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劉邦能做皇帝而劉備就沒成功呢?

li星星之火1973


澄清一點,劉邦和劉備都做了皇帝,只不過,對於皇帝來說,兩人所統一的範圍不同。


劉邦結束了秦朝滅亡以後各路紛爭的局面,建立漢朝,統一的是這個國家。是全局性的。
而劉備的做的皇帝卻是在三國鼎立的情況下,只佔領蜀地,建立的小範圍國家蜀國,與此同時存在的還有東吳和曹魏的兩個國家,並沒有實現全局的大統一局面。

按照這個局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劉邦可以做皇帝統一全國,而劉備卻不能的原因。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劉邦的統一。

首先就起義的目的來說,大家的目的一樣:從當時的大環境來說,秦朝末年,苛政如虎,各路人民都舉兵反秦,無論是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還是項羽的起義,包括後來劉邦的加入,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是推翻秦朝。暫時短時間沒有其他的想法。

然後,推翻秦朝以後,項羽封劉邦為漢王,此時的劉備勢力並沒有項羽的厲害,只能忍氣吞聲,擇機而動,一方面收編所有反對項羽的勢力,一方面網羅人才,增加自己的羽翼。劉備雖然屢戰屢敗,但是卻能夠禮賢下士,也囊括了各路人才。

最後,劉邦是一個真小人,他是市井街頭出身,知進退,無所謂,打不過就跑,打的過就打。

而最後劉邦唯一的對手卻剩下了唯一的一個真君子的楚霸王項羽,一個不願用陰謀詭計得天下的正人君子。

劉邦完美的運用了:成大事不拘小節這句話。

但是項羽也完美的解釋了:大丈夫光明磊落,有所為有所不為。

劉邦也巧妙的運用這些條件完成了統一,成立的西漢王朝。

二、劉備的“統一”

首先也從起義的目的來說,大家目的是不一樣,沒有一個統一的目標。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黃巾起義被鎮壓後董卓開始控制朝廷,這時候地方州郡長官在反董卓戰爭及後來的相互攻伐中逐漸壯大實力,形成了地方軍閥割據。討伐董卓之戰結束後,各地方軍閥對東漢中央政權已不加理會,轉而發展各自的勢力。

也就是這時候大家並沒有太注意即將滅亡的東漢,而是去發展各自的勢力範圍。所以劉備如果要統一的話目標就會太多。

然後,三國鼎立的出現,在劉備成軍之時,曹操勢力已然發展壯大,當時已有北曹操,南孫權的形勢,劉備真正出現在政治舞臺也是借完荊州之後,這樣他才有了自己的唯一的一塊領地。而後的遷兵入蜀才使得劉備有了蜀國的根基。

最後,劉備是一個偽君子,劉備做的很多事都會加上自己皇族後裔的身份,顯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很正規的,即便是一些不透明的事情,他也是讓謀士提出,而自己做出一副無可奈何只能答應的樣子。

但當時的環境確實是很不利於他這樣的存在,

因為他忘了他最重要的一個對手:真小人曹操。


史前史後


劉邦能夠統一天下、當上皇帝,而劉備沒能成功,簡單地說,其原因有以下四點:

1.劉邦起兵較早,在反秦鬥爭中功勞很大。他以攻取咸陽、奪取頭功而聞名天下,在各路諸侯中名聲顯赫。

劉備雖然參與了鎮壓黃巾起義的戰爭,但是他只不過是其中功勞極小、名聲不顯的微末小吏而已。

2.在推翻秦朝暴政之後,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是四川、漢中一帶。不久,劉邦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取了關中形勝之地,並且關中地區土地肥沃,百姓眾多;這就成為劉邦進行楚漢戰爭的主要後勤補給基地。

黃巾起義被殘酷鎮壓以後,劉備僅僅被安排了一個縣長的職務。隨後他長期投靠依附於公孫瓚、徐謙、呂布、袁紹、曹操、劉表等勢力,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地盤可以棲身;劉備兵少將寡,長期顛沛流離,無所適從;直到最後,劉備才擁有了四川一地,安下身來。

