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電影《第一滴血》反映了美國當時對越戰軍人怎樣的態度?

冷兵器TILLLINDEMANN



電影拍攝於1982年,但反映的卻是越戰結束後美國對戰爭的思考與戰後的社會形態,,,!
嚴格地說,美國染指越南事務是從1955年艾森豪威爾時期就開始了,但美國大規模軍事介入越南卻是在1965年約翰遜政府將“特種作戰”升級為“局部戰爭”,直至1975年戰爭結束以後的那10年!
美國政府當時為了保證在越南“第三階段”戰爭的勝利,五角大樓加大對越南的戰爭投入並大量徵兵,由於美國民眾反戰的聲浪與馬丁路德金“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所產生的反對種族屠殺的影響,美國人民本身就不支持這場戰爭,,,
基於恨屋及烏的心理暗示,以及《華盛頓郵報》這種相對獨立的媒體,不時傳回越戰中血腥的戰爭慘狀,本身就不支持這場戰爭的美國民眾,把對戰爭的厭惡轉嫁到了越戰軍人的身上,因此,從越南迴來的軍人得到的不是鮮花與擁抱,而是謾罵,歧視與排斥,,,

而在戰爭中犧牲者的家屬以及傷殘者,更是對這場戰爭充滿了抱怨,由於美國政府無力安置龐大的退伍軍人群體,大量的退伍軍人面臨失業甚至生存危機,美國各地都有流浪的軍人,強.蘭博就是其中的一個,,,!
當年綠色貝雷帽特種部隊的戰鬥英雄,此時已經成了一名真正的流浪漢了,身上穿的還是7年前的舊軍裝,他來到這個小鎮是為了尋找當年的戰友,但當他得知戰友死於戰爭“橙劑”後遺症的時候,他感覺自己已經被整個世界拋棄了,
由於當時社會對軍人天然的厭惡,小鎮的“土皇帝”警長萊恩,先後對這個落魄而討厭的軍人進行了勸離,驅趕和拘捕,但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專橫恰恰激怒了正處在絕望邊緣的蘭博,於是,對戰爭的厭惡,對政府的不公,對社會的怨憤在這一刻瞬間爆發,,,“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我的戰爭還沒結束!”,他發動了一場與祖國之間的戰爭!

其實從電影中,我們看到的蘭博並不是個好戰分子,用他的話說就是:“別逼我!否則,我讓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戰爭!”,試想:一個在戰場上能操作幾百萬武器裝備的戰鬥英雄,回國後連個洗車的工作都找不到,而且處處被歧視虐待,沒錯,作為戰士,他的確是戰爭罪惡的直接製造者,但他同樣也是戰爭的犧牲品,是國家對他的不公,才燃起了他重新戰鬥的慾念,因為,也許只有戰爭,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才能讓他重新找回尊嚴,,,!
於是,他從警察局逃出來以後,搶了一輛摩托車,逃進史密斯農場的那一刻起,他就從一個“英雄”變成了一個“罪犯”,一個被逼上梁山的“綠林好漢”,戰爭磨練出的優秀軍事素養,讓他僅憑一把軍刀,就把追捕他的國民警衛隊打得落花流水,
但當他用一塊石頭打中了直升機,導致副警長高爾墜亡的那一刻,他已經後悔了,他說:“這個人死了,不是我的錯,是他先開槍的,我不想讓他死,我出來了,我沒拿槍!”,說明他最初逃亡的目的只是為了逃避歧視與排斥,他並不想殺人,

