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袁紹七十萬兵馬,為什麼打不過曹操的幾萬兵馬?

創造者放映


官渡之戰是改變袁紹曹操兩大集團強弱形勢的一場戰役,最終以弱勢的曹操集團打敗強勢的袁紹集團為最終結局。直接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

在這場戰役中,強勢的袁紹卻以最終失敗而收場,不得不讓人深思。而究其原因,應該從以下幾點來看:

1.政治上曹操奉天子以討不臣,名義上佔有大義。而袁紹雖然勢強,但終究是以臣逆君,是悖逆之臣。因此河東賈逵抵禦袁氏,長沙張羨抗衡劉表,徐州陳登防禦江東以及宛城張繡直接投誠,黑山軍張燕與袁氏有仇,還有西涼馬騰韓遂之流,雖然不會幫助曹操,但也不會為難曹氏。而反觀袁紹,盟友或者助力劉表坐岸觀火,孫權新立家裡的事還得忙活一陣,而劉備那時不過是喪家之犬,大將關羽還在曹營,這些都使不上勁,有等於沒有。至於曹營中有畏懼袁紹的勢力而通敵的,但都沒有成勢或者心存觀望。可以說,手中握有天子的曹操,更得士民之心,政治上有更大的主動權。而袁紹相反,政治上卻處於被動。

2.內部團結上,曹操因為名義上佔有大義,比較容易形成向心力。內部不安分勢力主要是漢獻帝的抗爭,但沒有成勢。如董承劉備。在200年2月,袁曹對峙,處於軍事準備階段時,曹操便趁機將董承小圈子一網打盡,並放走劉備又迅速將其擊潰。至此,曹氏內部能形成威脅的反叛勢力已經消除。集團主要人物一直對外。而袁紹,處於什麼狀態呢?內部勢力相互傾軋,相互鬥爭排擠。袁紹內部可以分為兩大勢力,一部是袁紹的根底穎川勢力和起兵之始就跟著他的人員,謀士以郭圖許攸等為代表,武將有文丑顏良等。另一部則是冀州勢力以田豐沮授審配張合高覽還有曲義等為代表。在對抗公孫瓚的鬥爭性,冀州勢力可以說是戰功赫赫,但也功高震主,首先袁紹招曲義而殺之,揭開了兩派鬥爭的序幕。到最終田豐被囚,沮授受監,許攸叛逃,張合高覽投降,種種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件都是因為其內部相互傾軋的結果。這是戰爭中的大忌。亦是袁紹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

3.在戰略決策上,曹操是有備無患,閃擊劉備(這可能出乎劉備意料之外)平定徐州,右翼臧霸解決袁譚,取得青州控制權,程昱虛兵守中部迷惑袁紹,西部初期,運用運動戰,先後斬殺文丑顏良,先聲奪人,後又主動後撤,堅守官渡,縮短糧道。而袁紹則是內部意見不一,先是錯過與劉備聯手兩面夾擊的最佳時機,後因折了顏文二將,怒而興兵,加上田豐的阻止,至少可以看出袁紹此時仍舊沒有因局勢改變而調整戰略,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後困頓於官渡城下,雖然佔有優勢,但終究不能一戰而定。又不能分兵奇襲,掩其不備,被程昱的虛兵之策唬住。雖有劉備聯合黃巾在汝南的襲擾,但不過是烏合之眾,不堪一擊。一直無法打開局面,三鼓氣竭,人心浮動,內部矛盾問題開始慢慢顯出,審配等冀州勢力趁機反攻穎川勢力直指許攸,導致許攸叛逃,曹操奇襲烏巢,軍心大亂,郭圖對冀州勢力的反擊,最終又導致手握重兵的張合高覽主動投誠。至此,袁紹敗局已定,只得退兵,但被曹操抓住時機,一戰而定,袁紹逃亡,連被監管在軍中的沮授都來不及管,還將獄中的田豐賜死。可見袁紹是在不合適的時間以不合適的策略打了一場沒有把握的戰爭。

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如領導能力,策略能力,指揮作戰能力等等個人素質上,袁紹都差曹操太遠。戰前郭嘉的十勝論其實在各個方面點出了袁紹失敗的原因。袁紹失敗有偶然因素,但這種偶然卻蘊含著某種必然。