3.劉邦善於用人,身邊人才濟濟;文有蕭何、張良、陳平,武有韓信、英布、彭越;更遑論酈食其、曹參、周勃、夏侯嬰、樊噲等文臣武將了。

劉備因為自身力量弱小,未能招攬到大批才智之士,身邊不過關羽、張飛等人。後來好不容易有了諸葛亮、龐統、法正,可惜不久以後,龐統、法正就不幸死去了,只剩下一個諸葛亮。

而諸葛亮是一個循規蹈矩之人,處事用兵小心謹慎,並沒有什麼奇智良謀;以諸葛亮的才能,東吳、曹魏陣營中有大批足以與其相匹敵的才智之士。

4.劉邦屢戰屢敗,幸賴蕭何在後方大力發展生產經濟,物力豐沛,供應充足;而且關中百姓對劉邦“約法三章”之舉的擁戴,使劉邦深得關中人民的支持,關中地區成為劉邦穩固的大後方。

劉備佔據蜀地,時間較短,人心並未完全歸附。蜀地士族多未歸心,大多持不合作態度。因此,蜀漢統治集團的核心力量只能是荊州派和元老派,而以譙周為代表的蜀地士族集團對劉備、諸葛亮發動戰爭,消耗浪費蜀地人力物力財力,那是堅決反對的。

而此時曹操早已統一北方,孫吳在江東也已歷經三世,人家都是社會安定,經濟發展,軍備充裕,實力雄厚;劉備根本就沒有可能消滅他們兩家、統一天下的。


品茗讀史


劉邦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在事關國家的重大事件決策方面聽從謀士的建議;而劉備在關羽死後決定舉全國之之兵討伐東吳,將軍趙雲、軍事諸葛亮等一些蜀國的有識之士都苦苦勸諫,但是劉備是感情用事,任何人的正確建議都不聽,結果是大敗而歸。這就是兩個人的最大區別,下面我簡單的的介紹一下事情的經過:

韓信打敗趙國後,接著他率大軍進攻山東的齊國,很快把齊軍打得大敗,韓信帶兵佔領了齊國的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韓信這個從前溫飽都成問題的流民,為了生活和生存,曾受地痞流氓的胯下之辱。今天走進了帝王象徵的皇宮,看著眼前富麗堂皇的聖殿,韓信是思緒萬千,感慨萬分,然後做上了齊王的寶座。命士兵拿來紙和筆,給劉邦寫了一封信,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

劉邦接到韓信使者送來的信,打開一看,是怒從心頭起。心想我劉邦被項羽的大軍圍困,你韓信不來幫我,還要求我封你齊王,這不是要挾我嗎?於是破口大罵:*他媽的……*,這時坐在劉邦身邊的謀士張良馬上用腳偷偷的踢了劉邦的腳一下,劉邦會意馬上就大罵道:*他媽的,男子漢大丈夫,做什麼假齊王,要封就封個真的*!

於是劉邦派張良為特使,到臨淄為韓信舉行封王的儀式,韓信接到委任書,虛榮心也得到了滿足,馬上就率領大軍把圍困劉邦的項羽大軍打退了。

關羽被東吳所殺,丟了荊州。劉備準備舉全國75萬大軍討伐東吳,趙雲進諫說:*蜀國當前的最大敵人是魏國,再說謀朝篡位的也是魏國,當前應該聯合東吳一起討伐東吳,等把魏國消滅了,東吳到時肯定會屈服*。後來以軍事諸葛亮為主的,一些有遠見的大臣們也紛紛苦諫,不要討伐東吳。但是劉備是固執己見,聽不進去任何正確的意見,舉全蜀國百分之七十的兵力討伐東吳。結果在夷陵被東吳的大都督陸遜用火燒連營方法打敗,使蜀國的原氣大傷,從此蜀國是逐漸的走向衰弱。