但當他當下武器走出來的時候,背信棄義的警察卻想取他的性命,因為,在警察的眼裡,他早已經不是什麼“戰鬥英雄”了,而是國家的敵人!真正的戰爭這才開始!
那麼好吧!既然你逼我戰鬥,那我就發動一場真正的戰爭吧!
從礦洞到小鎮,蘭博破壞性的戰鬥模式讓那些在和平環境中長大的警察與國民警衛隊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這才是戰爭,被他們歧視的“戰鬥英雄”是提著腦袋從戰爭中回來的,這時候他們才明白,這些人是可怕的,但也是可敬的,可惡的是戰爭本身,或者說是美國政府,,,!
但這個時候已經晚了,“戰爭發動者”蘭博已經關掉了步話機,他已經進入戰爭狀態並且不想與他們進行任何思想上的溝通了,因為,戰爭就是戰爭,沒有那麼多廢話,
儘管如此,警長萊恩還是不肯相信他會對付不了這個野獸一樣的流浪漢:“難道我派兩百個人都對付不了他嗎?”,
但蘭博的老上司崔克曼上校非常明白,自己的這位下屬用現有的武力是根本無法征服的,他警告萊恩:“如果你要搜山,那你最好準備足夠多的屍袋!”,,,他還明白一個道理,對付蘭博這樣的戰爭機器,唯一有效的就是理解他,給他想要的,撫慰他心裡最痛的創傷,,,於是他用老代號“烏鴉”,終於呼叫到了曾經的“狐狸”,,,
但固執的萊恩又一次破壞了這來之不易的緩衝,第三次打碎了蘭博最後的一點信任,蘭博的憤怒也達到了頂峰,他搶奪軍車,隻身闖入小鎮,炸掉加油站,破壞了供電系統,襲擊警察局並打傷了執迷不悟的警長萊恩,,,

但最終,還是在老上司紐崔克的感召之下,才勉強扭轉了蘭博的戰爭思維,當“戰鬥英雄”看到昔日的老上司,放下槍的那一刻,他馬上變成了一個委屈的孩子,用戰爭打造出來的硬漢也流淚了,,,
他哭訴道:“7年了,有時候一天,有時候一個星期,我不想和任何人說話,他們罵我們是劊子手,殺害兒童的機器,可有誰知道,我的一名戰友去擦皮鞋,一個越南孩子拉響了手雷,他被炸得到處都是,我想把他拼起來,可我找不到他的腿,,,我們為了國家而戰鬥,可回國後我們連個工作都找不到!”
紐崔克上校其實對這場戰爭也無法解釋,他只能像父親一樣緊緊擁抱這位曾經的老戰友,他告訴蘭博:忘了它吧,不管發生了什麼,我們都必須活著,戰爭結束了,,,!
電影雖然表現的是一個“國家的英雄”最終選擇了向國家開火,但控訴的是美國白宮與五角大樓決策者發動的這場戰爭,這場戰爭不但給他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同時也撕裂了美國社會的穩定狀態,讓無數個“蘭博”這樣的年輕人,淪為這場戰爭的犧牲品,,,但回國後又被美國社會像無用的包袱一樣拋棄了!昔日的英雄就像討厭的蒼蠅一樣被人厭惡!
電影的主線,其實是用貫穿整部電影的激烈戰鬥場面和衝突視覺的反差,用戰爭的形式來表現了反戰的主題思想!

冷兵器TILLLINDEMANN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兵的軍人,不管哪個國家,一旦復員都會有戰爭應激症狀。

這是戰爭特有的結果,有的幾個月會消失,有的則會一輩子。

戰爭應激症表現有很多種。

美國專家阿爾伯根教授說:“通過對676名從伊拉克和阿富汗回來的老兵調查,我們發現那些遭受過異乎尋常的創傷事件或處境的人,由於不由自主地陷入回憶、發生相關錯覺和幻覺而遭受精神痛苦時,會出現心悸、失眠、狂暴易怒、選擇性遺忘、對未來失去希望和信心等生理反應及精神疾病。”

