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送餐機器人:老齡化時代服務業的自我救贖


送餐機器人:老齡化時代服務業的自我救贖

我們在深夜碰杯,遠處的過道傳來了馬達聲…

345 萬,244 萬,371 萬,487 萬,349 萬,548 萬,470 萬。這是自 2012 年開始,我國每年勞動年齡人口下降的數量,勞動力少了就會變貴,資本是逐利的,於是製造業從一線搬到三線,從中國遷移到越南;但服務業不能這樣搞,尤其是餐飲業,最重要的就是選址。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周圍同行的人力成本也同樣在提高。

可做生意的就怕,人家賺的比你多,成本還比你低。

海底撈店中,一位正吃飯的客人抬頭和一臺滑行過來的機器人對視上,看起來像貨架的結構上,擺放著一盤蛋糕。「生日快樂!」幾名潛伏在附近的員工同時歡呼,這是深圳海底撈方大城店的新把戲。店裡,機器人平穩地穿行,準確避開行人將盤裝的肉類和蔬菜送到桌子前,不時還有顧客湊過來搭訕或是拍照,大堂經理莫靜靜說,引進機器人後,常有顧客特意要求機器人來送餐,尤其吸引住了好奇心旺盛的小朋友們。

雖然在繁忙時段,機器人還不足以替代人工,但非繁忙時段還是替代了不少傳菜的工作,而在夜班,更是可以完整的替代一個傳菜員——這款機器人不止在深圳,在北京、新加坡等地也都開始上線。

使用過機器人的餐廳並不鮮見,但大多是作為吉祥物和噱頭,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推廣,原因很多,歸根到底是不好用或者不值得。但 2019 年,極客公園(id:geekpark)觀察到這一情況正悄然發生改變。


拐點:當人比機器還貴時

「十幾年前的送餐機器人,投資回報期可能在 10 年以上,那個時候的機器人要賣到將近 20 萬,而一個服務員一年的工資可能才 1 萬。」另一方面,當時機器人基本是靠磁條導航,在工廠倉庫還好,在餐廳就不好用了。但當技術的進步將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了之後,這個市場看起來就誘人了許多。普渡機器人 CEO 張濤曾是媒體雷鋒網的聯合創始人,進入餐飲機器人行業,是他兼顧了技術和商業趨勢後的決定。

送餐機器人:老齡化時代服務業的自我救贖

普渡機器人創始人 張濤 | 圖片來源:普渡機器人


2016 年,普渡機器人研發了首款傳菜機器人「歡樂送」,目前已經在上百個城市售出數千臺。多年的市場經驗,讓張濤對餐飲業服務機器人市場有了自己的判斷——這會是一個有著互聯網式增長可能,又不至於陷入互聯網式血腥廝殺的增量市場。

張濤算過一筆賬,中國大概有 800 萬家餐飲飯店,即使是一小部分適合使用機器人,也足以達到千億級別的市場規模;其次,中國餐飲市場不存在寡頭壟斷而較為分散,對創業公司來說發展環境比較友好,「(餐飲業)有很強的城市、品牌和門店的三重隔離,如果有很強的競爭對手進來,也無法迅速拿下市場。」,而機器人除了工具屬性外,還具備招徠顧客和表演宣傳的傳播屬性,再加上餐廳老闆的決策週期也相對較短,市場可以快速增長。

最初普渡選擇以傳菜機器人為切入點,是因為在餐廳門店的迎賓、領位、傳菜、烹飪等諸多場景中,傳菜是從技術角度實現完全人力替代最容易的一個場景。但在實際落地的時候,才發現沒那麼簡單,「門檻比工業機器人還高。」張濤這樣評價,第一代「歡樂送」歷時一年才生產出來,之後又花了一年的時間進行迭代更新,這個過程,也從技術上構建起了壁壘。


通行:最大的難題

傳菜的本質是什麼?是讓菜品在空間上轉移,是實現一個微縮的交通系統,而傳菜機器人,本質上就是一臺小型的自動駕駛貨運車。就像無人駕駛還沒有取代人類司機,在人員稠密又通道狹窄的餐廳,讓機器人像人類傳菜員一樣靈活通行,是普渡成立以來面對的最主要的技術難題。

「餐廳的過道是比較窄的,而且有越來越窄的趨勢,現在很多餐廳的過道寬度可能不到 70 釐米,過道里還要走人,所以對機器人通過性要求越來越高。」在普渡機器人開拓顧市場時,有兩個重要的指標,就是餐廳面積和過道的寬度。如果面積太小,節省不了多少人力,就沒有必要去做,而如果過道窄於機器人能通行的最小範圍,則是沒辦法去做。這個最小範圍受多個因素影響,包括機器本身的尺寸、傳感器性能、定位導航還有運行能力等,最初普渡機器人對餐廳過道寬度的要求是 1.2 米,後來壓縮到 1 米,再後來壓縮到 80 釐米,而現在,即使只有 60 釐米的寬度也可以了。「總之,通過技術進步不斷降低對產品的寬度要求。」張濤說。