金烏子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有一場非常出名的戰役,就是在官渡開打的一場戰爭。當時曹操利用自己很少的兵力打敗了非常強大的袁紹。在政治上就是非常出名的一場戰爭,因為袁紹當時有著幾十萬的兵馬,沒有人想到曹操可以打敗袁紹的。其實曹操能夠打敗袁紹,有著好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曹操有著很強的軍事謀略,他懂得利用士兵位置作戰,在指揮上面,他是非常聰明的,知道怎麼去安排好自己的士兵。而袁紹跟曹操相比的情況下就顯得比較愚鈍,而曹操正好抓住了袁紹的這個弱點,在打仗的時候,帶領軍隊儘快渡過黃河,並且跟顏良匯合在一起了。而袁紹卻行動比較遲緩,一直在曹操的後面追趕,曹操雖然人比較少,但是他在這場戰爭當中佔有了主動權。

第二個原因是,曹操有很多的謀略,並且做事情非常果斷。這是他一個很好的性格特點,在軍事上有著非常大的好處,雖然他會花時間去思考,但是已經確定下來之後,他就會馬上的去執行,他的執行力是很強。在這一方面,很多人都比不上曹操。並且他會為自己做出的決定,全力地去執行出來,不會因為途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就會思考自己的想法是不是錯的,他從來不會這樣去想。並且在打仗的過程當中,他的一些部下很擔心袁紹的援兵會到來,想要分一些兵出去進行抵禦,但是這個時候卻遭到了曹操非常嚴厲的責罵。因為當時戰爭已經到了非常緊要的關頭了,那時曹操的士兵非常的少,如果在這個時候還進行分兵的情況之下,這場戰爭就很難贏了。

並且還會拖慢戰爭的一個結束時間。所以曹操也是一個非常珍惜時間的人,懂得在戰爭的時候,每一分鐘都是非常關鍵的,即曹操會想到更短的時間內把他打敗,才是解決這場戰鬥的戰鬥的重要事情。並且在戰鬥的時候,曹操還會預算一些路程,大概猜測一下,敵軍緩兵到來的時間,所以他覺得要在他們的緩兵到來之前,儘快地結束戰爭,而不是分開軍隊去防禦他的緩兵,否則根本無法取得勝利。

第三個原因是,曹操在用兵方面真的是非常聰明,當時曹操運用了一萬左右的人人馬就打敗了劉備,而且還防衛了袁紹,基本上一個士兵可以頂兩三個人去用。而袁紹跟他打仗的過程當中,經常會受到曹操的一個計謀影響,導致袁紹的兵力根本發揮不出來,他的兵一個都頂不了半個人去用。所以這也是他跟曹操之間很大的區別,也是曹操能夠取得勝利一個很關鍵的原因之一。

第四個原因是,曹操有很多的糧食。在打仗的過程當中,糧食的供給是否及時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打仗是需要消耗非常多的能量的,這個時候如果可以吃飽飯,就可以有更多的力氣去打仗,但是如果沒有糧食的情況之下,根本就打不動人家。並且曹操當時非常聰明,他派了部下去突襲袁紹的一個運糧部隊,第一次突襲就已經成功了,成功把他的糧食搶了過來,這個時候讓曹操在這場戰爭當中處於了一個更加主動的地位。而第二次的突襲糧隊就給袁紹的軍隊帶來了很多的混亂,而且還導致了袁紹一些軍隊崩潰,袁紹的軍隊糧食根本就不夠吃,所以他們的兵馬根本發揮不出什麼作用。

第五個原因是,曹操當時是有著自己的後臺。曹操當時有著一個非常成熟計謀團隊,在曹操打仗的過程當中,他們就會給曹操出一些計謀,這些計謀不是隨便出的,都是經過反覆不斷的商量過後,最終確定出來的結果。在這方面也可以看出曹操他是非常善於用人的。其實袁紹在這場戰爭當中失敗的原因是有很多的。更多的一個原因就是在於,曹操有著自己的計謀團隊,任何事情都是先經過商議之後再確定下來,然後馬上去執行。而袁紹他並沒有什麼人才可用,而且他都是依靠自己去做決定的。那麼在這些決定當中,他又會顯示得非常猶豫。所以他跟曹操的戰爭就表現得非常的吃虧。

最後他也就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就敗給了曹操了,曹操當時只用了四萬的大軍,就把他的幾十萬大軍給打敗了。其實上光有兵馬是不夠的,還要有一些好的計謀,懂得運用身邊的謀士幫助自己,可以更加輕鬆地達到目的。


