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吐蕃在歷史上有多強大?

不二文旅


自朗日贊普(囊日論贊、南日松贊)統一西藏高原、其子松贊干布開創吐蕃王朝後,吐蕃勢力越來越強大,到了赤松德贊時期達到頂峰。赤松德贊生於742年,即位於755年,769年剷除了反佛的權臣瑪祥,自此正式親政。其後,支持寂護、蓮花生將佛教正式定立為國教。其後,寂護及其弟子蓮花戒將唐朝的禪宗派系擊敗,印度佛教成為正宗。

(1)在位期間吐蕃領土最大時期

其在位期間,吐蕃不僅擁有今西藏還擁有東到陝西、甘肅邊界、雲貴川大渡河流域;南到今印度中部的恆河流域;西到帕米爾高原;北到新疆天山。這一時期,唐朝屬於戰略守勢,在退出西域後,最大的勝利就是使得南詔“棄蕃歸唐”雙方結盟。

赤松德贊在位時期,妻族蔡邦氏(赤松德讚的老婆為蔡邦薩梅朵準)和母族那囊氏發生爭鬥,妻族因動武殺其母族而對妻族進行懲罰。

797年,赤松德贊鑑於妻族勢力強大,便傳位於蔡邦薩梅朵準所生的次子(長子早夭)為木奈贊普,赤松隱退後不久病逝。木奈在位一年左右,夫妻二人便被母親毒殺,蔡邦薩梅朵準讓三子為牟如贊普繼位,牟如贊普未繼位或繼位不久便被那囊氏暗殺。

松贊干布

其後,那囊氏尊蔡邦薩梅朵準的幼子塞拉勒為赤德松贊(764年生,798-815在位)。赤德松贊在位期間吐蕃暫時止住了頹勢。然而,其後,因為內部權力鬥爭其國勢日衰。

(2)吐蕃的衰落過程

隨著吐蕃王朝內部的權力鬥爭,首先起來反抗的是非西藏高原地區,這有兩大方向,一是原雲貴川的大渡河流域;一個為西域地區。從840年代到860年代期間漢、党項、羌族、回鶻、吐蕃(奴隸階層)等民族紛紛起義,最終形成張義潮的歸義軍,河西、隴右地區重新歸附唐朝。再如溫末集團等。

到了860年代,吐蕃王朝西藏高原內的下層奴隸也開始爆發起義,最終,整個吐蕃王朝混亂不堪。各個吐蕃小政權紛紛建立。

赤松德贊

869年,拉薩的手工匠奴隸開始衝擊政權,到了877年,吐蕃王朝徹底崩潰。


坐古談今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吐蕃王朝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

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通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擴大,吐蕃王朝實際上還推動了藏地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與壯大。

青藏高原原本的居民稱孟族。戰國以後,有些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逐漸遷移到今西藏地區。他們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發展,形成了吐蕃族。

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動在雅隆河谷的犛牛部,統一犛牛部各部落的叫棄聶棄贊普。“贊普”是雄強丈夫的意思,後來成了對吐蕃君長的尊稱,意為有權勢的君主。從棄聶棄開始,吐蕃確立了酋長世襲制度。第八世贊普布袋鞏甲以後,吐蕃社會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逐漸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

最為人們熟知的吐蕃首領就是松贊干布。雖然按照藏族歷史的傳統,松贊干布是第33任吐蕃國王,但是因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創制,所以很難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歷史正確性。

松贊干布即贊普位後,首先平息了本部的叛亂,誅滅毒殺父王的兇手。原來叛離的屬民,又都重新歸入他的統轄。約於唐貞觀七年(663),松贊干布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和鄰近諸部往來不斷增多的形勢下,遷都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此時,吐蕃社會的農牧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度量衡也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趨於統一,吐蕃王朝的實力日益增強。松贊干布還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軍事制度。為了適應經濟和政治的需要,松贊干布時吐蕃開始採用曆法,規定統一的度量衡,依據于田、天竺等地的文字創造了吐蕃文(以後發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殘酷的法律。

