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老農民說初七“打春”,還要“咬春”,啥意思?

新大風歌


剛剛整理了一篇關於“立春”的文章,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關於立春,又叫打春。打春的時間從公曆來說是相對比較固定的,一般是在每年的2月3號到2月5號,更多的是2月4日這一天。出現在2月3號的年份是在1897年和2017年,中間差了120年。從農曆來講的話時間就不那麼穩定,年前、年後的都有出現,而初一打春是非常罕見的,又稱之為“歲交春”。

而立春的一些習俗,每個地方都不太一樣。北方一些地方在立春這一天會吃蘿蔔、生菜(韭菜)等,稱之為“咬春”;南方一些地方會吃春餅、春捲。

民間對立春這一節氣是比較注重的,這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也是春天的開始。

關於立春的諺語。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意思是說立春是晴天,說明以後的天氣水風調雨順,適合耕種。

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溼溼到清明。意思是說如果立春這一天下雨,很有可能會斷斷續續下到清明。

立春打了霜,當春會爛秧。意思是說如果立春降霜,這一年整個春天的農作物都會長不好。

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意思是說立春這一天打雷的話,驚蟄時會連續下雨。

大家看看有什麼不妥之處請給予指正,共同學習,謝謝。


平凡的白鹿世界


打春是立春的俗稱,是春回大地的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中國傳統文化24節氣的第一位節氣叫立春!

立春是中國傳統節日。在周代,這一天天子親率三公九卿等到東郊迎春,祭祀。唐宋時,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表示勸農春耕和祈求豐收,明清以來,有食青菜、迎土牛、浴蠶種、喝春茶等,具有濃厚的傳統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但那時的“打春”,和最早以前的一哄而上“眾役打焚”,拾取春牛碎片如鳥獸散回家以求吉祥的情景,已經有所不同。禮儀更加繁複,一列逶迤,由府伊帶隊,將春牛從午門抬入宮內,百官朝服,彩仗鞭牛,把場面推向更加壯觀的高潮。鞭打春牛之後,眾官退朝時,還可以得到皇上的“各以彩仗贈貽”,那些官員如以前農人把春牛碎片拿回家一樣,樂不可支,求得一年的風調雨順,其祈禱與保佑的含義,是和前輩一樣的繼承和延續。



假小胖Vs劉桓易


膠東農村,到今天依然稱“立春”為“打春”。昨天婆婆還在說,今年一年要打兩個春(俗稱“兩頭春”),一個是正月初七,一個是臘月十九。

打春,彷彿自帶了一種狠勁,有一種人勤春早的迫切感。這“打”,原來也是真打,而且儀式相當隆重,是由上至帝王,下至縣衙知事、黎民百姓全員參與的慶祝,鞭春牛。《京都風俗志》一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查看本地史志資料,對立春有很詳細的記載。立春前一天,以演武廳為春場,由知縣帶領所有官吏士紳,穿新衣,簪春花,旗幟招展,鑼鼓喧天,農人牽耕牛荷種田工具,去往東郊迎春。一路上,沿街的商鋪也是張燈結綵,不亞於春節。邑之人老少聚集,一起觀春。這一日如天氣晴好,則大家相互慶祝,為豐年之兆。民諺雲: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水淋春牛頭,農夫百日憂。立春喜晴不喜雨,尤其是打雷,更是大忌。民諺有“立春打雷,十處豬欄九處空”之說。

立春晴好,是要大大的慶祝的。知縣與各官吏生員,回到縣衙,簪花飲酒。名叫吃春宴。期間還會有其它卜卦,預測一年的風調雨順情況。第二天(立春)拂曉,再次由知縣帶領衙役等,手執棍仗,對著早就塑好的土牛,每人打土牛三下,然後徒隸們一起擁上,合力將土牛打碎。此謂打春送寒氣。然後鼓樂喧天,給縉紳分送小春牛和芒神(後改為春牛畫)。

在民間,還流行一種儀式,就是“咬春”。過去沒現在這麼多反季節蔬菜,立春裡能生咬著吃的,也就是蘿蔔、生薑、大蔥了。古人云“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應該也源於此吧。今年的立春在正月初七,也是“人日”。傳說這一天是否晴好,也管小孩子一年的健康。膠東農村仍然有初七吃麵條的習俗,寓意是攬住孩子腿,也是祈願孩子健康的意思。

農村古老的祈福儀式,現在已經少有人記得了。就像明日的“破五”,不知道又有多少人還記得?民諺民俗民風,終有一天會淡出中國人的生活,被遺忘了吧?祈願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讓農民兄弟過個好年!



山西好後生


立春,俗稱打春,標誌著一年春季的開始,它是二十四節氣的頭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聞學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的季節,春是生長,耕耘播種的好時節。從立春節氣當天到立夏這段時間,都被稱為春天。



二紅


“一年之計在於春”,從古代開始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的節日,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曆史。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又稱“打春”、“咬春”、“報春”。“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

為什麼叫“打春”?大概跟鞭春牛這一習俗有關。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鞭打春牛的活動寄寓了百姓對春天的美好向往,正像州官鞭打春牛時念的詞: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羊開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穀豐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方吉祥,九打九州太平,十打十全十美。

為什麼要叫“咬春”?當然是跟吃有關了。

咬春:立春時各地都有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過去人們認為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蔔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

作為中國傳統的節日,立春也有他特別的風俗禁忌:

立春之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

立春之日不理髮,俗話說:發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剛出生的草木去損害,這是不合天地運行草木生長之理的。

