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10種豬常見皮膚病變,如何輕鬆鑑別和防治?

養豬生產過程中遇到豬身上有疙瘩或皮膚紫一塊青一塊的很多,大多數養豬人不能清楚認識這種現象。這些表現,有些是皮膚病有些是某些傳染病在體表的症狀體現。小編整理了幾個病例發病原因及處理方法,供大家參考學習。

豬膿腫

豬打架或打針時皮膚消毒不嚴引起的皮膚創傷,導致細菌的侵入引起感染化膿。治療:在膿腫最底部做切口並引流。嚴重感染的用青黴素或土黴素打針治療。

豬溼疹

豬溼疹又稱豬溼毒症,主要是豬長期生活在潮溼的環境中造成的,尤其是高溫季節該病的暴發率更高。

急性患豬,大多發病突然,病初豬的頜下、腹部和會陰兩側皮膚髮紅,同時出現蠶豆大的結節,並瘙癢不安,以後隨著病情加重患豬皮膚出現水泡、丘疹,破裂後常伴有黃色滲出液,最後結痂或轉化成鱗屑等。

高溫季節應該常清掃豬圈,保持舍內清潔乾燥,防止圈內漏雨。牆壁溼度大的還可撒一些石灰除潮。

治療:可給病豬靜脈注射氯化鈣或葡萄糖酸鈣10~20毫升,同時內服維生素A 5000IU,維生素C片和複合維生素B片各0.5~2克,必要時可注射腎上腺素0.5~1.5毫升。對於患部出現潮紅、丘疹的病豬,可用魚石脂1克,水楊酸1克,氧化鋅軟膏30克,混合後塗擦,每天1次。

豬貧血

缺乏鐵,皮膚蒼白。胃潰瘍可導致育肥豬的貧血。預防:1、仔豬出生後第三天注射牲血素進行補鐵。2、育肥豬選用優質飼料,不用發黴變質的飼料原料。

玫瑰糠疹

主要發生在3-14周齡的豬,豬腹部有丘疹樣環狀病變,環形脫屑,鱗片及鱗屑。此病與遺傳因素有關,不需要治療,豬通常可依靠環境條件自己康復。

豬表皮缺損

仔豬出生時就有一部分皮膚沒有長完全,一般發生在腿或側腹部,主要是遺傳因素造成的,不需治療,通常死亡。

豬疥蟎

由疥蟎引起的皮炎,在耳和後腿可見硬痂皮,主要發生在母豬和種公豬身上。治療:1、用氰戊菊酯溶液進行全身噴灑。2、飼料添加伊維菌素進行驅蟲。

豬滲出性皮炎

常發於1周齡到6周齡的幼豬。由於仔豬間打架咬傷,粗糙地面及牆壁的摩擦,患疥癬抓傷等傷口感染而引起豬滲出性皮炎。病初在肛門和眼睛周圍、耳廓和腹部等無被毛處皮膚上出現紅斑,發生3~4毫米大小的微黃色水泡,迅速破裂,滲出清朗的漿液或粘液,與皮屑、皮脂和汙垢混合;皮膚變得溼粘,呈油脂狀,乾燥後形成龜裂硬層,或呈帶棕色鱗片狀結痂,發癢。

病仔豬食慾減退,飲欲增加,迅速消瘦。一般經30~40天可康復,但影響發育。臨床上可採取對症治療措施。用0.3%~1%溫熱高錳酸鉀溶液浸洗仔豬體表周身後,選用新黴素軟膏塗擦創面,1次/天,全身用藥可選用青黴素40萬~80萬單位,地塞米松注射液5毫克,混合1次肌注,2次/天,連用2天~3天。

本病的預防重在平時嚴格消毒,可選用20%~30%的石灰乳、2%~3%的火鹼溶液等消毒劑,對圈舍地面、牆壁及周圍環境進行噴灑和塗刷。

壞死桿菌病

壞死性皮炎多見於仔豬和生長豬,其特徵為體表皮膚及皮下發生壞死和潰瘍,多發於體側、四肢和頭部,看上去外部病灶雖不大,但皮下已形成很大的囊狀壞死灶,灶內組織腐爛,積有大量灰棕色惡臭的液體,最後皮膚潰爛。有的病豬發生耳和尾乾性壞死,最後脫落。

首先要徹底清除創內的壞死組織,隨後用1%高錳酸鉀溶液或3%雙氧水清洗,1次/天。全身用藥可注射抗生素、地塞米松。抗生素可選用青黴素、鏈黴素、土黴素、恩諾沙星等藥物。發生外傷後要及時塗搽碘酊。

豬血腫

因皮下出血導致,大的血腫是因為打架或外傷導致血管破裂。常見於耳或側腹部,可進行引流治療。

是由豬丹毒桿菌所引起的傳染病。急性豬丹毒為敗血症和突然死亡。亞急性豬丹毒患豬的皮膚則可能出現紅色疹塊。亞急性豬丹毒為良性,主要症狀為頸、背、胸、臀及四肢外側出現多少不等疹塊;疹塊方形,菱形或圓形,稍凸於皮膚表面,紫紅色、稍硬。疹塊出現1-2日體溫逐漸恢復,經1-2周痊癒。

慢性型以跛行和皮膚壞死為特徵。發病初期為關節疼痛和發熱,隨後變成腫脹和僵硬。治療方法:選用大劑量青黴素治療,每天2-3次,連續3-5天。目前用豬丹毒疫苗預防有良好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