具體表現,就是老兵容易採用暴力解決問題,造成很多治安事件,甚至刑事案件,殺人放火都可能。

普通老百姓和老兵接觸,會感到非常不適應,覺得他們都是粗暴的人。

所以,越戰後美國社會不自覺的出現排斥老兵的浪潮。

蘭博是越戰美軍英雄,國家將上百萬美元的直升機、坦克給他駕駛操縱。

但回國以後,連找一份洗車的工作都困難,又不能適應和平生活,蘭博只能到處流浪。

到了小鎮上,蘭博就因為是個老兵,可能惹麻煩,被警長隨意驅趕、逮捕。被捕以後,蘭博甚至還遭到副警長毆打。

其實,任何國家的老兵都是這樣。大家有興趣,看看薩沙寫的劉進榮這篇文章《你不知道的100箇中國大案之三十九-海南土匪鼻祖,越戰偵察英雄劉進榮》。


薩沙


越難戰場,說白了就是美國一個實驗其各種先進武器的實驗室。越難戰爭中,美國各種武器手段層出不窮。

當然,其中的犧牲者必然會是軍人。蘭博回到美國之後,發生的一系列不適應的情況,昔日的戰鬥英雄,卻會為了生計發愁。不免讓人有點寒心。就像中國電影《芳華》一樣,英雄劉峰最後過的日子卻是哪樣。

當然,對於美國來說。實驗武器畢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越戰的出發點就已經不正義了。所以後期美國政府高層也不一樣過多的去提起這件事。讓士兵低調的活著,而不是榮耀的活著,這大概只不過是一個手段罷了。



盛世打雜


男孩子都喜歡蘭博,當時的蘭博之槍也很出名,我記得尼古拉斯凱奇在主演《戰爭之王》的時候,它為非洲那個國家提供武器的時候,國王的兒子私下邀請他的目的,就是要他給搞一把蘭博之槍,也就是MG42機關槍而已,可以說,在那個時候可以單手一手開火,一手拿彈藥的鏡頭,真的是雄姿英發,那時候我們還小,後來我長大了一直在思考,這麼後坐力強的武器,當時的蘭博能一個手控制嗎?但是後來看到敢死隊裡的史泰龍,我才發現人家是真的硬漢,60所歲了已然肌肉強壯,甚至比年輕時還要偉岸,真是不得不佩服。

但是我覺得雖然現在更偉岸,年輕時的史泰龍再拍攝《第一滴血》的時候,已然十分符合劇情中的人物定位,作為一位越戰退役士兵,當時的美國社會都存在一個錯誤的認識,就是這批人很危險。他們穿著軍長,到處尋覓的時候很容易被治安官理解成為無家可歸,但他們都有戰場經驗,甚至曾經殺人如麻,所以很多人擔心他們擾亂地方治安,不允許老兵在自己小鎮就留,說白了就是那種為了推卸責任,以防萬一,寧願得罪一個人,不想有隱患的想法,但就是這樣個因素,促成了蘭博的全面爆發。

當時史泰龍演出這個角色的時候,可以說是一身精肉,看上去很瘦弱,但是十分有力量。腹肌很明顯,但穿上衣服給人的感覺就是消瘦,那種剛剛參加過戰爭,水土不服營養不良的樣子,讓我們隊這個造型立刻就深入了起來。因為是在越南戰鬥,所以蘭博具有更強大的野外生存能力,它甚至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後山,比當地土生土場的治安官都更理解野外的環境,在這一次次的對抗中,蘭博用一個人戰勝了一個鎮,場面雖然誇大,帶有個人英雄色彩,但是在電影裡表達的主題,依然讓哪個時代的美國社會,開始關心退役士兵的心理變化,這也為後來美國士兵迴歸本土能夠得到很好的心理輔導,打下了基礎。

實際上,從《第一滴血》開始,我們就喜歡上史泰龍的這種硬漢氣質了,後來的額《第二滴血》,《第三滴血》。《第四滴血》和《第五滴血》幾乎都是十分精彩的故事,退役後的蘭博更像是一個特種兵或者特工的身份,用自己的戰鬥經驗為自己的國家解決著難題。想到這裡,我忽然覺得無盡的《戰狼2》也是這樣的一個故事,我們一個有這樣的餓一個個人英雄電影,來讓年輕人對中國軍人也有一個崇敬的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