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規模較大的元代張成墓和張成墓的“三絕碑”

張成墓位於山東省成武縣南魯鄉白海村南100米處,今墓址上存元代墓地門坊一座,石人兩個以及著名的張成墓碑。

規模較大的元代張成墓和張成墓的“三絕碑”

張成墓遠景

規模較大的元代張成墓和張成墓的“三絕碑”

從石坊看,該墓應當有百米以上的神道

張成為元代亞中大夫兩淮都轉運鹽使張孜的父親,至大四年(1311年)去世。墓碑立於元代延祐二年(1315年)三月,碑文由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國史元明善撰文,資善大夫御史中丞王毅篆額,元代著名書法家、集賢學士資德大夫趙孟頫書丹,瘦勁穩健,工整峭麗,被世人稱為“三絕”碑,一向被世人所珍,歷代常有人氈拓。

規模較大的元代張成墓和張成墓的“三絕碑”

門坊柱身內傾,與橫枋榫接

規模較大的元代張成墓和張成墓的“三絕碑”

門坊局部(柱頭施蓮花座,門簪是花朵的形狀)

該碑為青石質,高440釐米,寬120釐米,厚44釐米,螭首龜趺,制式宏偉,碑文22行,滿行60字。龜趺大部已被淤埋地下,碑文除部分被人為破壞外,大部完好,可通讀。該碑楷書,字體端麗舒朗,瀟灑有致,字體運筆穩重,出神入化,結構嚴謹,韻致古雅,是不可多得的趙孟頫代表作之一。

規模較大的元代張成墓和張成墓的“三絕碑”

1981年建的”碑亭“

規模較大的元代張成墓和張成墓的“三絕碑”

”碑亭“中的”三絕碑“

規模較大的元代張成墓和張成墓的“三絕碑”

張成碑局部,可見文字雋秀

碑文記述張成祖居濟寧之虞城,曾仕金,為大河埽軍長。金滅北徙,三遷至成武。元至大四年(1311年),以子恩制贈中憲大夫、中書、兵部侍郎、上都騎尉、清河郡伯。碑下部剝蝕較重,許多文字辨識不清,上部字跡清晰。中部有裂縫一道,側面有鐵板加固。

所謂“三絕”碑,簡單的說是指文章寫的好、書法寫的好、刻字工藝也好,達到這三好才能叫“三絕”。

1981年,修碑樓予以保護,“三絕”碑的風采遂藏於小屋之中。

規模較大的元代張成墓和張成墓的“三絕碑”

碑旁的翁仲

規模較大的元代張成墓和張成墓的“三絕碑”

翁仲手持笏板,氣度不凡

規模較大的元代張成墓和張成墓的“三絕碑”

翁仲寬袍大袖,彬彬有禮

規模較大的元代張成墓和張成墓的“三絕碑”

翁仲優雅灑脫,結帶曳地

規模較大的元代張成墓和張成墓的“三絕碑”

張成墓碑

張成墓碑的旁邊是僅剩的一對石人,石人頭部也不知所終。石人的殘軀,依然可以體會到元代雕刻藝術的特徵:衣褶飄帶在渾厚的石件中更加優雅灑脫,寬袍大袖,結帶曳地,人物彬彬有禮,手持笏板,氣度不凡。門坊是典型的元代式樣,兩柱一門,柱身內傾,與橫枋榫接,柱頭施蓮花座,枋下及柱身內側皆有石檻,柱頭有圓洞,說明曾有構件散失。柱身自下而上收窄,頗有時代特徵。門簪是花朵的形狀。 當年的張成墓是有較長的墓道的,700多年後的今天只剩下片段,這些是後人研究元代文物的重要史料,應當好好保護。

【您的關注是小編寫作最大的動力,建議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