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官渡之戰前曹操控制了多少地盤?

楚之南風繁花盛開1


官渡之戰,發生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最終曹操以弱勝強,從而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爆發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相互征伐吞併,最終形成了曹操袁紹兩大軍事集團。

曹操為了發展壯大,政治上,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縣,挾天子以令諸侯,威勢大增。

發求賢令,唯才是舉。

軍事上,先後擊敗呂布、袁術,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經濟上,隨著戰爭連年不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糧食短缺。建安元年(196),曹操採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都(今河南許昌)附近進行屯田。

屯田的土地是無主和荒蕪的土地。勞動力、耕牛、農具是鎮壓黃巾起義中擄獲的,有一部分勞動力號稱為招募其實是被迫而來的。據說當年屯田收穫穀物百萬斛,緩解了社會矛盾。

“於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併群賊,克平天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魏書》)。


談史論今10086


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


時間

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爆發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相互征伐吞併,最終形成了曹操袁紹兩大軍事集團。 曹操為了發展壯大,政治上,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縣,挾天子以令諸侯,威勢大增。發求賢令,唯才是舉。軍事上,先後擊敗呂布、袁術,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經濟上,隨著戰爭連年不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糧食短缺。建安元年(196),曹操採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都(今河南許昌)附近進行屯田。

屯田的土地是無主和荒蕪的土地。勞動力、耕牛、農具是鎮壓黃巾起義中擄獲的,有一部分勞動力號稱為招募其實是被迫而來的。據說當年屯田收穫穀物百萬斛,緩解了社會矛盾。

“於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併群賊,克平天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魏書》)。

對於“官渡之戰前”,這裡我們可以理解為: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七月之前。

我們可以從官渡之戰的整個過程中得知:

  •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紹組織人馬意圖南下進攻許都,拉開了官渡之戰的序幕。
  •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七月,袁紹、曹操的大軍對峙於官渡。
  •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曹操奇襲袁紹糧倉烏巢,袁紹大敗。

人物

曹操。下面我們再看一下曹操的起家史:

  • 公元188年,舉孝廉入仕。
  • 公元189年,刺殺董卓失敗,逃出京城,在陳留舉義兵討伐董卓。
  • 公元190年,單獨追擊董卓被打敗,投奔袁紹。
  • 公元191年,受袁紹所遣打敗於毒、白繞的十餘萬黑山軍,被袁紹表為東郡太守,初步立足。
  • 公元192年,兗州刺史劉岱被黃巾軍打敗戰死,曹操被濟北相鮑信等人表奏為兗州牧。隨後大勝黃巾軍,期間鮑信戰死。曹操收三十萬黃巾軍組成青州兵。
  • 公元193年,大勝袁術、黑山軍、南匈奴,攻克陶謙的徐州。
  • 公元195年,大勝呂布,平定兗州。
  • 公元199年,滅袁術,收其地盤。張繡投降,獲其地。
  • 公元200年,東擊劉備,佔領沛縣,進攻下邳,迫降關羽。

地點

從曹操的起家史中我們得知曹操此時控制的地盤:

兗州、豫州、徐州、司隸(除扶風郡之外的六個郡)、揚州的九江郡、荊州的南陽郡的一部分。

問題備註

  1. 地盤裡包括包括洛陽和長安。
  2. 屯田的規模: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許屯田,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之前的戰亂破壞太嚴重,農業很難短期內恢復。官渡之戰爆發時,農業生產還未完全恢復。因此規模不大。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東海逍遙之客


官渡之戰前曹操控制的地盤?

曹操祖父曹騰,是東漢地位顯赫的宦官。父親是曹嵩,官至太尉(花錢1億錢買的)。曹操自幼機警,既長,喜結交名士。20歲時,受州郡舉薦,以“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

光和七年任濟南相。

中平六年征伐董卓失敗後,初平二年,曹操在東郡大敗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袁紹表其為東郡太守。

初平三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兗州郡縣,陣斬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兗州牧。初平四年曹操攻打徐州牧陶謙,等到十於做城池。

建安二年,攻打張繡勝利,得南陽郡。

建安三年攻打擊敗呂布,初步控制徐州。

建安四年,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張楊舊部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消滅睦固後,為了應對之後與袁紹的戰爭,曹操預作佈置,命在青州有潛在影響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佔領齊(治今山東臨淄)、北海(治今山東壽光東南)等地。

