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致敬】他44岁只身赴京接受绝密任务,被称为“远望号”之父,一生设计的船舶可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

他少年立志,一生不渝;

青年求实,执着创新;

耄耋之年,依旧秉烛前行。

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六七十种型号的船舶设计,

一生设计的代表作,

可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

他是新中国造船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曾与陈景润一起荣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

他就是著名船舶设计专家、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前总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学彦

【致敬】他44岁只身赴京接受绝密任务,被称为“远望号”之父,一生设计的船舶可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

1924年5月11日,许学彦出生在江苏武进。

父母给他取名学彦,

寓意其成长为才学和品德兼备的人。

许学彦幼年时期,

陪伴他最多的是祖母和母亲。

祖母和母亲勤劳善良、乐善好施的品德,

培养了他温和、谦让、与人为善又不乏倔强的性格。

许学彦小时候喜欢在河里游泳、划船,

由于他是五兄弟中的老大,

划船都是他掌舵,

想到哪里就能划到哪里,

这让他对船产生了一种感情。

六岁时,许学彦就读于北夏墅村小学,

1935年夏天,

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阴南菁中学。

初中二年级时,抗日战争爆发,

学校被迫关闭。

许学彦一路逃难,

经安徽九龙岗、阜阳、河南信阳、湖北武汉、湖南常德、沅陵等地,

最后到达贵州铜仁,

并相继在国立第三中学和国立第十四中学继续学业。

【致敬】他44岁只身赴京接受绝密任务,被称为“远望号”之父,一生设计的船舶可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

中学成绩单

一路逃难的经历,

让许学彦感慨于中国国防力量的薄弱,

暗暗下了决心:

上大学要报考和国防工业相关的专业。

1944年,许学彦同时报考了

西南联大航空系、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

平越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和兵工学院四所院校,

居然全都被录取。

正当许学彦准备选择其中一所院校时,

重庆交通大学造船系招生的消息改变了他的初衷。

他毅然放弃了原先报考并被录取的四所大学,

选择了可以保送就读的重庆交通大学造船系,

走出他日后成为一代船舶设计专家的关键一步。

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迁回上海,

许学彦有幸成为辛一心教授的学生。

辛一心是当代中国船舶设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创始人,

也是第一批公费留学英国的大学生。

许学彦回忆:

“辛一心知识渊博,诲人不倦,

在交大开课最多。

他讲课时,

不缓不急、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很有特色。

学生课后翻看记录的笔记,

像是一本完整的教材,

我至今都留着他的讲课笔记。”

【致敬】他44岁只身赴京接受绝密任务,被称为“远望号”之父,一生设计的船舶可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

交通大学毕业证

1951年,经辛一心推荐,

许学彦进入重工业部船舶工业管理局技术处

从事船舶设计工作。

1952年,他参与设计完成了船舶设计的处女作

“海济号”黄浦江渡轮。

随后几年,许学彦设计的

55甲高速炮艇和62型护卫艇

对敌舰形成很大威胁,

开创了小艇打大舰的先例,

屡立战功,

被授予“海上猛虎艇”的称号。

【致敬】他44岁只身赴京接受绝密任务,被称为“远望号”之父,一生设计的船舶可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

许学彦与父母及家人合影(1956年2月摄于上海)

我国第一艘豪华客轮“昆仑号”的设计任务是

许学彦攀登另一座高峰的起点。

“昆仑”号客船是一艘负有特殊政治使命的专用客轮,

许学彦考虑到此船虽为钢质船身,

但因川江特有的险滩及枯水期的浅滩,

船底容易受损,

所以采用了双层底。

为了减轻船的重量,

降低重心,确保稳定,

该船的上层建筑首次采用了铝合金结构,

开创了我国客船的先例。

1962年,“昆仑”号通过国家验收,

并于年底交付使用,

标志着我国高级客船设计进入新水平。

投入“黄金水道”旅游线后,

“昆仑”号为我国赚得大量外汇,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致敬】他44岁只身赴京接受绝密任务,被称为“远望号”之父,一生设计的船舶可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