這就是劉邦為什麼能統一全國,而劉備不能的原因?有時歷史的成敗就在一念之間。


隱者康司馬


帥帥讀史為您解答。

劉邦通過短短几年時間,就由沛縣一亭長轉變成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很大關係,而劉備由織蓆販履出身到擁有巴蜀之地,最後雖登基稱帝,但只是偏安一隅的皇帝,曹魏、東吳並不承認其合法地位,那麼劉邦能做到一統天下,劉備為何做不到?我們分析如下:

社會環境因素

劉邦能夠起事,源於“天下苦秦久矣”的社會背景,秦始皇雖形式上統一天下,但他的暴政並沒有獲得百姓的認同。

所以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的時候,天下雲集響應,陳勝的隊伍更是從幾百人迅速擴大到數萬人。之後各路諸侯爭奪天下,百姓受戰爭荼毒流離失所,他們最渴望和平,渴望安居樂業,希望有人能快速的統一天下結束戰爭。

劉備起事之時在東漢末年,雖伴隨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劉備通過艱苦奮鬥,也只擁有以荊州為根據地的巴蜀之地,但當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大部分地區,中原百姓已經獲得相對安寧的生活,不願再重起戰亂民不聊生,而孫權佔據的江東之地,孫權家族以歷三世,江東百姓相對富足。

在民意上,劉備不佔優勢,即便打出漢室宗親的招牌也於事無補。

人才歸屬因素

秦末,劉邦和項羽楚漢爭霸時,劉邦的陣營星光熠熠,每一個人都可以獨當一面。

文臣有:第一功臣蕭何、謀聖張良、陰謀家陳平、辯士酈食其等。

武將有:兵仙韓信、曹參、樊噲、周勃等。

盟友有:英布、彭越。

反觀三國劉備陣營,雖有五虎上將,但他們有致命弱點,關羽傲慢輕敵致使敗走麥城,張飛酗酒致使被士兵殺死。謀士雖有諸葛孔明、法正、龐統等人,但對手曹操陣營更是陣容強大,文有郭嘉、賈詡、荀彧,武有張遼、典韋、夏侯兄弟等。更不要說孫權陣營中,以周瑜、魯肅為代表的江東才俊。

在輔佐人才方面,劉備苦苦打拼,禮賢下士依然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方

對手強弱因素

劉邦的對手項羽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在彭城之戰中,曾以三萬人馬擊潰劉邦的五十六萬聯軍。但項羽軍事方面的才能彌補不了政治方面的短板,坑殺二十萬秦兵,屠殺整個咸陽城,使得項羽不得民心,殺害義帝熊心更是將自己擺在天下諸侯的對立面。

反觀劉備的對手曹操,他不僅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其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終其一生未敢稱帝,霸居江東的孫權更是有“小霸王”的稱號。

小結

所以劉邦能夠通過短短四年的楚漢戰爭,奪得天下,而劉備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均不佔優勢,雖辛勞一生也只能偏安一隅,過過當皇帝的癮。


帥帥讀史


可以這麼說,劉備的能力胸懷是絲毫不亞於劉邦的,那為什麼結果如此懸殊?主要是兩人面對的對手,局勢的不同導致的結果的不同!


劉邦劉備面臨的對手不一樣。

劉邦遇到的最厲害一個對手就是項羽加范增一文一武的超級組合了!前期陳平沒有使計離間項羽范增的話劉邦是討不到半點便宜的,乖乖的就前往巴蜀這樣的偏僻之地了。但是陳平離間計離間了范增之後范增出走途中發病而亡,項羽就像沒有眼睛的猛虎一樣亂竄,被韓信十面埋伏聚殲於垓下。霸王一死其他諸侯望風而降都投降了劉邦,劉邦得以一統天下。


而劉備呢?北邊有統一強大的曹操軍團,東南邊有歷經三世國險而民附的東吳,文臣武將曹魏和孫吳更是層出不窮,都不是好對付的角色。曹魏的司馬懿可是未來做帝王的人物,謀略兵法絲毫不在孔明之下,武將有五子良將更不必說了各個都是獨當一面的將帥之才,東吳的周瑜,陸遜魯肅等都是治軍治國之能臣,打得劉備夷陵大敗而歸!可以這麼說三國中隨便拿出一方都夠劉邦琢磨的了,更不要說加在一起走多難啃了!

