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這張內容為樓房的照片,地點很可能在如今的丁字沽八段公交站附近。



丁字沽原本是老天津“七十二沽”之一,過去叫丁字沽村,是一個人煙稀少的小村落,後來靠近北運河這一片兒被稱為“老丁字沽”,與之對應的便是建於50年代的“丁字沽工人新村”。

從1953年丁字沽工人新村建成至今,60多年過去,儘管這一區域的房子經過了幾番改造,但基本格局未變——公共汽車站、新村小學、河北工學院、西沽公園,以及東大樓、六段、八段、九段等老樓都定格在原地,與齊整的道路、濃密的樹蔭,共同成為打開舊時光之門、潛入往事的記憶密碼。走進來,便可以看到50年代到80年代,城市生活的標本樣板。



說到丁字沽工人新村,先得說說工人新村的由來。始建於1951年的上海普陀曹楊新村,是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1956年鍾星火主演的電影《今天我休息》,拍攝地點就在曹楊新村。50年代最初那幾年,廣州、鄭州、濟南、南京、南昌、武漢等各大城市的工人新村迅速建成,工人新村模塊化的生活,是當時中國人最標準的生活方式,呈現出一種萬象更新的氣魄。

1952年,天津市開始規劃建設61萬平方米、5萬餘間工人新村住宅。第一個工人新村位於中山門,規劃建築面積16.45萬平方米。隨後幾年,西南樓、佟樓、吳家窯、丁字沽、王串場、唐家口又相繼興建起六片工人新村。七個工人新村用的是同一套圖紙,在同一時間段建成,同屬國有大、中型企業職工宿舍。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照片中沒有地標性建築,所以很難判斷拍攝地的具體位置,但照片中無論是房子的特徵還是住宅的佈局,都具有工人新村的典型特徵。在他看來,當年全市工人新村的樣貌都差不多,“以前天津的很多老房子都是土房,為了防漏雨,房頂是用黃泥摻麥秸做的,一下雨,馬路上都是‘黃泥湯兒’。尤其是新房,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遠看是一片金黃色。工人新村的房子基本都是紅磚房,用的是黃花松方檁、紅陶瓦,和磨灰頂子比起來,瓦頂子比較省事兒。這瓦頂子也有不同的分類,比如大瓦,分為仰瓦和俯瓦,兩塊瓦扣在一起後,還要在交接處磨灰。紅陶瓦是民國以後才出現的,五大道的房子很多用的都是這種瓦,它體積大,不用磨灰,用起來方便。”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丁字沽工人新村以“段”為單位,最早建成的一段和二段,是一排排工工整整的紅磚牆、紅陶瓦頂平房。南北向佈局,10間或12間平房組成一排,排與排之間留有適當間距作為過道。北房住人,對面較矮的南房是廚房和儲物室,較大範圍內有公共廁所和共用的自來水接水點。房子都是12平方米的標間,大部分住戶分到一間或一間半,現在覺得小,但那個年代這算是又大又新的房子了。

丁字沽工人新村的主要道路是一號路、二號路、三號路和五愛道等,陸續建成的整個新村,從一段排列到十三段,一段、二段、五段是平房,三段、四段、六段、東大樓是樓房。樓房一般都是三層高,地基很牢固,所以後來有的樓頂上又加蓋了一層。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50年代初, 丁字沽工人新村四周還是大片莊稼地,隔著丁字沽一號路是老北洋大學的校園(今河北工業大學),再往東是鐵路局的一個農場,1959年農場改成了西沽公園。

新村相應的基礎配套設施,包括幼兒園、學校、衛生院、百貨商店、郵局、照相館、浴池、公交車站、副食店、糧店等等。不過丁字沽工人新村沒有電影院,想看電影,要去航運局俱樂部或工人俱樂部,那就是後來郭德綱小時候看電影的地方。雖然這些基礎設施以現在的眼光看有些簡陋,但當時的綠化與現在相比卻堪稱奢侈——道路兩側綠樹成蔭,夏天走進來便有一種清涼感。如今這裡還能找到幾十株一個人摟不過來的大楊樹,是當年最好的遺蹟。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丁字沽工人新村裡住的也不全是產業工人和工人家屬。50年代西站南側後來大豐路的位置全是棚戶區,修大豐路、大豐橋時,一批拆遷戶搬到工人新村。天津市“根治海河”,住在海河邊的一部分拆遷戶也搬到了這裡。

