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山西古建名楼

【范村东阁】

上一篇写到楼阁,不能不让我想起“玄明阁”来。在三晋大地上矗立着为数众多的古代楼阁建筑,她们耸入云端而高高在上,千百年来俯瞰着建造她的人的一举一动。但她们的命运似乎多有不济,象玄明阁这样的高楼,在岁月的洗礼中逐渐衰弱。当她看着浮躁的人们用数以百千万计的金钱去建造新式的、想当然地臆造到毫无意义的城墙、寺庙和塔台时,光鲜妖艳的瓷砖和未必不朽钢筋混凝土,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住她对它们的鄙夷和不屑一顾!她高傲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苍老身躯,似乎在下定决心:当这些废东西全部倒下时我依然站着......

山西古建名楼

【“县保”标志碑】

山西古建名楼

【玄明阁】

玄明阁,因位于太谷县范村镇东街口,而被俗称“东阁”。始建于大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现存楼体为清代乾隆年间修葺后形制。玄明阁外观为四檐歇山顶,蓝色琉璃瓦覆盖,黄色琉璃瓦饰脊,整个楼体由砖砌基座和木构楼身两部分组成,楼体通高约20米。砖砌基座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10米,正中间辟出东西向的门洞过街,因建造在斜坡地形上,故而楼身外侧更加高大雄伟。

山西古建名楼

【楼体外侧(东向)】

山西古建名楼

【楼身仰视】

玄明阁木构楼身部分三檐一平座下,共装设各式斗栱88朵,上下角柱铺作和顶檐下前后明间均出斜栱,而底层檐下前后明间各补三朵,显得疏密有致。楼身内设四根通天柱,平座上装木护栏。

山西古建名楼

【底层隔扇门和直棂窗】

山西古建名楼

【底层角柱铺作】

山西古建名楼

【底层柱头铺作】

看到檐下的这些斗栱形态,和高翘的后尾,甚至能够让人嗅到些许宋金的气息,我都有点怀疑她的诞生时间了。祁县的兴梵寺大殿也是清代康熙年重建后所遗,呵呵,看看她们是不是很相似哦!山西的木构有时候确实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找不到确凿的证据时,她们给人的感觉往往有点晕。

山西古建名楼

【二层柱头及补间后尾】

山西古建名楼

【二层补间】

山西古建名楼

【二层转角铺作】

山西古建名楼

【顶檐下后明间】

山西古建名楼

【顶檐下】

山西古建名楼

【上层梁架】

山西古建名楼

【楼梯】

山西古建名楼

【上层楼身内西南角】

玄明阁中供奉着真武大帝,也就是说,玄明阁其实是“真武阁”。二层上四面原装设16扇隔扇门,阁楼正中设置两米见方的神坛,“文革”中被捣毁的真武大帝像没有清理,一片狼藉。完全是捣毁时的原状保留了几十年,现在上去仍能看到这个惨状:真武大帝的残肢断臂遍地,神坛立架上甚至还有彩塑残留,看来“革命”的不太彻底。

山西古建名楼

【神坛遗迹】

山西古建名楼

【塑像残件之一】

山西古建名楼

【塑像残件之二】

山西古建名楼

【木护栏】

山西古建名楼

【残破的楼板】

山西古建名楼

【门洞外侧的题刻】

山西古建名楼

【基座后部及楼身后侧】

玄明阁右侧附建有单坡顶二层两开间砖砌楼阁一座,阁身与基座同时建造,可能是玄明阁的“楼梯间”。因为从左侧护墙的破损处即可登上玄明阁,所以我没进去看。在玄明阁基座后部,遗留有清代的《重修玄明阁碑记》等碑碣三方。

山西古建名楼

【附属建筑】

山西古建名楼

【护壁上残留的琉璃构件】

山西古建名楼

【玄明阁上东眺】

山西古建名楼

【琉璃砌造的脊刹】

山西古建名楼

【檐角】

山西古建名楼

【回望玄明阁(西向)】

其实,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曾三次来过范村。第一次在1990年来的时候,我从村西口进入,一眼就能看到玄明阁(正是上图中的景象),当时还没有照相机,但是我曾走过去看她时才却发现:在她的前后各有一座楼阁建筑,后面的楼阁叫“三教阁”(现仍完好,以后介绍),被她挡住了看不到;而前面的楼阁叫“东岳楼”,就在上图中那个汽车停放的位置上,我依稀记得当时东岳楼的楼身和门洞就已经毁坏,但是砖砌门洞的两侧砖墙遗址尚存。如今东岳楼已经片瓦不存,只有“县保标志碑”还在原地。也就是说我当年看到的是一处“楼阁建筑群”,三座楼阁相互之间的距离约100米。

山西古建名楼

【东岳楼“县保”标志碑】

第二次来是在七年前,是为收集旅游门券而来,当时我从村北口进入,直接去了园智寺,后来又去找一个奇怪的“民兵博物馆”,因为知道玄明阁肯定没有门券,所以没有来看她。第一次和第二次之间相隔时间已达13年之久,范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村庄面积扩大了许多,而且外围道路和村庄布局也改变了很多。今天是第三次来,我哪儿也不去,只为了看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