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南水北調東線:供水線也是風景線

初夏,山東,南水北調東線的重要節點——臺兒莊泵站正在滿目蔥蘢的綠樹環抱下,見證著生生不息的力量:一渠碧水從這裡一路向北,源源不斷地供給濟南、青島等地。

作為南水北調工程中最早通水的一條線路,南水北調東線通過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從長江提水,沿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通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等,向黃淮海平原東部、膠東地區和天津等地供水。這條蜿蜒的供水線,自2013年年底通水以來,已“服役”近5個年頭。

如今,汨汨北上的江水,水質如何?供水線如何成為生態補給線和風景線?日前,記者走訪了南水北調東線沿線有關省市。

強力治汙 確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江都水利樞紐站,一塊刻有“源頭”字樣的石碑靜靜矗立。每年,有150億立方米左右的長江水從這裡踏上征程,輸送至千里之外的華北地區。“源頭”二字,對江都來說意味著榮光,更代表著責任,如果水質在這裡不能得到保證,那此後1467公里沿線億萬人的用水安全更無從談起。

按照水源地的環保要求,江都全境1332平方公里被分為3個區域,其中202平方公里被劃為禁止開發的“紅線區”,100多家水泥廠、化工廠、化肥廠因為位置靠近送水通道相繼關閉,涉及投資額60多億元。

沿調水線向北,位於南四湖南端的徐州,是東線在江蘇境內的最後一關。這座曾以水泥建材、電力、煤炭、化工為支柱產業的城市,為治理汙水果斷關閉了100多個散貨碼頭,並著手建立億噸大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綜合整治、源頭控汙、清淤疏浚、綜合開發,使主要河湖水質基本穩定在Ⅲ類;建立南水北調東線尾水導流專用工程體系,保障了南水北調輸水水質安全。

江都和徐州都只是南水北調東線沿線強力治汙的縮影。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事實上,北上南水所到之處,無不將保水質作為首要目標——

為守護一江清水,江蘇先後啟動兩輪治汙工程,推行環保問責、一票否決,南水北調東線沿岸僅化工企業累計關停800多家;治理面源汙染,設立水產品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集中區,並對養殖區廢汙水進行專項治理;減少煤炭消費總量和減少落後化工產能,治理水環境、生活垃圾、黑臭水體、畜禽養殖汙染、揮發性有機物汙染和環境隱患。山東省,實施工業汙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對沿線城鎮汙水處理廠實施升級改造;實施環南四湖、東平湖人工溼地項目建設,加強水系生態建設,強化入湖水質治理……

目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流域水環境質量全面提升,輸水乾線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昔日汙染嚴重、臭氣熏天的臭水溝改頭換面成為清澈見底、魚鳥成群的生態廊道。

調水北上 發揮生態補給作用

不久前,濟南長清湖水位大幅降低,裸露的大面積河灘牽動了不少市民的心。為了讓長清湖儘快恢復容貌,長清區通過南水北調往臥虎山水庫調水的主管道開出一條分支,調水輸送給長清湖。

發揮生態補給作用,這是南水北調工程的使命。以泉城濟南為例,濟南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290立方米,不足全國的七分之一,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在這座城市,生態用水與生活、生產用水和保持泉水噴湧的矛盾尤為突出。連年“喊渴”的濟南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通水後迎來改變:東線每年可為濟南市調引1億立方米長江水;工程在枯水期向城內河流強滲漏帶補水,完成了補源水源由單一地表水向多水源補給,補水週期由短期階段補源向全年常態補源的巨大轉變,為保持濟南泉群持續噴湧、彰顯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質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障。目前,濟南市利用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分別向臥虎山水庫、興隆水庫、小清河、興濟河和玉符河、大澗溝等重點滲漏帶生態補水13868萬立方米,有力改善了當地的水生態環境。

地上的水資源變化被越來越多人感知到的同時,地下水生態環境也悄然發生著改變。工程通水後,供水區超采地下水設施逐漸關停,南水北調水源逐漸替換了超採的地下水資源,從根本上遏制了地下水超採的局面,持續改善著地下水生態環境。