吐蕃崛起後,威脅到了唐王朝對於西部的治理,於是唐採取和親的方式,下嫁公主來化干戈為玉帛,修好民族關係。這從側面體現出吐蕃勢力的強大。貞觀十五年(641),大唐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景龍四年(710),唐朝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給棄隸縮贊贊普,即尺帶珠丹。

開元十七年(729),棄隸縮贊贊普向唐玄宗上表說:“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不過這些都是唐王朝鼎盛時期的故事,當安史之亂髮生,唐朝衰落,吐蕃便開始對外擴張。

天寶十四年(755)唐朝發生“安史之亂” ,唐玄宗從長安逃到四川。由於唐朝抽調大量對付吐蕃的軍隊去平亂,使得西部防務空虛,吐蕃趁機佔領了大唐在隴右、河西的大片地區。

在赤松德贊在位的時期,吐蕃王朝的轄地大大擴張:東面與大唐大體上以隴山為界,北到寧夏賀蘭山,南面以南詔為屬國。唐貞元六年(790)後,吐蕃佔據北庭、安西,數十年後吐蕃又失去兩地。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還一度將疆域拓展到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恆河北岸。

後來吐蕃陷入混亂,逐漸因分裂而衰落。在宋朝時吐蕃部落與宋王朝仍然有聯繫,有的被招安冊封。

歷史上吐蕃長期與強大的中原王朝和睦共處,接受和親會盟或冊封。但在中原王朝衰落時,吐蕃則大舉入侵,甚至曾控制大半個中國西部地區。可以說,吐蕃王朝是不可小覷的地方勢力。


鄧海春


我是貓叔,很榮幸為您作答。

一般情況下,史學界普遍認為,吐蕃王朝的實際創立人是松贊干布。在吐蕃的歷史上,松贊干布是一個轉折性的關鍵人物,正是他通過政治手段、軍事手段整合了吐蕃各個部落的力量,吐蕃才開始正式崛起。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吐蕃王朝的真實實力如何?事實上,吐蕃的實力強弱也是分階段的,題主的意思大概是要問吐蕃鼎盛時期的實力吧?那麼,鄙人不才,也分享一些看法吧。

吐蕃崛起的時間很巧合,恰逢世界上已經崛起兩大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大唐帝國

毫無疑問,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是公元7世紀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大帝國,當時,二者甚至在中國的西域進行了小規模的衝突。此時,沒人注意到,高原上的吐蕃已經蓄勢待發,力量得到了快速發展,擴張性越來越強。愣是在兩個超級強國中間分得了一杯羹,甚至把兩個強國打得沒脾氣,一場強強對抗,活生生被吐蕃搞成了三足鼎立。

吐蕃與阿拉伯的衝突,三戰三勝,絲毫部落下風,硬是把阿拉伯東進的勢頭給掐斷了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無奈,開始把西域的力量逐步調入內地參與平叛,西域地區一時間陷入了真空。阿拉伯看準時機,準備大規模東進。可是,吐蕃在這時候橫插了一槓子,迅速佔領了西域大片地區,並與阿拉伯陷入了直接衝突的局面。

阿拉伯當時是非常傲慢的,對吐蕃連續發動了三次大規模作戰,只可惜,三戰均被吐蕃擊潰,這次,阿拉伯的東進計劃徹底流產。事實上,這次,吐蕃算是為唐朝抵擋住了阿拉伯的兵峰,當然,這是無意為之。

吐蕃與大唐帝國的衝突忽悠勝敗,但安史之亂之後,吐蕃達到鼎盛,甚至一度攻佔了長安,令唐朝顏面盡失

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吐蕃與唐朝整體上是和平的,雖然偶有刀兵相見,但畢竟不算大規模衝突。最典型的就是松州之戰,松贊干布率領二十萬大軍兵臨松州城下,李世民並未屈服,而是派侯君集率領五萬軍隊前往迎戰,只是,大的衝突並未發生,唐軍先鋒牛進達僅僅玩了一次偷襲,松贊干布就決定撤軍了。所以,這個時期,二者整體上是和平的。

