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陳錫文:鄉村振興戰略背後的歷史發展規律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要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紮紮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習近平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寫好這篇大文章,真正讀懂鄉村振興戰略內涵,求是網特別邀請“三農專家”陳錫文進行深入解讀。

陈锡文:乡村振兴战略背后的历史发展规律

求是網:十九大報告裡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又講鄉村振興戰略,為何要如此凸顯鄉村振興戰略,其中的關鍵在哪?

陳錫文:習近平總書記這次在山東代表團的講話,為什麼講要振興鄉村,我覺得可從國內、國際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都可以看到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中國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規模,都是大國。作為一個大國,農業、農村、農民不可能被消滅。一個正常國家的發展和進步一定是城市和鄉村兩種功能的協調發揮。城市應該起到集聚人口,集聚財富,集聚技術,起到帶動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農村則是提供生態屏障,提供基本的農產品,保存這個民族,這個國家自己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傳承等等這些功能。這兩種功能都必須存在,你要消滅其中任何一種功能,你自己很難正常地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你不可能去建設一個發達的城市,落後的農村,那不可能是現代化的國家,更不要說城鄉農民都要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都要實現現代化。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覺得我們的鄉村不能讓它衰敗。

為什麼強調振興它,從中國的國情來看,有這麼多數量的農民,城鎮化進展到現在有40%的人還在農村,在農村還有5.7億人。這是什麼概念,比70年前還多一億農村人口。我們建國時是4.8億農村人口,現在5.7億多。習近平總書記講過即使城鎮化率達到70%,15億人口達到70%,農村還有4億人口。我估計到2050年城裡人口會佔到總人口80%,農村會佔20%,農村那時有兩三億人,那也是巨大的數量,有這麼多人在那裡生產生活,你怎麼可以讓它凋敝。只要有農村在,有農民在,我們黨和政府就有責任要把農村建設好,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為什麼強調鄉村不能衰敗,鄉村要振興的關鍵所在。

我覺得任何時候都不可能消滅農業、農村,農民也一直存在,因此你就要把它建設好。我覺得這種思路在別的國家也曾經歷過,你看歐洲,歐洲很多國家經歷過工業革命,比較早實現現代化,現在到他那去看,他們的農村衰敗嗎?不衰敗。我估計工業化早期,在現代化過程中,歐洲那些現在已經真正建成所謂的發達國家,也曾出現過大量人口流失,經歷過一段衰敗,後來人家意識到城市和鄉村是兩種不能被替代的功能,它只能互補不能替代,城市和鄉村不能偏廢而行,並及時進行了糾正。當然,新大陸國家,美國、澳大利亞、南美洲這個情況不一樣,他們沒有村。他們基本上只有農業和農民,沒有村莊一說,跟我們的狀況不一樣。像新加坡這樣的城市國家,它可以不要農村無所謂,但是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不可以不要農村。所以要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要實現現代化強國,首先一條,我們必須要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不能讓外國人說我們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從國家的歷史,從我們的現狀,從我們的人口分佈,我們必須要振興鄉村。

陈锡文:乡村振兴战略背后的历史发展规律

求是網:那該如何振興鄉村?

陳錫文:至於怎麼振興鄉村,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很清晰的目標,所謂鄉村振興就是要做到五個方面,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目標。應該說目標講得很清楚。這次,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團審議時,他又講了五個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這五個振興是講具體的做法。我覺得,從這個邏輯上講,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明確的五個方面是目標,在山東代表團審議時,他提出的五個振興是具體做法。十九大講的是目標,是方向,在山東代表團審議時講的是做法,怎麼給它落地。通過這五個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把要做的工作講得非常清楚。

求是網: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團審議時還說了一句,鄉村振興繼續推行,他講到了不能搞“一刀切”,現在很多農村做產業時有點盲目上項目,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陳錫文:我覺得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到現在,大家都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十二三年前,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那是目標,也是五句話。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到具體操作的時候,很多地方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就自行做出選擇。我們這麼多年計劃經濟下形成的工作方式非常不好的,有地方做事不是給老百姓謀福利而是做給上級看。於是有沒有條件我就是自己這麼幹,我那時候下去調查的時候,到一個村裡,有個大嬸就跟我說,支部書記講“新農村建設就是有錢蓋房,沒錢刷牆”。有錢就蓋房子,沒錢刷牆,你總得做,做了給誰看?給上頭看。這種工作方法要摒棄。

第二個要因地制宜,我們現在農村3萬多個鄉鎮,60萬個村民委員會,317萬個自然村,你要看你的資源來辦事,因為中國各地農村差距、差別太大,很難規定你可以做什麼,不可能做什麼。你要創造性貫徹中央的要求,總的要求是一樣的。產業興旺,講的是產業要振興,你這個地方能搞什麼產業,你聽廣大人民群眾的意願,大家一起研究做,不能好高騖遠,不能簡簡單單模仿別人。做什麼事要有人才,要不自己培養,要不引進,或者外出的人回來。這些問題都只能從實際出發,關鍵是我們要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不能做得不償失的、傷害名利的事情,更不能損害老百姓的利益。否則,最後代價很大,成果很小,交代不過去。

求是網:鄉村振興和農業供給側改革是兩種不同的提法嗎?

陳錫文:農業供給側改革主要是對農業生產的狀況而言。農業生產包括農村的產業裡邊,農業供給側改革是前年開始提出來的,一直在推進。鄉村振興中提出來的產業興旺,從這個角度來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說是產業興旺裡面包含著的一部分內容,是農業這個產業怎麼適應現在的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所以相對於鄉村振興來講,相對於鄉村振興的一個目標產業興旺來講,農業供給側改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這個問題在相當程度上也是階段性的,因為農業發展到現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主要矛盾不是數量不夠,而是結構性矛盾。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你生產出來的東西需求不對,有需求的產不出來,或者產出來賣不出去,庫存很大。還有,可以能生產出來,但成本比國際市場高,價格比國際市場貴,沒有競爭力。現在要解決的是這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怎麼樣讓我們的生產適應市場需求。生產不能自娛自樂,生產出來是為了賣,你的東西要受歡迎。從產業自身效率來講,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競爭力,這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義。

另外,我們講農村產業興旺不光是發展農業。在這個過程中農村也要發展其他產業。一直強調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調新產業、新業態。所以從這個角度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然是當前農村改革發展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但是它只是整個鄉村振興戰略整個產業興旺的戰略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陈锡文:乡村振兴战略背后的历史发展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