南水北調的生態補給功能還改變了京杭大運河的航運條件。歷史上,京杭大運河通航只能到達濟寧以南。隨著南水北調工程通水,這一狀況得到明顯改善,通航已通達山東濟寧東平湖,增加里程60.5公里,為東平湖直接通航至長江創造了條件。

綠色發展 生態建設效益凸顯

四面環水、站閘相連、佳木鬱蔥,園中園、明珠閣、源頭紀念碑、江石溪碑亭等點綴其間,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東線源頭江都抽水站所在的江都水利樞紐,不僅是項水利工程,還是國家級水利旅遊風景區。

“建一座泵站、豎一處景觀”,這是南水北調江蘇段在規劃建設階段就堅持的理念,把工程與水文化有機結合,對工程建設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人文景觀、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統籌考慮,結合每項泵站工程實際,打造獨特的水利建築。目前,南水北調洪澤站工程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寶應站被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

風景當然不止在泵站,供水沿線為保水質不懈努力,使得綠水長流的景緻再現,城市面貌不斷提升。

在江蘇,南水北調工程逐漸成為當地重要景觀和名片,帶來顯著的旅遊效益——淮安市借力南水北調力推退圩還湖,整治白馬湖;淮安和宿遷兩市在洪澤湖周邊岸灘整治堤坡,使洪澤湖風景區煥發新生機;“一城青山半城湖”則成為徐州的新名片……

山東段同樣如此,為涵養水源、淨化水質,濟寧太白湖新區在老運河入湖口建設人工溼地淨化工程,曾被稱為“醬油湖”的太白湖重現詩情畫意,170餘種野生鳥類,東方白鸛、大天鵝、小天鵝、水雉、黑翅鳶等珍貴鳥類在湖區周邊築巢繁衍,老運河人工溼地成為山東重要的淡水水產基地和鳥類棲息地……生態環境的改善,使得太白湖景區於2013年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是供水線也是風景線,自南北上,生生不息的南水北調東線猶如一條生命線,正不斷為沿線地區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本報記者 陳晨 本報通訊員 農雅晴)

南水北调东线:供水线也是风景线

上圖為“卓越”號航母效果圖,來源於網絡。

在土耳其愛琴海畔一座繁忙的碼頭上,拆船廠工人們正熱火朝天地工作著。一個龐然大物已被熟練的技工拆解得支離破碎。此時,若仔細觀察,人們還能分辨出它那魁梧的身軀——這是號稱“海洋霸主”的“卓越”號航母。

英國皇家海軍“卓越”號航母服役三十餘年以來,兵臨巴爾幹、征戰伊拉克、巡弋幾內亞灣……無數次亮相在熱點新聞中,是不折不扣的“明星艦艇”。然而,這樣一艘戰功赫赫的航母,最終的歸宿也難逃“廢品回收”。

今天,我們以“卓越”號跌宕起伏的經歷為藍本,為您回放一艘普通航母從立項設計、建造測試、戰鬥部署,直至功成身退、走向“墳墓”的一生。

從圖紙到現實——

“卓越”誕生

打造一艘航母,遠比想象中複雜。隨著航空動力進入噴氣時代,為了搭載重量急劇增加的新型艦載機,航母的噸位也不斷增加。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建造和維護航母的成本越來越高。從另一個方面看,在對制空要求較小的低威脅環境下作戰,如果適當降低對艦載機的性能要求,使用垂直起降的方式減小對航母硬件設施的依賴,也不失為一種在成本與性能上“折中”的選擇。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作為老牌海上強國,英國一直在新型海軍裝備研發上引領世界潮流。二戰結束後,國力日漸衰弱的英國仍為現代航母貢獻了斜角甲板、菲涅爾助降系統、蒸汽彈射器、艦載機自動化導航系統等多項突破性發明。

然而,國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國防事業的發展極限。到了20世紀70年代,英國皇家海軍已經無力維持下一代大型航母的設計建造。要想延續艦隊航空作戰能力,他們只有另闢蹊徑。性能向預算妥協,以垂直起降飛機和各種直升機作為主要作戰力量的“卓越”號輕型航母應運而生。

