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時候的什麼侯之類的,有講究麼?

一槍戰四方


古時候的“侯”是爵位的一個等級。

爵位,又稱封爵、世爵,原指諸侯獲得封賜的封建等級,是封建制度的產物,與封建制度密切相關,但有些國家,在封建制度沒落消亡後,如歐洲的英國等,依然沿用爵位體系。


中國古代,自周朝時實行爵位制度,以後歷朝歷代沿襲,至封建社會的終結者——清朝,中華民國成立後,北洋政府時期曾殘留封建制度封爵。

爵位,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賞,主要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有的朝代爵位不盡相同。

爵位,初時是與職務掛鉤,與職務高低相匹配的,後來與職務脫鉤,沒有職務也可以有爵位。


晉蠻夷歸義侯印

侯,是爵位中的第二等,比較高級,一般授予皇帝的近親貴戚、功勳卓著的重臣,主要是協助皇帝打江山的開國功臣。

侯,又分為縣侯、鄉侯、亭侯等級,如“千古大名垂宇宙”,協助劉皇叔建立蜀漢帝國,民間視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會算神人也,聖人賢相的諸葛亮,獲封“武鄉侯”。


忠勇義士,後世奉為關聖帝君、武財神的關羽,漢獻帝賜封“漢壽亭侯”,他的爵位是視為正統漢朝皇帝封的,所以,蜀漢建立後未再封爵,但封地按高於亭侯賜封。

侯,獲封爵位同時,獲得相應縣、鄉、亭等級的封地,管理封地,收取賦稅不上交國家財政,留給自己使用,據史載,縣侯封地最多不過三縣。

漢代時,侯,又分為列侯,有封地;關內侯,則只有爵位,而無封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