到了唐高宗李治時期,唐朝與吐蕃的關係開始惡化。原因是吐蕃擴張性越來越強,先是吊打吐谷渾,後又覬覦安西四鎮,令唐帝國非常不安。後來,李治派薛仁貴率領五萬大軍討伐吐蕃,想要一舉解決吐蕃問題,但是,這是一廂情願的。薛仁貴面臨的對手是吐蕃名將論欽陵,而且對手是四十萬大軍。由於唐軍副將郭待封不聽命令,唐軍在大非川與吐蕃的決戰中幾乎全軍覆沒,薛仁貴被迫簽訂了合約。此後相當一段時間,唐朝不再輕易對吐蕃作戰。

公元670年,吐蕃與西突厥聯手進攻西域,唐朝吃了大虧,安西四鎮甚至一度被吐蕃攻佔,唐軍束手無策,可見,此時的吐蕃力量之強悍。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對吐蕃的戰爭一度陷入了非常被動的境地。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戰亂過後,唐朝對西部的防守能力大幅度下滑。吐蕃趁勢攻取了嶲州、武威等大面積國土,並出兵南詔,迫使南詔把唐朝勢力全部趕出。

唐代宗廣德元年,由於唐朝西部防守虛弱,吐蕃突然東進,兵峰直指長安,唐代宗率領群臣逃跑,長安失陷,吐蕃四處燒殺搶掠後揚長而去。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吐蕃達到了鼎盛。

但是,吐蕃四處擴張的同時也是在四面樹敵,唐代宗時期曾經聯合大食、南詔、回鶻等政權,對吐蕃進行夾擊,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吐蕃的擴張勢頭得到了極大遏制,元氣大傷。

唐憲宗時期,唐朝的國力有所恢復,開始對吐蕃主動出擊,唐軍多次大破吐蕃軍隊,斬殺了吐蕃大量的有生力量,吐蕃的軍事力量遭到了重創。

唐宣宗時期,吐蕃由於內鬥,開始分崩離析,實力大幅度下降,從此衰落。

可以說,吐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還是非常可怕的,但他們的政權屬於鬆散的聯盟性質,很容易陷入分裂,加上吐蕃地處高原,經濟基礎比較薄弱,長期對外戰爭,大量消耗了自身實力,盛極而衰也是必然的歷史結果。

好了,關於這個問題,我就分享這麼多吧,如果您有不同意見或者補充意見,歡迎留言討論,但謝絕語言攻擊哦。


貓叔說歷史


吐蕃是西藏曆史行第一個有明確記載的民族政權,曾主宰整個雪域高原,松贊干布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後,國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唐初的時候大唐對於吐蕃的國力是壓倒性的,松贊干布也曾挑戰過大唐的權威,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最後與大唐化干戈為玉帛。

文成公主進藏後,帶去了大量的農耕器具,種子,醫藥,和技術人員,進一步促進了吐蕃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安史之亂時期,吐蕃趁大唐內亂,趁機佔領了隴右和河西的大片地區,同時大理南召國也向吐蕃稱臣,此時的吐蕃國力達到鼎盛。

由於連年的對外戰爭,耗費了國力,大唐重新取得了對吐蕃的優勢,吐蕃被迫與大唐重修舊好。後來吐蕃爆發了全境的奴隸起義,導致吐蕃滅亡,分散成了數個王庭。

大唐之所以滅有消滅吐蕃,和他的外交政策有關,在大唐統治者眼裡,吐蕃是姻親國家,同時對於高原地區大唐也沒那個興趣佔領。


木頭視點


吐蕃最早出現在唐朝時期,其政權延續兩百多年(公元618-公元842年)

