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致敬】他44歲隻身赴京接受絕密任務,被稱為“遠望號”之父,一生設計的船舶可以組成浩浩蕩蕩的船隊

他少年立志,一生不渝;

青年求實,執著創新;

耄耋之年,依舊秉燭前行。

他先後主持和參與了六七十種型號的船舶設計,

一生設計的代表作,

可以組成浩浩蕩蕩的船隊;

他是新中國造船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曾與陳景潤一起榮獲首屆“何梁何利基金”。

他就是著名船舶設計專家、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前總工程師,

中國科學院院士

許學彥

【致敬】他44歲隻身赴京接受絕密任務,被稱為“遠望號”之父,一生設計的船舶可以組成浩浩蕩蕩的船隊

1924年5月11日,許學彥出生在江蘇武進。

父母給他取名學彥,

寓意其成長為才學和品德兼備的人。

許學彥幼年時期,

陪伴他最多的是祖母和母親。

祖母和母親勤勞善良、樂善好施的品德,

培養了他溫和、謙讓、與人為善又不乏倔強的性格。

許學彥小時候喜歡在河裡游泳、划船,

由於他是五兄弟中的老大,

划船都是他掌舵,

想到哪裡就能劃到哪裡,

這讓他對船產生了一種感情。

六歲時,許學彥就讀於北夏墅村小學,

1935年夏天,

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江陰南菁中學。

初中二年級時,抗日戰爭爆發,

學校被迫關閉。

許學彥一路逃難,

經安徽九龍崗、阜陽、河南信陽、湖北武漢、湖南常德、沅陵等地,

最後到達貴州銅仁,

並相繼在國立第三中學和國立第十四中學繼續學業。

【致敬】他44歲隻身赴京接受絕密任務,被稱為“遠望號”之父,一生設計的船舶可以組成浩浩蕩蕩的船隊

中學成績單

一路逃難的經歷,

讓許學彥感慨於中國國防力量的薄弱,

暗暗下了決心:

上大學要報考和國防工業相關的專業。

1944年,許學彥同時報考了

西南聯大航空系、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系、

平越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和兵工學院四所院校,

居然全都被錄取。

正當許學彥準備選擇其中一所院校時,

重慶交通大學造船系招生的消息改變了他的初衷。

他毅然放棄了原先報考並被錄取的四所大學,

選擇了可以保送就讀的重慶交通大學造船系,

走出他日後成為一代船舶設計專家的關鍵一步。

抗戰勝利後,重慶交大遷回上海,

許學彥有幸成為辛一心教授的學生。

辛一心是當代中國船舶設計和科學研究機構的創始人,

也是第一批公費留學英國的大學生。

許學彥回憶:

“辛一心知識淵博,誨人不倦,

在交大開課最多。

他講課時,

不緩不急、條理分明、重點突出、很有特色。

學生課後翻看記錄的筆記,

像是一本完整的教材,

我至今都留著他的講課筆記。”

【致敬】他44歲隻身赴京接受絕密任務,被稱為“遠望號”之父,一生設計的船舶可以組成浩浩蕩蕩的船隊

交通大學畢業證

1951年,經辛一心推薦,

許學彥進入重工業部船舶工業管理局技術處

從事船舶設計工作。

1952年,他參與設計完成了船舶設計的處女作

“海濟號”黃浦江渡輪。

隨後幾年,許學彥設計的

55甲高速炮艇和62型護衛艇

對敵艦形成很大威脅,

開創了小艇打大艦的先例,

屢立戰功,

被授予“海上猛虎艇”的稱號。

【致敬】他44歲隻身赴京接受絕密任務,被稱為“遠望號”之父,一生設計的船舶可以組成浩浩蕩蕩的船隊

許學彥與父母及家人合影(1956年2月攝於上海)

我國第一艘豪華客輪“崑崙號”的設計任務是

許學彥攀登另一座高峰的起點。

“崑崙”號客船是一艘負有特殊政治使命的專用客輪,

許學彥考慮到此船雖為鋼質船身,

但因川江特有的險灘及枯水期的淺灘,

船底容易受損,

所以採用了雙層底。

為了減輕船的重量,

降低重心,確保穩定,

該船的上層建築首次採用了鋁合金結構,

開創了我國客船的先例。

1962年,“崑崙”號通過國家驗收,

並於年底交付使用,

標誌著我國高級客船設計進入新水平。

投入“黃金水道”旅遊線後,

“崑崙”號為我國賺得大量外匯,

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致敬】他44歲隻身赴京接受絕密任務,被稱為“遠望號”之父,一生設計的船舶可以組成浩浩蕩蕩的船隊

