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山西古建名樓

【範村東閣】

上一篇寫到樓閣,不能不讓我想起“玄明閣”來。在三晉大地上矗立著為數眾多的古代樓閣建築,她們聳入雲端而高高在上,千百年來俯瞰著建造她的人的一舉一動。但她們的命運似乎多有不濟,象玄明閣這樣的高樓,在歲月的洗禮中逐漸衰弱。當她看著浮躁的人們用數以百千萬計的金錢去建造新式的、想當然地臆造到毫無意義的城牆、寺廟和塔臺時,光鮮妖豔的瓷磚和未必不朽鋼筋混凝土,無論如何都掩蓋不住她對它們的鄙夷和不屑一顧!她高傲地支撐著搖搖欲墜的蒼老身軀,似乎在下定決心:當這些廢東西全部倒下時我依然站著......

山西古建名樓

【“縣保”標誌碑】

山西古建名樓

【玄明閣】

玄明閣,因位於太谷縣範村鎮東街口,而被俗稱“東閣”。始建於大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現存樓體為清代乾隆年間修葺後形制。玄明閣外觀為四簷歇山頂,藍色琉璃瓦覆蓋,黃色琉璃瓦飾脊,整個樓體由磚砌基座和木構樓身兩部分組成,樓體通高約20米。磚砌基座平面呈正方形,邊長約10米,正中間闢出東西向的門洞過街,因建造在斜坡地形上,故而樓身外側更加高大雄偉。

山西古建名樓

【樓體外側(東向)】

山西古建名樓

【樓身仰視】

玄明閣木構樓身部分三簷一平座下,共裝設各式斗栱88朵,上下角柱鋪作和頂簷下前後明間均出斜栱,而底層簷下前後明間各補三朵,顯得疏密有致。樓身內設四根通天柱,平座上裝木護欄。

山西古建名樓

【底層隔扇門和直欞窗】

山西古建名樓

【底層角柱鋪作】

山西古建名樓

【底層柱頭鋪作】

看到簷下的這些斗栱形態,和高翹的後尾,甚至能夠讓人嗅到些許宋金的氣息,我都有點懷疑她的誕生時間了。祁縣的興梵寺大殿也是清代康熙年重建後所遺,呵呵,看看她們是不是很相似哦!山西的木構有時候確實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在找不到確鑿的證據時,她們給人的感覺往往有點暈。

山西古建名樓

【二層柱頭及補間後尾】

山西古建名樓

【二層補間】

山西古建名樓

【二層轉角鋪作】

山西古建名樓

【頂簷下後明間】

山西古建名樓

【頂簷下】

山西古建名樓

【上層樑架】

山西古建名樓

【樓梯】

山西古建名樓

【上層樓身內西南角】

玄明閣中供奉著真武大帝,也就是說,玄明閣其實是“真武閣”。二層上四面原裝設16扇隔扇門,閣樓正中設置兩米見方的神壇,“文革”中被搗毀的真武大帝像沒有清理,一片狼藉。完全是搗毀時的原狀保留了幾十年,現在上去仍能看到這個慘狀:真武大帝的殘肢斷臂遍地,神壇立架上甚至還有彩塑殘留,看來“革命”的不太徹底。

山西古建名樓

【神壇遺蹟】

山西古建名樓

【塑像殘件之一】

山西古建名樓

【塑像殘件之二】

山西古建名樓

【木護欄】

山西古建名樓

【殘破的樓板】

山西古建名樓

【門洞外側的題刻】

山西古建名樓

【基座後部及樓身後側】

玄明閣右側附建有單坡頂二層兩開間磚砌樓閣一座,閣身與基座同時建造,可能是玄明閣的“樓梯間”。因為從左側護牆的破損處即可登上玄明閣,所以我沒進去看。在玄明閣基座後部,遺留有清代的《重修玄明閣碑記》等碑碣三方。

山西古建名樓

【附屬建築】

山西古建名樓

【護壁上殘留的琉璃構件】

山西古建名樓

【玄明閣上東眺】

山西古建名樓

【琉璃砌造的脊剎】

山西古建名樓

【簷角】

山西古建名樓

【回望玄明閣(西向)】

其實,在過去的20多年裡,我曾三次來過範村。第一次在1990年來的時候,我從村西口進入,一眼就能看到玄明閣(正是上圖中的景象),當時還沒有照相機,但是我曾走過去看她時才卻發現:在她的前後各有一座樓閣建築,後面的樓閣叫“三教閣”(現仍完好,以後介紹),被她擋住了看不到;而前面的樓閣叫“東嶽樓”,就在上圖中那個汽車停放的位置上,我依稀記得當時東嶽樓的樓身和門洞就已經毀壞,但是磚砌門洞的兩側磚牆遺址尚存。如今東嶽樓已經片瓦不存,只有“縣保標誌碑”還在原地。也就是說我當年看到的是一處“樓閣建築群”,三座樓閣相互之間的距離約100米。

山西古建名樓

【東嶽樓“縣保”標誌碑】

第二次來是在七年前,是為收集旅遊門券而來,當時我從村北口進入,直接去了園智寺,後來又去找一個奇怪的“民兵博物館”,因為知道玄明閣肯定沒有門券,所以沒有來看她。第一次和第二次之間相隔時間已達13年之久,範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村莊面積擴大了許多,而且外圍道路和村莊佈局也改變了很多。今天是第三次來,我哪兒也不去,只為了看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