至於那麼多的為什麼!我們只需看一下地理位置,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其政權在青藏高原建立】

其實吐蕃的實力是無法與唐朝相提並論的。但是唐朝在與吐蕃的對抗中,卻往往處於下風【其地理位置的因素佔了很大的原因】

吐蕃在大唐的西南方向,時常侵入四川,甚至還在公元763年攻佔唐首都長安【但入侵搶奪一番之後也就回去了,這還是地理因素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吐蕃所在的西藏地區海拔高達幾千米。中原士兵如攻入吐蕃會因水土原因會產生嚴重缺氧,加之低氣壓導致身體乏力,使其大大的喪失作戰能力。在加上西藏地區開發價值不大,即使大唐拼死命打下吐蕃也無法長期駐守。吐蕃也只需要在大唐軍隊來時後退暫避鋒芒,回頭有捲土重來。



相應的,吐蕃的士兵也不適應在中原低海拔地區作戰和生活【這也是吐蕃即使攻破了都城長安也迅速撤退的原因】


左將軍


誠邀,如題。大家知道,吐蕃帝國和唐朝以及阿拉伯帝國同為當時世界上的三大帝國。吐蕃強盛時期,甚至在中亞打敗過阿拉伯帝國,在東亞攻破唐朝長安,那麼歷史上吐蕃王朝的真實實力究竟有多強大呢?

吐蕃帝國是青藏高原上首個統一的有文字記載的政權,史學家認為著名的松贊干布實際的開國之君。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帝王松贊干布的帶領下團結起來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青藏高原,這是古代藏族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的局面。松贊干布將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小部落兼併,通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與壯大。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那麼吐蕃到底有多強呢?

史料記載,吐蕃極盛時期有戶1000萬人,帶甲精兵數十萬,僅僅安史之亂期間,史書中有過明確記載的吐蕃軍隊人數就有40餘萬。吐蕃憑藉著強大的武力南征北戰,與公元8世紀左右達到頂峰,是時,吐蕃向北吞併西域,向東吃掉了唐朝的河西走廊,吐蕃軍隊甚至跨越雪山,向南一直打到了印度的恆河流域,印度小國只能遣使稱臣納貢。國力強盛可見一斑。


吐蕃士兵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不知道看官您滿意嗎?


電視劇裡看歷史


吐蕃是高原啊,中原王朝視其為雞肋,土地太多,人口不夠,所以那地方中原的人是不屑去佔領的,即便打下來也沒用。況且,吐蕃人戰力也不俗,拼了老命去打他,然後沒人願意駐紮,回頭吐蕃人還是會捲土重來。所以在還人口還不是太多之前,吐蕃就始終遊離於中原王朝之外。一直到清朝。那時候滿清軍力開掛,人口又膨脹,這才把西藏給徹底拿下來的。


tigerslc


公元6世紀時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區的澤當、窮結一帶的雅隆河流域崛起了悉勃野部,與此同時其鄰近地區還有被稱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勢力:它們分佈在現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區一帶)、塔布(今山南地區東部)及雅魯藏布江中游的拉薩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囊日論贊成為悉勃野部的首領後兼併鄰近諸部,北遷拉薩河流域,此時悉勃野部已成為青藏高原各部的翹楚。不過此時囊日論贊的政權還很脆弱:他對新徵服或新歸附地區的貴族,加以封賜和籠絡,他敢於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貴族,或授予軍權,麾師平叛;或委以重任,官居卿相, 因而招致了舊貴族的極大不滿。隨後囊日論贊自己的庶民心懷怨望,王妃所屬的庶民則是公開發動叛亂:外戚如香雄、蘇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繼叛離,囊日論贊內外交困,最後被人毒死。