“卓越”號是“無敵”級航空母艦的2號艦,這個名字繼承自二戰時期“卓越”級航母(又譯作“光輝”號)的首艦,以此作為對曾經光榮歷史的銘記。1976年5月,英國斥資1億英鎊,在泰恩河畔的斯旺·亨特造船廠船臺上鋪下了“卓越”號船體的第一塊鋼板。

從船廠到戰場——

戰火呼喚

按照施工計劃,這艘滿載排水量2.03萬噸、全長210米的鋼鐵鉅艦,需要造船廠花費8年時間來打造。

實際上,早在1970年,船舶工程師們就開始繪製大量的圖紙來不斷考校、斟酌“卓越”號的設計。這些圖紙對精度的要求尤其苛刻。“卓越”號的船體被劃分為數十個鋼鐵船段,在不同車間同時進行建造,到最後再用龍門吊將各個船段像積木一樣安插、拼接在龍骨上,形成一艘完整的軍艦。船段之間稍有誤差,便會釀成嚴重的後果。但是,這種“分段建造法”可以大大縮短工期,提升船廠的利用率。

“卓越”號全艦共有7層甲板,大大小小600多個艙室,重要艙室之間用複雜而可靠的水密門隔開,安裝了軋製鋼板和“凱夫拉”裝甲來強化抗擊能力,還敷設了厚厚的石棉材料。

“卓越”號全艦使用的電纜電線總長度達55萬米,相當於從北京到青島的直線距離。充足的線路保證了軍艦即使某一個部分受創,備用線路仍然能夠保證設備可用。這一切都在努力打造“卓越”號傑出的生存力。

當“卓越”號艦體基本完工時,造船廠將它的船身和水線以下部分粉刷一新。1978年12月1日,“卓越”號從船臺滑入水中(俗稱“下水”),檢驗水密性的同時,在碼頭上便展開上層建築的舾裝工作。這時,一艘軍艦所必需的雷達電子裝備、武器系統等依次被安裝在艦橋或運進機庫內。這是從戰爭期間獲得的經驗。一家造船廠的船塢數量是有限的,將不太複雜的施工項目轉移至碼頭完成,能夠儘快騰出數量有限的船塢供建造下一艘軍艦使用。

然而,“卓越”號建造接近尾聲時,英阿馬島戰爭的爆發打破了船廠按部就班的節奏。這場遠在萬里之外的戰爭,使得英國人迫切需要大型艦隻跨越波濤洶湧的大西洋前往助陣。

“卓越”號的工人們開始加班加點趕工。他們甚至把原本供給同型艦“皇家方舟”號使用的零件挪用至“卓越”號上。同型艦之間零部件的互換可以極大提高冗餘性和利用率,這正是工業標準化所帶來的巨大優勢。

最終,“卓越”號比預定工期提前6個月完工,一邊對各種艦載設備進行緊急調試,一邊向馬島海域航渡。

從服役到退役——

無奈抉擇

1982年8月28日,“早產”的“卓越”號航母駛抵馬島海域。此時戰爭雖已結束,但“卓越”號的到來還是讓連續部署數月的“無敵”號和“競技神”號航母戰鬥群鬆了一口氣。

實際上,“卓越”號此時仍然不是現役艦艇,它的艙室裝修等都是在緊急狀態下草草收尾,離正式使用還有很明顯的差距。在馬島任務完成後,“卓越”號返回母港,按部就班地進行海試、裝修,最終於1983年3月20日舉行了正式服役儀式。

“卓越”號設計之初的首要任務,是利用艦載反潛直升機搜索敵軍潛艇並殲滅,同時使用“鷂”式垂直起降戰機在預警直升機支援下進行防空和對地對海作戰。不過,“卓越”號寬大的飛行甲板和佔全長3/4的機庫使其具備了很強的通用性,既可以搭載輕型裝甲車輛和運輸直升機支援兩棲作戰,又可以在機庫設置人員安置點,在緊急情況下遂行撤僑任務。