立春之日不能躺著:春暖大地,這是萬物初始的時候,人也應該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春的復甦。

忌諱吵架、不口出汙穢言語:和和氣氣,喜迎春之至。

立春之日莫搬遷:很多人都應該知道,搬家不要選擇在四立八節之上,因為這是氣節交接之時,氣息駁雜,搬遷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動盪。

立春不能回孃家:春乃一年之始,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孃家。還有孃家正忙著莊稼就不要回去添亂了。


超人小航航


咬春就是立春這天要吃春餅,春捲,蘿蔔。我每年立春當令時都要咬蘿蔔。做春餅,春捲吃。





東北的雲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裡的第一個節氣。今年的立春,就在大年初七。立春,又有咬春、打春一說。

立春這一日,民間講究要買個蘿蔔來吃,叫做咬春。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衚衕裡吆喝:“蘿蔔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

清人專有《咬春詩》:“暖律潛催臘底春,登筵生菜記芳辰;靈根屬土含冰脆,細縷堆盤切玉勻。佐酒暗香生匕?k,加餐清響動牙唇;帝城節物鄉園味,取次關心白髮新。”可以想像,那時咬春的風俗還是非常濃郁的。 一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風俗。


阿星努力中


一、打春的含義

  1、立春(舊時府縣官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放在衙門前,立春日用紅綠鞭抽打,因此俗稱立春為打春)。

  2、舊風俗,指立春那天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以祈豐年或是敲打小鑼、竹板等,唱著歌詞,挨戶索取錢財的習俗。

  二、打春的由來

  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史書上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那樣說的話,年頭幾乎和我們中華民族一樣的老。《京都風俗志》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將春牛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徵。

  這裡說的芒神,就是春神,主宰一年的農事,這在《禮記》和《左傳》裡,都有記載。立春這一日,老北京的廟會里,一般都會賣春牛圖,前面牽牛的那個男人,畫的就是芒神。一般人家,哪怕已經進了城,也會把春牛圖請回家,和那些拿回家裡的春牛的碎片的意義是一樣的,自己對自己祈禱,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收穫的保佑。

  彩牛繪身,鞭炮齊鳴,裝扮成春官,跑在道前接芒神,打春牛,這樣的儀式,歷史很悠久了。而且最早都是皇上親自出馬操辦這一切的,是要在宮內親自迎接芒神和春牛的。最早時皇上還要像模像樣做親自扶犁狀,剪綵一般,做個象徵性的造型。宋《東京夢華錄》書中曾經記載:芒神和春牛“從午門中門入,至乾清門、慈寧門恭進,內監各接奏,禮畢皆退。”可謂禮儀隆盛倍至。

  這一傳統,到後來已經稍稍有一些變動,把芒神和春牛設於宮前,改為了設立在郊外,這樣的變動,在明朝的文字中已經有了記載。不過,在京城,所有的儀式照舊還是由宮廷委託順天府伊來組織完成,有些普天同慶、官民同樂的意思。

  明崇禎年間印製的《帝京景物略》中有專門對春場的記載:“東直門外五里,為春場,場內春亭,萬曆癸巳,府伊謝傑建也。故事,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幟先導,次田家樂,次勾芒神亭,次春牛臺,次縣正左、耆老、京師儒。府上下衙役皆騎,丞尹輿。官皆衣朱簪花迎春,自場入於府。是日,塑小牛芒神,以京兆生舁(抬之意)入朝,進皇上春,進中宮春,進皇子春。畢,百官朝服賀。立春候,府縣官吏公服,禮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勸耕也。”

  這樣的風俗,一直延續到清朝,清潘榮升《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立春日,大興宛平縣令,設案於午門外正中,府縣生員舁進,禮部官前導,尚書、侍郎、府展及丞後隨,由午門中門入。”那轟轟烈烈的陣勢,一點兒沒有變。

  但那時的“打春”,和最早以前的一哄而上“眾役打焚”,拾取春牛碎片如鳥獸散回家以求吉祥的情景,已經有所不同。禮儀更加繁複,一列逶迤,由府伊帶隊,將春牛從午門抬入宮內,百官朝服,彩仗鞭牛,把場面推向更加壯觀的高潮。鞭打春牛之後,眾官退朝時,還可以得到皇上的“各以彩仗贈貽”,那些官員如以前農人把春牛碎片拿回家一樣,樂不可支,求得一年的風調雨順,其祈禱與保佑的含義,是和前輩一樣的繼承和延續。

  小結:打春是因為以前的習俗在立春這一天,會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這個寓意就是祈禱這一年可以是豐收吉祥的一年。


小賴的一天


簡單的說打春就是立春☞四季的交接,氣候開始變暖(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咬春☞我先輩傳流至今:就是接春和進春及交春...的意思,四季提醒農業農民備耕。


重工手發斌


1、打春的意思:

唐宋時的立春時節,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習俗,人們在立春這天,會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表示勸農春耕和祈求豐收,打春一名便由此而來,宋朝晁衝之的《立春》中有提到“自慚白髮嘲吾老,不上譙門看打春”。

2、打春的意義:

鞭打春牛的活動寄託了百姓對春天的美好向往,正像州官鞭打春牛時念的詞: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羊開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穀豐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方吉祥,九打九州太平,十打十全十美。鞭打春牛的活動不但給民眾帶來了春天的喜悅,而且對來年組織農業生產,奪取農業豐收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