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小小的一枚古钱币,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古钱,也称为古泉,理由可能是“钱”的古音与泉相似。现在世面上很多收集古钱的爱好者们都称彼此为“泉友”。笔者前些日子也凑了个热闹,收集了一些古钱,客串了一把“泉友”,不过笔者对古钱的喜爱并非全是古钱的品相以及市场价值,更多的则是古钱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通过了一段时间的收集,笔者深深的感受到了古钱背后所蕴含的经济、政治的意义重大。通过对古钱币的研究,我们也可以加立体的研究古代历史,相比于阅读冷冰冰的历史书籍,通过古钱币研究历史则更加具有烟火气息。

先秦时期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钱的的形式还不像现在我们所知的圆形方孔,那个时期的人们经常以物易物,或者就是以比较珍贵的物品,例如麻、贝壳等物,当时用贝壳所做的“贝币”就风靡一时。

春秋时期开始,“布币”在三晋地区大行其道。布币的原材料并不是布,而是铜。因为早期的钱主要以布麻为主才叫作布币。除此之外,齐、燕等地区普遍使用刀币,随后不断扩展到赵国及中山国等地区。秦魏地区则使用圜钱,到了秦惠文王时期,秦国采用半两钱。所以圜钱也是半两的前身。一直游离于周文化的楚国则使用蚁鼻钱及鬼脸钱。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条结论;首先,自东周起,随着周天子力量衰弱,各诸侯国至少在经济领域自立,不同的币种就是证据。可见,我们并非一定要在史书上了解东周之后诸侯国不再听从天子号令,在古币上也可以得出一二。其次,货币往往是由经济发达地区转向经济欠发达地区,例如,刀币最初只是由齐国及燕国使用,后期则影响到了邻国赵国及中山国。

秦国统一货币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开始铸造半两钱,当时一斤重24铢,半两钱重12铢,因此得名为半两,现代泉友们称为“秦半两”。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为了统一货币,秦国开始向全国推行圆形方孔的“秦半两”。从此,“秦半两”正是进入全国的交易市场,“秦半两”也成为了“大五帝钱”之首(大五帝钱主要包括秦半两、汉五铢、开元通宝、宋元通宝、永乐通宝)。圆形方孔钱也将在未来年前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占据着货币绝对的主导地位。


小小的一枚古钱币,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秦半两

汉武帝的货币改革——五铢钱诞生

汉朝建立后,由于“天下苦秦久矣”,汉高祖刘邦采取了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国策,汉朝开始走向“小政府,大国家”的形态。基于这样与秦国截然相反的国策,汉朝前期的钱虽然名称沿用秦国钱币的名称——半两,但是意义已经和“秦半两”完全不同了;首先,汉半两的重量减轻了,刘邦时期的制造的钱被称为榆荚半两,意思就是这钱既小又轻。此外,汉朝允许百姓私自造钱。开创了了西汉初期民间可以造钱的先河。

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汉书》

既然民间可以私自铸造钱币,相当于只要条件允许,每人都可以开银行兼钱币制造厂,这样造成了两个结果;首先就是钱币的标准不一、质量不一,里面可操作的空间很大。其次,允许民间私铸钱币,本意是在经济上使百姓受益,但是拥有铸造钱币的往往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宗室豪族。例如,在汉朝前期最富的两位分别是文帝朝的宠臣邓通和淮南王刘濞,他们依靠着帝国给予的权力获取铜山铸造钱币,富可敌国,刘濞甚至带头发动了七国之乱。

显而易见,汉朝前期的这种允许民间私铸的货币政策被证明并不合理,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这种货币机制肯定会改变。


小小的一枚古钱币,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汉武帝

到了汉武帝时期,因为连年对外征战,再加上国家货币市场混乱,国内通货膨胀严重,民不聊生。汉武帝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半两钱及刚发行不久的三铢钱,生产五铢钱。至此,封建时期流通时间最长的“五铢钱”诞生。五铢钱的诞生,标志官方发行货币的一次强化。自汉武帝铸造五铢开始,五铢一直是社会的主流货币。尽管中间有过些违逆历史的潮流的情况,如王莽的货币改革,生产“泉币”以及魏文帝曹丕曾要求市场以物易物,但都最终都被证明是不合理的。这种情况延续到了唐高祖武德四年。