正是其“多面手”的突出特點,使得“卓越”號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越發活躍起來。從波斯尼亞的禁飛區巡邏到波斯灣的“南部守望”行動,再到塞拉利昂的維和任務,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2001年“9·11”事件發生時,“卓越”號正在阿曼灣執行演習任務。接到命令後“卓越”號立刻進入戰備狀態,無意間成為英國也是聯合國第一艘進入反恐戰區的航母。2008年,“卓越”號還進行了F-35戰機的上艦實驗工作。

奈何,歲月催人老。儘管“卓越”號進行了數次現代化改裝,但高強度高負荷的持續運轉令其不堪重負。2013年8月,在索馬里海域執行反海盜任務的“卓越”號突發火災,船身多處受損。當她蹣跚駛入母港後,進行維修檢查的海軍人員吃驚地發現,用於修理的許多備件已經停產,庫存件也隨著兩艘姊妹艦的相繼退役而被清掃一空。英國不得不向正在拆解“皇家方舟”號航母的拆船廠發出請求,從殘骸中尋找到相應的備件空運回國。修理完畢的“卓越”號勉強恢復了航行能力,不過再也找不回全盛時期的那種感覺。

隨著“鷂”式和“海鷂”垂直起降戰機相繼退役,作為當時英國最後一艘航母,“卓越”號已經失去了運用固定翼飛機作戰的能力。再加上,它的經濟性又比不上大量使用民用標準的“海洋”號直升機母艦,英國海軍最終決定將其放棄。

從國內到國外——

“客”死他鄉

2014年8月28日,“卓越”號航母退役了。但如何處理“卓越”號著實讓英國國防部為難。按照海軍傳統的管理模式,主戰艦艇退役後,應該以良好的狀態繼續封存一段時間,以便未來一旦再生戰事能迅速啟用,也可以將其當作“備料艦”,為現役的同型艦提供零件,節省重新生產的開支。例如,在美國費城和法國聖納澤爾就有這樣號稱“幽靈艦隊”的“封存場”,專門用來封存退役的艦艇。

然而,英國政府的財政狀況不樂觀。他們認為,既沒有同型艦也沒有艦載機的“卓越”號甚至連封存的意義都沒有了。

不過,在英國民間,還是有不少聲音呼籲保存這艘皇家海軍“最後的輕型航母”。迫於壓力,英國國防部發起保存“卓越”號的民間招商,希望能讓民間資本參與進來,將“卓越”號變成一艘“紀念艦”躋身科教領域,甚至是加入“娛樂圈”變身“海上游艇”都不錯。然而,到2016年8月這項招商時限作廢為止,也沒有任何一個民間資本提出令人滿意的保存方案。

最後,“卓越”號只剩下被拆掉這一條路可以走了——既省去封存退役艦所需的維護開銷,還能換來一筆可觀的“廢鐵”錢。況且,“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還急等著它讓出泊位。

拆船是世界公認的環境汙染最大的行業之一。作為造船的逆過程,拆船主要是將船體中的廢鋼鐵和其它金屬、電器設備、救生設備等具有利用價值的材料回收再利用。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一些不可回收材料也自然而然洩漏出來,而且它們往往是有劇毒的。因此,英國早就在本土禁止了大型拆船業的存在。

英國國防部找到了“老朋友”——土耳其“勒雅爾”船舶回收集團。這家拆船廠曾經拆掉了英國海軍3艘航母、4艘補給艦、3艘護衛艦和11艘驅逐艦。可以說,“勒雅爾”算是幹掉了一支“艦隊”。

2016年8月,英國國防部正式宣佈將“卓越”號賣給“勒雅爾”。3個多月後,“卓越”號被拖船拖帶著離開樸次茅斯,駛向土耳其。又過了半年,“卓越”號被拆解成11854噸黑色金屬、611噸有色金屬和112噸電纜,回收率超過94%,“勒雅爾”因此獲益超過1000萬英鎊。

誰能想到,英國國防部當時淘汰“卓越”號“賣廢品”所得僅為210萬英鎊。(呂田豐 王昕晨 封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