三段是這一地區建成最早、質量最好的樓房區,河北工學院、動力機廠、機車車輛廠、白酒廠、航運局、印染廠、二建都在這兒有宿舍樓。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當時工人新村的房子跟現在的住宅小區相比,最大的優點是不用花錢買,當然也不能買,想搬家只能“以房換房”。這類房子屬於公產,住戶每月只需要繳納很少的房租,房子漏了、玻璃碎了,都有專人負責維修,省心又省事兒,也沒有物業管理,不收物業費。


那時候人們知足長樂,一家一戶能有一處乾乾淨淨的安身之所,便高興得不得了。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平房要住四五口人,傢俱無非是連三抽屜櫃、大立櫃、床鋪、桌椅板凳,80年代開始流行沙發和電視。夏天人們在屋簷下生煤球爐子做飯,冬天,狹小的房間就要被用於取暖的爐子和煙囪佔去四分之一。冬天無論多冷也要去公共廁所,還得排隊。雨季雨水倒灌進屋,水面甚至會與床齊平。但平心而論,工人新村的房子質量不錯。1976年大地震,市區很多房子坍塌震毀,工人新村的房子只出現了裂縫,沒有大面積倒塌,經震後修繕仍堅固牢靠。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那時的鄰里關係之融洽沒有經歷過的人是無法想象的。現在鄰居間要是沒產生糾紛誰也不會認識誰——而那時的鄰居做飯炒菜沒了油鹽醬醋蔥薑蒜可以直接到別人家廚房去拿;平時白天絕不鎖門,雙職工上班前把家門鑰匙交給鄰居不用上班的老人;串門的推門就進,自行車放在門口也不用上鎖;到月底哪家沒錢沒糧票了,都找鄰居們拆兌。

80年代的工人新村慢慢變得擁擠和破敗。隨著家中人口增多,本來用於做飯的小屋也住進了人,廚房挪到衚衕裡,通道被擠得只能一個人勉勉強強推著自行車通過……這是工人新村的末代時光。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小時候我家住的地方距丁字沽工人新村不遠,所以關於新村還有一些私人記憶。那時大部分居民家庭不具備洗澡條件,想洗澡只能去單位浴池或公共浴池,所以我對工人新村最初的印象就是童年時曾去那座浴池洗澡——媽媽帶著就去女浴池,爸爸帶著就去男浴池。

丁字沽二號路是這一片兒的“文化中心”,有文化站、新華書店、郵電局和各種國營商店。那家新華書店是我少年時最嚮往的地方,記得在那裡買過《成語詞典》《書法字典》和單田芳的《明英烈》。一號路上有一家紅旗商場,我在那裡買過一盤《讓世界充滿愛》的磁帶。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連接一號路和二號路的那條路叫五愛道,這條小街建起了攤位市場,當時是紅橋區最大的集貿市場。80年代《今晚報》有一個小欄目大約叫“今日菜價”,刊登的各家市場蔬菜肉蛋價格略有差別,模式類似於如今的股市行情,五愛道市場是其中之一。那時候能在報紙上看到自己熟悉的地方頓覺親切,所以留下了深刻印象。

之前有段時間,五愛道成為天津幾大夜市之一。

大約在丁字沽八段到十二段的區域,有幾棟樓房叫“勝災樓”,80年代中期出現過一例霍亂病,當時叫02。記得那時候去上學要路過勝災樓,看到那個樓門整個被刷成了白色,有幾分恐怖。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還有一件事,當年丁字沽“東大樓”發生了一起煤氣罐爆炸事故,爆炸後整座大樓都沒法再住人了,房管站把樓拆了,在原地又建了一棟和過去一模一樣的大樓。

到了90年代,丁字沽工人新村一、二、五段的平房拆遷,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新樓。改造後一段稱風光裡、二段稱風采裡、五段稱風貌裡。三段、四段、六段等樓房至今仍保持原貌。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工人新村改造的同時,在五愛道和一號路交口建起了一幢商業大樓——凱萊塞商場。儘管凱萊賽在經營上並不理想,但確實帶動了周邊的繁華。商場周邊自發形成了凱萊賽夜市,號稱天津的“士林夜市”,風生水起,一度是天津最火的夜市。如今也已不復存在。