1958年,许学彦和设计人员在苏联考察跃进号万吨轮

1958年,“东风号”万吨级远洋货轮的设计任务

交到了许学彦的手上。

他带领研究室的科技人员

以极短的时间完成了设计,

并且采用了很多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

使“东风号”的四大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他提出全船使用高强度低碳合金钢,

大大地降低了船的自重。

由于船体重量减轻,

使船舶性能如装载量指标、

快速性指标、

钢料消耗指标等得到了很大提高。

“东风号”交付以后,

在国内开始航行试运营两年,

共计运行3万余海里,

运载30余万吨货物和2万余人。

1966年5月6日,

周恩来、邓小平陪同外国政府首脑登轮参观,

广大科技人员和造船工人深受鼓舞。

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

“东风号”于1968年起行驶中——日航线,

1970年开辟中国——加拿大温哥华航线。

到1975年,经过十年营运实践,

证明该船性能良好,

为完成国家外贸运输任务和

增进各国友好往来作出了贡献。

1978年,“东风号”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2006年,由国防科工委、交通部、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等

14个单位联合发起的中国十大名船评选活动中,

“东风号”排名第一

【致敬】他44岁只身赴京接受绝密任务,被称为“远望号”之父,一生设计的船舶可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

东风号

1965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央军委会议上

提出要搞原子弹导弹,

洲际导弹的射程约8000公里,

而我国的国土范围约4000公里,

酒泉导弹发射基地到落点

从西到东差了4000公里,

当时国防科委就提出要搞测量船,

到海上去测量,

预计落点在南太平洋赤道附近。

1967年7月18日,

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

我国决定研制“远望”号等五型十二艘船,

这是一个树立国家形象和建立民族自信心的英明决策,

承载着一个划时代的梦想。

1967年初,44岁的许学彦只身赴京,

接受了这项代号为“七一八工程”的绝密任务。

在上海郊区农田中间的毛坯房办公室里,

许学彦带领设计组全体科研人员开始了

这项意义重大的船舶设计研究。

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技术封锁,

材料奇缺,

只有几张从美国期刊中拍下的航天测量船外观照片,

文字资料寥寥无几。

许学彦没有被困难吓倒,

作为项目的总设计师,

他团结带领广大科技人员和协作单位,

靠集体智慧攻克了八大关键技术难题,

保证了测量船研究、设计、建造、试航的顺利进行。

【致敬】他44岁只身赴京接受绝密任务,被称为“远望号”之父,一生设计的船舶可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

许学彦在“远望”号上

1980年5月18日,

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西北沙漠深处腾空而起,

飞临太平洋上空。

此时悄然行驶在预定海域的“远望”号测量船,

承担着远程运载火箭在预定海域运行的测量任务。

它犹如张开的巨网,

准确捕捉目标,

获取完整的测量数据,

圆满完成了测量任务。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法国之后,

第四个能够自主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实现了我国航天测量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

随后,许学彦又主持了

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和

打捞救生船“J121”号的设计工作,

其涉及面之广,

几乎包括我国所有的工业部门,

可称得上是中国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的缩影。

1984年,“向阳红10”号和“J121”号

载着中国探险考察队员远征南极,

首次在南极大陆建立起“长城”考察站。

【致敬】他44岁只身赴京接受绝密任务,被称为“远望号”之父,一生设计的船舶可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

1985年许学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时合影

1985年,国家科委首次为取得重大突破的科技项目

颁发科技成果奖。

在仅有的10项特等奖中,

“远望”号、“向阳红10”号获得了两项特等奖,

“J121”号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9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下令,

给“远望”1、2号船各记集体一等功。

许学彦对船舶设计的热情横贯一生。

九十年代退休后,

尽管已无法像从前一样,

站在船舶设计的第一线挥洒汗水,

但年届八旬的他

仍然每天上午从家里徒步到中山南一路上的708所,

与老同事们叙旧,

有时受邀出席关于船舶工业发展的论坛,

他依然思路敏捷、口齿清晰。

【致敬】他44岁只身赴京接受绝密任务,被称为“远望号”之父,一生设计的船舶可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

1993年,许学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被问到科学事业的发展中最宝贵的经验时,

他谦虚地说:

“我这一辈子就是老老实实干工程,

无论任何事情,

只要国家需要,

组织和领导让我做,

我就会尽职尽责,

努力把事做好。”

2016年3月5日,

许学彦在上海逝世,

享年91岁。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站资料改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