小小的一枚古钱币,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五铢钱

承上启下的唐朝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全国出现众多割据政权,因此隋末的五铢钱质量不一,百姓深受其苦。唐朝建立后,政府规范了货币形式,“开元通宝”取代了之前的五铢钱。“开元通宝”重一钱。由书法大家欧阳询为其题字,“开元通宝”的出现,稳定了国家经济。

针对开元通宝,我们一般有两个误区:误区一,很多人认为“开元通宝”是唐玄宗时期的货币,因为唐玄宗执政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其实不然,唐玄宗李隆基生于公元681年,比“开元通宝”小了整整一个甲子。误区二,叫法,实际上“开元通宝”很有可能应该是叫做“开通元宝”,取自于“开通万里达,元宝出青黄”。另外,如果叫做“开元通宝”,按照惯例,唐玄宗前期年号为开元则不合适。当然,后世泉友一般称之为“开元通宝”,因此,笔者这里也取用“开元通宝”这个名字。


小小的一枚古钱币,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开元通宝(开通元宝)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被严重削弱,且当时各地兵变不断,缓解国家的经济压力成为唐政府首要的目标。唐朝当时的财务大臣第五琦提出生产“重宝”。“乾元重宝”应运而生,此种钱虽然流通时间并不长,但是历史意义十分深远。首先,皇帝的年号开始运用到了货币名称中。第二,“乾元重宝”以一当十,甚至有的可以以一当三十开元通宝。但是每枚“乾元重宝”的实际重量完全达不到相对应的“开元通宝”的数量。这就导致了民间很多人把开元通宝融化铸造乾元重宝以获取暴利。唐朝的皇帝们当然知道这个弊端,但是没办法,国家实在没钱。可见,安史之乱的破坏力巨大,已经逼的强大的唐朝不得不靠出台货币变相的“抢劫”他的子民。从侧面证明了安史之乱的破坏力惊人。我们研究历史,不一定非要照着书本“书云亦云”,有时候也要注意实物(古董)的的研究。当然,这种变相的打劫肯定不能长久,唐代宗上台后就开始逐步取消了“乾元重宝”。

在唐朝制造“乾元重宝”之时,安史叛军也开始制造自己的钱币,如“顺天元宝”和“得壹元宝”,但是这两种钱币存世量不多,所以价格非常高,泉界一直流传着“顺天易得,得壹难求”这句话。可见,

安史叛军已经有很强的实力,甚至可以铸造自己的钱币。但是,他们的钱币存世量却不如唐政府铸造的“乾元重宝”,可以分析在当时唐朝政府在经济上还是高于安史叛军的,经济上的优势也是唐朝政府可以迅速平定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


小小的一枚古钱币,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乾元重宝

中晚唐时期,国家货币减少,很多人都把铜钱融化铸造佛像,再加上两税法的出台使得钱币成为了征收税务的主要方式,国家面临者严重的通货紧缩,钱价大涨。再加上佛教在唐朝中晚期的流行,使得民间广泛铸造佛像。唐武宗上台后,大肆打压佛教,把佛像、法器等物用作铸造铜钱。唐武宗规定,利用被征收的佛像、法器等制作“开元通宝”铜钱,并把铸造钱币各个地区的地名铸刻在钱币背面。因为这批开元通宝是在唐武宗会昌年间铸造,因此又称这批钱为“会昌开元”。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存世“会昌开元”并没有河朔三镇的地名,可见在号称“会昌中兴”的唐武宗在位时期,藩镇问题并没有解决,各个藩镇还是可以据地割据,财税自理

充满艺术气息的宋钱

提起宋朝,就要聊聊五代。五代的货币存世量不多,所以整体价格偏贵,很多甚至可以拍出天价甚至无价。相对来讲五代的地方割据政权南唐的钱币相对较多,例如南唐开元(钱币文字也为“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存世量相对较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五代时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一般而言货币

存量代表着经济强弱,南方货币存世量较多则代表着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彻底已经由北转南。第二,无论是南唐开元还是“唐国通宝”,或者是一些地区还在生产着之前的“开元通宝”,都意味着在五代时期,虽然唐朝已经灭国,但影响力依然存在