小編認為官渡之戰前,曹操控制了現在的河南中部,南部。山東的西部,南部等地。山西南部。陝西東部。還有江蘇北部的一些地方。



小灰學歷史369


官渡之戰前袁紹解決了韓馥、公孫瓚等割據勢力,佔據了整個冀州,並且佔領了幷州、青州以及幽州的大部分地區,所以曹操說袁紹佔據四州之地兵多將廣絕對不是虛的。不過曹操卻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這麼弱,曹操本來就是兗州牧,但是兗州並沒有冀州這麼強大,後來曹操佔領了徐州,不過由於曹操的雞犬不留的屠城政策徐州的戰後情況非常差,同時曹操還佔領了豫州和司隸這兩個地區,並且還有荊州和揚州的一部分領土。這樣來看,曹操和袁紹的地盤差不多大,袁紹的地盤優勢是不會容易遭遇兩線作戰,曹操的優勢則是處在中原地區,農業發達。

這麼來看的話,曹操的地盤並不比袁紹小多少。打仗主要拼的就是人口,曹操的這幾個地區都是戰亂地區,從黃巾軍到董卓之亂,再到曹操統一這些地方,這些地區基本上沒有真正的安定過。但是曹操這些地區都是中原地區,本來人口基數就比較大,就算出現銳減,人口數量也不會非常少,所以曹操的地區還是擁有不錯的人口基礎的。而袁紹的冀州是當時最大的州,曹操在消滅袁紹之後也是自領冀州牧,這也能看出來冀州的人口比較多,兵員豐富,除了幷州之外的其他地區就不是非常樂觀了,比如青州地區是黃巾軍的主要兵源地,曹操一口氣就俘虜了三十萬青州黃巾軍,這也能看出來青州的人口流失情況,而幷州和幽州本來就人口不多,但是因為這些地區受戰亂情況不如曹操的地區嚴重,所以曹操和袁紹在人口上的對比也不過是半斤八兩。

既然雙方實力相差不大,那麼為什麼官渡之戰曹操的軍隊數量比袁紹要少呢?這主要是因為曹操需要防禦的敵人比較多,劉表、孫權等人都虎視眈眈,而袁紹則是能夠傾全力進攻曹操。不過因為曹操的軍事才能遠高於袁紹,所以袁紹最終在官渡之戰戰敗,並且最終被曹操統一了北方。


歷史的波瀾壯闊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之前,基本上都平定了各自境內的軍閥。

二人各自佔領了四個州:袁紹佔據冀州、青州、幽州和幷州,曹操佔據豫州、徐州、司隸和兗州。袁紹所佔的幽州並不完全,其中遼東等大概有四個郡是公孫度佔領,因此袁紹可能只是佔據了幽州的七個郡,但是公孫度所佔領的四個郡的人口很少,不到整個幽州人口的五分之一。

曹操的司隸可能也是不完全的,但是潼關以東都是曹操的,可能只有扶風郡不是曹操的,其餘的六個郡都是曹操的,扶風郡的人口不到整個司隸的十分之一。曹操滅掉袁術之後,佔領了九江郡,九江郡是揚州的,張繡投降曹操,張繡的地盤原來是荊州的南陽郡的一部分,可以說曹操大概有四個州多一點,袁紹則是四個州少一點,在州這個級別上兩個人的實力是相當的。

曹操的司隸有七個郡一百零六個縣,除去扶風外還有六個郡九十一個縣;豫州有六個郡九十九個縣;兗州有八個郡八十個縣;徐州有五個郡六十二個縣。荊州的南陽有三十七個縣,揚州的九江有十四個縣,假如曹操佔領了這兩郡的三分之一,則至少有十七個縣。讓我們來統計一下,則曹操大概有二十五六個郡三百五十個縣左右。

袁紹,冀州有九個郡一百個縣,青州有六個郡六十五個縣,幷州有九個郡九十八個縣,幽州有十一個郡九十個縣,除去遼東四個郡四十一個縣,則有七個郡四十九個縣。這樣袁紹當有三十一個郡三百一十二個縣,比曹操多五六個郡,可是縣的數目上就少了三四十個。

如果我們比一下人口的話,就會發現曹操的實力要比袁紹強不少。曹操的司隸有三百一十萬人口,除去扶風的十萬左右人口,有三百萬;豫州有六百一十七萬人口;兗州有四百零五萬人口;徐州有二百七十八萬人口。荊州的南陽有二百四十三萬人口,揚州的九江有四十三萬人口,我們還是按三分之一算,這兩郡有九十五萬人口是曹操的。也就是說曹操的地盤上有一千六百九十五萬人口。