囊日論贊死後其子松贊干布誅滅毒殺父王的兇手,平息了悉勃野部內部的叛亂,隨後他先後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蘇毗、羊同、白蘭、党項、附國、嘉良夷等部。633年(唐貞觀七年)松贊干布遷都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贊干布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軍事制度。松贊干布為適應經濟和政治的需要開始採用曆法,規定統一的度量衡,依據于田、天竺等文字創造了吐蕃文(以後發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殘酷的法律。

吐蕃是青藏高原上第一個統一政權,其實也是唯一的一個。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就向青海和湟地區的吐谷渾汗國擴張,為此還曾與唐朝爆發過沖突:松州之戰唐軍沉重打擊了吐蕃,松贊干布隨即與唐朝和親,接受唐朝冊封,吐蕃藉此從唐朝引入先進科技、工藝及曆法,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標。與此同時吐蕃開始控制周邊的泥婆羅(今尼泊爾)等小國並曾聯合泥婆羅援助大唐使節王玄策攻破天竺。

松贊干布死後論東贊、論欽陵父子成為吐蕃的實際執政者並開始和唐朝直接對抗:公元670年論欽陵率軍攻滅附屬於唐朝的吐谷渾並在接下來的大非川之戰中擊敗了唐朝名將薛仁貴,從此吐蕃盡佔整個青藏高原。此後為了奪取河西走廊、隴右、西域,控制絲綢之路,吐蕃軍多次主動和唐軍交戰:青海湖之戰論欽陵大敗十八萬唐軍;素羅汗山之戰論欽陵又大敗武周軍十餘萬人,乘勝奪取涼州。西域的安西四鎮也曾一度被吐蕃奪取。

正當論欽陵在和唐朝的戰爭中一再取勝之時吐蕃內部爆發了一場權力鬥爭:論東贊、論欽陵父子長期把控吐蕃國政,這令吐蕃王族及親王族的大臣十分不滿。698年吐蕃贊普杜松芒波傑與大臣論巖合謀託以狩獵之名前往論欽陵的駐地阿秦地區(吐蕃人對吐谷渾故地的稱呼),捕殺其黨羽兩千餘人。論欽陵欲發兵抗命,但部將卻忠於贊普,因此兵潰自殺身亡。此後吐蕃王族從權臣手中收回了權力。

704年杜松芒波傑在征討六詔期間病死於軍中,其子尺帶珠丹繼位。由於年幼,政權由祖母沒廬氏赤馬類執掌。尺帶珠丹即位之初吐蕃沒有強有力的統治者,且內無謀臣,外無良將,因此政局動盪不安。屬國起兵反抗,居心叵測的大臣們也紛紛叛亂。從705年開始,大臣岱仁巴農囊扎、開桂多囊叛亂於那拉山,西南的屬國尼婆羅、悉立也發生了叛亂。攝政的沒廬氏先後發兵征討叛亂,於709年平定了悉立。又先後處罰了一些大臣,基本鞏固了政權。

尺帶珠丹繼松贊干布之後再度迎娶大唐公主:707年唐朝以雍王李守禮女金城公主,雙方在大昭寺會盟。同時吐蕃通過用大量錢財賄賂唐朝官員楊矩,得到了青海東南部的九曲之地。714年吐蕃遣使赴長安,請求唐朝派使臣前來會盟,並要求以河源一帶為邊界。唐玄宗派遣左散騎常侍解琬前去會盟。但吐蕃對會盟的結果十分不滿,派大論乞力徐、大將坌達延率兵十萬,進攻唐朝,唐將王晙選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襲之,吐蕃軍驚懼混亂,自相殺傷,死者萬計,薛訥率唐軍夾擊,斬首一萬七千,獲馬羊超過二十萬,追擊吐蕃軍,戰於長城堡,又敗之,吐蕃軍相枕藉而死,洮水為之不流。唐軍前後殺獲數萬人,拆毀吐蕃建立的城堡和橋樑。之後吐蕃向唐請和,並要求用與唐朝平等的禮節,玄宗不許。