海洋說歷史


首先袁紹的軍隊絕對沒有七十萬,赤壁之戰統一黃河流域比袁紹集團強多了的曹操集團號稱“八十萬大軍”,實際上滿打滿算也就二十萬左右。三國時期統一北方的曹魏全國也才不過四十萬軍隊,所以袁紹軍隊肯定不可能比曹魏整個國家多。

一般來說,百姓能承受的徵兵最大極限是10比1,也就是十個百姓養一個兵。《三國志崔琰傳》裡說“太祖破袁氏,領冀州牧,謂琰曰: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袁紹大本營冀州戶籍人口才三十多萬,而且還讓曹操覺得是個大州,說明其他州人口是肯定沒這麼多的(或者很少州有這麼多人),這樣推測,擁有青,幽,並,冀四州的袁紹,總人口也才一百多萬。照這麼算,袁紹總兵力也才十多萬。

最為關鍵的是《三國志》裡對袁紹軍隊人數是有明確記載的,《三國志武帝紀》裡說

“是時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將進軍攻許”。由此可見,筆者的推測沒有錯,袁紹巔峰兵力也就十多萬,另外袁紹不可能傾巢而出,至少也得留幾萬人守家,所以袁紹投入官渡之戰的總兵力最多十萬。

而反過來推測曹操方面軍隊,肯定也不止提問者所說的只有一萬多人。就拿曹操掌握的徐州來說,《三國志先主傳》記載陶謙讓徐州給劉備,劉備不肯接受,徐州大姓代表陳登勸劉備就說“彼州殷富,戶口百萬”

,“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連曹操的徐州人口就有百萬,軍隊就有十萬。雖然曹操後來屠了徐州,但徐州人口一半肯定是還有的,軍隊怎麼也還有四,五萬。加上曹操在兗州收的三十萬黃巾賊組建的“青州軍”,和曹操起兵的家底,曹操總兵力至少也有十多萬,僅次於袁紹。

南朝宋的史學家裴松之也在《三國志》裡補史料的時候對《三國志》裡曹操官渡之戰的具體兵力表示懷疑“

一破黃巾,受降卒三十餘萬,餘所吞併,不可悉記;雖征戰損傷,未應如此之少也”。再根據曹操集團對官渡之戰的緊張程度,可見曹操官渡之戰兵力肯定也是不少的,保底也有七八萬,所以可知袁紹與曹操官渡之戰的兵力對比也應該不會太大,極有可能勢均力敵。

那官渡之戰袁紹為什麼會輸呢?現象原因是烏巢糧倉被燒,本質原因是內部派系不和,用人不當,許攸反水,淳于瓊草包。說到底還是領導者的決策能力錯誤。這就是官渡之戰袁紹集團失敗的原因。

筆者另外要說明的是,袁紹雖然官渡之戰損失慘重,但袁紹根基還在,仍然是曹操難以戰勝的。但袁紹這人接受不了失敗,在官渡之戰結束一年半(公元202年)就發病死了,他三個兒子雖然內鬥,但聯盟起來,曹操還是打不過,最後還是用離間計,逐個擊破,才最終在官渡之戰七年後(公元207)年才徹底消滅袁紹集團。


百勝軍節度使


第一、袁紹輕敵。袁紹從來就看不起曹操,曹操是宦官之後,袁紹家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比曹操出身要好。袁紹有冀青幽並四州,勢力比曹操大。袁紹手下文臣武將也比曹操要強。有如此強大的勢力,袁紹又怎麼會把曹操放在眼中。這也就造成了袁紹的輕敵。

第二、袁紹聽信讒言,不信任手下文武。囚禁直言進諫的田豐、沮授,自斷膀臂。聽信讒言逼走張郃、高覽,自去羽翼。大戰之時因小過責罰許攸,致使許攸投靠曹操,洩露軍機;用人失誤,烏巢重地用淳于瓊一個酒鬼把守,終致慘敗。

第三、曹操意志堅決,踞守官渡。官渡是通往許都的咽喉要路。袁紹空有七十多萬大軍,因攻不下官渡,也就只能在這裡和曹操對峙。曹操雖然糧草將盡,但仍堅守官渡,終於抓住戰機,大破袁紹。

第四、曹操用人不疑,果斷破敵。張郃、高覽來投,曹操不疑有詐,真誠待之。許攸來投,讓曹操劫袁紹屯糧之地烏巢,曹操當即執行,終於大勝。





內蒙古熊大


曹操攻破冀州之後,親自前往袁紹的墓前設下祭品,再拜之後哭得十分悲傷,曹操回頭對其他官員說:“昔日吾與本初共起兵時,本初問吾曰:‘若事不輯,方面何所可據?’吾問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喪,吾不能不為流涕也!”