最终,五代归宋,宋太宗赵匡胤在立国之初,铸造“宋元通宝”,显而易见,宋太祖也是想把宋朝的货币做成国号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年号币。转折点在宋太宗时期,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年号太平。并把货币由国号币改为年号币“太平通宝”,此后,宋朝的货币全部换成了“年号币”。


小小的一枚古钱币,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宋元通宝

宋钱在古钱币史的历史地位很高,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存世量大

宋朝经济非常发达,商业体系也基本上是封建时期最好朝代之一,再加上当时白银并未大面积流入中国,所以使用铜钱极多,这也从侧面证明宋朝经济发达

2、版本复杂

宋朝的皇帝们很多都有很多年号,而每换一个年号,都会铸造新的年号钱币,而且版本复杂,钱文字体有楷书、篆书等等。且艺术气息浓厚,例如,宋徽宗崇宁年间,徽宗皇帝曾为“崇宁通宝”钱币提字作为模板,这种模板有上千种,同样的一个字,每一版本的笔画都不相同,皇帝做到这个程度,恐怕离亡国也不远了。


小小的一枚古钱币,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宋徽宗

3、制作精良

宋朝的钱币大多制作精良,虽传承千年,但是钱骨大多良好。

元明时期的货币——宣誓主权

元朝的货币也主要采用年号钱,但因为是蒙古政权,所以钱币上加入蒙古族的元素,最明显的就是钱币的字上铸着八思巴文。从存世量来看,蒙文的货币要远远多于汉文的货币。

到了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个地方割据政权林立。势力较大的割据政权相继发行货币,最有名气的当属朱元璋的“大中通宝”以及以及陈友谅的“大义通宝”。这些钱有的版本并未大面积发行,但意义重大,这也从侧面引证了元朝末期个地方割据政权蜂拥而起,已成燎原之势

明朝开国的铜钱为“洪武通宝”以年号命名,此后的明朝历任帝王都把钱币以年号命名,直到明朝灭亡。古泉界对南明钱也是有很多研究,南明钱最多的两款就是“永历通宝”和“兴朝通宝”,这两款都是在南明桂王政权下所铸造的钱币。永历是桂王称帝后的年号,“兴朝”则是对前朝的怀念。无论是“永历通宝”还是“兴朝通宝”,制造工艺都有很浓郁的云南风格,

这也从侧面引证了南明政权曾长时间在云南,并在当地有着一定的经济实力


小小的一枚古钱币,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永历通宝

清朝铜钱——百花齐放

清朝的铜钱可以说非常受泉友们喜爱,下面我们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版别多,清朝的铜钱版别极多,例如“罗汉”、“部颁”、“山底隆”等等,而这每一种又根据不同局口是可以演化出多种形态,千变万化,令众多泉友目不暇接。

2、原材料优质,大多采用黄铜,且铸币精良。清朝前期,国力强盛,人民相对富足。国家铜钱储量丰富,且质量相对较好。特别是清朝前期的五位帝王: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时期的铜钱,被称作“清五帝”,在民间极受追捧。


小小的一枚古钱币,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康熙通宝

3、清朝中后期,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朝从咸丰开始制作“大钱”,存世量最多的是“咸丰通宝当十”,甚至有当百的“大钱”。类似于唐朝的“乾元重宝”,因为用料相对良心,所以这种“大钱”也保存了下来。

4、清朝和元朝在封建时期都算少数民族统治,但如果我们分析双方的货币可以发现还是有很多区别的。例如,清朝的钱币都是满汉融合,一般都是正面是某某通宝,后面则是满文的局口(出产钱币厂)。康熙是甚至连局口都是满汉相结合。相对元朝货币的“孤立”,清朝政府更加的融合。因此从钱币可以分析,清朝对待汉族的国策还是以和平融合为主。这也是清朝享国比元朝长久的最根本原因。

5、厌胜钱,俗称花钱,起源于元朝,真正流行于清朝。这种大多都是描述着美好寓意的字或者图,例如十二生肖花钱、连中三元花钱、山鬼花钱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钱币的生产商并不是官方局,而是民间私铸。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也只是简单的梳理一下古代封建时期的钱币历史,其中很多的知识量也仅仅是浅尝辄止,更多的知识由于篇幅和笔者的个人能力等原因并未提及。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古钱币里面蕴含着很多历史知识,而这些历史知识,可以开拓我们的见识,从侧面印证或者发现更多的历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