此戰後唐蕃關係惡化。吐蕃遣使通好於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突厥、突騎施等國,多次騷擾唐朝的西部邊境,皆被唐朝擊敗。715年吐蕃聯合黑衣大食攻打西域的費爾幹納盆地地區,介入拔汗那國的王位繼承鬥爭,但為唐朝所敗。同年吐蕃與阿拉伯共立阿了達為王,發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敗,奔安西求救。孝嵩率軍出龜茲西數千裡,下數百城,長驅而進。是月,攻阿了達於連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斬千餘級,阿了達與數騎逃入山谷。孝嵩傳檄諸國,威振西域。716年吐蕃進攻松州。松州都督孫仁獻襲擊吐蕃於城下,大破之。吐蕃再次請和。717年隴右節度使郭知運大破吐蕃於九曲。此後同年又於與突騎施、黑衣大食入侵安西四鎮,戰於塔里木盆地西北,但戰敗。718年戊辰吐蕃奉表請和,乞舅甥親署誓文;彼此宰相皆著名於其上。719年唐蕃雙方會盟,停止了戰爭。

在對外擴張的同時尺帶珠丹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了紅冊木牘制,將各地的戶籍、稅收、兵籍等的管理收歸朝廷管理,並設立紅冊木牘典籍備案(744年起改用黃色藏紙記載)。同時對沒用的官吏大幅度裁員,削減支出;打擊強權大臣並多次巡視各地。他還下詔對貧困地區的稅收進行減免,以緩和階級矛盾。他消弭多次內亂,健全各項管理制度,使吐蕃社會井然有序,充滿勃勃生機。尺帶珠丹在位時期奠定了日後吐蕃強盛的根基。

安史之亂後吐蕃獲得了新的擴張良機:趁唐朝西域、隴右軍團東調平叛之機吐蕃陸續佔領隴右、河西。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政權趁唐衰弱之際盡取隴右道。是年冬吐蕃攻佔了唐朝的京城長安,半個月後才撤離。此後十餘年吐蕃又奪去河西之涼、甘等州。

赤松德贊在位時期聽說摩揭陀國有如來佛祖的真身舍利,遂派大軍遠征天竺,欲奉舍利回吐蕃供奉。恆河北岸的各個小國得知蕃軍強盛,紛紛投降,成為屬國。蕃軍兵不血刃便佔領了恆河北岸地區,隨後渡過恆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國。摩揭陀人紛紛逃竄,蕃軍從佛塔中取出舍利,送往吐蕃供奉;同時又掠奪了大量佛像、佛經,俘虜了不少高僧。凱旋迴朝之前在恆河邊豎立大鐵柱以標明地界,並遣士兵看守。

從781年開始吐蕃趁機大舉進攻唐朝轄下的西域。唐朝為了牽制吐蕃,用離間計策反吐蕃屬國南詔,久懷不滿的南詔王異牟尋趁機投靠唐朝,攻擊吐蕃。同時用和親政策拉攏回鶻(即之前的回紇),並通好於大食(阿拉伯帝國),形成對吐蕃的包圍網。但吐蕃利用自己在西域的各個屬國抗擊阿拉伯帝國,並於790年策反回鶻屬下的葛邏祿各部,又派遣恩蘭·達扎路恭大破支援西域唐軍的回鶻主力,回鶻走向衰落。在792年吐蕃完全佔領了西域地區,將唐朝與回鶻的勢力徹底驅逐。同時吐蕃還將勢力擴張到雲南地區的南詔國境內,這一時期吐蕃同時對抗東面的大唐帝國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國,成功佔據了整個西域。

然而吐蕃的擴張過程中其實就已潛伏下了日後衰敗的種子:唐德宗時代的名臣李泌制定了聯合回鶻、南詔、天竺、大食等國共同削弱吐蕃的計策。另一方面吐蕃內部的權力鬥爭愈演愈烈,終於爆發大規模的奴隸起義,最終統一的吐蕃王朝崩潰,青藏高原重新回到了各部群雄逐鹿的狀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吐蕃趁唐朝建立初期國力不強,多次入侵都被唐朝打敗,於是吐蕃求和示好,多次向唐朝朝廷求親,所以有了“文成公主”入藏。