袁紹的冀州有五百九十三萬人口,青州有三百七十萬人口,幷州則只有七十萬人口,幽州有二百零四萬人口,除去四個郡的三十八萬,則有一百六十六萬人口。總計一千一百九十九萬。這樣一比的話,曹操的地盤上的人口比袁紹多四百九十六萬,大概多了百分之四十。


半夏錦年似夏天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佔據地盤,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併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群雄並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編輯本段]三、官渡之戰序幕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楊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中外歷史百匯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佔據地盤,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併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群雄並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編輯本段]三、官渡之戰序幕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楊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愛分享的窗簾人


這個問題裡有了歷史的三要素:時間、人物、地點。

時間

對於“官渡之戰前”,這裡我們可以理解為: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七月之前。

我們可以從官渡之戰的整個過程中得知:

  •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紹組織人馬意圖南下進攻許都,拉開了官渡之戰的序幕。
  •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七月,袁紹、曹操的大軍對峙於官渡。
  •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曹操奇襲袁紹糧倉烏巢,袁紹大敗。

人物

曹操。下面我們再看一下曹操的起家史:

  • 公元188年,舉孝廉入仕。
  • 公元189年,刺殺董卓失敗,逃出京城,在陳留舉義兵討伐董卓。
  • 公元190年,單獨追擊董卓被打敗,投奔袁紹。
  • 公元191年,受袁紹所遣打敗於毒、白繞的十餘萬黑山軍,被袁紹表為東郡太守,初步立足。
  • 公元192年,兗州刺史劉岱被黃巾軍打敗戰死,曹操被濟北相鮑信等人表奏為兗州牧。隨後大勝黃巾軍,期間鮑信戰死。曹操收三十萬黃巾軍組成青州兵。
  • 公元193年,大勝袁術、黑山軍、南匈奴,攻克陶謙的徐州。
  • 公元195年,大勝呂布,平定兗州。
  • 公元199年,滅袁術,收其地盤。張繡投降,獲其地。
  • 公元200年,東擊劉備,佔領沛縣,進攻下邳,迫降關羽。

地點

從曹操的起家史中我們得知曹操此時控制的地盤:

兗州、豫州、徐州、司隸(除扶風郡之外的六個郡)、揚州的九江郡、荊州的南陽郡的一部分。

問題備註

  1. 地盤裡包括包括洛陽和長安。
  2. 屯田的規模: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許屯田,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之前的戰亂破壞太嚴重,農業很難短期內恢復。官渡之戰爆發時,農業生產還未完全恢復。因此規模不大。

感謝關注,我是沒事閒拉呱,我將與您持續分享有現實觀點、有人生態度的歷史分析!


沒事閒拉呱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佔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併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

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群雄並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官渡之戰序幕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楊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海洋說歷史


和袁紹的實力怎麼樣?寫回答

官渡之戰前曹操和袁紹的實力怎麼樣?

寫回答 共1個回答

慕容黛曦

LV.92019-10-15

曹操、袁紹官渡之戰前的實力對比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之前,基本上都平定了各自境內的軍閥。二人各自佔領了四個州:袁紹佔據冀州、青州、幽州和幷州,曹操佔據豫州、徐州、司隸和兗州。袁紹所佔的幽州並不完全,其中遼東等大概有四個郡是公孫度佔領,因此袁紹可能只是佔據了幽州的七個郡,但是公孫度所佔領的四個郡的人口很少,不到整個幽州人口的五分之一。曹操的司隸可能也是不完全的,但是潼關以東都是曹操的,可能只有扶風郡不是曹操的,其餘的六個郡都是曹操的,扶風郡的人口不到整個司隸的十分之一。曹操滅掉袁術之後,佔領了九江郡,九江郡是揚州的,張繡投降曹操,張繡的地盤原來是荊州的南陽郡的一部分,可以說曹操大概有四個州多一點,袁紹則是四個州少一點,在州這個級別上兩個人的實力是相當的。曹操的司隸有七個郡一百零六個縣,除去扶風外還有六個郡九十一個縣;豫州有六個郡九十九個縣;兗州有八個郡八十個縣;徐州有五個郡六十二個縣。荊州的南陽有三十七個縣,揚州的九江有十四個縣,假如曹操佔領了這兩郡的三分之一,則至少有十七個縣。讓我們來統計一下,則曹操大概有二十五六個郡三百五十個縣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