劉邦劉備面臨的局勢不一樣。


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天下是四分五裂的,項羽擊敗秦軍之後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項羽真正能調動的就只有自己那可憐的江東十幾萬子弟兵,以楚國一國之力敵劉邦集合天下之力結局早已經註定了!劉邦可以各個擊破,先破三秦,再破燕,滅齊,攻魏等都是各個擊破的戰法,所以劉邦遇到的阻力相對於劉備來說小很多。

而劉備呢?北邊有強大穩定的曹魏,東南邊有歷經三世國險而民附的東吳,早已經不是劉邦統一天下時候的天下大亂了!沒有給劉備各個擊破的可能性了!領土最大的是魏國,即使跟你劉備打幾次仗輸了,魏國境內的稅賦兵馬錢糧等都還能源源不斷的運到前線跟你再打!所以只能打消耗戰,根本沒有機會沒有實力沒有可能打殲滅戰!同樣的道理東吳也一樣。大家都是發展穩定了實力強大了誰都滅不了誰了。


結語:劉邦跟劉備所遇到的對手還是局勢都天壤之別!劉邦可以趁亂各個擊破一統天下。而劉備面對的是統一穩定強大的曹魏,富庶歷經三世的東吳!三方實力都沒有壓倒性的優勢誰都一下子幹不死誰,所以才有了三國幾十年的分裂。


東海逍遙之客


糾正一下出題,劉備成功地做了皇帝,而且是在皇帝的位子上駕崩的,只是沒有統一天下。

我是秋暮,我來答題。

政場如商場!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一、我們先來談談劉邦的人和事。

劉邦利用項羽在滅秦之機,大力發展壯大自己的隊伍,後來竟然浩浩蕩蕩地把隊伍開入關中。

這可惹怒了項羽。

項羽認為劉邦入關是來稱王的,於是準備興兵討伐。劉邦害怕了,因為此時項羽有40萬大軍,而劉邦只有l0萬兵力。然而,劉邦情商極高,巧妙地收買了項羽的叔父項伯。項伯答應劉邦從中周旋,並專此面見項羽。他對侄兒說:劉邦入關不是來與你對抗的,我叫他明日登門,當面向你解釋並謝罪。次日,項羽設下鴻門宴,劉邦處於危險境地。由於張良、樊噲、項伯等人的暗中幫助,劉邦得以逃脫。

放虎歸山,終究成禍。

劉邦僥倖逃過一命後,大力發展軍備,從而形成劉、項對抗多年的局面。最後,劉邦把項羽圍困於垓下,一曲“四面楚歌”讓項羽命斷烏江。

劉邦不僅有著極高的情商和軍事才能,而且還擁有一大批像韓信、彭越、王英布、張敖、臧荼、吳芮等有勇有謀的驍將

劉邦身邊可謂是人才濟濟,盛氣中天。他在這些人的輔佐之下,不僅君臨天下,而且一統天下。

二、我們再來看看劉備的實力。

首先,他與漢皇宗室根本扯不上關係不過是同姓而已。

他學著劉秀的做法,把自己的血脈說成是漢皇室一脈的,因而高舉匡復漢室的大旗來平定天下。

其次,先天不足。

劉備靠著四處投機,用“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一些藝術性的動作,勉強地跑到山城成都當了個小皇帝。

而且,他這個皇帝當的十分窩囊。本來就是一個山區皇帝,可地處山域的雲南、貴州、四川西等南中地區根本就不服他統治,叛亂此起彼伏、連綿不斷。

再次,內力不足也制約了劉備的復興之夢

他身邊除了諸葛亮之外,其他人都是些一般的將才,比起劉邦的部將韓信他們,肯定略遜一籌。每當我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認為我是在歪曲經過千百年來定位的歷史人物。而事實上,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只是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中的英雄豪傑。他們被神化了。比如,劉備死後,把統一天下的夢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六出祁山,六次敗北。

