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老农民说初七“打春”,还要“咬春”,啥意思?

新大风歌


刚刚整理了一篇关于“立春”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关于立春,又叫打春。打春的时间从公历来说是相对比较固定的,一般是在每年的2月3号到2月5号,更多的是2月4日这一天。出现在2月3号的年份是在1897年和2017年,中间差了120年。从农历来讲的话时间就不那么稳定,年前、年后的都有出现,而初一打春是非常罕见的,又称之为“岁交春”。

而立春的一些习俗,每个地方都不太一样。北方一些地方在立春这一天会吃萝卜、生菜(韭菜)等,称之为“咬春”;南方一些地方会吃春饼、春卷。

民间对立春这一节气是比较注重的,这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也是春天的开始。

关于立春的谚语。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意思是说立春是晴天,说明以后的天气水风调雨顺,适合耕种。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意思是说如果立春这一天下雨,很有可能会断断续续下到清明。

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意思是说如果立春降霜,这一年整个春天的农作物都会长不好。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意思是说立春这一天打雷的话,惊蛰时会连续下雨。

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妥之处请给予指正,共同学习,谢谢。


平凡的白鹿世界


打春是立春的俗称,是春回大地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中国传统文化24节气的第一位节气叫立春!

立春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周代,这一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等到东郊迎春,祭祀。唐宋时,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明清以来,有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等,具有浓厚的传统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但那时的“打春”,和最早以前的一哄而上“众役打焚”,拾取春牛碎片如鸟兽散回家以求吉祥的情景,已经有所不同。礼仪更加繁复,一列逶迤,由府伊带队,将春牛从午门抬入宫内,百官朝服,彩仗鞭牛,把场面推向更加壮观的高潮。鞭打春牛之后,众官退朝时,还可以得到皇上的“各以彩仗赠贻”,那些官员如以前农人把春牛碎片拿回家一样,乐不可支,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其祈祷与保佑的含义,是和前辈一样的继承和延续。



假小胖Vs刘桓易


胶东农村,到今天依然称“立春”为“打春”。昨天婆婆还在说,今年一年要打两个春(俗称“两头春”),一个是正月初七,一个是腊月十九。

打春,仿佛自带了一种狠劲,有一种人勤春早的迫切感。这“打”,原来也是真打,而且仪式相当隆重,是由上至帝王,下至县衙知事、黎民百姓全员参与的庆祝,鞭春牛。《京都风俗志》一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查看本地史志资料,对立春有很详细的记载。立春前一天,以演武厅为春场,由知县带领所有官吏士绅,穿新衣,簪春花,旗帜招展,锣鼓喧天,农人牵耕牛荷种田工具,去往东郊迎春。一路上,沿街的商铺也是张灯结彩,不亚于春节。邑之人老少聚集,一起观春。这一日如天气晴好,则大家相互庆祝,为丰年之兆。民谚云: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立春喜晴不喜雨,尤其是打雷,更是大忌。民谚有“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之说。

立春晴好,是要大大的庆祝的。知县与各官吏生员,回到县衙,簪花饮酒。名叫吃春宴。期间还会有其它卜卦,预测一年的风调雨顺情况。第二天(立春)拂晓,再次由知县带领衙役等,手执棍仗,对着早就塑好的土牛,每人打土牛三下,然后徒隶们一起拥上,合力将土牛打碎。此谓打春送寒气。然后鼓乐喧天,给缙绅分送小春牛和芒神(后改为春牛画)。

在民间,还流行一种仪式,就是“咬春”。过去没现在这么多反季节蔬菜,立春里能生咬着吃的,也就是萝卜、生姜、大葱了。古人云“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咬春,吃春饼的习俗,应该也源于此吧。今年的立春在正月初七,也是“人日”。传说这一天是否晴好,也管小孩子一年的健康。胶东农村仍然有初七吃面条的习俗,寓意是揽住孩子腿,也是祈愿孩子健康的意思。

农村古老的祈福仪式,现在已经少有人记得了。就像明日的“破五”,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还记得?民谚民俗民风,终有一天会淡出中国人的生活,被遗忘了吧?祈愿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让农民兄弟过个好年!



山西好后生


立春,俗称打春,标志着一年春季的开始,它是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闻学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的季节,春是生长,耕耘播种的好时节。从立春节气当天到立夏这段时间,都被称为春天。



二红


“一年之计在于春”,从古代开始立春就是一个重大的节日,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又称“打春”、“咬春”、“报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为什么叫“打春”?大概跟鞭春牛这一习俗有关。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鞭打春牛的活动寄寓了百姓对春天的美好向往,正像州官鞭打春牛时念的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羊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方吉祥,九打九州太平,十打十全十美。

为什么要叫“咬春”?当然是跟吃有关了。

咬春:立春时各地都有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过去人们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

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立春也有他特别的风俗禁忌:

立春之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

立春之日不理发,俗话说:发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刚出生的草木去损害,这是不合天地运行草木生长之理的。