意思是過去我與袁本初一起起兵,本初問我說:‘如果事情不成功,你認為哪裡可以據守呢?’我問他:‘您認為怎麼樣呢?’本初說:‘吾向南佔據黃河,向北阻斷燕代,兼併沙漠地方,那麼向南就可以爭奪天下,大概就可以成功了!’吾說:‘吾憑藉天下謀士的智力,以合適的方法來駕馭他們,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到的。’這句話還如昨天說的一樣啊,而現在本初已經去世了,我不能不為他傷心流淚啊!”

可見曹操想起這位昔日戰友,共同起兵之時的意氣風發,又想到官渡之戰後袁系大勢已去,不由得心生感傷。而幾句話卻能客觀表現曹操與袁紹格局的不同。袁紹氣量狹小,聽信讒言,逼走了自己謀士,也逼走了自己的大將,決策上也是畏首畏尾,優柔寡斷,不明確戰略目標。曹操則深知戰爭的要素,在戰場上擁有敏銳的嗅覺,能順利的將謀士的戰略決策運用在戰場。曹操深知,只有有了政治基礎,才有資格去發動一場戰爭。這就是一個領導者的戰場能力。這樣看來,袁紹為什麼失敗,也就可以理解了。



狂醒的小格


官渡是許昌的咽喉,袁紹七十萬大軍、輜重,不拿下官渡便不可能到許昌。曹操在官渡與袁紹對峙,只是扼守咽喉,並沒有大規模野戰或決戰。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袁紹後來又放棄了別人讓他偷襲許昌的計策,大概是怕曹操有準備,小部隊覆沒。最後曹操抓住了袁紹的糧草缺陷,一舉燒燬糧草,袁紹軍不戰自潰。其實在對峙的情況下,決定因素不在於軍隊的多少,而在於能不能抓住機會。


太宗歷史


官渡之戰的成功離不開能掐會算的荀彧。

荀彧在曹操出征時,為曹操出謀劃策,先是在戰前的評估會上,荀彧和孔融辯論,把袁紹及其旗下的文臣武將的優缺點一一列舉了出來。

袁紹兵雖眾而法令不整肅,田豐剛愎而好犯上,許攸貪婪而不檢束,審配專權而無謀,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這兩人料理後方,如果許攸家犯了法,一定不會放過,不寬縱,許攸必然叛變。至於顏良、文丑,不過匹夫之勇罷了,可以一戰而擒!

這一席話說的全場鴉雀無聲,早就聽說荀彧善於研究人,沒想到竟然到了這個份上。

曹操聽完,更是心中大喜,有文若在,我必成大業。

於是派荀彧坐鎮許昌,自己領著幾萬兵馬和袁紹七十萬大軍對峙。

雖然中間,曹操憑著關羽的勇猛,斬顏良誅文丑,解了白馬之圍,但這對於袁紹來講是動搖不了根本,改變不了大局的。

於是兩軍隔河對峙,就等一方撐不住了處於被動地位。

但是幾萬大軍怎麼能和背靠青幽二州的幾十萬大軍對峙呢。

沒過幾個月,曹操軍中糧草見底,軍心開始不穩。曹操這時候寫信給荀彧,該怎麼辦。

荀彧說,自古堅持就是勝利,既然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那就索性再等幾天,因為曹軍一旦撤兵,袁紹就會乘勝追擊,許昌不保啊。再等等,袁紹軍中肯定會生變故。

果不其然,袁紹的搖擺不定,許攸的貪婪怕死,田豐的虛偽搶功,終於在三人中間燃起了戰火。許攸一氣之下跑到了曹操軍中。

見到曹操的第一面,就像曹操交了一份巨大的投名狀,說出了袁紹的糧草所在地——烏巢。

就這樣,曹操連夜派出奇兵把袁軍的糧草燒燬,並且,數計聯動,消滅了袁紹幾乎三分之二的有生力量。

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就這樣成功的打響了。

內部不團結,主公不英明,就是袁紹失敗的主因。


古今中外多少事


對兵力數量的定義

袁紹雖然說號稱七十萬,但是實際數量沒有那麼多的,而且也有很多是後勤打雜的,或者是昨天還在種地,今天就被拉上戰場的,都不能算是武裝力量,所以,這七十萬在戰力上是要打折扣的。況且在戰場對峙的時候,也不會把七十萬人全部拉過來,肯定是要分散在各個地方的,而曹操的幾萬人那真的就是曹老闆這幾年扣扣索索攢下的家底,可以說是精銳力量。以點破面,袁紹大軍就全線崩盤了。