這些技術上的積累,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最底層的是機器人底盤,是機電一體化的子模塊,再往上是業務系統和雲平臺。不同於許多采購外部通用底盤的解決方案的配送機器人公司,為了更好地實現軟硬算法的結合,普渡選擇自研機器人底盤,底盤中又包含了普渡的定位導航算法,這也是普渡技術構成的核心,而定位導航算法又包括五部分:餐廳建圖、機器人定位、路徑規劃和導航、運動控制、環境感知。

送餐機器人:老齡化時代服務業的自我救贖

普渡機器人技術構成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在餐廳進行機器人的部署,全程只需要 2 小時到半天左右。首先是構建餐廳的地圖,標註出餐桌、出餐口等位置,然後將標註好的餐廳佈局圖傳給機器人。最新版本的歡樂送機器人,基於頂部和底盤的激光雷達、攝像頭、深度相機(RGBD)、慣性測量單元(IMU)等多種傳感器融合的 SLAM 方案,可以實現 2cm 的定位精度和 50Hz 的定位頻率,然後通過內置算法進行路徑規劃和導航。而普渡自研的伺服電機驅動及控制算法,讓機器能流暢地行走和避障,並通過傳感器感知外界環境變化來改變行動。

送餐機器人:老齡化時代服務業的自我救贖

歡樂送構成介紹 | 圖片來源:普渡機器人


除了機器本身基本的功能外,上層的業務系統,會有與送餐相關各種軟件的交互和集合;而普渡的雲平臺,兼具銷售和管理的雙重用途,每一臺機器人的每一個傳感器都會聯網,將技術數據記錄在雲平臺上,還可以給餐廳管理層用於業務監督和效率管理。從展示的後臺數據來看,每臺歡樂送機器每天可以傳菜約 300 次以上,相當於 1~2 名傳菜員每天的工作量。

張濤總結:「現在,我們在海底撈的餐廳能夠做到至少一比一節省人工,再加上機器人可以用很多年,價格比一個人一年的工資便宜,這個賬是蠻好算的。而且用機器,比餐飲企業招人管人要簡單,機器人這種新奇酷的東西還是蠻招人喜歡的。」


增長:當市場來敲窗

快速發展的窗口期似乎已經到了。

95 後的小孩不好管,而且也不好招,這是許多企業主的感慨。我國出生率下降和製造業的大發展,幾乎是同一時間開始,而在數十年後達到一個交匯點——人力成本上升到和原本昂貴的機器成本持平,這個現象在工業領域許多年前就已實現,而在服務業的復演,顯然也不會停止,甚至會更有潛力——服務機器人對核心零部件性能的要求較工業機器人低,實際的議價能力要更強。「比如說做激光雷達的,國內你可以找到一百家以上,服務機器人領域的零部件獲取性比較高。」而機器人相關的整條產業鏈,在珠三角幾乎都可以找到,僅深圳一地就彙集了 649 家機器人相關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 1178 億元(2018 年數據)。

但比起相對通用的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對場景的依賴性要更大,每個細分的場景都像是一條獨立的產業鏈,這意味著,機器人本體廠商要承擔最複雜的機電一體化產品的硬件設計和製造環節,以及對應場景和硬件的算法的研發。「目前通過產業鏈的進步和我們的設計,讓機器人的投資回報期已經降到了一年以內,一線城市中甚至降到了半年。」張濤告訴極客公園,價格降低對行業是很大的一個推動因素,目前普渡機器人在海底撈、巴奴毛肚火鍋、西貝莜麵村等連鎖品牌都有落地,拿下頭部客戶後再進一步去拉動腰部和底部的客戶。

先技術實現,後商業拓展,先頭部後腰部,這就是普渡機器人的基本打法。在張濤看來,普渡是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無論是增加市場份額還是拓展商業邊界,都要靠不斷推出技術更進步,功能也更豐富的機器人來實現。未來他希望繼續豐富餐飲機器人的工種,從送餐拓展到收餐、排號、迎賓、領位、餐中服務等。有趣的是,在機器人滿足基本的功能後,他們得到許多反饋,並不是追求功能性上的提升,而是希望機器人變得更有趣,增加交互能力——服務業最需要的,還是能將科技與人文結合在一起的有溫情的產品。據瞭解,在 12 月 19 日即將召開的發佈會上,下一代的普渡機器人就會從之前的極簡風格轉向更卡通化的設計,交互技術也從語音播報提升到雙向的語音交互,探索更好的餐飲機器人形態——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感觸到機器人的溫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