立春之日不能躺着:春暖大地,这是万物初始的时候,人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来迎接春的复苏。

忌讳吵架、不口出污秽言语:和和气气,喜迎春之至。

立春之日莫搬迁:很多人都应该知道,搬家不要选择在四立八节之上,因为这是气节交接之时,气息驳杂,搬迁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动荡。

立春不能回娘家:春乃一年之始,古时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运气带回娘家。还有娘家正忙着庄稼就不要回去添乱了。


超人小航航


咬春就是立春这天要吃春饼,春卷,萝卜。我每年立春当令时都要咬萝卜。做春饼,春卷吃。





东北的云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今年的立春,就在大年初七。立春,又有咬春、打春一说。

立春这一日,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清人专有《咬春诗》:“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佐酒暗香生匕?k,加餐清响动牙唇;帝城节物乡园味,取次关心白发新。”可以想像,那时咬春的风俗还是非常浓郁的。 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


阿星努力中


一、打春的含义

  1、立春(旧时府县官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放在衙门前,立春日用红绿鞭抽打,因此俗称立春为打春)。

  2、旧风俗,指立春那天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以祈丰年或是敲打小锣、竹板等,唱着歌词,挨户索取钱财的习俗。

  二、打春的由来

  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史书上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那样说的话,年头几乎和我们中华民族一样的老。《京都风俗志》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那时,将春牛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这里说的芒神,就是春神,主宰一年的农事,这在《礼记》和《左传》里,都有记载。立春这一日,老北京的庙会里,一般都会卖春牛图,前面牵牛的那个男人,画的就是芒神。一般人家,哪怕已经进了城,也会把春牛图请回家,和那些拿回家里的春牛的碎片的意义是一样的,自己对自己祈祷,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收获的保佑。

  彩牛绘身,鞭炮齐鸣,装扮成春官,跑在道前接芒神,打春牛,这样的仪式,历史很悠久了。而且最早都是皇上亲自出马操办这一切的,是要在宫内亲自迎接芒神和春牛的。最早时皇上还要像模像样做亲自扶犁状,剪彩一般,做个象征性的造型。宋《东京梦华录》书中曾经记载:芒神和春牛“从午门中门入,至乾清门、慈宁门恭进,内监各接奏,礼毕皆退。”可谓礼仪隆盛倍至。

  这一传统,到后来已经稍稍有一些变动,把芒神和春牛设于宫前,改为了设立在郊外,这样的变动,在明朝的文字中已经有了记载。不过,在京城,所有的仪式照旧还是由宫廷委托顺天府伊来组织完成,有些普天同庆、官民同乐的意思。

  明崇祯年间印制的《帝京景物略》中有专门对春场的记载:“东直门外五里,为春场,场内春亭,万历癸巳,府伊谢杰建也。故事,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帜先导,次田家乐,次勾芒神亭,次春牛台,次县正左、耆老、京师儒。府上下衙役皆骑,丞尹舆。官皆衣朱簪花迎春,自场入于府。是日,塑小牛芒神,以京兆生舁(抬之意)入朝,进皇上春,进中宫春,进皇子春。毕,百官朝服贺。立春候,府县官吏公服,礼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劝耕也。”

  这样的风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清潘荣升《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立春日,大兴宛平县令,设案于午门外正中,府县生员舁进,礼部官前导,尚书、侍郎、府展及丞后随,由午门中门入。”那轰轰烈烈的阵势,一点儿没有变。

  但那时的“打春”,和最早以前的一哄而上“众役打焚”,拾取春牛碎片如鸟兽散回家以求吉祥的情景,已经有所不同。礼仪更加繁复,一列逶迤,由府伊带队,将春牛从午门抬入宫内,百官朝服,彩仗鞭牛,把场面推向更加壮观的高潮。鞭打春牛之后,众官退朝时,还可以得到皇上的“各以彩仗赠贻”,那些官员如以前农人把春牛碎片拿回家一样,乐不可支,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其祈祷与保佑的含义,是和前辈一样的继承和延续。

  小结:打春是因为以前的习俗在立春这一天,会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这个寓意就是祈祷这一年可以是丰收吉祥的一年。


小赖的一天


简单的说打春就是立春☞四季的交接,气候开始变暖(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咬春☞我先辈传流至今:就是接春和进春及交春...的意思,四季提醒农业农民备耕。


重工手发斌


1、打春的意思:

唐宋时的立春时节,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习俗,人们在立春这天,会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打春一名便由此而来,宋朝晁冲之的《立春》中有提到“自惭白发嘲吾老,不上谯门看打春”。

2、打春的意义:

鞭打春牛的活动寄托了百姓对春天的美好向往,正像州官鞭打春牛时念的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羊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方吉祥,九打九州太平,十打十全十美。鞭打春牛的活动不但给民众带来了春天的喜悦,而且对来年组织农业生产,夺取农业丰收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