輿論壓力,曹操是正派,袁紹是反派

我們都知道在當時,曹操已經把天子迎往許都,並且是以天子的名義號令群雄的。而且當時曹操也是忠於漢室的,而袁紹說好聽點是去搶天子的,說難聽就是去搶地盤的,師出無名,士兵有心理壓力,自然而然士氣就低,還未交鋒,就先輸一半。

心態問題

如果你看過三國的地圖,你就知道官渡在哪個位置,極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說是許都的咽喉,一旦失去,袁紹就長驅直入,到那時勝負就更難說了,所以,曹操是沒有退路的,抱著必勝的心態,不成功便成仁。而袁紹多疑猶豫是出了名的,而且在全面壓制的情況下,依舊沒有投入全力。能打就打,打不了我就撤,所以曹操能勝。

謀士集團的差別

其實袁紹集團不缺厲害的謀士的,田豐,審配,辛平等等,但是由於一來袁紹多疑,不善用人,幾乎不怎麼採納謀士的建議,二來袁紹勢力小集團眾多,個個派系相互使絆子。而曹操則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謀士集團比較強先不說,謀士擅諫,將軍擅戰。故而能勝。

後顧之憂的對比

當時袁紹的幾個兒子為了繼承權,正鬥爭得不可開交,導致相互配合必然不好,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失敗是必然的,而曹操那個階段畢竟還沒有陷入子嗣爭奪的泥潭,三軍用命,銳不可當。

其實當時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已經分析得很清楚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


舊人何時歸


曹操大敗袁紹70萬兵馬,至於袁紹是否有70萬兵馬有待商榷,但袁紹並非被曹操打敗,更大原因是被自己的性格所打敗! 以下為你剖析袁紹失敗的原因:

1.袁紹不善於用人

這個盡起冀、青、幽、並四大州兵馬,擁有七十萬大軍的興兵征討曹操的袁紹,手下本來有許多有本領、有能耐的勇將,比如張郃就是一個武藝精純、身懷絕技,能獨當一面的猛將,但他不用張郃來守屯糧的烏巢,卻將一個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派到了這個極其重要的崗位上,怎能不誤事。

2. 袁紹不採納良謀,怎能不失敗,怎能不眾叛親離

田豐、沮授這些有謀略的忠義之士要麼被貶,要麼獲罪;還有張郃、高覽這些勇將由於不被重用,一個個離他而去投到曹營。實力派謀臣許攸在關鍵時候(截獲曹軍情報後)向袁紹獻上的妙計不被採納,反倒遭到袁紹一通大罵,後來許攸投降了曹操,給曹操帶去了袁軍的一些重要的軍事機密情報,促成了曹軍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計劃,使這場戰役出現了重大的轉機,從而一舉扭轉了戰局,使曹操這一弱勢軍事集團轉敗為勝。本來有許多好的謀士,大部分都不被任用,只剩下審配和郭圖。

在官渡之戰的開始和相持階段,審配還出了幾個好主意,比如他曾建議堆築土山、打地道打擊敵人,使得曹兵寸步難行、防不勝防,還說得過去。至於這個郭圖,我看純粹是紙上談兵的主兒,他拘泥不化,生搬硬套什麼“圍魏救趙”的經典之計,遭到了大敗,他看到自己的過失害怕獲罪,於是又玩起了陰謀詭計,不僅在袁紹和將領(張郃、高覽)之間撥弄是非,而且反覆無常、陰險狡詐,實為一個卑鄙小人!袁紹用的是這樣的小人和庸才,他怎能戰勝曹操?可憐這個滿腹經綸的沮授了!戰爭剛剛開始,他就獻了一個良謀,希望搞持久戰,以消耗對方的糧草然後取勝!但這不符合急於求勝、氣勢洶洶的袁紹的心理,袁紹帶著那麼多的精兵強將就是想一舉殲滅曹軍、攻克許昌的,因此他認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軍心”是可想而知的。沮授因這一次獻計而獲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軍中。但這個可憐而忠義的沮授還是能以大局為重,他在被拘禁的牢籠裡尚且時時關注兩軍的戰況,當他夜觀天象發現“忽見太白逆行,侵犯牛、鬥之分(意即賊兵劫掠之害)”,於是他冒死向已醉臥的愚蠢的袁紹進諫:“烏巢屯糧之所,不可不提備。宜速遣精兵猛將,於間道山路巡哨,免為曹操所算。”言說烏巢糧草的重要性和保護糧草的重要意義。可惜袁紹不僅沒有采納他的合理化意見,反而將他大罵了一頓,而且還喪心病狂地以“翫忽職守”的罪名斬了監押沮授的兵士。