綜上所述,劉邦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勢,一統江山是必然的;而劉備只是一個投機的亂世梟雄,要一統天下還是有點“營養不足”。


秋暮煙雨2


1、才能,劉邦雖然自己本事不大但擁有用人的魄力,只要你有本事就上,不管你以前是幹什麼的,而且還能全力配合各種野心家,劉備這方面就力不從心,相信中間也會有很多人給他獻策,可是能起到決定作用的都是些不咋地的人,要不是後來的司馬徽估計要悔恨終生,所以才會導致人才的失衡,以至於半生奔波勞碌。

2、大格局不同,劉邦出漢中時項羽無暇西顧,諸侯也各忙各的沒心情搭理他,而且其他國家並不團結,以至於劉邦在奪取關中後可以長驅直入的奪取彭城,後來收拾諸侯時也是單打獨鬥,而劉備所要面對的卻是小強孫權和強權曹操,可以說曹操的團隊和實力都可以用碾壓來形容,當劉備發展好時同樣要受到夾擊。

3、心胸不足,我們都知道劉邦為了奪取天下很是捨得付出,封了好多王,扶持英布而劉備則略顯吝嗇,馬超雖然多變但卻是曹操的死敵,如果劉備培植馬超奪取西涼則可以牽制曹操,可以這樣說,在解決曹操之前馬超是絕對不會對劉備下手的,而且也可以對關中行成夾擊之勢,劉備也可放心的經略荊州,在荊州穩固後再奪取天下。4、假仁假義,雖然他名聲很好,但這不是手下人跟著他的主要原因,在該出手時經常會出現滿口道德,對道德和厚黑的尺度拿捏不夠賢熟,再反觀劉邦,地地道道的有奶便是娘得主,他的道德全部展現在已經臣服自己的人身上,奸詐則體現在敵對勢力身上。


茉莉513


劉備跟劉邦都處在諸侯戰亂的年代,同樣身邊都有大量的文臣武將,而且都據有巴蜀,那為什麼劉邦可以一統天下,而劉備卻做不到呢,我認為主要有四條比較核心的原因:

對手的政治出發點不一樣,項羽主動圖霸,曹操注重一統天下

  • 劉邦的對手項羽

他一心想成為諸侯的霸主,就像他自稱霸王一樣,他想恢復的是戰國時期的政治秩序,並不尋求國家的集權統一,這就給劉邦留下了極大的生存空間。

  • 劉備的對手曹操

曹操是一位雄主,他想要的是一統天下,所以他以攻城掠地,殲滅對手的作戰力量為核心,他不會給對手任何喘息的機會。這就讓劉備的生存變得極為艱難。

民心所向,群眾基礎不一樣。劉邦時期民心沒有歸屬,劉備時期三國內部相對穩定,各有歸屬

  • 劉邦時期

百姓歷經幾百年的戰亂動盪,人心思議治,好不容易捱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可是沉重的賦稅徭役,讓人們寒心,他們不得不拿起武器再次反抗,項羽經常屠城,坑殺降卒二十萬,眼都不眨一下,項羽只在乎烏江楚地的百姓,對其他地區根本不看在眼裡,劉邦在西入秦的時候,與民約法三章,極大的收養了民心。

  • 劉備時期

四百年漢朝已經到了油盡燈枯,東漢末年,以靈帝開始的十常侍之亂,黃巾起義,董卓亂國,十八路諸侯混戰,人們已經筋疲力盡,對漢朝失望。劉備雖然以仁義治民,卻始終沒有根據地,直到據有荊州開始,佔據巴蜀,但是這個時候北邊的曹操,江東的孫權,這些地方的局勢相對穩定,基本上沒有發生大的動亂了,而且這兩個地方的君主也著重休養生息,人們已經安定下來,很難再去想偏居巴蜀的劉備的好。