在河東區中山門公園裡有一處“中山門工人新村博物館”,還原了80年代工人新村的場景——牆上掛著1982年的掛曆,封面上王馥荔笑容溫婉,屋裡擺著縫紉機、電風扇、電視機、電冰箱……門口壘著小煤池子,牆上貼著煤餅子,一輛28自行車停在院子裡,院子中央還放著一張小桌子,是街坊鄰里聊天下棋、孩子放學後寫作業的地方……留存下了幾代人關於工人新村的記憶。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丁字沽的來歷

在天津的地名中,有不少和“沽”相關的地名。清代詩人查昌業曾用“尋芳步步踏青來,柳外何人築釣臺?七十二沽春水活,午景聲裡野桃開”這四句詩,勾勒出宛如江南風光的美景。丁字沽就是“七十二沽”之一,關於其來歷,清代詩人朱導江提到:“潞衛交流入海平,丁沽風物久聞名。”潞河為今天的北運河,衛河為南運河,這兩條河匯流處形狀如丁字形,所以這塊區域被稱為丁字沽。由此看來,丁字沽的歷史由來已久。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丁字沽南北大街,這條街,嚴格的說,現在都成衚衕了,這就是報紙傳媒等等說的紅橋區南北大街的一部分,嚴格的是叫:老丁字沽南北大街,通長才1500米,但是,它跟北運河平行,也是老丁字沽的民居走向,他從明朝中葉,經歷了整個大清,經歷了民國,經歷了新時代,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這條街,興旺時候,負擔著天津大部分的糧食供應,短短的一段1000米北運河河段,有四個運卸糧食的碼頭,只有晚上11點到凌晨三點才歇息一陣,常年的熱鬧非凡,但是,看到現在這個樣子,內心酸楚。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這條大街走出淳樸善良,睿智勤勞的老丁字沽人,我們的祖輩父輩,包括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輩,有一部分還在此居住,大部分都已搬出此地,全國各地乃至於海外都有老丁字沽人。我真心希望大家能再回去看看,因為,它很快就要拆除完畢,在天津地區版圖上只能剩下一個名字了。老丁字沽,會留在我們的記憶裡,會留在歷史的年輪裡,它有多少多少好故事,還需要講給更多的人聽。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丁字沽南北大街,曾引領50年代時髦,“消失”的天津衛工人新村

新中國成立前,丁字沽曾經是一個村莊,名為丁字沽村,該村多為農田、墳地,只有很少的幾戶以守墳為業的人家。據資料記載,丁字沽工人新村籌建於1952年,竣工於1953年,並設立丁字沽工人新村街道辦事處。在修建丁字沽工人新村的過程中,有不少墳地被遷走,無主的墳地則被清理。

關於工人新村,王宗發說,這裡的住戶其實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全部是相關工廠的工人,“以前大豐路的位置都是住戶,上世紀50年代修建大豐路,有一大批拆遷戶搬到了工人新村中。也是那個年代,天津市曾經掀起過‘根治海河,汙水改建’運動。那時學生都被叫去參加勞動,在海河裡挖泥,沒有機械化設備,全靠人力,挖河時,三尺以上全是土,三尺以下都是泥。運動中,海河邊也有一部分拆遷戶搬到了丁字沽工人新村。”

根據資料記載,丁字沽工人新村的兩張照片均拍攝於1959年。

“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丁字沽附近還挺荒涼的。如今5路汽車公交總站附近,在那時還是莊稼地。河北工學院——也就是如今的河北工業大學,到上世紀80年代時,圍牆外還有一道河溝,便道就修在河溝外。其實,紅橋區的很多地方,那時都還沒有發展起來。比如現在的西青道和紅旗路交口的地方,那時是個大坑,坑邊還有糧庫。”

“工人新村的不少住戶,後來很多都在院子裡蓋了小廚房。新村的房子是一排排的,蓋廚房時,往往貼著前面人家的牆蓋,又因為新村的房子後面都有小窗戶,蓋房時為了不擋住前面人家的後窗戶,有的人家把小廚房蓋得凹進去一塊。”

“工人新村的樓房都是洋灰澆築的,而且地基牢固,很結實。那時沒有什麼高層建築,工人新村的樓房一般都是3層高。後來,為了緩解住房困難,在3層樓的基礎上又接了一層。”

在改造中,丁字沽工人新村昔日的平房已經全都消失了,那曾經空曠的馬路,今日也已經是人來車往、川流不息,縱然還有幾幢當年的樓房存留著,但周圍的環境與當年相比,也已經發生了鉅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