不少內亞的小軍事貴族,為了躲避帖木兒帝國的內亂,以加入軍籍的方式內附。只是普通將領來大量從事類似行為,還要等到李成梁成功之後。

邊軍將領們萬幸的發現,不少蒙古人和女真人都在他們的持續收割中,失去了自己的家園或部落。落單或只能維持小團體的蠻族武士,為了獲取必要的生存物資,往往被明軍招募。由於弓馬嫻熟,知道如何作戰,這些人成為了立即充入家丁隊伍的優選。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弓馬嫻熟的蒙古人是家丁重要來源之一

當然,作為這種選擇的對立面,就是更多蠻族因不願屈服而抱團成為更大部落集團。明軍將領的發財機會也隨著邊防壓力的擴大而有力顯著提升,樂於接受這類雙贏模式。不知不覺中,內服的蒙古和女真人在遼東開枝散葉,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也很快超過了早期的30%

從16世紀開始,除了蒙古和女真之外,明軍將領也將招募對象瞄準了其他民族。那些混跡在沿海走私武裝中的日本人,便很快被收編進來。這些只認錢不認人的亡命之徒,正是做家丁的不二人選。到了世紀末的萬曆朝鮮戰爭,被俘的日本士兵也開始加入家丁隊伍。這其中既有刀法嫻熟的下級武士,也有擅長使用火繩槍的足輕士兵。儘管數量不多,難以大規模成軍,卻經常被分配給不同部隊去擔任火器指導。除非遇到重要戰事,否則也不會輕易動用。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被俘的日本火槍手被明軍視為精銳家丁的另一來源

後來在福建發跡的鄭氏家族,也會從澳門的葡萄牙人那招募黑人士兵。讓這些祖籍非洲的黑皮膚士兵,充當優秀的火槍手。他們也是在熱蘭遮城下,唯一可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保安媲美的鄭軍槍手。

在家丁制度的持續發酵下,大部分明軍主力部隊的戰鬥則是每況愈下。但只要對手還不夠龐大,那麼這些將領的私人精銳就足以應付大部分問題。在軍戶們駐足不前時,將領親率衝鋒的精銳家丁,往往就是決定明軍戰役勝敗的關鍵。從緬甸的叢林到東北亞的雪原,同一種簡單而機械的作戰模式被不斷重複上演。家丁儼然成為了明軍中後期的最重要戰鬥力。在能夠配合他們作戰的少量傭兵和土司部隊被殲滅後,家丁更是一躍成為了明朝最後的武力保障。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部分將領私兵的崛起 也意味著整個軍隊的衰退

然而也是使用家丁最為成功的李成梁,在無意中開啟了滅亡明朝的潘多拉魔盒。在一次例行性的交戰中,李成梁的家丁隊伍擊潰了一群不夠強大的女真部落。一位名叫塔克世的女真武士為李成梁一方作戰而死,留下了年幼的兒子努爾哈赤。後來的清太祖,也因此在李成梁軍中繼承了父親的家丁身份。成年後的他也因為這層關係而獲得了明朝軍隊的支持,繼承父親的土地人口之餘,開始了兼併女真各部落的偉業。

1619年,羽翼漸豐的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中獲得大勝。分進合擊的各路明軍,都被滿洲人逐一擊潰。決定他們堅持多久的唯一因素,就是將領家丁們的好壞發揮。家丁死戰則軍戶還能勉強硬撐,家丁潰散則軍戶們跑的比誰都快。朝廷這才想到要重振普通軍隊,卻驚駭的發現每30個軍戶中只有1個能開槍命中靶子。當大筆撥款源源不斷的湧入遼東,又大都落入了將領們的家丁囊中。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一些記載暗示 努爾哈赤這些滿清建立者與家丁制度脫不了關係

1644年,以吳三桂為首的前明舊將,紛紛在幾個月內先後轉頭李自成與多爾袞麾下。充滿無限鬥志的他們,率領著自己的家丁隊伍,為新的清王朝橫掃整片東亞大陸。又過了數十年,經歷過大明朝風風雨雨的家丁後裔,為暮年的吳三桂再次向滿洲人揮舞軍刀。只是這種無望的最後一擊,已經不是他們的數量和能力所能左右的了。

繼承明朝不少制度的清軍,依然在不同層級中,保留著類似性質的將領扈從。然而奇葩的明朝武裝家丁,再也沒有在歷史上出現過。(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