政治聯盟不一樣,劉邦弱小,可他團結一切諸侯勢力攻擊項羽,劉備獨立作戰,既打孫權,又打曹操

  • 劉邦時期

核心對手就是項羽,自始至終沒有變更,而且他在前期團結諸侯六國,趁著項羽東征魯國的時候,攻下彭城,在後期,團結韓信和彭越等勢力,共同圍攻項羽。

  • 劉備時期

核心對手也是曹魏,但是中間卻因為荊州原因,攻打孫權,被火燒夷陵,損失70萬大軍,這幾乎是他的全部主力,尤其是後期,全靠自己獨立支撐,天下沒有盟友,只能在邊境作戰,並不能騷擾敵人後方,使其無法穩定的恢復生產。

文臣謀士的對比不一樣,劉邦謀士張良,陳平等,武將韓信,彭越,英布,樊噲等,能臣蕭何,曹參等。劉備模式諸葛亮為主,武將也沒有大才,只有戰將,能臣更少,且人心不齊,能力平平

  • 劉邦時期

劉邦中後期幾乎佔據了天下最有能力的人,不管是文臣謀士還是武將英才,這為他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劉邦團隊的戰略能力,執政能力要強過劉備太多。

  • 劉備時期

劉備謀士只有諸葛亮,因為龐統時間短,發揮的作用有限。武將全部為戰將,沒有一個可以獨擋一面,關羽都能大意失荊州。執政人員的能力更是平平,只能站在郡縣一層的級別上。全國的英才數量上曹操最多,東吳都比劉備多,所以,團隊能力在所處的時代裡是最差的,失敗也就理所當然。

綜上,劉邦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既有政治基礎,又有普遍的民眾基礎,而劉備,只不過偏居一隅,各方便在當時的時代裡,都不是最好的,所以很難取得成功。

歡迎各位點評,非常感謝


考古論今


我個人認為時代不同,一個是秦末,一個是三國,所處局勢不同 ,對手也不一樣。三國時三足鼎立本身就較為穩定, 而劉邦是楚漢戰爭 ,兩強爭霸 必有一勝一負。

人也不一樣,劉邦看似老實 ,實則會耍手段,而劉備則以仁義著稱 ,不會手段 ,失去好幾個機會。輔佐的人劉邦人很多,有蕭何 、韓信 、張儀一大幫,而劉備有諸葛 ,雖有一些悍將謀臣 ,但都未發出最大力量就先後失去 ,弄成蜀中無大將。

劉邦在統一後才死去 ,並且接班人都不錯 ,特別是文帝景帝 ,而劉備在夷陵之戰後就死去 ,夷陵之戰實力大減 ,從實力第一變為第三 ,將位子傳給劉禪 ,有諸葛才苟延殘喘了幾年 ,之後國破。

劉邦什麼人都用,而劉備用人好多是親信 ,導致人才沒有最大化。

劉邦可以為目的不擇手段 ,而劉備太注重原則。

還有很多原因建議看看歷史 ,比較一下就會得出答案。還有劉備也做了皇帝之後才伐吳,才有了夷陵之戰。




小湯圓6666


1.用人方面,劉邦更勝一籌,劉邦用人不論出身,且知人善用,韓信帶兵、蕭何供應糧草、張良陳平做軍師,每個人都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得最大,劉邦敢用且不加干涉。劉備用人器重他的嫡系,五虎將中趙雲馬超的能力要強過關羽張飛(關羽張飛性格缺陷太大,被部下砍了頭),劉備不用,甚至在關羽被殺後帶的是關興張苞。2.劉備性格缺陷,滿嘴仁義道德、堅決不佔領蜀地,導致實力不弱於諸葛亮的軍師“鳳雛”命喪落鳳坡。關羽死後不顧反對急於攻打東吳,打敗而歸,破壞同盟且使自身實力大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