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後,帶動當地勞動力生產力,吐蕃逐漸強盛。

唐朝鼎盛時期雙方處於友好共處階段,唐朝朝廷自然不會無故挑起事端發動戰爭。

另一方面,吐蕃處於高原,佔據天險,唐朝士兵容易出現高原反應而削弱戰鬥力(和成吉思汗攻打至西伯利亞時士兵適應不了氣候而戰敗一樣)。吐蕃路途遙遠,運送糧食兵器等耗費巨大國力,唐朝疆域遼闊,吐蕃並不是堅決和唐朝對立的少數民族,所以唐朝並不急於滅掉吐蕃。





樂青橙影視


吐蕃之所以強大,其實是新型民族崛起的必然。
藏民在7世紀形成了統一的王朝,長期征戰形成的高戰鬥力的老兵軍隊,加上統一王朝賦予的人口和後勤的優勢,讓吐蕃人擁有了空前的實力,在接下來的一百多年裡,他們憑藉地理位置的優勢,還有牧耕結合的生產優勢,以及優質的戰馬,開始了新型民族必然會開展的政府戰爭。然而,在他們最強盛的時候,佛教傳入了,雖然藏佛這種密教非常適合還沒有形成成熟文化和教育體系的新興民族,然而舊教勢力龐大,導致貴族各仕其一,加上擴張過快,很快帝國就土崩瓦解了。





這類例子其實很多,最明顯的就是突厥帝國和蒙古帝國。這些遊牧王朝,由於沒有後勤的顧慮,一旦民族形成,擴張極為迅速,然而由於部落自治程度太高,所以很容易各個擊破,走向分裂,和吐蕃不同的是,純遊牧帝國一旦分裂,是沒有機會再重建的,後來的後突厥,北元等等都是殘存政權,根本無力統一,而長期的分裂最終就導致民族認同割裂,形成新的民族認同。

農耕新興民族也會出現極具擴張的傾向,比如漢族,秦統一後,被漢朝取代,漢朝的建立正式標誌舊有城邦式的國民認同的瓦解和漢人認同的產生,而秦漢儒學的產生讓這種認同通過思想得以凝聚。400年後這種思想和政治互相磨合最終產生了士族,其互相傾軋讓因漢末魏晉戰爭的需要而進入中原的漢化胡人趁虛而入。最終為完全漢化的鮮卑通過其軍事上的優勢入主中原,但不久被吸收進入漢族。隋朝建立標誌著胡人與舊漢人在文化和血緣上的融合形成了新得漢族,復興的漢族在唐朝將擴張熱情發揮到了極致,版圖之大後世王朝也無人可及。之後再次出現漢化胡人趁虛而入,雖然沒有造成新的五胡亂華,但是唐末五代百年的破壞之大,讓漢人難以復興,而宋代因藩鎮割據而重文輕武的政策,讓其在三百多年間幾乎在軍事上毫無作為,北宋晚期打通了青唐到西域的通道,卻在女真一波流和宋室作死之下變得毫無意義。之後的元明清三朝兩朝胡人一朝漢,漢人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一直到TG出現,並統一大陸,最終在朝鮮從鴨綠江把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一路趕到了38線。這樣的勝利才最終將民族心態逐漸擺正,而TG試圖建立第二次復興民族:中華民族,則是試圖消除民族間的矛盾,最終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的努力,雖然矮子上臺後,本著某些奇葩的思想,將融合完全中止了,但是隨著世界一體,人類一體逐漸成為必然的歷史趨勢,
我相信未來中國各民族將最終不分彼此,成為一體,堂堂正正面對新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