3.袁紹不善於用兵,多疑而優柔寡斷,不會抓住有利戰機,以致白白坐失良機

當兩軍在官渡相持了近乎兩個月的時間後,謀士許攸忽然截獲了曹操軍糧告竭的重要軍事情報,於是他向袁紹獻計說:“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審時度勢,這是那麼厲害的妙計啊,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當時袁紹採納了許攸的這一計策,我看歷史將會重寫,那時統一北方的將是袁紹而不是曹操了 。

但這個驕傲、多疑而又愚蠢的袁紹,就在這個關鍵時候,不僅沒有采納謀臣許攸的妙計,反倒將許攸這個很有實力的謀臣拱手相送給敵人。還不僅僅如此,這個被罵出去的謀臣許攸還帶走了袁紹的若干軍事機密。許攸後來告訴了曹操嗜酒無備的將軍淳于瓊守把袁紹的軍糧庫烏巢(絕密情報),曹操當機立斷,立即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行動,完全燒燬了袁紹大軍的儲備糧倉,兵無糧自亂。

後來袁紹的謀臣許攸投降曹操後,向曹操和盤托出他曾向原來的主子袁紹獻的計策,曹操聽後大驚,幾乎被驚出了一身冷汗說:“若袁紹用子言,吾事敗矣。”,可見許攸的計策是多麼得厲害,但就是這個良策卻被愚蠢而蠻橫的袁紹說成是:“汝與曹操有舊,想今亦受他財賄,為他作奸細,啜賺吾軍耳。

而曹操為什麼能大獲全勝?

袁紹所欠缺的,正是曹操所擁有的。正是袁紹的缺點和失誤成就了曹操的勝利!曹操會用人、知人善任、善於籠絡人才,而且辦事當機立斷,敢於毫不猶豫地採納謀臣的良謀,他能不勝利嗎?


不講李說史


作為三國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官渡之戰袁紹失敗的原因大致可歸為以下四點:

1、政治原因:戰爭是政治鬥爭的延續,戰爭的對方各代表這雙方的政治立場。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幾乎站在了政治立場的最高點,雖漢朝名存實亡,但畢竟皇帝尚在,袁紹主動發起的這場戰爭是不正義的;

2、軍事原因:官渡之戰之初,曹操聲東擊西奇襲白馬,袁紹不該救援延津而丟了白馬;後來曹操以退為進,袁紹不該進軍官渡導致自己的補給線拉長,為後來的烏巢兵敗埋下伏筆;最後,曹操奇襲烏巢時,袁紹不該不救烏巢,導致

糧草補給斷絕,最終失利。

3、個人原因:袁紹缺乏帥才,不能知人善用。袁紹並不缺乏人才,文有沮授 田豐,武有顏良 文丑,但袁紹並不能好好利用這些人才,沮授之才甚至不在荀彧之下,他提的每條意見幾乎都在後來的戰爭中應驗了,只是並沒有得到袁紹的重用,他重用的是會溜鬚拍馬的郭圖;反觀曹操,在那個崇尚士族舉孝廉的時代,曹操的用人政策是唯才是舉,荀彧、郭嘉、賈詡每一個人的才華都能到充分的釋放,可以說曹操用人十分有道。

4、內部原因:袁紹的謀士意見分歧很大,窩裡鬥,沮授的監軍權就是被內部謀士打小報告彈劾沒的;袁紹的兒子也是矛盾重重,袁紹兵敗之後他兒子們的事情想必不用我贅述;最後,在官渡之戰前,袁紹剛討伐完公孫瓚,兵疲民困,不適宜再戰;反觀曹操,官渡之戰前,南破張繡,東擒呂布平定徐州,然後安撫人心,環境穩定之後,才挺進官渡,與袁紹決戰。

以上四點就是袁紹官渡失利的原因,大家有興趣的也可以去看看戰爭前荀彧、賈詡、郭嘉對曹操提的意見和沮授

對袁紹提的意見,就會發現古人是真的有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