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1930年代的牡丹江,泥濘的中央大街滿是車轍,集市攤販圍著棉被


1930年代的牡丹江,泥濘的中央大街滿是車轍,集市攤販圍著棉被

綏芬河市全景圖的左半幅,綏芬河市與俄羅斯接壤,是中東鐵路的東段終點,因鐵路修建而興。

1930年代的牡丹江,泥濘的中央大街滿是車轍,集市攤販圍著棉被

鏡泊湖出口處的吊水樓瀑布,冬日冰雪覆蓋,湖水從冰坡奔騰而下。


1930年代的牡丹江,泥濘的中央大街滿是車轍,集市攤販圍著棉被

寧古塔的一處宅院,滿族的風俗在正月期間,門口要放置一對松樹,並懸掛吉祥的字語,依稀可見“家庭幸”的字樣。圖中一位梳著長辮的女子,正準備進門,氣氛祥和,而這個地區在清朝時,卻因為是流放犯人的目的地,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獨特的一種印記。

1930年代的牡丹江,泥濘的中央大街滿是車轍,集市攤販圍著棉被

位於寧安段的牡丹江,水面清澈絲滑,一輛賣水車正停在淺岸,賣水人正汲著江水,吸滿後賣至他處。

1930年代的牡丹江,泥濘的中央大街滿是車轍,集市攤販圍著棉被

掖河附近的一處鐵路道口,一人正趕著馬拖著水車。

1930年代的牡丹江,泥濘的中央大街滿是車轍,集市攤販圍著棉被

牡丹江市的中央大街,道路泥土鬆散,滿是車轍印跡,兩邊商鋪,行人眾多。

1930年代的牡丹江,泥濘的中央大街滿是車轍,集市攤販圍著棉被

位於牡丹江境內的先住民部落,當時的日偽當局將東北各地朝鮮族集中到一處,開荒殖民,為其後續從日本移民做準備。

1930年代的牡丹江,泥濘的中央大街滿是車轍,集市攤販圍著棉被

路旁的旅店,供人馬休息。


1930年代的牡丹江,泥濘的中央大街滿是車轍,集市攤販圍著棉被

早春時,江中有些地方冰已消融,婦女們正在洗滌衣物。


1930年代的牡丹江,泥濘的中央大街滿是車轍,集市攤販圍著棉被

位於牡丹江移民聚集區的一處廣場,集市上,朝鮮族和滿族百姓銷售採買各種生活用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