1958年,許學彥和設計人員在蘇聯考察躍進號萬噸輪

1958年,“東風號”萬噸級遠洋貨輪的設計任務

交到了許學彥的手上。

他帶領研究室的科技人員

以極短的時間完成了設計,

並且採用了很多新材料、新設備、新技術和新工藝,

使“東風號”的四大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他提出全船使用高強度低碳合金鋼,

大大地降低了船的自重。

由於船體重量減輕,

使船舶性能如裝載量指標、

快速性指標、

鋼料消耗指標等得到了很大提高。

“東風號”交付以後,

在國內開始航行試運營兩年,

共計運行3萬餘海里,

運載30餘萬噸貨物和2萬餘人。

1966年5月6日,

周恩來、鄧小平陪同外國政府首腦登輪參觀,

廣大科技人員和造船工人深受鼓舞。

後經周恩來總理批准,

“東風號”於1968年起行駛中——日航線,

1970年開闢中國——加拿大溫哥華航線。

到1975年,經過十年營運實踐,

證明該船性能良好,

為完成國家外貿運輸任務和

增進各國友好往來作出了貢獻。

1978年,“東風號”榮獲全國科技大會獎。

2006年,由國防科工委、交通部、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等

14個單位聯合發起的中國十大名船評選活動中,

“東風號”排名第一

【致敬】他44歲隻身赴京接受絕密任務,被稱為“遠望號”之父,一生設計的船舶可以組成浩浩蕩蕩的船隊

東風號

1965年,周恩來總理在中央軍委會議上

提出要搞原子彈導彈,

洲際導彈的射程約8000公里,

而我國的國土範圍約4000公里,

酒泉導彈發射基地到落點

從西到東差了4000公里,

當時國防科委就提出要搞測量船,

到海上去測量,

預計落點在南太平洋赤道附近。

1967年7月18日,

經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批准,

我國決定研製“遠望”號等五型十二艘船,

這是一個樹立國家形象和建立民族自信心的英明決策,

承載著一個劃時代的夢想。

1967年初,44歲的許學彥隻身赴京,

接受了這項代號為“七一八工程”的絕密任務。

在上海郊區農田中間的毛坯房辦公室裡,

許學彥帶領設計組全體科研人員開始了

這項意義重大的船舶設計研究。

當時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實行經濟、技術封鎖,

材料奇缺,

只有幾張從美國期刊中拍下的航天測量船外觀照片,

文字資料寥寥無幾。

許學彥沒有被困難嚇倒,

作為項目的總設計師,

他團結帶領廣大科技人員和協作單位,

靠集體智慧攻克了八大關鍵技術難題,

保證了測量船研究、設計、建造、試航的順利進行。

【致敬】他44歲隻身赴京接受絕密任務,被稱為“遠望號”之父,一生設計的船舶可以組成浩浩蕩蕩的船隊

許學彥在“遠望”號上

1980年5月18日,

我國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從西北沙漠深處騰空而起,

飛臨太平洋上空。

此時悄然行駛在預定海域的“遠望”號測量船,

承擔著遠程運載火箭在預定海域運行的測量任務。

它猶如張開的巨網,

準確捕捉目標,

獲取完整的測量數據,

圓滿完成了測量任務。

這標誌著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和法國之後,

第四個能夠自主建造航天測量船的國家,

實現了我國航天測量從陸地到海洋的跨越!

隨後,許學彥又主持了

科學考察船“向陽紅10”號和

打撈救生船“J121”號的設計工作,

其涉及面之廣,

幾乎包括我國所有的工業部門,

可稱得上是中國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的縮影。

1984年,“向陽紅10”號和“J121”號

載著中國探險考察隊員遠征南極,

首次在南極大陸建立起“長城”考察站。

【致敬】他44歲隻身赴京接受絕密任務,被稱為“遠望號”之父,一生設計的船舶可以組成浩浩蕩蕩的船隊

1985年許學彥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時合影

1985年,國家科委首次為取得重大突破的科技項目

頒發科技成果獎。

在僅有的10項特等獎中,

“遠望”號、“向陽紅10”號獲得了兩項特等獎,

“J121”號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89年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下令,

給“遠望”1、2號船各記集體一等功。

許學彥對船舶設計的熱情橫貫一生。

九十年代退休後,

儘管已無法像從前一樣,

站在船舶設計的第一線揮灑汗水,

但年屆八旬的他

仍然每天上午從家裡徒步到中山南一路上的708所,

與老同事們敘舊,

有時受邀出席關於船舶工業發展的論壇,

他依然思路敏捷、口齒清晰。

【致敬】他44歲隻身赴京接受絕密任務,被稱為“遠望號”之父,一生設計的船舶可以組成浩浩蕩蕩的船隊

1993年,許學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被問到科學事業的發展中最寶貴的經驗時,

他謙虛地說:

“我這一輩子就是老老實實幹工程,

無論任何事情,

只要國家需要,

組織和領導讓我做,

我就會盡職盡責,

努力把事做好。”

2016年3月5日,

許學彥在上海逝世,

享年91歲。

本文根據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站資料改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