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五臺山與波斯:傳敦煌藝術之美,承古今文化之憶

敦煌石窟是舉世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他見證了公元4—14世紀絲綢之路多元文明的交融薈萃,生動記錄了中古世紀古代社會的豐富生活,形象展現了中華文明繁榮發展的燦爛歷程。

五臺山與波斯:傳敦煌藝術之美,承古今文化之憶

清冬季節,在北京就可以體驗敦煌的美。在世紀壇舉辦的"大盛敦煌藝術大展"從2019年12月15日一直展到2020年3月29日。展名"大盛",是取自敦煌二字的含義,《漢書》雲"敦,大也;煌,盛也"。此次"大盛敦煌藝術大展"是敦煌石窟數字化最新成果的全方位呈現,展覽通過原大複製洞窟、高保真壁畫精品、三維彩塑、VR/全息展示、多媒體展演、研學體驗等內容板塊,動靜結合、虛實相宜,為觀眾呈上一場可感、可視、可聽、可觸的觀展盛宴。

五臺山與波斯:傳敦煌藝術之美,承古今文化之憶

巨幅的《五臺山圖》為何放在展覽的入口位置?

《五臺山圖》畫於五代第61窟,此窟是河西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之子曹元忠的功德窟,《五臺山圖》寬13.45米,高3.42米,規模宏大,氣勢宏偉,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蹟故事畫。

佛教傳入中國前,山西五臺山並不是中國最高大、最著名的一處山嶽。因其地勢高峻,"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也稱作清涼山。佛教徒們根據《華嚴經·菩薩住處品》的一句經文:"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日清涼山。文殊師利住在此山",把五臺山尊為文殊菩薩的說法道場。自北魏起,就深受佛教徒的敬仰。到北齊時,山中已建佛寺200餘處。

五臺山與波斯:傳敦煌藝術之美,承古今文化之憶

文殊菩薩是佛教知識分子的代表,唐代是一個崇尚文化的盛世,因而文殊信仰在唐代達到了極盛時代。五臺山就變成了中國最大的國際性佛教道場。不斷有印度、西域、東南亞諸國,以及鄰邦朝鮮、日本等國的僧人前來巡禮朝拜文殊聖地五臺山。佛教僧侶巡禮朝拜之後,都想把五臺山的文殊聖境帶回祖國家鄉供養,這樣就產生了繪製和乞求《五臺山圖》的慾望。

五臺山與波斯:傳敦煌藝術之美,承古今文化之憶

據史料記載,唐代龍朔年間(661~663)有沙門會賾創制《五臺山圖》小帳,隨即廣行三鋪。長慶四年(824),吐蕃贊普派遣使者向唐王朝求《五臺山圖》畫樣。開成四年(839)日本僧人圓仁巡禮朝拜五臺山之後,宴請畫師博士作《五臺山現化圖》攜歸日本。於是《五臺山圖》西入西域,東渡日本,便成了佛教繪畫藝術中的一個重大題材。

五臺山與波斯:傳敦煌藝術之美,承古今文化之憶

敦煌莫高窟是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聖地,東來西往的佛教僧侶必然會到莫高窟停留巡禮。他們所帶的《五臺山圖》也就必然會留在莫高窟。地處邊遠的敦煌佛教信徒,懷著嚮往中原佛教聖地的心情,也會到五臺山巡禮朝拜,他們回到敦煌後,也就會把他們所見的五臺山聖境畫在莫高窟壁畫中。

五臺山與波斯:傳敦煌藝術之美,承古今文化之憶

敦煌與波斯

敦煌的石窟藝術和文獻,內容不僅是佛教,還有來自印度的婆羅門教。這次"大盛敦煌藝術大展"中,有西魏第285窟。婆羅門教的大神溼婆以佛教的護法"摩醯首羅天"的面目出現,還帶著他兩個兒子——象頭神甘內什和六面童子塞犍陀。中國本土的道教神,東王公、西王母、雷公、風伯、雨師也與佛、菩薩和諧共處。

五臺山與波斯:傳敦煌藝術之美,承古今文化之憶

波斯是古代西亞的文明古國,敦煌文獻中也有來自波斯的景教、祆教、摩尼教,合稱為"三夷教"。景教,即基督教聶斯脫裡派,在東羅馬被視為異端並絕罰出教會。景教的追隨者們逃至波斯,得到了保護,與摩尼教、祆教共同形成波斯的三大宗教。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曾經說過: "我們積極鼓勵院內學者走出敦煌,放眼絲路,以加深對於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歷史文化的瞭解,加強敦煌與絲綢之路的比較研究,同時也歡迎關心熱愛敦煌文化、絲路文化的朋友們來到敦煌,一起探究古代絲路文明。"

五臺山與波斯:傳敦煌藝術之美,承古今文化之憶

波斯一帶的藝術繼承於兩河流域文明,後來傳播到希臘等地中海沿岸,更是大大影響了中世紀後的西歐文藝復興。飛天是石窟裡一種非常優美的藝術形象,早期多為西域波斯樣式,上身不著衣服,帶有寶冠,身戴珠寶首飾,雍容華貴。

五臺山與波斯:傳敦煌藝術之美,承古今文化之憶

波斯薩珊王朝從魏晉時期就和中國有來往。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有波斯王子伊斯到長安弘揚景教,並任職景教執事。歷史上確有波斯王子來到長安,他是薩珊波斯國王伊嗣俟三世的兒子卑路斯。當時阿拉伯帝國興起,入侵波斯,王子來大唐求援。唐高宗建立"波斯都督府",卑路斯王子被任命為都督。卑路斯一直生活在長安,並積極謀劃復國事宜,但最終卻毫無成效。儀鳳二年(677年),卑路斯在長安鬱鬱而終。唐高宗冊封卑路斯之子為泥涅師波斯王。

五臺山與波斯:傳敦煌藝術之美,承古今文化之憶

調露元年(679),唐高宗命吏部侍郎裴行儉護送泥涅師回波斯,助其復國。裴行儉與泥涅師行至鳳翔縣,路過柳林鎮,看到窖藏陳酒的香氣將蜜蜂蝴蝶醉倒,對此奇景,即興吟詩讚嘆曰:"送客亭子頭,蜂醉蝶不舞,三陽開國泰,美哉柳林酒"。詩中的柳林酒即為西鳳酒的前身。

五臺山與波斯:傳敦煌藝術之美,承古今文化之憶

裴行儉抵達碎葉城,便率領軍隊回國。失去唐朝援助的泥涅師因此滯留吐火羅20餘年,最終還是重走當年的東逃之路。景龍元年(707年),泥涅師重返長安,被唐中宗拜為左威衛將軍,若干年後病死,餘生再沒能西返故國,波斯王室就這樣漸漸的變成了中國人。

五臺山與波斯:傳敦煌藝術之美,承古今文化之憶

"敦,大也;煌,盛也"。很久以前,這片大漠之洲就寄託著人們盛大輝煌的希冀。這裡曾是中西交通的樞紐要道,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鎖鑰,對外交往上的國際都會,經營西域的軍事重鎮。

五臺山與波斯:傳敦煌藝術之美,承古今文化之憶

地理概念上的敦煌並不大,這個古稱沙州的小城,不足18萬人口。但敦煌又是如此之大,它是人類的敦煌,為世界景仰;它又是文化的敦煌、藝術的敦煌,被世人膜拜。敦煌,早已超出了疆域之限,屹立在人類文明和文化的高峰之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敦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